萧昭业,古代最挥霍的皇帝,大臣拿赏赐拿到手软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最挥霍的皇帝,让臣子在国库随便拿,大臣拿赏赐拿到手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南北朝时期,出现一位非常淫乱的皇帝,他就是南齐萧昭业,而他展示给人的形象却举止优雅、风度翩翩,连他的祖父齐武帝,也被他这样的假象所迷惑了,觉得他是可塑之才,将来可担当大任的,有意培养他成了一代帝王。但是其实私下的他,淫乱成狂、放荡无比,喜欢过奢靡之生活。
永明十一年,文惠太子过世,也就是萧昭业的父亲。这个时候,齐武帝的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的好,而在众多继承人中,齐武帝更是偏爱萧昭业,认为他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的。故将萧昭业立为皇太孙,且入住太子宫,储君之位,其正妻何婧英即为皇太孙妃。
在萧昭业的父亲过世的那年秋天,齐武帝也辞世了,齐武帝在驾崩前留下遗嘱,要将国家托负付萧昭业,并交代其次子萧子良要全心全意辅佐好萧昭业,成就国家这千秋大业。萧昭业登即位时,其正妻为皇后。没想到齐武帝眼里品德高尚的皇太孙,其实就是一个轻佻浪子,那些风雅都只是萧昭业的伪装而已。
即位之后的萧昭业,本性直接露出来,以前还在人家伪装,现在连伪装去掉了,卑鄙、无耻、下流的面目统统展露无疑。生活是各种淫乱,喜欢和一些下三滥的人混在一起,几个男女睡同一张床那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在古代可是厚颜无耻致极人的举动呀。
其实萧昭业父亲在世时,对于萧昭业管教还是很严厉的,不让他与外界有着过多的接触,教它练字、读书,也禁止让他过奢侈生活,然后这样一个严厉正面的培养教育,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情,相反更加的叛逆。骨子里更是非常的痛恨其父,甚至还不惜用巫术想要致其父而死。可是这个善于伪装的伪君子,在其父病重时,心里在暗喜中,可是表面却是一脸的哀痛,那哭泣悲恸致极,让旁人看了都为之动容。一回到私邸,萧昭业完全是另一副状态,兴奋无比,和歌姬舞姬们开启了迷乱的篇章,纵情之余,还不忘叫女巫继续施巫力,好让父亲快快离去。
齐武帝这么笃定的要把皇位传给萧昭业,因为在其病重时,萧昭业上演的戏码也是令人动容致极,如此善良忠厚的表现,让齐武帝更加的断定他的皇孙绝对会是一个好贤君,在临死前更是对他千叮万嘱,交待五年后由他亲政,自己处理一切事情,哪怕做不出政绩也没有关系。可见对于这位皇孙是多么的宠爱呀。可是这个令人作呕的双面人,齐武帝才刚刚入殓,他就开始了淫乐生活,真的是让人寒心。
继位之后的萧昭业,开始尽情的过他想要的生活,对于祖宗留下来的钱财更是进行大肆的挥霍,只要能讨他欢心的,随他高兴给赏钱,对于那些奉承、恭维他的臣下,赏银更是拿到手软,上万两也是不没可能的。更疯狂的是,还打开国库让那些佞臣阉人随便拿。还有玩斗鸡,一只鸡花个几千两也是很正常的事。国库再怎么有钱,也禁不起这样疯狂的折腾,没有多久国库就空空如也了,就这样被这样一个滥情皇帝给挥霍光了。
萧鸾的人物生平
永明十一年七月,齐武帝萧赜崩。其临终时任命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辅佐皇太孙萧昭业登基,不久加封他为加镇军将军,给班剑二十人。政无大小由他裁决。
萧昭业继位后荒淫、挥霍无度。辅政大臣中萧烨颇受器重,但政治经验不足,遇事推让。萧子良被怀疑,只好不参政。萧鸾看见皇帝乱来,就和萧衍商量废立,叹息世祖的儿子多半无能,随王萧子隆很有文才,最好早点弄回朝廷,好做手脚。萧鸾调萧子隆两个亲信做朝官,二人喜跃进京。再召萧子隆为抚军将军,也拢边。他又怕豫州刺史崔慧景这个两朝元老反抗,就让萧衍为宁朔将军坐镇寿阳,崔慧景还以为得罪,穿白衣服出迎,萧衍抚慰,一同回城。萧鸾摘掉外忧,就要清除内患了。
