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明宝钞流通时间如此之短呢,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纸币最早出现在宋朝,被称为“交子”,经宋、金、元三朝的发展,纸币制度渐渐完善,成为市场交易中的正式流通货币。到了明朝,朱元璋借鉴了元朝的纸币政策,也发行了“大明宝钞”,但是却没能维持多久,在洪武末年纸币政策就宣告失败。为何大明宝钞流通时间如此之短呢?
宋元时期的纸币政策
说到古代纸币,许多人就会想到宋朝的“交子”,这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纸币形式,但是最初交子的出现却不是朝廷官方主导的,而是四川商人根据自己的交易需要,联合制定的纸币流通制度。后来中央政府觉得这种方式确实可行,就逐渐普及。而古代真正由朝廷发行的官方纸币,则是在元朝的时候出现。
元朝是由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因为民族文化底子较浅,当时制定了诸多治国政策都不甚合理,但是纸币这项政策却是个例外。在宋朝纸币政策的基础上,元政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由官方发行统一纸币,确保了纸币的流通范围和面值稳定。元朝纸币在发行时则是按照传统的金银本位制来确定发行数量的,也就是说,金银是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当年朝廷国库有多少金银,就发行对等价值的纸币,绝对不乱印多发行。
元朝宝钞图案
明朝的纸币政策
明初一开始也是以铜钱作为主流货币,但是后来就面临了缺铜的困扰,于是朱元璋就借鉴元朝的纸币政策,于洪武七年设置了“宝钞提举司”,次年开始发行纸币,学名为“大明宝钞”。一开始发行的纸币面额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这五种,按照当时制定的纸币政策,一贯合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
在发行纸币后,为了确保纸币尽快在市面流通,朱元璋同时下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通过明文条例,强制百姓使用。具体是要求百姓前往官方机构用白银和铜钱兑换宝钞,但是反过来不行。另外由于当时的纸币技术不到位,造币材料和油墨都可以在市场很容易买到,为了防止私人伪造,就在纸币下方写明:“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同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
大明宝钞写有禁止伪造提醒
明初纸币政策不完善导致通货膨胀
朱元璋认为这样的情况下,大明宝钞就可以顺利的在市场流通了,但是他却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没有印钞的依据。元朝时发行纸币量是根据金银存量来确定的,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他没考虑这么多,从一开始印发就没停下来。洪武八年开始发行纸币,但是明初的朝廷收入才几万两,而当年就发行了上千万贯宝钞。所以就出现了纸币发行第一年,就出现了全国性的通货膨胀。比如本来百姓用铜钱买粮食的话,一贯可以买一石粮食;而把铜钱换成宝钞后,就需要两贯宝钞才能买一石粮食,弄得百姓苦不堪言。同时这也打破了一项纪录,明朝是唯一一个在建朝之初就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朝代。
洪武时期在发行宝钞上,除了没有准备金不控制发行量外,还有一个诟病,就是对发行出去的旧钞从不回收,虽然百姓可以拿旧钞换取新钞,但是却要支付工本费。从洪武八年开始,每年的发行量都在几千万贯,最多的一次是在洪武十八年,仅这一年就发行了9,946,599锭宝钞(锭是一个名词,换算成两在几两到几十两不等,这里按照最少的五两来算,就接近五千万贯宝钞)。经过多年的累计,市面上流通的宝钞实在难以计算,这就造成了宝钞价值越来越低。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在江浙地区,宝钞的面值已经贬到了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贬值了75%。
大明宝钞过度发行引起通货膨胀
从洪武八年开始,只经过了短短十五年的时间,明朝的宝钞就大幅贬值,到了洪武二十七年,一贯宝钞只合钱一百六十文。东南沿海地区商贾纷纷弃宝钞不用,而以金银做为交易货币。到了洪武末年,百姓彻底放弃了宝钞,而用起了铜币。至此,明朝的纸币政策基本宣告失败。到了永乐时期,为了维护宝钞流通,颁布了政令禁止民间使用金银做买卖,但是仍然无济于事。
大明宝钞贬值使贪污现象更加严重
以上是宝钞政策的不完善对百姓商贾的影响,同时宝钞贬值也对政府官员影响很大。明初,朱元璋制定的官员俸禄在历朝历代中是较低的,一般官员想靠薪水养活一家老小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官员贪污成风。而到了洪武八年发行纸币后,朝廷给官员发薪水时,有一部分就是发放的宝钞,随着宝钞贬值,官员的薪水就越来越低。无奈之下,官员贪污现象越加严重,这也就是虽然朱元璋大力惩治了贪官,但是贪污现象却不减反而加重的原因。这归根结底,还是朱元璋的纸币政策不完善造成的。
