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亡国之君下场都不好,刘禅是怎么做到安享晚年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禅和孙皓,分别是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亡国之君,历来亡国之君的结局都不怎么好,最终也都是没有善终,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而刘禅就是其中的那个例外。刘禅虽然被俘虏,但是晚年生活过得还算是不错,至少没有直接被杀掉,也没有太多的虐待,但是孙皓就不一样了,下场悲惨,为什么同样是亡国之君,两个人的结局差别会这么大?
想活就别死,留心看历史。面对生死,曾是帝王也会选择保命要紧。同样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刘禅得善终,孙皓却被杀,决定他们命运的司马炎为什么会厚此薄彼?
一、同为亡国之君修为却有差异
刘禅,《三国演义》中多以无能之辈待之,而史料记载刘禅还是很厉害的。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面前夸奖刘禅:“很惊叹他的智慧度量,进步很快,远远超过了自己对他的预期。”刘禅支持北伐,通俗讲就是开疆拓土,此举属于有志帝王的基因。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逐步不动声色的取消了丞相之位,分化了权力结构。在从其执政来看,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在位四十年也是一个很高的记录,这显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能够做出的。
孙皓,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对他有如此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总而言之,是个名符其实的暴君,狠辣、荒淫、迫害忠良,可谓坏事做绝。
二、同为亡国之君投降方式不同
263年,面对魏国派出来的强大军力,邓艾偷渡阴平,刘禅还有姜维在剑阁的几万人马可以抗争,蜀国大臣商量来商量去,相处的最好办法是刘禅投降,属于自愿投降。来到洛阳后,又有了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司马昭对刘禅绝对放心。
天纪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等分六路大举伐吴,一路遭遇吴国抵抗。天纪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实在抵挡不住才投降的。况且在投降后还要嘴硬。司马炎说我在洛阳给你设下这个座位很久了,孙皓还反唇相讥说我也在南方为你设了这样一个座位。这种情况下,司马炎没杀他已经算客气了
三、同为亡国之君出身高低不等
从身份上讲,虽然两人都是君主,但名分还是有差别的。刘禅的蜀国一直自诩为正统,虽然在司马氏眼中蜀国算是伪政权,但起码还有些汉室宗亲的皇家血脉,又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可以说,还是有一定法理性的。
东吴的孙皓却是野路子出身,要名分没名分,要大义没大义,是司马氏眼中真正的伪政权,其地位还不如袁术。袁术起码还有传国玉玺和响当当的四世三公招牌,袁家又门生故吏遍天下,孙家当年不过是攀附袁术的一个小喽啰。从名分上来讲,孙皓的地位比不上刘禅,待遇自然也有差别。
四、同为亡国之君威信各有不同
刘禅主动投降后,南中都督霍弋割据南中地区,坚决抵抗。霍弋提出条件,除非魏国善待主上,否则拒不投降,曹魏(司马氏掌权)因此优待刘禅,封刘禅为安乐公,让他颐养天年,招降了霍弋。
孙皓则不然,晋国灭吴国时,孙皓带领吴国抵抗激烈,加上孙皓执政时没干过什么好事,民众本就怨声载道,早就受够了这样一个晕君,更别说以顺从晋为代价为孙皓求情了,怪也怪在孙不得人心。
然而,在暮色中为一个早已消失的皇帝的悲哀而惋惜,黄昏时聊天的是梁。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也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是抚养孤儿的大臣,基本上垄断了军政大权,而刘禅本人则听从刘备的安排,事事听从诸葛亮。一个是诸葛亮的勤奋和崇高的地位,两个诸葛亮在蜀汉都有极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诸葛亮有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这样,刘禅只能听从诸葛亮的命令,连身边的人都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每次北伐,刘禅都积极响应,所以诸葛亮在刘禅没有多少自由。诸葛亮死后,由于刘禅听信谗言,以宦官黄浩自居,朝廷日渐腐朽。
此外,姜维九伐中原,虽多赢少输,却是劳民伤财。蜀汉后期,国力被掏空,基本上没有能招到精兵的人。263年,分兵三路伐蜀,邓艾潜入,攻克绵竹。他在成都刘禅措手不及,向曹魏投降,蜀国灭亡。当成都发生叛乱时,觉得在蜀中会有许多不便,那些想为复兴国家的人会死于非命。因此,司马昭派人把刘禅和蜀汉的重要官员送回洛阳,使刘禅受到严格的监督,没有反身的余地。其次,刘禅在洛阳受到严密监视,活动范围狭窄。虽名安乐功,但一直隐居。刘禅被遣回洛阳后,被封为幸福官,亲王也被封为车长,蜀中大小官吏都得到了培养。
司马昭没有杀死刘禅,司马昭也没有为刘禅的日常生活付出更少。刘禅是一个奢华美丽的女人。虽然她不喜欢舒的自由,但她生活自由,会唱歌跳舞。刘禅善于做人,凡事谨慎,待人谦逊,对司马昭来说只是个诺诺。司马昭看到刘禅也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他是诚实的。最重要的是,刘禅的人多次想恢复国家,但都被刘禅拒绝了。司马昭对刘禅松了口气,没有杀他。刘禅在洛阳安全度过了他的余生,他也一生富裕。太史七年,刘禅病逝,晋朝追他为士。
