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燕国为什么打不过实力大减的赵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战国时期,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出镜率和戏份一直都比较少,简直像是电影院中拿着汽水、爆米花的观众,默默的看着中原各国的互相竞逐。然而,燕王喜似乎并不甘寂寞,竟然主动给自己加戏。但是现实毕竟很残酷,一顿胖揍下来,燕王喜终于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四年,赵王主动派军队接管了从韩国归附的上党郡。眼看到手的肥肉被别人叼走了,秦昭襄王十分恼火,于是发动了对赵国的长平之战。赵王起初任用大将廉颇抵御秦军,后来范雎用反间计,使赵王与廉颇之间产生了间隙。赵王临阵换将,派遣赵括接替廉颇,结果被白起击溃,坑杀了赵国四十五万士卒,只留下了年龄尚小的二百四十多个士兵归国报信。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国中精壮之士几乎全部折损。
燕王喜
此时的燕王喜看到赵国遭受了如此严重的挫败,心中一阵狂喜,脑海中甚至浮现出了自己接受赵王臣服的画面。他觉得,此时的赵国危若累卵,只要自己动一动手指,就足以撼动整个赵国大地。燕王喜的迷之自信,终究还是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燕王首先派了栗腹前往慰问赵王,并以百金赠与赵王以为酒资,但是背地里却在赵国偷偷打探情报。栗腹回到燕国后兴奋的对燕王喜说:“赵国国内年轻力壮的都死在了长平之战,国内都是妇女和孤儿,如果我们派兵进攻赵国,赵国跟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听到这个消息的燕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于是下定决心,在背后捅赵国的刀子,吃掉赵国这个肥肉。得知此事的乐间和将渠都对燕王进行了劝阻,然而燕王喜却始终不为所动。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国出动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以栗腹为将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并进攻赵国的鄗城。
廉颇
听到这个消息的赵王十分恼火,本来是要来结盟一起攻打秦国,现在竟然趁我挫败之际来下黑手。于是赵王重新启用了廉颇,并下令全国上下满十五岁的男子全部参军,抵御燕国的进攻。赵军在一代名将廉颇的带领下,击溃了燕军,斩杀了栗腹,并俘虏了卿秦和乐闲。此后,廉颇又乘胜追击,围困了燕国国都,燕王喜被迫派将渠出城与赵军签订和约并割地赔款。
燕王喜这次的举动使赵国一直怀恨在心,赵悼襄王时期任用李牧,庞煖数次攻打燕国夺取土地。
燕王喜的主角梦是破碎了,但悲剧似乎并没有停止,西方的秦国一边注视着他,一边不停的磨着屠刀!
公元前251年,燕国国都蓟城,被赵国大将廉颇围困得喘不过气来的燕王喜,怎么也想不通:我大燕60万精兵劲旅,怎么就被赵国区区20来万的老弱病残打垮了,还落到如此下场?
这事要从几个月前说起。燕王喜派宰相栗腹到赵国去慰问难兄难弟赵孝成王,给他送了500金,以作酒资。被秦国修理很惨的赵孝成王感动得涕泪横流:还是燕国是好哥们儿啊,知道兄弟困难,来拉一把。
栗腹是齐国人,早年在稷下学宫进修,学成后游历天下,为了巴结名士剧辛、庞暖,不昔给人家当儿子,史书有云:
十年间与剧辛、庞暖相善,腹年少,父事二人,三人相与为刎颈之交。
剧辛这个大老粗,觉得有这么一个小弟跟着很有面子,就像王朔接纳冯裤子一样接纳了他。这种人典型的特征就是欺软怕硬,栗腹回到燕国后,就对燕王喜说:赵国还没有从长平之战中恢复过来,国内士兵全是老弱病残,倘若咱们发兵,一定能打胜。
燕王喜询问大臣意见,乐毅之子乐间坚决反对:咱们刚和赵国签了合约,现在就发兵攻打,太没信义了吧;再说了,赵军的战斗力可是十分强悍,咱们能打胜吗?