洪武时期通货膨胀造成官员贪污更严重
虽然自永乐时期,朝廷颁布了维护宝钞的政策,但是却没有解决通货膨胀,这就造成了物价越来越高,百姓上街随随便便买点东西,就需要宝钞几十到上百贯。最终在正德年间,朝廷不在印发宝钞,而恢复了铜钱做为流通货币。
从朱元璋发行宝钞的初衷来看,他是在缺铜和铜钱不宜携带使用的情况,制定了纸币政策,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因为他本人缺乏对货币制度的了解,使得纸币政策不完善,造成了长期的通货膨胀现象,最终大明宝钞没能持续流通下去。
明王朝建立后的百年间,国内农业生产获得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后期,即
15世纪以后,国内城市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比较突出的,在
全国建立了30多个新兴的商业城市,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农
村,佃农日益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而佃农本身又开始分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佃
农以及由富裕农民上升的中小地主,均乐于雇用雇工形式的劳动力。雇工成为当时农民
阶级中仅次于佃农的农业劳动力队伍。雇工又分为两类:“计岁而受值者日长工”,“计日
佣者谓之短工”;在货币经济方面,贵金属白银开始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于宋代、继续推行于元代的纸币制度,它在明代是
继续推行或是被别的货币制度取代,或是与铜钱、白银货币制度并行?它的发展是直线
向前的还是曲折前进的?当时的诸思想家又是如何认识和评论的?本文试从这些方面作
点介绍和评述。
一、承袭宋元继续推行纸币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继续实行纸币制度。开始参照元代的办法,用钞不用钱,
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不久由于纸币逐渐贬值,且贬值愈来愈厉害,元朝统治者不得
不放弃专用纸币之法,改行钱钞并用的制度。
明朝的纸币,是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的。纸币的名称叫大明通行宝
钞。宝钞面额分六种: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等于铜
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金银只可以用来领用钞票,不许流通。持有
金银者,不许私下交易,只能卖给政府。洪武十年规定,一百文以下的数目用铜钱支付。
商税的输纳,七成用钞,三成用钱。洪武二十二年,由于流通的需要,加印发行小钞,分
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共五种。在形制方面,大明宝钞四周有龙纹花
栏,上面横题的大明通行宝钞六个字。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中间有钱贯的图样。下面则印明为中方省或户部奏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伪
造者斩,以及告发者的赏银数目。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以后,虽然继续发行,但仍用
洪武年号。一贯的大钞,长约9. 5市寸,宽为6市寸,一贯以下的小钞,长宽都小得多。
其形制大小钞没有多大分别①。
明代实行的纸币制度与宋元比较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实行纸币制度的二
百多年间,只有一种形制的钞票。这与元朝的纸币不同。元代在几十年间,自己的钞票
改了几次名称。二是明朝的纸币不实行分界的办法,由于旧钞越来越多,以新换旧、从
中舞弊的倒钞问题十分突出。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情势下,商人对钞票的新旧加以差
别对待,同时税务、钞局官员,利用新旧钞票价格的不同,强迫人民用新钞纳税,他们
则换成破烂钞票送缴国库,从中取利。三是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广,信誉极高,终于成为
明朝的正式货币。在白银流通不断扩展的形势下,大明宝钞的流通范围却越来越小,以
至完全退出流通领域。正统(公元1436年)以后,宝钞已不通行,只有官傣还是用钞折
付。由于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具有许多优点,在纸币已不通行的情况下,仍被许多
人认为有必要保存。直到明术,还以钞票来代表货币,或称钱钞,或称钞银,而实际上
