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为什么外族入侵,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读过中国通史的人都知道西晋末年发生的“永嘉之乱”,那是一次中原王朝的灭顶之灾。刚刚完成统一的西晋王朝遭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最终丢失了长安洛阳二京,在江南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政权。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在这之前的三国乱世,中原王朝内乱纷争一片,却没有遭到游牧民族的伺机侵入呢?
永嘉之乱
强汉的遗风
汉末三国时期的中国虽然是分裂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继承了汉代军事传统的朝代,甚至在军事动员上更胜汉代一筹。终汉一代,政府基本实行征兵制,汉代的平民需要在边疆与地方各服役一年,而政府的常备军事力量则主要是北军(以及后来戍守京城的南军),每次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以常备军为主力再辅以一定数量的地方征兵,所以每次出动的军事力量并不大。
黄巾起义之后,政府为了镇压内乱,放开地方禁令允许私募兵力,这也打开了地方兵力的阀门,如曹操、袁绍、公孙瓒之辈则可以放开手脚大肆招揽地方的军事人才,发展私兵、募兵、世兵甚至是大规模招抚叛军(如青州兵、黑山军)。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这种兵员的迅速扩张再加上长时间军事争斗的训练,导致汉末三国时期的各军阀势力都不容小觑,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到袁绍的先登死士,再到董卓、马腾的西凉铁骑,各军阀都因为战争需要而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再加上汉代以来的尚武传统,导致汉末三国时期外族入侵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马超的西凉铁骑
外族的停滞
而此时的匈奴还受控于曹操南匈奴五部的严格管理体系之下,曹魏政权对于匈奴的统治模式依旧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并且保留着征发匈奴各部质子的习俗,成功地对匈奴进行着管控。当时的羯人则更是蜗居在上党郡的一只小部族,不成气候。
汉末的南匈奴单于庭
氐人与羌人,汉末三国时期则在关陇地区广泛分布,与汉族杂居,并且有一部分已经参加了汉末三国的混战(如西凉军中的羌人)。但是两族的存在大部分还是依存于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夹缝地带,利用政治的首鼠两端争取生存空间,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族群反抗力量。
再说我们最为熟悉的鲜卑人,虽然在东汉末年(160-180)建立了横跨漠北的檀石槐联盟,但是其部落联盟的统治基础相当薄弱,仅仅维持了两代就分崩离析。三国时期的鲜卑人分裂为东部鲜卑(后来的宇文、慕容、段三部)、轲比能部、步度根、河西鲜卑等,分别居住在长城沿线,但是各部之间互相攻杀,不相统属,分别接受魏国的封号,定期朝贡。魏国对其的监视也极其严密,如轲比能部在兼并周边各部时就遭到了魏国刺客的暗杀,身死国灭。
西晋前期少数民族分布图
三国时期的中原各政权虽然是分裂状态,但是潜藏着极大的战斗力和军事潜力。随后统一的西晋王朝正是自认为“太平盛世”,而自废武功,“罢郡国兵”,彻底削弱了自己的战争能力和危患意识。而且,汉末三国的少数民族基本上处于相互分散的状态,且被各王朝进行了严密的监控而不得伸展其异心。西晋王朝则是对各少数民族缺乏正确的管理措施,甚至在后来的八王之乱时引其入境参与内战,才造成了“永嘉之乱”般严重的后果。
西晋有些像是后期的东周,由于前期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导致地方与中央政权之间频繁冲突摩擦。加上西晋的统治者从司马炎之后大多昏庸无能,无法带领国家走向统一。最后,在八王之乱后,最终被匈奴灭国。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长期驻扎在北方,三国鼎立局势下他南要防止吴国和蜀国的反攻,北要抵御匈奴的入侵,在长期的战争中曹操所在属地一直处在是四面楚歌的境地,北边匈奴一直都没有南下讨伐魏朝,这有是为何呢?匈奴的安定得益于曹操在对匈奴各部落的拆分及对匈奴少数民族的政策引导。
1、拆分部落
匈奴问题一直是中原王朝特别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军事力量强大,时不时会能南下来抢点东西。尤其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多次南下掠夺财物及人力壮丁。包括在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也曾被掳去,后曹操出重金才将其赎回。曹超在当时对匈奴的态度就是可哄可严的,首先他将匈奴的统治区域划分成各个小部落的形式,并挑动各个部落的人各自为政,且派人去平衡各个部落之间的力量压制,让他们内部始终保持着内斗,消耗他们的军事力量,让他们很难让一个部落壮大发展,一个很难壮大的部落是没有精力去南下攻打其他国家的。
2、政策下的威逼利诱
曹操在政策上给匈奴少数民族也是十分丰厚的,比如让两个民族通婚以建立血脉关系,统筹管理匈奴就更容易些了。且在民族选择上主动劝导匈奴人加入汉人,让匈奴这个民族汉化,成为汉族的一员,给他们稳定的生活,积极发展生产,不通过战争就缓解了危机,这一招用的着实高明,且轻松达到都匈奴地区的统治目的。匈奴人在三国时期被曹操的政策一步步弱化了自己的集中权力,且帮助他们在河套地区建立了汉化的区域,实现平衡的民族关系。
从以上两个策略就能看出曹操在治理国家方面是有独特能力的,匈奴在三国时期一直鲜少南下的原因也与此有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0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