燕王喜勃然大怒,什么?我大燕几十万精锐,你竟然说我打不过战国的老弱病残?太侮辱人了!一对一不行,我五个打一个,还不行吗?
于是就调集了2000辆战车、合计60万大军向赵国挺进。赵国君臣经历了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被秦国揍得鼻青脸肿,毫无办法,正憋着一肚子火,听闻一向老实的燕国进犯,气得火冒三丈,就派出了最强阵仗:令名将廉颇率领20来万残兵迎敌(没办法,也就剩这点家当了。)
名将就是名将,虽说廉颇手底下的士兵在体力、精力方面不占优势,但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全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在鄗邑击破栗腹之军,并把主将栗腹砍头示众:这就是不讲信义的下场!
打败燕国后还不解气,廉颇继续挺进,率兵围攻了燕国都城蓟城,于是开头的一幕就发生了。怂包就是怂包,燕王喜一看形势不妙,就派人求和,廉颇鄙夷地说:其他人不够格,我们只和将渠谈(将渠之前反对燕国出兵,曾抱着燕王喜的大腿痛哭进谏)。
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没办法,燕王喜只好提拔将渠做相国,令他前去求和。赵国国内空虚,不敢有太大消耗,就趁机撤兵了。
8年后,不死心的燕王喜再次出兵赵国,结果被另一名将李牧修理得惨不忍睹,大将剧辛战死。
兵强马壮的燕国干不过内部空虚的赵国,原因有三:
首先,燕国在道义上站不住脚。燕国趁人之危,属于典型的落井下石;刚签过合约,就兵戎相见,不讲信义;赵国身处抗秦前线,不但不帮忙,还背后捅刀子,不智。
其次,燕国士兵战斗力一向很渣。整个战国,燕国和其他诸侯比拼,罕有战胜的例子,五国伐齐后期,占据巨大优势的燕军,居然被一群乌合之众打败,就能看出一二。燕国能够位列战国七雄,主要还是得益于地理位置优越--其他国家想打够不着;燕军强大的时候,也就能欺负欺负北边的胡人。
最后,遇到了超级名将廉颇、李牧。名将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赵国有身经百战的超级名将廉颇、李牧,燕国拿得出手的也就剩剧辛了--剧辛在燕昭王时期就去了燕国,当时年龄已经很大了,根据各种资料,他也就是一般名将,和廉颇、李牧比还差得很远。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秦昭襄王去世。对此,燕王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但是,栗腹回国报告燕王说,赵国的精锐力量,基本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阵亡了,这是一个进攻赵国的良好时机。在此背景下,燕国派栗腹带军攻赵,赵国派廉颇率兵抵御,栗腹遭斩,廉颇趁势包围了燕国的都城,也即赵国大军不仅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还差一点就消灭了燕国。
为了避免都城被攻破,燕国任命将渠议和,赵国同意了这一请求,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在很多人看来,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已经是非常虚弱了。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的赵国拥有反手消灭燕国的实力。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一
首先,奄奄一息的赵国依然可以打得燕国毫无还手之力,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战国时期,名将对一场战役的走向,起到了重要影响。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击败赵括,坑上了45万的赵国士卒。但是,到了邯郸之战中,秦国主帅换了其他人,立刻吃到了败仗。
同样的道理,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老谋深算的廉颇,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任命名将廉颇做了相国,并封信平君,对于吃了大亏的赵孝成王,终于明白了廉颇的重要作用,这是后期打败燕国的关键。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虽然没有饱受秦国大军的打击,但是,这也导致燕国缺乏精兵强将。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的名将和精锐的士卒,必须要经历战场的历练。