支付的却是银或钱。这说明纸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另一方面,由于纸币易于印制,易于为统治阶级利用来作为搜刮民脂民膏,弥补财
政赤字的工具,直至明王朝即将灭亡的明末,仍念念不忘发行钞票。天启年间(公元1621
年),由于财政困难,给事中惠世杨曾建议用钞。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给事中何楷
又请行钞。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蒋臣的行钞建议曾获得在朝掌管财政的大臣倪
元路等人的赞同。最高统治者思宗朱由检更是争不可待,愿行钞法。当时,户部议行钞
回复
举报|3楼2011-05-21 21:49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法有许多好处:“一日造之本省,一日行之途广,三日资之也轻,四日藏之也简,五日无
成色之好丑,六日无称兑之轻重,七日革银匠之奸偷,八日杜盗贼之窥伺,九日钱不用
而用钞,其铜尽铸军器,十曰钞法大行,民间货卖并可不用银,银不用而专用钞,天下
之银可尽实内库”②。这个服胃“十便十妙”的说法,虽列举了行钞的一些优点,但其
要害显然在于“天下之银可尽实内库”。当时正处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形势,这一行
钞计划一传出,就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出现“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筐而去”的
局面,明末阁臣蒋德嫌也说:“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③崇祯统治者急于推行的行
钞计划,随着明政权的崩溃而彻底破产。
二、白银成为明代中后期基本货币制度的历史必然
如前所述,明代初期是推行纸币制度,禁止使用金银的,然而前进到五十多年后,即
英宗即位(公元1436年)后,大明宝钞已退出流通领域,于是,放松用银的禁令,公开
使用白银,使白银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的货
币职能,成为正式的货币。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应从纸币、铜钱、白银三
者在流通中的变化和发展去寻找,即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其规律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从大明宝钞流通情况进行考察。大明宝钞制度是不兑换的纸币制度,由于军需
支付繁重,铸钱数目又不多,只有靠发行纸币来应付。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
现象,随后发生了新、旧钞差价倒钞问题,并愈来愈严重,使纸币的购买力大大贬值,宝
钞制度开始败坏了。明成之民水乐二年(公元1404年)左都御史陈瑛因纸币愈益奎滞提议
实行户口食盐法(即食盐税,规定大口令月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小口月食盐半斤,纳
钞五百文),藉以收回流通中过多的纸币。仁宗即位时(公元1424年),尚书夏原吉又提
出增添“门肆、门摊诸税”,具体措施收回在流通中充斥的纸币,以提高其购买力。并建
议“官钞宜少出”④,但实际上行不通。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大明宝钞继
续贬值。刘定之针对这一情况,主张收缩通货。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解
除用银的禁令,大明宝钞实际上已不行使。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邱海以“物与
币两相当值”为论据,抨击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与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主
张实行以银为主,钱钞并行的货币制度。从此白银已获得合法货币的资格,并在货币流
妙兼用,以纸甲刀土,}1可t尾刀拥。洪武丫牛双正,一日关以r阴狱日用钢饮又1可。同祝
的输纳,七成用钞,三成用钱。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的情况卞,人民自然乐于使角铜钱,
以求尽量减少损失.在禁用铜钱行不通的情况下,公开让铜钱与钞票在市面上流通。可
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法年间虽曾铸钱,但数量不多,加上私铸猖撅,劣钱
泛滥,造成钱分等级,因而铜钱在流通中也}P}利,已不可能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
再从白银流通的情况看,开始是严禁使用白银,但禁而不止,在纸币不断贬值的情
况下,它的流通范围却愈来愈广,终于成为明代中后期的基本货币制度。.
