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萧何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其实说到刘邦,他曾经面对萧何的时候是自卑的,为何这么说呢?就要从他的出生开始讲起,在沛县的时候当时战争混乱,刘邦本来是要服徭役的,只不过萧何用他手里的职权帮他免去了,萧何是真心把他当做朋友,只不过刘邦这个人表面上虽然看上去洒脱,但其实自尊心非常的强,因此每次面对身份高于自己的萧何的时候他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
刘邦的性格其实和曹操有点像十分的多疑,他总觉得自己要是突然崛起了,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觊觎和反叛,他或许会想那些曾经在他面前高高在上的人,如今虽然都臣服于他了是不是他们只是假装而已,他们在寻求机会取代自己,其实这就是刘邦骨子里产生的自卑感。
当初在沛县造反的时候,百姓们本来是想把萧何和曹参当成领袖的,但是这两个人并不对这次革命有充足的信心,因此也不愿意亲身犯险,于是这些好处都落到刘邦的手里,于是刘邦就因此而发家了,他把自己称为沛公,率领的手下萧何和曹参准备发动起义。只不过由于刘备的生性多疑,他逐渐迷失于自己所掌握的权力之中,他对于手下的萧何时刻防备着,因为她总是害怕萧何有可能会反叛自己。因为之前说过刘邦对萧何是自卑的,但是作为掌舵者之后虽然他的自卑逐渐降低了,但是他对于萧何的防备之心却越是浓烈。
之前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韩信逃走之后,萧何去追,等到萧何回来的时候,刘备非常气愤的斥责道你为什么要逃跑?其实这是刘邦忌惮与萧何的本事,太害怕萧何逃跑之后会反叛自己,对自己造成极大的损伤,所以说如果萧何不在自己眼皮底下刘邦是很不放心的。
但是说到刘邦是不是想重用萧何呢?我想刘邦肯定是不想的,但是他又不得不这样做,因为在有些领域只有他能做得更好。在内政方面萧何是做得最好的一个人,其他人都比不上萧何,因此他把萧何放在了自己的大后方,虽然如此他也是一直提防萧何,虽然萧何知道他始终处于刘备的防备中,甚至有可能被砍头。但刘邦还是将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高超的用人之道。
而且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又给萧何首功,将他位于开国功臣之首,可以说这个封赏已经很完美了。然而随后萧何也自己知道不能以功臣自居,也不能表现自己,必须让自己表现得像没有功劳一样降低自己在朝中的存在感,这样一来萧何最后还是熬死了刘邦。
首先得弄清这个功劳是什么功劳?
汉初三杰:韩信是军事功劳,张良是谋略功劳,萧何是内政功劳,汉初所有的功臣没有比这三个人的功劳更大。
再看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是冲锋陷阵,一个首级、一座城池,在战场上打出来的,是负责具体的执行,是军功,那么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的功劳是能够以具体的数字来细化的,比如说斩了多少个首级,杀了敌方什么职位的将领,攻了多少座城池,记得清清楚楚,以这些数字来论功行赏。
曹参的功劳是:打下2个诸侯国,120个县,俘虏了2个诸侯王,3个诸侯国相,6个将军,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那么萧何的内政功劳能计算吗?无法计算,萧何具体功劳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四个字:足兵足粮。
萧何的功劳是无法用数字统计的,而且萧何所起的作用,是曹参这些人无法替代的。
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提供兵员、粮草、武器、补给等,兵马未行,粮草先行,没有后方萧何提供的兵马粮草,前方的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连打仗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刘邦在多次作战过程中,打成光杆司令,全靠萧何在后方不断的输血,刘邦才能一次又一次的起死回生,如果你是刘邦,经历了好几次打仗打成光杆司令,手下连一个兵都没有的地步,你可以想像一下,那个时候萧何提供的兵员和粮草有多重要,说的不好听一点,如果没有萧何提供的兵员和粮草,刘邦能东山再起吗?可能一次就被打败了,再也翻不了身,那么哪有刘邦的胜利,可以说,在这个方面,萧何绝对是首功。
正因为刘邦有这样的经历,深深的体会到那种雪中送炭的滋味,才觉得萧何的功劳是无可替代的,是排名第一的。
萧何除了提供兵员和粮草,还要负责管理刘邦的大后方,包括关中、巴蜀、汉中等广大的地区,这些地区可就是原来秦国的范围,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管理这样的一个王国就是萧何的内政之功,萧何等于是说是刘邦家里的大总管,管理家里的一切事物,刘邦在前线打仗,家里的事需要刘邦操心,全靠萧何管理的井井有条,稳定有序,对于前线的刘邦是莫大的支持之功,换了曹参行不?显然不行,从这个方面说,萧何也是首功。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排功臣名次时,天下已经统一,刘邦的政权将会由打天下过渡到治天下,那么对于这么一大帮有军功的功臣来说,治天下显然不是他们的特长,打下天才是,到了治天下阶段,刘邦就不需要有太多军功的功臣,刘邦刻意抬高萧何的功劳,目的就是抬高治天下的作用,抬高萧何的地位,有利于萧何的治理,想想如果治天下过程中,一大帮有着军功的大臣,居功自傲,你怎么管?
