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的盛世是怎么开始的为何英宗继位迅速走了下坡路

众妙之门 2023-07-03 06:34:39

明朝的盛世是怎么开始的为何英宗继位迅速走了下坡路

明朝的盛世是怎么开始的?为何英宗继位迅速走了下坡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导读: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五大盛世,它们依次是: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唐朝“开元盛世”、明朝“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五个时期即是这四个朝代的鼎盛时期。那么相反,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看,盛世即意味着这个朝代的国力自这个时期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或者是朝代的衰败即从这个盛世末期就开始有了征兆。当然唐朝是个例外,因为中途出现了“武后代唐”这一特殊时期。

明朝的盛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自从朱元璋时期,经过他的励精图治,一直到明宣宗末期,这一段时间都是明朝的盛世,而之所以有了仁宣盛世,是因为这个时期是明朝的最鼎盛时期。但是凡事都有盛极而衰的现象,一个朝代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仁宣二帝在洪永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做了一些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有些方面的改制恰恰为后来社会不安定埋下了伏笔。

仁宣之治下的明朝盛世现象

一、内阁制度的完善与过于扩大阁臣权利

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于永乐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阁大臣有了处理政务的权力。其实早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因为政务处理需要,就仿造宋朝的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参谋政务,但是此时这些阁臣只是以秘书的形式辅助朱元璋,是没有实权的,这一方式一直延续到永乐初期。朱棣当皇帝后,因为既要领军打仗,又要处理国家政务,是在分身乏术,最后就在朱元璋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内阁。至此明朝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只是这时,阁臣职位级别只有五品。

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

到了仁宗继位后,他一是为了回报帮他登上皇位的大臣;二是让阁臣在朝堂上更有威信,于是就让阁臣各自兼任一个二品或三品官衔。另外,个别阁臣还会加三孤头衔(少师、少傅、少保,都是从一品),这一时期是明朝阁臣最位高权重的时期,后来的宣宗也继续采用。不仅如此,到了宣宗时期,又给内阁阁臣了一个更大的权利——票拟。至此,明朝虽然在名义上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经过仁宣二帝的改制,反而让阁臣的权利更高于前朝的相权,而且人数也又两人(正副丞相)增加到了七人(内阁一般为七人编制)。

内阁权利过大在仁宣二帝时期还没有显现副作用,这是因为他二人都是贤明勤政的皇帝,而大臣也都是守正有礼的臣子。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一个赛一个的懒政,这些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就不得不重用宦官压制文臣,因此后来宦官专权时有发生,成为明朝衰败的原因之一。

仁宣时期加强阁臣地位和权利

二、广开言路致使言官胡乱进言

仁宣二帝鉴于洪永时期的严苛铁律对百官和百姓过于严格,就采用宽松治国的方式,而这一体现就是广开言路。在洪武、永年时期,因为两位皇帝都是搞“一言堂”的主,平常不找官员的麻烦就很不错了,所以百官自然也不敢随便说皇帝的不是。而到了仁宣时期,他们则发扬了李世民纳百官之言的优良传统,不管是谁、不管品级都多低,都可以向皇帝直接进言。因此从这开始,言官们就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事实证明,这些言官都是吃饱了没事干的角色,他们的谏言并不能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反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仁宗多娶了两个老婆,言官就说他好色;宣宗在闲暇之余斗了两次蛐蛐,言官就给他起了个“蛐蛐皇帝”的外号。可见广开言路也是要分进言对象的,仁宣二帝作为贤明的皇帝自然不会和言官们一般计较,但是后来的皇帝为了避免言官喷自己口水,就会主动挑起文官之间互相掐架,也就是党争。所以仁宣二帝做梦也没想到,广开言路会引起这样一个祸端。

明宣宗因为个人爱好被言官骂

三、长期的臣僚宴乐造成吏治腐败

不得不承认,仁宣二帝的各种改制和为政方针,确实让明王朝的国力更上一层楼。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比较安定的情况下,上至皇帝、下至臣僚,都渐渐沉浸在这一歌舞升平现象中,从而放松了对地方官员的治理。恰逢这一时期一改洪永的严苛治吏方式,使得地方官员贪污现象十分严重。

比如:“垦荒田永不起科及洿下斥卤无粮者,皆核入赋额”。这是说,洪武时期对那些开垦了荒地的农民不征收赋税,而到了宣宗时期,地方官吏则不再维持这一政策,而是所有土地,包括洼地池塘盐碱地不能生产粮食的,都统统计入赋税之列,而那些违规收取的赋税则都进入了官员私囊。不仅如此,在宣宗时期北方各地多次发生洪灾和旱灾,朝廷就会立刻下发免费赈灾粮食,但是到了地方官员手中,则成了暂时借给难民,之后还需要难民还给当地政府。还有在土地所有权方面,原本按照洪武时期的政策,百姓开垦的荒地属于自己所有,但是宣宗时期,地方官偏偏要把土地收为政府所有,然后再重新给农民分配减量的土地,而剩下的土地则被地主和官员兼并。