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纸币的不断贬值和铜钱减少私
铸猖撅,促进了白银的广泛使用。二是白银更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因为白银与铜钱比
较具有下列优点: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并能执行
货币的更多职能。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⑤‘三是白
银的生产量大量增加,基本上可以满足流通中的需要。这一条也很重要,虽然过去就有
白银,但数量少,形不成流通中的基本货币。据史书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大开银矿,所
以银钱的铸造,比以往其他朝代的银钱要多。加上当日士世界各国都掀起开金银矿的狂潮,
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四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需要。明初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许寸板下
海。明中叶以后,放松了海禁,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增加。
通过贸易把中国的货物输往国外,与此同时美洲银元、荷兰银元也通过菲律宾的华侨流
回复
举报|4楼2011-05-21 21:50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白银确实带来许多方便,既可以充当购买手段、支付手段,
而且还可以充当贮藏手段。就是说,黄金白银可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纸币铜钱
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白银成为明中叶后的基本货币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货币史
上的大进步。
三、对肯定纸币作用的议论
尽管明代纸币流通了五、六十年后就退出流通领域,纸币制度败坏了,但不少有识
之士对纸币本身的作用仍给予肯定。
明初任巴陵主簿的叶子奇认为,元朝纸币的流通,“用以权百货轻重,民甚便之”。它
的失败‘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后世变通不得其术也”⑥。就是说,元代开始实行的是权
钱的兑现纸币,后来的失败就在于发行数量过多,不能维持兑现。他说,“欲立钞法,须
使钱货为之本。如盐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则茶盐立得,使钞法如此,乌有不行之患
哉”⑦。因此,他主张实行有钱货为之本的兑现纸币的流通制度,并且不会有什么害处。
这里也必须指出,他把纸币的兑现和凭盐引领盐、茶行领茶的兑现等同起来,说明他没
有注意它们的区别,因而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因为盐引、。茶引的发行数必须同国家掌
握的实有盐茶数相等或多余一部分,盐茶引才能兑现。若国家掌握的盐茶实有数少于盐
茶引标明的数量,就会有一部茶盐引不能兑现。而纸币的发行数却可以多于现金准备数
的几倍,同时又大致符合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仅持币人能买到货物,而且币
值也能保持稳定。其所以如此,就在于纸币是货币的符号,能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而
盐引、茶引却不具有这一职能,它们只起着汇票性质的作用。但叶子奇提出用兑现纸币来调
回复
举报|5楼2011-05-21 21:51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节物价的办法,却是比较深刻的。他说:“以钱为母,以引为子,子母相权,以制天
下百货,出之于货轻之时,收人之货重之日,权衡轻重与时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
之池水,所人之沟与所出之沟相等,则一池之水动荡流通,而血脉常活也。借便听人之
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浸淫,而有滥筋之患矣,此其理也”⑧.
就是说,当货轻即物价低时,要投放货币,当货重即物价高时,要回笼货币,使流通中
的纸币保持一个客观的适当数量,池中之水能动荡流通,如人血脉能常活一样。否则就
会泛滥成灾。叶子奇的上述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纸币在流通中必须保持正常的数量,
才利于纸币的顺利流通和币值稳定。
回复
举报|6楼2011-05-21 21:52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曾任明英宗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的刘定之,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时,仍对纸币
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珠玉金宝可以为用矣,而不能多得,谷粟布帛可以为用矣,而不
能致远。腰万贯之缉,手方寸之褚,寒可以衣,饥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
足,盖亦古人抚世便民之良规也”⑨。他还赞成以纸币代替钱币流通。他说:“民之所赖
以生者谷帛,而一环之钱诚若何所用者,然而钱可以致谷帛,则用钱可也。民之所赖以
