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刘裕“奋起寒微”?刘裕是怎么定南安北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与刘裕同时代的北魏谋士崔浩曾因北魏主拓拔嗣之问,就刘裕与后燕主慕容垂作了比较,他认为刘裕无疑胜于慕容垂。因为慕容垂有其祖慕容皝、其父慕容廆为他打下的基础,“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则不然,他与西汉楚元王刘交相距毕竟已有五六百年,沾不了祖宗“先前阔”之光。他“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还是他的“从母”断了自己儿子的奶把他养大的。青少年时,刘裕“以卖履为业,好樗蒲,为乡闾所贱”(参见《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三》)所以崔浩说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参见《资治通鉴·晋纪四十》)
东晋时期,士族豪强挟主专横,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安帝即位以后更是变乱不断,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孙恩起义与别的农民起义一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故一旦起事,“八郡皆为恩有”。孙恩的政治目标,上策为改朝换代;中策为割据一方;下策为退守海岛。孙恩之军虽称“义军”,却并非仁义之师,在攻城掠地之时,烧杀掠抢,无所不为,“民有不与之同者,戮及婴孩,死者什七、八”。刘裕参加刘牢之的军队去讨伐孙恩,最初恐怕并无更多的考虑,这位“以卖履为业”,“为乡闾所贱”的年轻人,只想籍此改变自己的处境,以“讨贼”为业,也算是“上帝”为他打开的另一扇门。他在“讨贼”的过程中,以英勇和谋略不断立功,在丹徒大败孙恩,在郁洲大败孙恩,在海盐大败孙恩,一路追击,三战三捷,迫使孙恩从浃口逃到临海,最后投海而死。
桓玄是晋孝武帝时桓温的少子,乘孙恩之乱,排除异己,拓展势力,得以掌控东晋朝政,并于公元403年冬季登上帝位,大封桓氏子弟为王,大兴土木修缮宫室,更使百姓疲累,朝野劳瘁。刘牢之即是桓玄排斥的异己。那时刘裕暂投桓玄并被任命为中兵参军,但他行的是韬晦之术,就在桓玄篡位之后,即公元404年2月,刘裕在秘密联络北府兵将领之后,“帅二州之众千七百人”起事,“军于竹里,移檄远近”,迅速占领京口,斩徐州刺史桓修;进攻广陵,杀青州刺史桓弘,率兵直扑建康。桓玄闻讯,命桓谦、卞范之率兵二万出城御敌。刘裕率众奋击,桓谦诸军顷刻溃散。桓玄不得不在几千名亲信的护卫下仓惶出逃。他从登基称帝到兵败出逃去荆州刺史桓石康处,共经八十天;从称帝到由江陵逃去汉中梁州刺史桓希处的途中被杀,前后不到半年。晋恭帝司马德文日后在禅让刘裕之时说:“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禅让是否真的那么甘心暂且不论,“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却是事实。
卢循原是孙恩的妹夫,也曾与孙恩一起起义,孙恩兵败之后卢循南逃,逐步占据岭南一方,此后的卢循已成军阀割据势力。公元410年,卢循起兵进攻江州,直逼建康。被“朝廷急召”而回的刘裕面临卢循的十余万大军,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仍决意死战。他以木栅阻断石头城及淮口,修治越城(今江宁县南)并建查浦、药园、廷尉三个堡垒,分兵戍守以御卢循,使卢循大军无从下手,被逼退兵。那年十月,刘裕由防守转入进攻,以火攻击败卢循船队,又在左里(今鄱阳湖口)再败卢循,迫使卢循南逃广州,而他的据点番禺已被刘裕事先派出将领攻占,卢循也为交州刺史杜慧度所杀。
刘裕讨伐南燕,在他“南枭卢循”之前。公元409年,慕容超在南燕袭位后,纵兵肆虐淮北,俘虏阳平太守刘千载、济南太守赵元,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决意反击,经过几番激战,直到公元410年六月,攻入广固内城。慕容超率数十骑突围而走,被晋军追获,南燕灭亡。就像刘裕翦灭军阀割据势力并不只是“南枭卢循”一样,刘裕北伐,平定外乱,也不仅是“北禽慕容超”。后秦也曾侵占东晋的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淮北诸郡,在刘裕讨伐南燕的过程中,后秦主姚兴又应慕容超之请,横插一刀,兴兵十万,屯据洛阳,并遣使向刘裕宣称,倘若晋军不还,当长驱直进。公元416年,姚兴去世,姚泓继位,后秦内乱迭起,政局不稳。刘裕认定这是去除后秦的良机,于是亲率大军分四路北伐,公元417年冬,刘裕麾下大将王镇恶一举攻陷长安,已经败退长安的姚泓投降,后秦宣告灭亡。
此外,降服一有机会就要占据汉中的仇池,也是刘裕北伐的战果。
包括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在内,东晋曾多次北伐,只有刘裕获得辉煌战果。连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北魏在吃了刘裕“却月阵”的大亏之后,也不敢再在南边轻举妄动,至少在刘裕主政的时候。这就不难理解,南宋时期,抗金名将辛弃疾会发思古之幽情,写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他说的寄奴,正是“奋起寒微”的刘裕。