二
其次,正所谓狡兔三窟,就战国时期的赵国,之所以非常顽强,可以抗住秦国大军的穷追猛打,在于赵国拥有三个中心区域,这三个中心区域,如果都没有遭到损伤的话,那么,赵国就是可以抗衡秦国的强国,如果还剩下两个,赵国还是一般的强国,如果只剩下一个的话,那么赵国就是弱国,这三个中心区域,分别晋阳区域、代郡区域、邯郸区域。
其中,晋阳是赵氏的兴盛之地,比如三家分晋之前的晋阳之战,就发生在此地。代郡是赵国在北方的重镇,名将李牧就曾经镇守此地。至于邯郸区域,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损耗,赵国邯郸一带确实是奄奄一息了。
三
因此,对于燕国栗腹来说,其看到的虚弱状况,主要是赵国邯郸区域的虚弱,就赵国的另外两个中心区域,还能为赵国提供兵力和物资。基于此,赵国的整体实力,依然在战国七雄中垫底的燕国之上。换而言之,对于赵国的真实实力,燕国出现了误判,这是其遭到惨败的重要原因。
也即在交战之前,燕国从心理上已经看轻对方了,认为这是一场轻松获胜的战役,结果对方的实力明显超过了燕国的预期,自然是猝不及防了。对于赵国的三个中心区域,秦庄襄王二年和三年,也即公元前248年前后,秦庄襄王命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及其周边地区,从而彻底夺取了赵国三大中心区域中的一个。
最后,到了公元前299年,秦国大军攻破邯郸,也即占据了赵国的两个中心区域,结果,赵国的残余势力来到了代郡一带,以代国的称呼来继续抵抗秦国,又坚持到了公元前222年。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即便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秦国,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吃掉赵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弱小的燕国,想要趁机占赵国的便宜,无疑是自讨苦吃了。此外,奄奄一息的赵国依然可以打得燕国毫无还手之力,无疑是因为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变得更为团结了。
众所周知,团结就是力量了,比如在邯郸之战中,不管是百姓还是宗室,都倾其所有来抵御秦国,这种昂扬向上的斗志,也是赵国能够反击燕国的重要原因。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36年(燕王喜十九年),赵国再次率军讨伐燕国,攻取狸、阳城。也即两国结怨之后,赵国不断攻占燕国的疆域,以此弥补另一边被秦国进攻所带来的损失。
虽然此时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后已经奄奄一息了,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赵国人民知道赵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所以对于燕国乘火打劫的做法是相当的痛恨,反抗起来也是更加的强烈。再加上此时燕国的状态并不是多好,本来就处于内乱之中,又错估了对方的实力,最后失败自然也是情有可原。
当时燕国看到赵国长平之战败得非常的凄惨,被白起活生生的坑杀了四十万的赵人,连去救援的实力都没有了,于是就想起了乘火打劫的念头。当然,这也是正常的,当时处于战国时期,本来就是非常的混乱,不是你吞并我,就是我吃掉你。
而此时燕国的相邦栗腹也从赵国回来,就对燕王说此时赵国不光没什么士兵了,连强将也没有了,那个廉颇现在已经老了。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燕王攻打赵国的决心,于是不顾一些大臣们的反对,立马开始集结军队,出发前往攻打赵国。
而赵国这一方面呢,在得知了燕国准备攻打自己一方面是气愤,另一方面就是想办法来对抗燕国。而此时廉颇也是站了出来,给赵王说要抵抗燕国,同时也想赵国举荐了在边境镇守匈奴的李牧。此时的可以说是万众一心,军队虽然不多,但是士气高涨,而将领这一方就是李牧和廉颇,他们可都是战国四大名将。
而燕国的领队是栗腹和卿秦,可以是远远比不上李牧和廉颇二人,最后燕国面对赵国的抵抗不光是难有进展,之后在赵国的反抗之下更是都抵抗不了。最后还活生生的送了一些城池给赵国。也正是因为燕国的及时?帮助?,在一年之后秦国进攻赵国之时,有了补给的李牧能够击败强势的秦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0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