用者钱货,而一尺之褚又若何所用者,然而褚可以代表钱货,则用褚可也”⑩。就是说,
纸币和钱币一样,都可以用来交换衣食,可以使人“自足”“自富”。为何昔日之钞有流
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则成为“病民之本”呢?他认为:“夫前代许民以昏钞赴官倒
换,而纳其工墨之钱,故钞无滥恶;前代许民以交、会赴官收纳,而充其赋役之类,故
钞有流通”。“今也不然,钞之造于上也,有出无纳;钞之行于下也,有敝而无换。及其
回复
举报|7楼2011-05-21 21:53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征钞于民也,豪商大贾积钞子家而无征,奸管猾吏假钞为名而渔猎,阎左贫民寄田产质
妻子,而后得钞以送之官,大臣谋国扰郡县暴间里,而后收钞以贮之库”⑩。因此,他
回复
举报|8楼2011-05-21 21:53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提出改换新钞,或则收回.旧钞的办法,并做到“上之所以赏赐傣给者以渐而出之,下之
所以输纳赋役者时或而取之”⑩。纸币就可以畅通。
回复
举报|9楼2011-05-21 21:54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这些论述,尽管对前代的纸币制度
作了美化,但对统治阶级的官吏利用纸币渔猎人民的贪婪本性却进行了有力揭露。对于
维持纸币币值的稳定也有积极意义。
回复
举报|10楼2011-05-21 21:54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还值得提及的,在纸币早不实行的明晚期,仍有一些思想家主张推行钞法。陈子龙、
钱秉橙就是其中的代表。
陈子龙(公元1608-1697年)文学家,曾主持编者《明经世文编》。他在其听作的
《钞币论》一文中说:“褚非钱也,而可执券以取钱,无致远之劳,有厚责之用,是以飞
钱钞引唐创行之,宋之交子会子乃自西蜀一隅通于天下,始于暂以权钱,久之以代现钱,
追元而钞遂孤行矣。终元之世,无一人知有钱之用,而衣于钞、食于钞,贫且富于钞,岂
尽禁令使然哉!夫亦因民所便,而持以收换称提,时疏其滞也。”⑩他认为纸币流通经宋
元至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因民所便”,“岂尽禁令使然也,’l
积极的办法是“持以收换称提,时疏其滞也”,就能使纸币顺畅流通。在晚明时期仍然肯
定纸币的作用,这一观点轰细佳能可贵的。
钱秉橙(公元1612-1693年)文学家。他对推行纸币制度仍持肯定态度。他说:
“夫钞止方寸(尺?)腐败之褚,加以工墨,命百则百,年千则千,而愚民以之为宝,衣
食皆取资焉,惟其能上行也。盖必官司喜于收受,民心不疑,自可转易流通。”@纸币能
否流通,取决于政府,即“惟其能上行也”,“官司喜于收受”。只有做到这点,纸币才有
信用,民心才不疑虑,才可转易流通。同时他又认为,行钞与用银二者不能并立。他说:
“宋元以及国初,钞虽屡滞,犹能设法以行,至于今独不能行者,则以往代不用白金,’而
今专以为币也”⑩。因此他提出实行银、钱、钞三者并用的办法,由国家法律规定,“每
钱一千值银一两、钞一贯值钱一千,而银以五十两为锭,零用则钱,整用则钞,满五十
两始用银,钱多折钞、钞多折银,而碎银以代钞之用者罪之”⑩。钱秉橙的上述观点颇
有货币国定说的嗽直,如他说的“命百则百,命千则千,’,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他
又把明代纸币的失败完全归于用银,企图以限制用银来行钞,这在当时情况下,是行不
通的。但是他极力主张行钞,肯定纸币流通的必要性,又是符合货币发展的趋势。
回复
举报|11楼2011-05-21 21:56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四、对使用铜钱或白银的主张
洪武初年,出兵西征敦煌,北伐沙漠,军需繁重。为了应付财政上巨额开支,只有
发行纸币。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宝钞一贯在两浙只能值钱二百五十文。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两浙江
西闽广一带。宝钞一贯只值铜钱一百六十文0。在纸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民间使用铜
钱成为一种自卫行为,于是明朝统治者又下令禁止用钱。人民就用金银,于是又在洪武
三十年(1397年)三月禁用金银。由于朝廷发行钞票太多,收敛无法,以致物重钞轻,宝
钞继续贬值。宣德四年(1429年)未一石绵布一匹或丝一斤都要五十贯钞,,比洪武九年
上涨了五十倍。宣德八年(1433年)绢一匹折钞四百贯,布一匹折钞二百贯,比洪武九
年涨至二百三十多倍。当时民间已不用钞,专用金银。此时白银一两值钞百贯,等于洪
武九年的一百倍。到了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宝钞一千贯才能折银四钱,白银对宝
钞涨了二千五百倍。铜钱对钞票涨了三千五百七十倍⑩。在纸币严重贬值以至不能流通
的局面下,不少思想家提出改革币制、恢复使用铜钱的主张。丘溶、谭纶、靳学颜等人
便是其代表。
丘溶(公元1420-1495年)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市)人,在明孝宗时官至户部尚
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他对纸币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说:“服胃钞者,所费之直不过三、
五钱,而以售人千钱之物。呜呼,.世间之物虽生于天地,然皆必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
用。其体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浅深,其价值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钱,其体非大则精,必