从“却月阵”看刘裕的军事才华 一、刘裕简介 刘裕(363.4.16—422.6.26),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刘裕的祖上是彭城人(今江苏省徐州市),后迁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刘裕早年嗜赌成性,一事无成,后来当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从隆安三年(399年)第一次参战军事行动算起,到义熙十三年(417年)灭亡后秦,刘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内平息战乱,先后击败了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毅等军事集团;对外致力于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从一名普通的军人成长为名垂青史的军事统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北魏军事谋略家崔浩称他:“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①宋代文豪辛弃疾也曾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②这样豪迈的词句,赞扬他功绩。 刘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不仅善于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还善于战术革新;不仅善于指挥步兵、水军作战,还善于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其中以“却月阵”击败北魏精骑,就是刘裕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的典型战例。经过此战,“却月阵”威名大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以至一谈及如何“以步制骑”,必言“却月阵”。本文将着重对“却月阵”的形成时间、组成情况、作战过程以及它的局限性做一些分析。通过这些分析,让我们更清楚认识刘裕卓越的军事才能。文中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学者予以指正。 二、“却月阵”形成的时间 在现有的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刘裕是何时发明的“却月阵”。但“却月阵”本身是由水军和步兵共同组成的,其中步兵又以战车为主,所以通过对水军和战车进行分析,可得出一些端倪。 刘裕对战车的运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马镫的发明,使骑兵装具臻于完备,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出现了重甲骑兵(铁骑),这种骑兵具有较强的防护力和集团冲击力,在对没有装甲的轻骑或步兵作正面冲击时,具有极大的威力。南方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利于骑兵作战,加上马匹资源缺乏,所以骑兵不占主导地位。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时,在如何对付南燕铁骑这一问题做了充分准备。当刘裕出征后,燕军即以9万之众抵御,其中就有“铁骑万余”③。刘裕闻讯后,即令诸军步行,以“车四千辆,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军令严肃,行伍齐整。”④当燕军铁骑来袭时,刘裕用此阵对抗,双方激战过午,未分胜败。随后刘裕用计,奇袭敌后方重镇临朐(今山东省临朐县),大败燕军。 在这次交战中,刘裕在战术上采用步、骑、车3个兵种协同作战,有力地遏制了燕军铁骑的强大冲击。因为刘裕的阵法以战车为主,所以它的防御能力还是比较强的,顶住了燕军铁骑的冲击,但是在攻击力方面却表现的明显不足,最后也是用“批亢捣虚”之计取得的胜利,而非“面对面”的击败对手。但此次作战却为刘裕积累了对抗重甲骑兵的丰富经验,促使他着手日益完善自己的阵法,直到形成最后演变成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却月阵”。 刘裕对水军的运用水军做为南方的主要兵种,在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水军的特点是,不仅可以直接作战,还可以运输兵源及粮草物资,而且要比陆上运输更为便捷。刘裕之所以被称为卓越的军事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重视水军的建设,在他所指挥的作战中,基本都有水军参战,并且合理搭配,充分发挥了水、步、骑三个兵种协同作战的优势。尤其在镇压以水师见长的卢循义军时,刘裕大建水师,所修皆“大舰重楼,高者十余丈”⑤,水军成为绝对主力,他最终凭借这支强大水军镇压了义军。 正因为刘裕善于指挥水军作战,而当时晋朝水军可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以东的京口沿水道而上,进入黄河,再逆河西行,经渭水直入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所以当他酝酿北伐后秦的策略时,水军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棋子。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但没有水军,甚至连战船都没见过⑥,所以晋军还掌握着绝对制水权。 此外,刘裕本人有着高超的军事才能,又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军事统帅,精于战术,从他所指挥作战中可以看出,指挥水军和战车作战在刘裕军事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却月阵”的组成 构成“却月阵”的条件稍显复杂,具体包括地理条件、兵器、兵种和兵力配置。 地理条件: 河水。因为晋军有制水权,所以河水可以保障“却月阵”后方及侧翼的安全,不必担心被敌军合围。 视野宽广的平坦河岸。良好的视野便于观察敌我双方的行动,及时掌握战场的情况;平坦地势则可以使敌军失去地形优势,而晋军可在高大战船上俯瞰战场,相当于占据了制高点。 兵器: 战船。用来控制水道、运送兵源和作战物资,一但战事不利,还可以接应阵中的晋军。 战车。用来抵抗敌军骑兵的冲击,起防御作用。 盾牌。保护战车。 杖、弩、锤、槊等。用来杀伤敌军。 兵种: 步兵。包括车兵、弩兵等,是作战的主力。 水军。见战船 骑兵⑦。用来追击逃敌,数量不会太多。 