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留下一块无字碑,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9月9日,都城长安大明宫含元殿钟磬齐鸣,百官拜舞,一位头戴冕旒身穿黄袍的妇女宣布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自称“圣神皇帝”,他就是中国古代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公元624-705年)。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父亲曾经是木材商人,后来追随李渊反隋,是唐朝的新贵族。武则天长得杏眼桃腮十分美丽,14岁便被唐太宗选进宫中成为才人,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同其他妃嫔一起到感业寺出家为尼。
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这里就不细说,武则天一步步掌控国家大权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32岁以皇后身份参政82岁去世,共执政50年。在位期初期完善科举,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做了很多对国家有利的事,但在晚年豪奢专断,任用酷吏,屡兴大狱,神龙元年(公元750年)唐中宗趁武则天重病期间发动政变,恢复国号为唐,武则天在这年冬天去世。
武则天死后葬在乾陵,位于山西省咸阳市西北五十公里处,陵前并立两块石碑,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这是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刻字的皇帝石碑。历史上关于碑上为何无一字众说纷纭,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民间传说众多主流的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
第四种说法认为,如何撰写碑文评价武则天各方一直争论不休,由于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那碑就始终空着,最后成为了无字碑。
据最新考证,陕西文物研究所在碑的正面发现从上到下刻满了小方格,格子整齐排列说明它们当初是准备刻字用的,而且格子一共有3300个,说明当初碑文已经准备好了,可是最后为什么没有刻在石碑上呢?
历史的疑问也许永远不会揭晓,最终的答案早已消散在千年历史长河之中无从寻找。千年来王朝更迭了一次又一次,皇位上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无数人来了又去悄无声息,无数的故事起了又灭空留叹息,只有石碑在此默默矗立千年,空无一字却简述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
说到历史上那些争议特别大的人物,武则天应该算其中一个,历史上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这样子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是上位时年龄最大的一位皇帝(67岁时即位)。
而武则天与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相比,寿命可是出奇得长,很多皇帝因为操劳过度,四五十岁就撒手人寰的大有人在,但武则天却活到了82岁。不得不说武则天这个人不仅非常有谋略和野心,而且还是一个身体非常健康的皇帝,不过这次我们要来交流的重点还是武则天死后立下的这块无字碑。
无字碑伫立在乾陵,这块墓地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在乾陵前面有两块特别大的石碑,位于西边的那一块石碑是武则天为李治歌功颂德而立的石碑,旁边那一块便是武则天立下的无字碑。
众所周知,皇帝死后都会在他的墓地前面留下一块碑文,上面会把他这一生的事迹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尤其是他这辈子做了非常闻名的事情是一定会出现在这个碑上面的,但只有武则天这位女皇后的墓碑是没有留下一个字的,这也极大地引起了史学家对于这块无字碑的兴趣。
根据民间的说法,对于武则天死后留下这块无字碑的原因大概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点是武则天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大事”太多,仅仅凭借这一块石碑的话,是无法书写尽自己的功德的,所以还不如不写,有一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
如果从这一点来分析的话,也确实没有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有过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但被大家所承认的女皇帝有且仅有一位,她就是武则天。
很多人都说“妇人之仁”,女人都是头发长见识短的生物,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偏见,所以历史上很少有女性从政,但是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政治清明,不仅打压了豪门贵族,抑制了垄断,而且还大力嘉奖农桑,兴修水利。
从一个皇帝治理国家的角度上来说,爱民如子的皇帝才是一位值得被后人称道的好皇帝,这一点武则天就做得非常好。
武则天在位期间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这也使得很多人才开始进入政治舞台,为建设国家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武则天在位期间被称为“小贞观之治”,因此认为武则天这个人一生做尽了好事,无法用一块碑文来概述的话,也确实有一些道理。
但是民间的第2种说法却认为,武则天虽然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也做了不少坏事,她所做的坏事跟好事一样,也是无法用一块碑文所写下的。
贞观十一年,武则天被召入宫,被唐太宗封为五品才人,虽然当时武则天的才能已经获得了唐太宗的称赞,但她的位分一直是才人,并没有得到提升,让很多人惊讶的是,武则天做了李世民12年的女人之后,居然跟他的儿子李治相爱了。
在唐太宗驾崩之后,武则天与其他的妃嫔们一起到感业寺当尼姑,但李治因为舍不下她,所以才把她从寺庙当中接回来,成为自己的宠妃。
根据历史记载,武则天是一个特别有心计的人,在她生下公主之后,为了嫁祸王皇后,她趁王皇后来探视孩子的时候,武则天狠心掐死了自己的孩子,俗话说得好,虎毒还不食子,武则天的这一招嫁祸他人确实是做到了顶级的地步。
从一个小小的才人变成皇上的宠妃,在晋升皇后,再到后来闻名于世的皇上,武则天这一路走来没少使用手段,为了助她登上大位,很多无辜的人都死于她的手下,可以说武则天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
再加上武则天在位期间会使用酷吏,执行告密和滥行的恐怖政策,不只是当时的人觉得武则天这样做是一个歹毒的妇人,放在后世来看,武则天这样的做法确实是太过极端了。
至于民间认为武则天立下这块无字碑的第3种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前面我们提到了武则天之所以立下这块无字碑,要么是因为这一生做的坏事太多了,有一点罄竹难书的意思,所以还不如不写,要么是因为这一生做的好事太多了,光凭一块石碑是无法写下来的,所以倒不如不写。
那么第3种说法就是武则天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因为她这一生充满了争议,也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所以是好是坏,还不如交给世人来评论,而她自己就不多说什么了。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在她身上发生了许多值得讨论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之所以变得这么耐人寻味,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跟她的性别分不开的,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君王存在争议,像商纣王这样暴虐无道的君王占少数,大多数君王的评价都是好坏参半的,武则天也属于其中一个人。