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褚,直三、五钱者而售之,可不可乎?!一下之人有以计取
人如是者,上之人不能禁之,固已失上之职矣,况上之人自为之哉】民初受其欺,继而
畏其威,不得已而龟勉从之,行之既久,天定人胜,终莫之行,非徒不得千钱之息,并
与其所费三、五钱之本而失之。且因之以失人心,亏国用,而致乱亡之祸,如元人者可
鉴也已”⑩。他从朴素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以“物与币两相当值”作为论据,反:R寸使用
纸币。这在货币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他不明白,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可以代表一定
的价值同商品进行等价交换。也正是如此,纸币产生并流行儿百年间,在推行中因不断
贬值而归于失败,然后又继续推行。这是由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纸币本身的优点所决
定的。
回复
举报|12楼2011-05-21 21:56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丘i睿虽在理论上否定了纸币流通的必要性,主张使用金属货币,但他又不敢否定当
时纸币流通的现实。他提出的币制改革建议中说:“本朝制铜钱宝钞相兼行使,百年于兹,
未之改也。然行之既久,意外弊生。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革伪钱之策,臣既
陈于前矣。所以通过钞法者,臣请稽古三币之法,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
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具,而一准上市以权之焉。盖自国初以来有银禁,恐其或阂钱钞
也。”⑩他把白银列为上币,突出了其地位,实际上要把白银作为价值尺度。这一观点更
符合货币流通的实际。特别是在不少思想家对用银持反对或怀疑的氛围中,统治者又不
时下达禁银的条律下,是值得称述的。
和戚继光齐名,曾任兵部尚书、主持兵事三十年谭纶(1520-1577),他是反对使用
白银的。他认为当时国家的财政困难是由于百姓不足,而百姓不足则由于货物贱而银贵,
银贵则由于银少。他说:“夫天地间惟布帛寂粟能年年生之,乃以其银之少而贵也,致使
天下的农夫织女终岁勤劳,弗获不休,每当催科竣急之时,以数石之粟、数匹之帛不能
易一金。彼一农之耕,一岁能得粟几石?一女之织,一岁能得帛几匹?’而其贱若此,求
其无贫不可得也。民既贫矣,则速负必多,速负多矣,则府库必竭,乃必至之理截@
这是典型的用银致贫论。我们知道,民贫国困是由于残酷的封建剥削和频繁的战事造成
的,而不是使用白银。况且当时的钱价不是上涨而是下跌,说明流通中的银钱数量不是
日益减少,而是由于海外白银的流入及国内银产量的增多而增加的。为此,谭纶认为,
“言足国必先富民,欲富民必重布帛寂粟而贱银。欲钱银,必制为钱法,增多其权,以济
夫银之不足而后可”@。他提出的“通钱法”的主要内容:一是增加铸钱,“以济夫银之
不及而后可”;二是增加征钱的比率和将钱改为“大明通宝”。具体说,赋投原来征银的
解往中央的部分改为银六钱四,留存的部分改为银钱各半。官军傣铜折银的部分也改为
银钱各半。罪犯赎罪除罚谷外,一律改为收钱。这样规定,百姓皆以行钱为便了。谭纶
这一重钱贱银的主张在白银已取得基本货币流通制度下,卿佳于实行的,即使实行了也
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为它是违背货币发展规律的。
曾被称为明中兴的经济名臣的靳学颜,也是反对使用白银的。他说:“臣闻钱者泉也,
如水之行地中,不得一日废者。一日废,则有枯稿之虞”。“夫银者,寒不可衣,饥之不
可食,又非衣食之所自出也,不过贸迁以通衣食之用尔。而铜钱亦贸迁以通用,与银异
质而同神者,犹云南不用钱而用海巴。三者不同,而致用则一焉,,今独奈何用银而废
钱”⑩。这里,靳学颜只看到银铜和海贝都可作流通手段的相同处,但他不懂得货币还
有其他职能,制作货币的材料不同其作用就有很大区别。这说明他的货币理论有很大片
面陕。
回复
举报|13楼2011-05-21 21:57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有两位晚明的科学家的货币观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位是著名数学家李之藻,他是赞同使用白银的。他说:“磋乎!圣王治天下,因民
之情与之宜之,不深强也。今民情不以钱币,而以银币,非一日矣,上又求金之使旁午,
而积金之府岁拓,明夺其所欲,而予之以其所不欲,强而行之,无乃藉青轶(铜钱)以
愚黔首,天下攘攘,其亦有辞”@。意思是说,使用白银已非一日并深得人心,现在又
要改用铜钱,“强而行之”,与此来愚弄老百姓,必然会造成天下纷乱。
另一位是著名的科学技术家,《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化挤寸白银为币也是赞同的。
他说,“普夭之下,民穷财尽四字,整额转相告语,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工运旋而出
者也。天下未尝生,乃言乏。其谓少肠遨为中国之壑,而奴虏又为九边之壑,此指白金之
物而言耳。财之为言,乃通指百货,非专言阿褚(货币)也。今夭下何尝少白金哉?所
少者,田之吾谷、山林之本,墙下之桑,池之鱼耳。有饶数物于此,白锻、黄金疾呼而
至,腰缠筐盛而来贸者,必相踵也。”⑩这是针对用银致贫论而发的。他认为造成“民穷
财尽”不是缺乏白银所致,而在于社会生产的萎缩。“财之为言,乃通指百货,非专言阿
褚也”。如果社会生产日益丰饶,“白锻’(白银)黄金疾呼而至”,“持有白银者就会使用
它来交易,“今天下何尝少白金哉?”