兵力配置: 在距水百余步之处用战车百乘布下弧形“却月阵”,两头抱河,以河岸为月弦,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杖士卒,共计700人;布阵后,再派2000士兵上岸接应,并携带大弩百张,每辆战车上各加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因为“却月阵”是弧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弧形可以分散受力点的力,有着良好的抗冲击能力;阵内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杀伤力非常强;同时阵内士兵背水为阵,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 四、却月阵的作战过程 起因 义熙十二年八月,刘裕发兵五路攻打后秦。十三年正月,刘裕留子彭城公刘义隆镇守彭城,亲率水军自彭城北上。三月,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准备逆黄河西上,于是派人向北魏请求借路。北魏因此前滑台(今河南省滑县东)丢失,明元帝拓跋嗣恐刘裕此次以借道为名北上攻魏,因而拒绝了谋臣崔浩提出的“假之水道,纵裕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⑦的策略。遣司徒长孙嵩为督山东诸军事,又遣振威将军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刺史阿薄干,率步骑10万屯驻黄河北岸,监视晋军。 刘裕借路没有成功,但仍按计划行军。初八,刘裕率水军进入黄河,以左将军向弥为北青州(治东阳,今山东省青州市)刺史,镇守碻磝(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自率大军入黄河西上。北岸魏军见此情景,便以数千骑兵随刘裕水军西行,不时袭扰,迟滞晋军西进。晋军南岸拉纤的兵士有被激流冲至北岸的,都被魏军杀伤。刘裕派军上北岸攻击,魏军立即退走,当晋军退后,魏军复来。魏军的行为引起了晋军将士的不满,促使刘裕使用“却月阵”。 经过 四月,刘裕选择好战场后,便派白直队主丁旿率700人及战车百乘,抢渡北岸,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的阵,两头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仗士卒。布置好后,丁旿在阵中坚起一根白毦(相当于令旗),以通知船上的晋军。而魏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冒然采取行动。此时的刘裕早已派宁朔将军朱超石严加戒备,准备出战,这时见魏军迟疑,便抓住这一机会,命朱超石率2000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魏军见晋军立营已毕,这才恍然大悟,向晋军展开围攻。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众少兵弱,遂三面而至。这时长孙嵩接到消息也率3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朱超石遂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以重大杀伤。但魏军由于兵源充足,反而愈战愈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弓弩逐渐失去作用。朱超石又命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所以魏军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魏军逐渐抵挡不住,“一时奔溃,死者相积”⑨,晋军阵斩阿薄干。魏军退还畔城⑩,朱超石与胡籓、刘荣祖等率骑兵发起追击,虽为魏军包围,但激战竟日,终于大破魏军,斩获千计。刘裕见晋军取胜,又遣振武将军徐猗之率5000人渡河,攻越骑城,途中又遭到魏军的包围,徐猗之用长戟结阵抵抗。不久,朱超石赶来增援,魏军遂闻风而逃。 意义 此战的胜利,给魏军以极大震慑,魏明帝吸取教训,听从谋臣崔浩的建议,不再与晋军为敌。刘裕取胜后,率水军沿黄河顺利西进,于四月下旬到达洛阳,参加攻打长安的作战。水军的及时到达,对战争的了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刘裕正是在陆军进展不利的情况下,令水军沿渭水而上,一举攻占长安,灭亡后秦的。 五、“却月阵”的局限性 刘裕凭“却月阵”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显示了强大的威力。现在的很多军事爱好者一谈及以步制骑的问题时,必言“却月阵”之妙。但让人不解的是,“却月阵”就像昙花一现,虽然史书中记载详细,但此役过后,再无人使用此阵,让人疑惑丛生。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是由“却月阵”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却月阵”使用时,对战场的要求非常高,在兵力配置和武器使用上都要求细致入微,稍有不慎,便会全军覆没。但这些与另外两个重要条件相比,还是次要的,这就是“河水”与“制水权”。 首先,“却月阵”离不开河水,而且必须是大江大河。前文说过,河水可以保障“却月阵”后方和侧翼的安全,如果是普通的河水,一则敌军可涉水渡河,对“却月阵”进行合围;二则不利于大型战船的行进,也不可能掌握制水权。所以河水是构成“却月阵”最根本的条件,没有河水,就无法保证“却月阵”的安全,也无法对阵中的将士进行增援、支援和救援. 其次,“却月阵”在作战时,必须要掌握制水权。有了河水,并不表示就能成功地使用“却月阵”,如果敌人也有水军,那么晋水军将不能全力支援阵中的士兵,而且一旦在水战中败于对方,制水权易手,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所以制水权是“却月阵”能否成功使用的重要保障。 此外,“却月阵”不具备机动性,虽然作战时杀伤力大,但始终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即使取胜,也无法变化阵形,在追击时一旦与强敌遭遇,就会有被歼灭的危险。