萧鸾把萧坦之、萧谌引诱过来,派萧坦之奏请萧昭业杀杨珉。何皇后哭诉:“杨郎年少无罪,怎能冤枉他!”经点醒,萧坦之拿下杨珉;她向萧昭业求援,萧昭业签发赦免诏。诏书传到,人头早落地了。她怀念情郎,昼夜痛哭。萧鸾唆使萧坦之买通内侍转告她,说是徐龙驹干的。她哀求萧昭业快开杀戒,内外交迫,徐龙驹丢命。
直阁将军周奉叔仗恃勇猛有力,凌辱公卿,他领二十人带着单刀,拥护出入,舆论说:“周郎刀,不识君。”萧昭业调他为青州刺史,他持刀质问,萧鸾不慌不忙从容解释,把怒气揉散大半,跨马要走,却被骗入尚书省,门口闪出壮士,你一锤,我一挝,敲得他脑浆迸流。萧鸾才入奏,皇帝批准他所杀。溧阳县令杜文谦劝綦母珍之:“灰尽粉灭,便在瞬间,不早打算,要杀完了。你在内杀萧谌,我愿在外诛萧令,就是失败,也还有些名望。”綦母珍之不动,被萧鸾捕杀,说他谋反,杜文谦也在闹市弄飞了头颅。
隆昌元年(494年)七月二十日,萧鸾派萧谌、萧坦之等在办公楼里诛杀曹道刚、朱隆之等人,然后率兵从尚书省进入云龙门,王晏、徐孝嗣、萧坦之、陈显达、王广之、沈文季都跟着进来。萧昭业当时在寿昌殿,听说外面有变,便派人关闭内殿各房阁,让太监爬到兴光楼上察看情况,回来报告说:“看到一个人穿着军装,后随数百人,全副武装,在西楼下。”不一会儿,萧谌领兵先入宫来,截阻寿昌阁,萧昭业跑到爱姬徐氏的房里,拔剑自杀不中,用帛包扎着脖子,乘小车出延德殿。萧谌一入殿时,宫中宿卫将士都拿着弓盾准备拒战,萧谌对他们说:“我们要找的不是你们,你们不要乱动!”宿卫相信他,等看到萧昭业出来,他们还想奋战,萧昭业竟一言不发。萧昭业出西弄,便被杀死,时年二十二岁。小车拉着尸首出徐龙驹府宅,按照王礼殡葬。余党也都被杀掉。
七月二十一日,萧鸾以皇太后王宝明名义下诏,追贬萧昭业为郁陵王,并提议立新安王萧昭文为皇帝。七月二十五日,萧昭文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延兴。任命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文武官员赏赐官位二等。
延兴元年(494年)十月,进升萧鸾为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给予特殊的礼遇,进爵号为宣城王。萧昭文虽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权掌握在萧鸾的手中,萧昭文的起居饮食等事项,统统都要征询萧鸾准许后才可以进行。一次,萧昭文要吃蒸鱼菜,太官令说没有得到萧鸾的命令,竟然不给他吃。
延兴元年(494年)十月初十日,萧鸾以皇太后名义下诏,以萧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难当重任为由,废黜其皇帝之位,让萧鸾入宫继位,并降封萧昭文为海陵王。
建武元年(494年)十月二十二日,萧鸾即皇帝位,是为齐明帝。 萧鸾即位后,猜忌他的同宗,信任典签,叫他们监视每个王侯。并且在任期间屠杀同宗,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都被萧鸾诛灭。齐明帝每当杀害一个藩王,总是于夜间派兵包围其住所,翻墙破门,喝喊而入,把他的家产全部操封没收。江夏王萧锋,德才兼备,萧鸾曾经对他讲道:“始安王萧遥光极有才干,可以委以重任。”萧锋回答道:“萧遥光之于殿下您,正如殿下之于高皇帝一样。卫护宗庙,安定社稷,他确实可以寄于厚望。”萧鸾听萧锋如此一说,被人点破了心事,不禁大惊失色。等到萧鸾大杀诸位藩王之时,萧锋派人给萧鸾送去一封信,在信中嘲讽、责斥他。萧鸾因此而非常害怕萧锋,不敢到萧锋的住所去抓获他,于是就让萧锋在太庙中兼任祠官之职,然后在夜里派兵去庙中捕获他。萧锋从太庙中出来,进到自己车中,那些前来杀他的兵士也要上车去,但是萧锋不让他们上来,他力气非常大,徒手与这些人击打,使好几个人倒在地上起不来,然后被杀。