上述观点反映了他们对事物所持有的慎重态度。特别是在传统的重钱轻银思想笼罩
下,他们所持的这种态度,更是难能可贵。
综上所述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明代的诸思想家对纸币、铜钱、白银的种种
议论,虽多重复宋之前人的观点,但对某些货币观点却具有独到见解。同时从这些议论
可以看到,封建统治者为了鱼肉人民,搜刮民脂民膏,不断采用和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以
维护其统治,充分暴露其封建政权统治的腐朽性。其二,明代推行的纸币制度的失败,其
原因不在纸币本身,而在于统治者实行的通货膨胀政策。白银的流通尽管多次受到统治
者下令禁锢,但禁而不止,却不断冲破牢笼,广泛而深入发展,终于获取了明代中晚期
的基本货币制度。这说明货币发展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能因势利导,
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名“元宝”,这是我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货币先后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的发展形态,未来还可能进入数字化阶段,但是就目前来说纸币还是货币种类中较为先进的形态,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我国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发明了交子,比西方国家的纸币也早六百多年。 相对于金属货币来说,纸币是印刷的,铸造成本比金属货币要低很多;就流通成本而言,纸币的磨损可以说是不计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携带和运输。 纸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然而当中西方在1840年后开始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西方的纸币已经大行其道,而中国的货币主流形态竟不是纸币,而是白银和铜币,纸币哪里去了? 宋朝发明货币后,元朝甚至将纸币当做法定货币,而明朝初期为了推行纸币制度,甚至一度禁止民间用金属货币进行交易,在此番推广之下,为何纸币依然会退出流通市场被白银取代,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 为什么宋朝时期会产生「 ”交子”这样的纸币 按照经济学原理,只有商品经济足够发达才能够产生纸币,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虽然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性质。 实际上北宋时期产生的交子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纸币,贾大泉在《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交子的产生》认为北宋初期的交子"只是活期存款凭据和现金支票,与纸币性质不同。” 缪明扬则在《宋代纸币政策初探交子》中认为宋朝纸币的性质属代用货币,而非信用货币。关于交子的性质正如我对宋朝纸币性质的认识一样,即交子是一种替代性货币,交子只是金属货币的凭证,而不是信用货币。? 如此来理解的话,我们就应该清楚,交子虽然具有一定的纸币功能,但是并不等同于现在我们花的纸币,宋代初期交子之所以能够流通,实际上是有金属货币作为兑换,本质上并未脱离金属货币的范畴。 之所以会产生交子,就是因为唐朝末期以来,商品流通加速,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多,尤其是在很多税收中,不征实物而征货币。 宋代实行两税法,将税收的主要来源由物品转向货币,尤其王安石变法期间,更是增加货币收入来充实宋朝财政,这样的情况下更推动了货币的需求。 当时的主流货币铜钱并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而当时宋朝与辽国、西夏、金等国都有岁币需要支付,这样的话就将宋朝的贵金属大量输送出宋朝境内。最终导致宋朝出现货币需求与金属货币短缺的钱荒问题。 交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不仅满足了宋朝时期的货币交易需求,更是降低了流动成本,宋朝也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纸币在宋元时期的发展,避免不了的通货膨胀 交子的出现并不是官府主导下的,而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因此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样式和规格更是多种多样,虽然富商联合起来统一交子的规格和式样,但终究未能摆脱交子的私人属性。 一旦这些承担兑换交子的「 ”交子铺”卷铺盖走人,就会造成巨额诈骗,于是宋朝 *** 开始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决定由中央来管控纸币的发行权。 因为交子最开始产生在四川,也流通在四川,交子被官府经手后曾经规定只允许在四川地区发行,然而在交子发行后,迅速开始在全国流通,发型量也逐渐增多,官方交子发行初期只发行了一百多万贯,不久就发行了三百多万贯。 