公元前201年,刘邦借伪游云梦将韩信俘虏回来后,正式对文武百官进行论功行赏,当时众功臣中呼声最高的人正是曹参,据史书上记载,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按照大家的意思,是希望能够把曹参排在第一位,但刘邦却把萧何排在曹参之上,位列第一。当时刘邦是这样为萧何辩护的,在打猎的时候,在前面追杀猎物的虽然是狗,但让这些狗知道猎物在哪里的是却是狗后面的人,所以人自然要比狗的功劳大,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功狗?与?功人?之说。
表面上看,刘邦是把这些将领比作打猎的狗,而把萧何比作狗后面的主人,是以此来突出萧何的贡献。但事实上,刘邦的这番比喻,实际上是在说他自己,因为他才是真正的主人,萧何其实也不过是一条功狗,真正的功人,就他刘邦!
刘邦这番话的意思,其实是告诉这些功臣,狗永远也是狗,狗虽然奋战在第一线,但是真正的功劳,永远是属于人的。猎狗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你们谁见过,猎人会和猎狗平分猎物?更有谁见过,猎狗能够和猎人讨价还价?所以,我刘邦想如何分配猎物,绝不是你们能够干涉的。
事实上,刘邦之所以要把萧何抬出来压在曹参前面,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这些功臣都还希望能够裂土封王,因为刘邦在打江山的时候,就曾许诺过,只要打败项羽,每个人都可以分封一块土地。
但问题是,等到刘邦夺取天下后,刘邦的儿子、弟弟、侄子,即使幼儿园还没有毕业,一封就是几十个县,对于许多功臣而言,很多人连一个县也得不到,有的干脆几个村也得不到。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功臣自然不服气,他们于是就联合将曹参推了出来,因为凭借曹参的军功,是完全有资格分封几十个县的,而一旦曹参能够分封,其他人起码也可以分封一两个县或者几个村。
对于功臣们的心思,刘邦自然很清楚,但问题,刘邦显然不可能把天下再分封出去,所以他把萧何给抬出来,用萧何压着曹参。最后位列第一的萧何都没有分封土地,只是拿了个食邑万户的爵位,享受着高工资而已,那位列第二的曹参自然更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甚至连工资也要比萧何低才行, 所以就食邑八千户。至于其他人,就更没有资格了。
从这某种意义上,刘邦确实很对不起这些功臣。但问题是,那几位裂土封王的功臣,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而这些没有分封土地的人,却都是善终的,并且还在政府部门担任各种重要职务,拥有一定的权力,坐享荣华富贵。
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因为当时刘邦还只是一个小混混,而为什么萧何回推举刘邦为起义队伍的头领。萧何之所以会这样自然不是因为看重刘邦,更不是因为他长得很有领导样子。而是害怕起义失败,需要一个来担责任,而刘邦正好是最好的人选。
很多人认为萧何之所以回推举刘邦这个小混混为自己的首领,是看重刘邦的本事。可是当时给刘邦根本没有展现出什么本事出来,而且此时的萧何根本是看不起刘邦的。要知道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的地位可是高出刘邦不少。
在刘邦还是一个混混之时,萧何在沛县之中已经是有点地位的人物。当年吕公来到沛县,沛县县令来给吕公接风洗尘,其中宴会的主持人就是萧何。而此时刘邦这个混混混了进来,还说到?贺钱一万?。可是在场的人除了吕公其余的都看不起他,其中就包括萧何。所以,萧何肯定不可能是因为认为刘邦有远超他人的本事而推荐刘邦为首领的。
至于说刘邦有什么异相而推荐刘邦也是不可能的,虽然在史料上的确是记载得有刘邦存在异相的,比如说刘邦的额头高高的隆起,等等。可是这些很多异相都是后人编写的,即使是真的有异相,早就认识刘邦的萧何也不肯定不认为刘邦这个混混的异相是真的代表什么。
至于为什么回推举刘邦为头领,在《史记》当中也是有所说明的:?众莫敢为,乃立季(刘邦)为沛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将,头领这个位置,大家都是想要当的。但是很多人又担心造反最后失败了,当首领的人受到的责罚肯定更重,于是就立了刘邦为?沛公?。而刘邦也不担心这些,本来就是一个混混,也就没有拒绝。
1.一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萧何大大有别于其他的异姓王,他是一个文人,不像韩信、英布等人手中有兵,能征善战,一看他们就是不安定份子。而萧何就不一样了,他就是文人,主要负责刘邦的后勤工作,或者说就是刘邦的秘书,没有野心,也不善...
2.二是萧何做事低调,让刘邦觉得很放心。萧何虽然是开国首功,但他却一点都不居功自傲,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解决刘邦的后顾之忧,从来没有拉帮结派,更没有将手伸向兵权。因此,刘邦对萧何很放心。
3.三是萧何懂得自保,进一步消除了刘邦的疑虑。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刘邦与项羽僵持不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1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