宣城王萧鸾派遣典签柯令孙去杀建安王萧子真,萧子真吓得钻进床底下藏起来,柯令孙用手把他拉出来,他给柯令孙下跪磕头,乞求免于一死,情愿为奴仆,但不被答应,照样被杀害。
萧鸾又派中书舍人茹法亮去杀巴陵王萧子伦。萧子伦其人,性情英勇果敢,当时任南兰陵太守,镇守琅邪。琅邪城中有守兵,萧鸾担心萧子伦不肯轻易屈服,任人宰杀,就问典签华伯茂如何办,华伯茂说:“大人您如果派兵去收拾他,恐怕不能很快达到目的。如果把这事委托与我办理,只以一人之力就可以办妥。”于是,华伯茂就亲自手执配有毒药的酒,声称为御赐,逼使萧子伦喝下去,萧子伦理正自己的衣服、帽子,出来接受诏书,并且对茹法亮说:“先前,太祖灭宋而自立。今天的情况,也是天数所定,在劫难逃。你是曾奉事过武帝的老人了,现在受指使而来,当是身不由己,奉命行事而已。这酒绝非是平常饮宴的酒。”说完接过酒杯,一仰而尽饮之,受毒而死。死时他年龄才十六岁,茹法亮以及周围的人无不感动而流泪。 齐明帝追宋明帝所为,自翦宗枝。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削弱了齐朝的统治。其死后数年,南齐就灭亡了。
萧鸾任内长期深居简出,要求节俭,停止边地向中央的进献,并且停止不少工程。但私下却很奢侈。 公元498年(永泰元年)六月,魏主元宏下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万,准备大举南伐。就在这时,中书监魏郡公穆罴与穆泰通谋一事败露,虽在大赦之后,仍被削官爵为民;罴弟司空穆亮也被迫辞职。经过一番准备,八月,孝文帝率六军从洛阳出发,使任城王澄与仆射李冲、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命皇弟彭城王勰暂领中军大将军。勰辞谢说:“亲疏并用,古人之道。臣是何等样人,屡蒙陛下宠授!过去陈思王曹植上表魏文帝,求自试率兵攻吴蜀,而得不到允许,今日我不请而授以征伐重任,怎么差别这样远啊!”孝文帝听后大笑,拉着元勰的手,亲切地说:“二曹以才名相忌,我和你以道德相亲。你只要克己复礼,何必再管其他事情。” 孝文帝引兵直趋襄阳,彭城王勰等三十六军前后相继,众号百万,吹唇拂地。兵至赭阳,留诸将攻取,自率兵南下奔袭宛城,当晚攻克外城。齐南阳太守房伯玉据内城拒守,孝文帝派中书舍人孙延景对房伯玉说:“我这次要荡平南方,统一全国,不像以前那样冬来春去,没有克获,决不还北。你这座城池首当其冲,不得不先攻取,远期一年,近止一月。封侯、斩首示众,事在顷刻之间,宜加三思。”房伯玉率众坚守,魏军不能取胜。孝文帝留咸阳王禧等人攻南阳,自引兵至新野,又遭到齐新野太守刘思忌的顽强抵抗,直到十月,仍然不能攻下。齐明帝急派大将崔慧景率步骑二万余人增援襄阳。十一月,南齐韩秀芳等十五将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胜利。战争相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终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刘思忌被杀,房伯玉被迫出降。继而大败崔慧景、萧衍于邓城,斩首、俘获二万余人。孝文帝乘胜率众十万围攻樊城,齐雍州刺史曹虎闭门自守。但涡阳一战,魏军失败,一万多人被杀,三千多人被俘,军资器械财物损失上千万。北魏急调步骑十余万往援涡阳,才迫使齐军撤退。九月,孝文帝得知齐明帝死讯,乃下诏称说“礼不伐丧”,引兵而还。
历史上,五位皇帝将皇位传给孙子,除了朱元璋还有谁?