宣宗时期的流民祸患最后危及明王朝

在这样的情况下,山西、山东、北直隶地区年年都会出现不少的流民,他们逃亡他乡不仅带走了当地的劳动力,而且也对其他地区的治安造成不稳定影响。所以说,明朝的流民现象就是始于仁宣时期。

四、内迁开平卫使得长城成为北方防御的直接屏障

仁宣二帝都是以文治国的君主,所以他们不奢求在疆域扩充上有多大的做为,只求边界安稳,为达这一目的甚至不惜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固有领土。在宣宗五年,经过朝廷的多次商议,最终决定放弃对开平地区的直接控制权,将开平卫内迁到独石堡。这样做的影响就是,完成了以长城为北方主要防御体系的架构,而且也是唯一的、直接的屏障;同时也失去了包括龙岗、滦河在内的险地三百余里。这一做法对明朝中后期防御北方游牧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后来瓦刺在绕过宣府后,就轻而易举的来到了北京城下。

明长城和北京之间的距离

以上说的这些军政改制和社会矛盾所造成的危机,虽然在当时没有触发,绝大部分原因是皇帝和大臣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是皇帝终究会驾崩的、大臣终究会退休的,如果继任者不能继续缓和矛盾,那么这些危机就会一触而发。所以在英宗继位后,明朝的国力就快速的走向了下坡路,从此一蹶不振。

纵观明朝十六帝,你认为谁才是明朝衰落的根源?理由是什么?

纵观明朝十六帝,哪位才应该为明朝的衰落负责呢?谁才应该是明朝衰落的根源呢?在我看来,这句“明之亡,非崇祯,实亡于神宗。”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的时候,已经是千疮百孔,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也不是作为一个皇帝培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上一任、他的兄长天启皇帝没有儿子,所以皇位才到他这边,一开始,他也是像众多明朝富贵王爷那样生活的。所幸在他接任之后,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先是剪除朋党、铲除阉党、整治内阁,自己也是提倡节俭,进行了一些财政上的改革,除却他个人性格上的问题,作为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他已经做到了自己应该做到且能过到的事情。

其次,反观直接让明朝走下坡路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又称万历皇帝,他开创了历史上罕见的三十年的怠政,他多年以来的怠政,直接导致了朝廷中的官员“有缺不补”,为了敛财,他还派出宦官去搜刮,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也在走下坡路。万历皇帝的怠政,并不想嘉靖皇帝“不上朝”但是可以掌握朝政那样,是干脆不管了,这样的怠政做法,是在给明朝积攒问题。

最后,万历皇帝自身的问题,是明朝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但是可以看到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只有一个皇帝的责任, 比如说明宣宗朱瞻基设立“内书堂”教宦官们读书写字,给了宦官参与朝政的机会,也为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干政埋下伏笔;比如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俘,也给了明朝皇帝正统继位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导致了后来的宫变——夺门之变(南宫复辟);比如说明宪宗朱见深设立西厂,任用宦官;比如说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后代,只能由堂兄弟嘉靖皇帝继位,出现了对明朝影响很大的“大礼议事件”······

可以说,明朝的衰落并不是某一个皇帝的责任,只是哪一个皇帝的责任比较大,事情是滴水石穿地发展的。

明朝的盛世在哪些时期

明朝盛世主要在明初的三大盛世时期,分别是:朱元璋时期的洪武之治,永乐帝时期永乐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

洪武之治: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永乐盛世:永乐时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仁宣之治: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扩展资料: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明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走入下坡路的直至灭亡?

楼上的能别误导人么?张居正改革成功了,只不过后来被废了。还有,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那时代宗很英明,根本就没有怎么破败。还有,张居正死后,明朝在他统治的十几年里很好,甚至能支撑发动许多大型战争。万历不会修仙,他是懒,是嘉靖修仙。 准确点说,是在嘉靖年间明朝开始走向下坡路的,当时杨庭和在还没事,但杨庭和走了,嘉靖开始玩弄群臣,先有礼部的张骢,后有夏言,还有严嵩和徐阶,先不说后来,先说说起因:嘉靖玩上瘾,怕死,就修仙。下面是解释,那些乱说的自己看: 后来张骢被夏言干了,夏言被严嵩干了,夏言是徐阶的老师加恩人,于是徐阶要和严嵩干,当时政治是这样的:严嵩党(秘密的)、心学同盟党(王守仁亲传弟子和挂名弟子又收人,后来他们在一起组成一个党羽) 徐阶和严嵩后来都摸清楚了嘉靖的性格,开始对掐了。嘉靖忙于修仙,严嵩当时占上风,2个大蛀虫把国库搞得空虚(史料记载嘉靖的儿子要买首饰都得去向公家要钱,皇帝的私人仓库都被嘉靖败了),官员的俸禄都有时候用纸和棉花等物品代发。再是境外不断被侵扰,甚至打到了京城。 这是明朝下坡路的开始,其实,你的问题有点问题,你问题的根本意思是说明朝什么时候不是盛世- -,这从朱棣,朱高炽之后,土木堡之变时就开始了,20W+的京城3大营毁在王振那太监的手上,后来于谦用预备营打胜仗,就知道那20W+有多精锐了 楼主去看《明朝那些事儿》吧 楼主,求QQ,一起讨论,一看就知道是历史爱好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1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