刘禅被俘的余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乐不思蜀?。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直奔成都。而后,在成都的刘禅拒绝北地王刘谌、南中监军霍弋等忠臣良将的力战请求,听从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举城向邓艾投降,蜀汉遂亡。
最初,投降后的刘禅是留在成都的,被邓艾拜为骠骑将军。可是后来随着邓艾、姜维的举兵造反,司马昭觉得让刘禅留在成都始终是一个隐患,于是不久就派自己的心腹贾充将刘禅接到洛阳,后又借着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五十余位大臣也都一一封了侯。
同时因蜀汉被灭,再加上邓艾的那场叛乱,此时蜀汉的大臣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跟随刘禅到洛阳就只有郤正和刘通这两位臣子。而在洛阳的日子,因刘禅不懂事,或者说是傻乎乎的,所以平时一举一动都得靠郃正指点,他才能做得像模像样的。
这里说句题外话,当时跟随刘禅来到洛阳的两位忠臣(谁都知道跟一个亡国之君来到敌国的都城大多都是九死一生的,能跟随,就说明他对于这个君主真的是死忠)在蜀汉未亡前一直是不受重视的,平时刘禅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但恰恰就是这两位在刘禅还是皇帝的时候不受重用的臣子,却是成为了刘禅最后的依靠,成为了蜀汉最后的忠臣。
最初在洛阳的日子,刘禅可以说是时刻被司马昭提防着,深怕他会干出点什么事情,如果勾践卧薪尝胆那般,隐忍着伺机而动。但是从之后的一些事情,司马昭看出来,刘禅就是一个没心没肺,胸无大志的糊涂人,于是自此之后,司马昭对于刘禅是不再提防,他想干嘛就让他干嘛,如此刘禅也就幸幸福福地做他的安乐公,享尽齐人之福,直到老死,终年64岁。
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刘禅到底做了哪些时期让司马昭如此放心呢?
第一件事、某一日,司马昭大摆酒宴,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期间,司马昭还特意叫了一班歌女来表演蜀地的的歌舞。此时,一些怀念蜀汉的大臣看到于此,都是见景生情,想起了亡国之痛,暗地里都在偷偷地抹眼泪。可是作为蜀汉曾经的君主,刘禅却表现的是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是看的是喜笑颜开,就好像根本就没有亡国这件事一样。
司马昭在观察了他的神情后,顿时就是大笑不已,宴会过后,就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就是说刘禅这个人居然没心没肺到了这般田地,此时即使诸葛亮还在,恐怕也没办法让蜀汉活下去,更何况是姜维呢!
第二件事、有一天,司马昭在召见刘禅的时候,突然就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就是司马昭问他?你现在还思念蜀国吗??,刘禅就回道?这里很好,我一点都不思念蜀国?,司马昭听到这句话顿时就是笑容满面,心底里也是再说这真的是一个糊涂人啊!
之后司马昭果然就再问刘禅这个问题,刘禅也就按照郤正教的去说。此时司马昭就说?何乃似郤正语邪?,就是这句话怎么这么像郤正说的,这个时候刘禅居然就傻乎乎的说道?您怎么知道,还真是他说的!?,这时周边的人听后都是大小不已。
如此,经过以上的事情后,司马昭觉得刘禅根本就是一个糊涂蛋,他根本不用自己的提防,所以之后也就随他去了,如此的在洛阳,刘禅的荣华富贵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啊!而后人也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
公元263年,诸葛亮死后第30年,刘禅终于向曹魏投降。此时魏军拜刘禅为骠骑将军,以美酒佳肴款待亡国之君。当然,这些只是表象。事实上,刘禅中毒的可能性很大。然而他在魏国生活了几十年,终成眷属。这时候魏已经在司马家了,然后有一次司马家问他要不要回家。说他在这里很开心,没有想到舒。这就是成语“乐而不舒”的由来。虽然一个快乐的刘禅救了他的命,但同时,他的耻辱却被遗忘了很久。刘禅在他住的地方挂了一块匾,上面写着“钟山村”。这三个字很有意思。他们在山里被颠倒阅读,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走出大山的意图。刘禅直接劝阻了老蜀汉,他想通过这块牌匾来支持他的复兴。这时,司马家族终于彻底放松了警惕,让在魏老死。
通过这些接连不断的行动,刘禅已经彻底冰释了蜀人的心结,这样的人,即使是乔装打扮,也没有资格招揽乌合之众起义,成为魏国的对手。各种各样的把戏让自己的心变得冰冷,却拯救了自己平静的晚年。刘禅的政治智慧不一定是顶尖的,但他的生存智慧绝对是天堂里的第一名。蜀汉死后,刘禅举家迁往洛阳。被命名为“安乐县贡”,又名安乐贡。此外,“食城千户,赐马万匹,百奴称他人。”可见曹魏对刘禅不薄。正因如此,才“乐不思蜀”,安享晚年,享年64岁。
刘禅执政时,政府一片混乱。刘禅对享受的贪婪早已失去了人们的心。整个国家名存实亡。他们投降后,几乎无法对曹魏晋朝构成威胁。与其杀人惹是生非,还不如养好。夏周以来,亡国君主被俘后一般不直接处死。商汤俘获夏杰后,他被允许带着心爱的女人离开。魏文帝曹丕逼韩先帝退位后,没有杀他,还封他为杨珊公。司马燕迫使魏元帝曹桓退位后,他没有杀他,而是沦落到陈留王。他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证明自己,延续了蜀汉政权将近半个世纪。少年以大局为重,一心追求完美,俯首帖耳,尊诸葛亮为父,使得三国中最弱的蜀国在刘备死后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2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