历史上,五位皇帝将皇位传给孙子,除了朱元璋还有萧赜,耶律洪基,完颜雍,孛儿只斤·忽必烈。
一、萧赜传位萧昭业
齐武帝萧赜(440年~493年),字宣远,小名龙儿,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南朝齐第二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长子。四月十四日,齐武帝萧赜立萧长懋的长子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
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齐武帝萧赜去世后,孙子萧昭业即位,年号隆昌。
二、耶律洪基传位耶律延禧
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字涅邻,契丹名耶律查剌,辽兴宗耶律宗真长子。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耶律洪基在行宫去世,终年七十岁,遗诏由孙子燕国王耶律延禧(昭怀太子耶律浚之子)继承帝位。
耶律延禧即位后,辽朝叛乱频繁,也即走向了混乱和衰落。保大二年(1122年),耶律延禧败走夹山(今呼和浩特西北)。
三、完颜雍传位完颜璟
完颜雍(1123年3月29日~1189年1月20日),女真名乌禄,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0月27日-1189年1月20日),金太祖完颜旻之孙。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二日,完颜雍病逝于中都宫中的福安殿,享年六十七岁。由于太子完颜允恭早逝,故立允恭的儿子完颜璟即位,是为金章宗。
四、孛儿只斤·忽必烈传位孛儿只斤·铁穆耳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初,忽必烈病重,托付皇孙铁穆耳于知枢密院事伯颜。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在大都紫檀殿病逝。
继承皇位的方式:
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其产生方式主要有两个。第一种是继承别人的皇位,第二种就是自己称帝建立新的政权。在我国的历史上,第一种方式非常多,无论是自然的传承,还是强迫的禅让,这都是继承。
当然,继承人里面最多的就是父死子继,这点很常见。不过有时候也有特殊的,皇帝去世了,并不是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孙子。
我国古代君主之间的传承,从西周起就以父死子继为主。之所以是这种方式,和当时的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是君主掌控着极大的权利。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会变成兄终弟及。商朝以及很多游牧民族都是以这种传承为主。
南朝齐萧昭业皇后何婧英简介,历史上的何婧英有多 *** ?