宋徽宗时期,交子的发行量越发没有节制,使得交子开始严重贬值,公元1105年宋朝发行了「 ”钱引”取代交子,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钱引的贬值速度更快,仅仅三年,就贬值的跟废纸一样, *** 也不予兑换,最终使得很多钱引都成为了废纸一样。 北宋灭亡后,钱荒更加严重,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南宋 *** 发行「 ”关子”来充当流通货币,因为无法兑换最终衰亡。 两宋时期纸币发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发行的纸币无法进行兑换,其实纸币的产生是"交子须有见(现)钱相当乃可行",而宋朝官府因为缺钱,往往造成滥印,超额发行。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纸币的产生是一种只有流通职能而替代金属货币的产物,而官府试图将其发展为法定信用货币,摆脱跟金属货币挂钩,以此来增加 *** 的铸币税。 元代时期继承了宋朝时期的纸币发展经验,大力推行纸钞,因为元代大部分时期都不铸造铜钱,并且禁止使用铜钱,纸钞就成了唯一的流通法定货币。 可以说,元朝时期是中国纸币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相对于宋朝时常还打着兑换的名义发现着不兑换的纸币而言,元朝时期实行不兑换的纸币政策,最终结果就是,纸币随便发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加剧了元政权的垮台。 明朝初期为了推行纸币,曾严禁使用白银 到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开始选择了铜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铸造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然而明初经济凋敝的时候,铜币尚且能够满足民间的流通,仅仅几年过后,政治稳定后,经济快速发展,铜币自然是无法满足流通需求的。 洪武八年(1375)明 *** 开始发行纸币,恢复纸币流通制度开始发行「 ”大明通行宝钞”。 明朝初期的货币政策和以前的又不一样,明朝初期采取的是钱钞并行,以钞为主,宝钞为辅, 宝钞用久可换新钞。明朝规定: 「 ” 每钞一贯, 准铜钱一千, 银一两。”但是宝钞不兑换纸币, 而且纸币和元朝时期的纸钞一样,并不进行兑换。 简单来说,你可以将金属货币兑换成明朝宝钞,但是不能将宝钞兑换成金属货币。 实际上,明朝初期的纸币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恶性贬值的问题的, *** 不加节制的印制宝钞随即导致宝钞贬值,为了继续维持宝钞的流通,明朝 *** 一度禁止铜币和白银的流通,洪武二十七年(1394)「 ”诏禁用铜钱……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 洪武三十三年(1400)、永乐元年(1403)、永乐十七年(1419)、洪熙元年(1425)多次重申金银或白银禁令。 明 *** 在如此努力之下,依然没有奏效,也证明了明朝初期的纸币货币政策的失败,至宣德年间纸币最终难以为继之势,正统年间,纸币最终落下帷幕。 明英宗即位「 ”驰用钱之禁”,想要纸币和铜钱并行,也放开了白银流通的限制,这一放开,也标志这纸钞彻底的报废。民间交易「 ”纷竞铜钱,不复以钞为事”。景泰元年(1450),宝钞局停止造钞。 白银为何会异军突起,在明朝中期取代宝钞 从北宋时期发明的纸币制度,虽然代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巅峰,然而不难看到的是,民间产生纸币是因为对流通货币的需求,而宋元明几个朝代都将纸币作为敛财的工具,使得老百姓对纸币并不信任。 从而更希望回到金属货币时代,然而问题又出现了,铁币不值钱,铜币不够用,金银数不够的老大难问题。 但是为什么在明朝中期,白银可以异军突起取代宝钞,则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白银相对于其他金属货币而言,价值相对较高,数量相对较充足,而且流通时间长,是中国古代一直以前的硬通货。 *** 虽一再严申禁用金银交易,却未能稳定宝钞的币值,白银的使用也未能禁绝。随着 *** 在白银政策上的松弛,白银虽不被 *** 承认,逐渐成为民间公认的货币。 其次,中国古代并非产银大国,不然银的价值未必能高于铜,然而在明朝中期白银的数量急剧增加,最终达到了满足流通的需求。16世纪西方开辟新航路后,将从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运送到中国换取茶叶和瓷器,据估算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白银就多达两三亿两。 最后,明朝 *** 顺应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万历年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使白银成为唯一缴纳税收的货币,白银的主币地位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官员的俸禄,士兵的军饷也都采取宝钞支付,在宝钞不断贬值的情况下,这些人率先请求使用白银,最终出现「 ” 朝野率皆用银「 ”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