在世人的偏见当中,认为女子从政的话一定会带有感情色彩,但是在唐高宗去世之后,遗留下来的许多历史问题,都是武则天帮忙打理,从这一点也显示出来了她的精明才干,有一点巾帼不让须眉的魄力。
而且武则天在位期间并不是一手揽下了所有的决定权,反而她是一个广开言路、知人善任的明君,这些举动无疑为她的小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然而武则天的性格方面也存在非常暴戾的一面,在我们刚刚提到的酷吏、告密以及亲手掐死自己孩子这一点也可以印证。
在武则天的晚年,因为知晓自己已经年岁已高,所以她也渐渐的放下了手中的权力,反而信奉起了佛教,大寺新修寺庙,从而造成了一种奢靡浪费之风,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不管怎么说,武则天仍然是一位值得大家赞颂的好皇帝,但是她在晚年的时候,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反而培养了自己的一批亲信,这些亲信多为贵族,这也是她个人做得不对的地方。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聚讼纷纭。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有岑仲勉、吕思勉等隋唐史专家。他们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通鉴纲目》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等史籍,认为武则天“即使撇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廿一年实际,无丝毫政绩可记”。还说“武则天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残酷,陷人于罪,全凭锻炼;赋民间农器立颂德天枢,铸九鼎,构天堂,对国民生计毫无裨益。”(岑仲勉:《隋唐史》)吕思勉则在其两卷本《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是“暴君”,说她“使滥刑,任酷吏”,所谓“识人才”也是她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而已。
持第二种说法的学者如范文澜、翦伯赞等,他们援引的史料大致有唐代政论家陆贽的《翰苑集》、南宋史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的《续焚书》。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册中论说道:武则天是一位“刚强机智的政治家”。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武则天参政,唐高宗虽是个亡国昏君,“但腐朽势力并没有在她的扶植下滋长起来,也没有因帝王易位而引起危害民众的祸乱,贞观时期取得的成就——统一和强盛,在武则天统治下的半个世纪里,得到了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剪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范文澜、翦伯赞还指出,乾县百姓,自武则天死后,每逢麦收之际,纷纷来到无字碑前焚香祀奠,追念武则天的功德,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无字碑上题的诗中写的那样。
“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持第三种说法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的从解放后乾陵发掘的文物中,考证究源。1960年,学术界围绕着郭沫若同志新编历史剧《武则天》展开了争鸣讨论。这些学者指出:“从唐中宗起,陆贽、李绛,宋洪迈、清赵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则天,对她评价很高。”认为,唐太宗打下的盛唐基础,建立了规模,而“武则天则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基础,没有武则天起作用的五十年,也就没有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武则天对唐朝的历史和祖国的历史都起了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武则天的错误也是严重的,尤其是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新贵形成,对历史的前进起了阻碍的作用”。由于功过相掺,这些学者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立无字碑立得聪明,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最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君》一书,胡戟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一文中指出:“这座闻名于世的无字碑栉风沐雨,千余年来,昂然挺立,它似乎象征着武则天对自己一生事业的信心,是有意留下空白,任凭世人评说吧!”
在陕西省咸阳市梁山上有座乾陵,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的陵墓,墓中葬有唐高宗李治和周皇帝武则天。乾陵颇为传奇,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相传,黄巢军动用40万人盗墓,连墓道口都没有找到。乾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一块是武则天为歌颂唐高宗而立的碑,东侧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碑,碑面光彩照人但却没有字,史称“无字碑”。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传奇,嫁了两个皇帝,生了两个皇帝,颠覆了后宫不得干政的政治设计,从才人一跃成为皇帝。中国古代帝王将相无不希望为自己树碑立传,流芳千古,但唯一的传奇女皇武则天墓碑上一个字也没有。对于武则天为什么树“无字碑”,历史上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
无字碑
一是“表功”说。武则天前后参与最高政治权利近50年,在任期间,政治清明,破格用人,创立了殿试和武举;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均田制,在边防地区屯田、营田,促进了农业发展;她加强边境管理,改善与各民族关系。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看,她巩固了“贞观之治”的成果,再加上身边人一味吹捧,让她感到功劳很大,大到不可描述,只能用“无字碑”来夸耀自己。
二是“悔过”说。武则天利用阿谀奉承的手段从才人一步步到皇后直至皇帝。统治期间,她培植党羽,任用酷吏,实施奖励告密制度,不少人都蒙受冤屈。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了大量的财资人力,增加了人民负担。临终之际,她自感罪孽重大,无法为自己立传,只能以“无字碑”来悔罪。
三是“明智”说。武则天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胸怀极其宽广,她一辈子做了很多事,好事多,坏事也不少,自己评价自己,难免有所偏颇,干脆碑上就不写字了,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自由评说。
乾陵全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1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杨秀清为什么被杀杨秀清谋反是否有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