人物生平
嫁萧昭业
永明二年(484年),南郡王萧昭业将要纳何婧英为王妃。萧昭业的父亲文惠太子萧长懋对何戢没有男嗣而只有女儿感到嫌弃,认为何家是孤门,不想与他们结亲。王俭认为,一旦何戢的女儿成为王妃,何家便是将来的外戚,外戚只要是门第适当的就好,不需要势力太强。现在何家门第显赫,又不是势力太强的家族,实在是很理想的外戚对象。萧长懋听到王俭这番话,才同意这桩婚事。永明三年(485年),何婧英与萧昭业正式成婚。
*** 皇后
何婧英生性 *** ,萧昭业也是个行为放荡的人。萧昭业时常与一些无赖之徒往来,何婧英便在萧昭业的这些友人中,挑选长相俊美的,都分别和他们交欢。当时萧昭业身边有个侍书人马澄年轻俊美,深得何婧英的喜爱,萧昭业经常和马澄比较腕力,以此为娱乐。
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二十五日,萧昭业的父亲萧长懋去世。同年四月十四日,萧昭业的祖父齐武帝萧赜立萧昭业为皇太孙,何婧英为皇太孙妃。没过多久,齐武帝患病,萧昭业便入宫探望,将何婧英留在西州。
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齐武帝去世,萧昭业即皇帝位。十月二十五日,萧昭业立何婧英为皇后。并封何婧英的生母宋氏为馀杭广昌乡君,嫡母刘氏(何戢正室)为高昌县都乡君。
萧昭业原先让一个女巫诅咒祖父萧赜与父亲萧长懋,而他们果然相继死去,让萧昭业觉得女巫颇有法力,连带对女巫的儿子杨珉之(《资治通鉴》作杨珉)也相当亲近。杨珉之相貌英俊,何婧英尤其喜爱他,便与他私通,时常和他一起同枕共寝,如同夫妻一般。而杨珉之也很得萧昭业宠幸,何婧英跟萧昭业夫妻之间感情也十分亲密,因此萧昭业对他们两个人的事情相当放纵。当时辅政大臣萧鸾和王晏、徐孝嗣、王广之请求萧昭业诛杀杨珉之,萧昭业没有听从。后来萧鸾让萧谌、萧坦之坚持请求诛杀杨珉之。当时何婧英与萧昭业同席而坐,听到要杀杨珉之时,哭得泪流满面的对萧坦之说:“杨郎多么年轻、多么英俊,又没有犯什么罪,怎么可以无缘无故就杀掉呢?”萧坦之见状赶紧向萧昭业悄悄耳语道:“这件事另有一层意思,不能让别人知道。”萧昭业称呼何婧英为阿奴,说:“阿奴暂且离开一会。”何婧英离开后,萧坦之说:“外面纷纷传说杨珉之同皇后有苟且之情,事实确凿,远近皆知,不能不杀。”萧昭业不得已,只好同意处死杨珉之。萧昭业原本想下令赦免,但萧坦之早已火速报告萧鸾,将杨珉之处死。
何婧英不仅 *** ,而且与萧昭业溺爱猥亵,所以萧昭业很放纵她。何婧英与萧昭业的生活也相当的糜烂浪费。萧昭业曾将何婧英的亲戚家属都召入宫中,赏赐给他们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金钱,并将他们安置在齐武帝的曜灵殿。萧昭业曾经打开主衣库,让何婧英与其他妃嫔一起进去观赏,互相以砸碎宝物为乐。
下落不明
隆昌元年(494年)七月二十日,萧鸾发动政变杀害萧昭业。七月二十一日,萧鸾以太后王宝明名义下诏,追贬萧昭业为郁陵王,废黜何婧英为郁陵王妃,并立萧昭业的弟弟新安王萧昭文为帝。何婧英从此下落不明。
后世有人因为何婧英生性 *** ,而其父何戢第一任妻子会稽大长公主刘楚玉也以 *** 闻名,便以为何婧英是刘楚玉之女,实为误解。
趣闻轶事 后世有名为《杨叛儿》的童谣,是乐府曲名,属《清商曲辞·西曲歌》,唐代诗人李白等曾以此为题作诗。《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乐志》中都有提到“杨叛儿”的本事:说南朝齐隆昌年间,有位太后守寡,但她喜欢女巫的儿子杨F。杨F从小生在宫中,太后看着他长大,越长越好,长成一个莲花般的少年,就和他好上了。太后爱上女巫的儿子,这种爱情终究不能长久。纸包不住火,最后事情败露,太后失去杨F,而且天下人都知道此事。所以民间童谣就唱:“杨婆儿,共戏来所欢!”可能因为小朋友吐字不准,大家讹传成“杨叛儿”。而后《杨叛儿》演变为西曲歌的乐曲之一。这就是“杨叛儿”典故的由来。这个故事很香艳,又很感伤,流传开来之后,题材很受文人青睐。由此可见,《杨叛儿》曲中的原型人物可能正是何婧英与杨珉之。
历史评价 萧子显《南齐书》:“后禀性 *** ”
史籍记载 《南齐书·卷四·本纪第四》
《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一》
《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八》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
家族成员
祖辈
曾祖父:何尚之,官至司空。
祖父:何偃,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父母
父亲:何戢,官至左将军、吴兴太守。
母亲:宋氏,何戢小妾,封余杭广昌乡君。
丈夫
萧昭业,南朝齐皇帝,后废为郁林王。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
商丘 传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帝 颛顼 曾建都于商丘。帝喾之子契(此处读xiè,“谢”音)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有记录的最早玉玺是秦始皇帝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商丘作帝都在秦以前,哪有记载?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拜托各位了 3Q
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商民族的发祥地。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颛顼、帝喾就曾在此建都。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在这里建立商朝,北宋(960-1126年)时曾作为陪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商丘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建于1511年的商丘古城,外圆内方,风格独特,储存完整,与永城芒砀山(西汉(前202─8年))、王陵墓群同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砀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曾在美国、新加坡展出,引起强烈轰动。梁孝王墓,梁丘墓凿山而进,规模巨集大,令人叹为观止,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商丘是孔子的祖籍、