朱超石、徐猗之在追击时的遭遇都证明了这一危险的存在。 通过上述分析,就会清楚,为什么中国战争史上虽有无数次作战,但“却月阵”却只使用了一次,就因为这些作战都缺少河水和制水权这两个重要条件,因而无法使用“却月阵”。 还有,“却月阵”是以水为主(虽然没有直接交战),所以说“却月阵”是“以步制骑”的战术不够准确,称“以水制骑”更为贴切些。 六、刘裕的军水平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刘裕是在战术上敢于创新的军事家,即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巧妙布阵,利用优势弥补了自己的短处,使“却月阵”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术,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刘裕在此战中的军事思想具体表现在:在战术革新上,他吸取了早期阵法的不足,大胆地将水军用于阵中,利用水军的优势来克制骑兵,开创了战术史上的新篇章。在战术指挥上,他采取弧形方式列阵,增加抵抗能力,又将弩、槊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杀伤力。在兵力配置上,他将几个兵种结合起来,协同作战,以水军为后援、以战车列阵御敌、以步兵杀伤敌人、再以骑兵发起追击。在作战指导上,他适时选择战机,利用魏军的挑衅,做到“临境近敌,务在厉气”(11);十分巧妙地选择战场,使自己能够安全占据制高点;利用阵中士卒的心理,将其置之死地,以绝士卒后退之心;抓住敌人迟疑之机,迅速派兵跟进布阵;利用魏军的人多势众的心理,示弱纵敌;取胜后又及时派兵增援,适时发起追击。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刘裕部署周密,水路各军配合密切,谋略运用完美,战术使用得当,使强大的魏军铁骑无机可乘,处处被动,堪称战术史上的奇迹。
“司马氏篡夺曹魏,遭灭族晋朝果报”
当年晋宣帝司马懿本是魏明帝曹睿的托孤大臣,可是司马氏父子却辜负了曹睿的重托,发动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篡夺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而魏国第四任皇帝曹髦更是被司马昭部下杀死,到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主政,干脆废黜魏元帝曹奂,自己当起晋国皇帝来了。所以,刘裕灭了东晋司马氏,可以说是为曹魏报了夺位灭国之仇,曹氏氏族当然要拍手称快了。
刘裕真正在乎的其实是华夏正统这个旗号。
何为正统,既说不太清楚,又似乎是一直明摆在那里。《三国志》以曹魏为正宗,《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六朝时期,南方人笔头厉害,会写善辩,况且这些所谓南方人,又都是从北方南渡过来,所以必然会以东晋为正统。
魏晋南北朝应该分开来说,应该是魏晋和南北朝,魏晋虽然并称,却有先后,南北朝则是同时存在。六朝只是南京人的说法,南方人的认同,刘裕开创了宋朝,意味着中国历史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这时候,北方也不再是五胡十六国,南方有宋齐梁陈,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正统,是正宗。南朝称北方为“索虏”,为“魏虏”,为“夷贼”,强调“魏朝虽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这个魏,当然已经是鲜卑人的“魏”。
扩展资料:
刘裕“奋起寒微”,以寒门庶族身份,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
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
刘裕先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谯纵、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对外消灭南燕、西蜀、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林邑国全境归附。使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尽归一统。
刘裕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容磨灭,后来关中虽复失,但河南、山东、淮北已划入南朝版图。将南朝的防线推进到了潼关、黄河一线,保障了江淮流域。后来的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为“元嘉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北部疆域屏障。
同时,刘裕对东晋以来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权中央,整顿吏治,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废除苛法,赈济穷人,减轻人民负担,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秀才。又实施“义熙土断”,打击豪强,抑制兼并。
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刘裕是汉以后,唐以前的历史中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李贽则直接以“定乱代兴之君”赞誉刘裕,近代文学家鲁迅说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田余庆则将刘裕视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认为门阀政治终结于刘裕之手。刘裕代晋之后,门阀士族虽然仍然存在,但已无法成为决定性的政治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