庄子的故里,孔子还乡祠、庄周陵园等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从西到东的黄河故道自然风光古朴而秀丽,也令人心旷神怡。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辖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六县二区一市,面积10704平方公里,人口810万。 商丘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衔接处。 商丘交通十分方便,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全市,与中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在商丘交汇。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与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的310国道在此相交。华东第二通道商丘至杭州铁路的开通,连霍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用,使商丘成为我国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 商丘地处黄淮海平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是国家著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油料、菸叶和水果,林木、畜牧产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优,享誉全国。全市共有产粮大县2个,商品粮基地县6个,产棉大县2个,优质棉基地县5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4个。商丘还是全国著名的“泡桐之乡”,全市桐木蓄积量达8000万立方米。
满意请采纳
古代皇帝是谁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巨集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巨集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干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巨集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镠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巖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古代皇帝刘玄下一代皇帝是谁
刘庄
(东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9月5日),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 ,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刘庄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中国,使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諡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古代皇帝是几品官
皇帝如果是官的话,那还世袭干什么,如果那样子的话岂不是随便一个普通小老百姓当皇帝都很容易。
古代皇帝
隋炀帝害死了他父亲隋文帝,霸占了隋文帝的宣华夫人。
你问就是这个
历史上还有很多抢儿子抢兄弟抢侄子的老婆。
唐太宗李世民害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娶了李元吉的老婆
唐玄宗李隆基抢了儿子李瑁的老婆,就是后来的杨贵妃
多尔衮害死了自己的侄子豪格,后来娶了豪格的老婆
伯夷 叔齐 (孤竹君之子)
商代的 伯夷 叔齐 二贤人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孤竹君之子,他父亲孤竹君死后立长子伯夷为君,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商时,2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新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而且颇有道理。
古代皇帝是衣紫腰黄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研究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代帝王服饰不仅是一代王朝的威严象征更是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 龙袍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袍上秀纹以龙为主,它是中国古代荒地参加劳师、受俘、赐宴、祝寿等一般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它既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权位的象征,代表个人的政治低位。龙的图案从古发展到清代,经历无数次变化。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制材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秦汉时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元代的龙纹较流动、灵活,头虽小,但气象宽阔巨集大,富有精神;明代的龙纹粗壮有力,而清乾隆,嘉庆之后的龙纹已变得老气纵横。龙袍色彩也十分讲究。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红色是一种特别的颜色,穿着打扮常采用赤铁矿染色,具有辟邪的意味。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色,汉文帝第一次采用黄色作龙袍,其后长期以黄色作为最高贵,其后发展作为皇族的专用色,一直使用,直至明清。 每一时期,皇帝的服饰也不同。例如: 秦朝时期,秦始皇因为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在
秦朝,黑色便称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秦代铠甲站服也是最常见的铠甲形式。秦代,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庆典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凡戴冕冠者,都穿冕服。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拒不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祭服。冕冠的顶部有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 ”。冕 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财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冕冠的颜色,以黑色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等,以发鬓拴结并在 的两侧系上丝带,在腋颔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玉珠,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焉等。 到了韩操,皇帝的冕冠为十二方 ,为玉制。冕服制始于周代,经历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汉朝按照周礼仿制的天子裘冕之上,十二章纹。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等蔽12图案。每一种团都各有寓意。通天冠,皇帝戴的一种帽子。汉代百宫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自秦至明历代皆有,清代废除,亦名“卷云冠”。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一般都穿戴大袖翩翩的衫子;到了
后来,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风尚。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在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称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宋代皇帝服饰,十分丰富,有裘冕、 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降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降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焉,正旦、冬至、五日塑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此图为戴通天冠,穿降纱袍,佩方心曲领的皇帝。 元朝皇帝服饰,元代贵族便服,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灰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
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鬓。 明朝皇帝服饰,明代皇帝的服饰,服装以黄色为的绫罗,上绣龙、隹纹及十二章纹。明朝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在洪武元年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巨集美,称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因此,明朝的服饰形制之繁华,纹彩之玟玟,质料之多样,明朝成为中国历代服饰登峰造极之黄金期。明代日免期还有金地连丝孔雀羽龙袍,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明朝的皇帝不像电影里那样总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明朝的龙袍有素色的玄色、黄色等,是以五行代表为基准的。其中五行代表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明朝人酷爱红色,可能源自于朱元璋。当年朱元璋的义军亦被称为“红巾军”,而明朝的军服也多以红色为主,还有明助时期开始广泛流行的瓷器制作工艺叫“釉里红”,且唯独这明朝的龙袍是大红色的。明代皇帝礼服组要有三种,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皇冠冕,也是自周代就延续至明代的十二章纹冕礼服。 清代皇帝服饰,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 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及挂朝珠。古代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象征高贵。皇帝朝服及所戴的
冠,分冬夏二式。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清代被当作正统的颜色为历朝历代的官服制度相互因袭。以明黄色为主的的皇帝服饰也贯穿清代始终。 清代服饰与其他方面相比满足特点较多,如:长袍、箭袖的服装不仅得到保留,还将其定为象征国家最尊贵的礼服。因箭袖的特殊功能,清代吉服、便服也都设计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服装还要特意做几幅质料较好的箭袖“套袖”,这种灵活方便的“套袖”也叫“龙吞口”。zhao-kao. 在现实生活中,已没有了皇权专制,也已没有了龙袍。现在的衣服都是五颜六色大众化的,只要是衣服,且适合你就可以穿,没有以往的规矩,帽子有的也是按照清代的头饰编造的。现在人们低位都是人人平等,再也没有穿错衣服招来杀身之祸之说了。
古代皇帝是如何吃饭
清朝时期,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皇帝一日只有两餐,即早膳和晚膳。皇帝在吃饭时,也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并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著。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了自己吃饭的事情: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著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古代皇帝是咋讲话的?
规矩太多。称呼更多。皇帝自称是朕,不管问谁,都是君臣有别,连自己的亲儿子也得照规矩来,见面先向皇帝行礼,皇帝会说平身.免礼,而且一般都是皇帝也发问,说话的气势和现在的领导气势都不一样。而且经常咬文嚼字,就和电视剧礼颁圣旨似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3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中间都是土堆保留这···
下一篇:
春秋五位霸主是哪五位最强的那位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