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来护儿,三个儿子被处斩,两个儿子弃武从文当上了宰相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05:51:15

来护儿,三个儿子被处斩,两个儿子弃武从文当上了宰相

秦琼的带头大哥,三个儿子被处斩,两个儿子弃武从文当上了宰相,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据《新旧两唐书.秦琼传》记载,隋朝末年,秦琼在来护儿麾下当大头兵。当时的秦琼,还不是我们敬爱的门神爷,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小卒。秦琼的妈妈去世了,来护儿派人去吊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来护儿给秦琼的妣大人送了一个花圈。手下的人问来护儿:“你是大将军,干嘛给一个小兵的妣大人送花圈啊?”

来护儿说道:“秦叔宝武艺超群,他日一定可以杀出一条金光大道,哪里可能久处卑贱啊?”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来护儿的眼光,只可惜,带头大哥来护儿没看到跟班小弟秦琼显贵。原因很简单,来护儿在江都兵变的时候,大骂奸臣宇文化及,被宇文化及给斩首了。来护儿有十二个儿子,带在身边的四个儿子,其中三个被宇文化及斩首了。他身边还有一个儿子来济,因为年纪太小,没有被宇文化及斩首。来济逃过一死之后,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弃武从文。来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参加了科举考试,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

关于科举考试,有两个著名的典故。一个典故说是科举放榜之日,李世民在城楼上看到考中的进士们鱼贯而入,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那些考中的进士们,大多数是苦读了一辈子的诗书,到了白发苍苍之际,才金榜题名。所以又有了“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段子。

这个段子,充分体现了古代科举考试竞争的残酷性。唐朝初年的科举考试,一万多名考生参加,录取的进士不过区区数十人而已。大部分的人一次考不中,只能接着考好多次。等到金榜题名之时,就已经是皓首穷经之辈了。古代的人,五十岁中进士,都算是年轻的,这才有了“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李世民的进士,大部分是皓首穷经之辈,但是来济是个例外。来济在武德元年的时候,还因为年纪太小而逃过一死,贞观初年就金榜题名了。来济中进士的时候,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一头黑发的来济,跟着一群白发老进士们一起去参拜皇帝,那是多么的辣眼睛啊。没办法,谁叫人家来济是学霸啊,人家成绩好,就是这么牛啊!

来济高中进士以后,获得了李世民的重用。李承乾谋反案爆发的时候,李世民问群臣该如何处置李承乾,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吭声,只有来济对李世民说道:“陛下可以当一个好爸爸,让太子得享天年,不是很好吗?(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

李世民听了来济的话,免了李承乾的死罪,将他贬为庶人。从此以后,来济便获得了李世民的圣眷,仕途进入了快车道。李世民让来济去太子府,出任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直学士,让他负责教太子读书。古代的时候,教太子读书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太子登基称帝之后,帝师就是宰相的主要人选。李世民这么安排,这是在栽培来济啊。

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登基称帝,来济果然当了宰相。来济的脾气像来护儿,也是宁死不屈的人。他因为反对立武媚娘为皇后,被罢免了宰相职位。来济宁折不弯,在贬所与胡马交战,殁于阵前。来济死后,李治觉得有愧于他,就提拔重用来济的哥哥来恒。来恒也以文章见长,最后也官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的时候宰相多,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宰相了。

来护儿赳赳武夫,生出来的两个儿子居然以锦绣文章见长,还都当上了宰相,这已经是佳话。这样的佳话,正史必须记载啊。《新唐书》记载这件事的原文是“济异母兄恒,上元中,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父本骁将,而恒、济俱以学行称,相次知政事。时虞世南子昶无才术,历将作少匠、工部侍郎,主工作。”

《新唐书》夸来家兄弟,为什么要把虞世南的儿子虞昶抬出来做对比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虞世南的儿子没才学啊。虞世南是凌烟阁功臣,他入选凌烟阁功臣的行列,不是因为功劳大,而是作为“学综经籍”的代表人物。李世民钦定凌烟阁功臣的时候,除了考虑展示文治武功的代表人物之外,还考虑展示贞观朝精神文明建设的代表人物,虞世南就是以贞观朝文化界代表人物的身份入选凌烟阁功臣行列。

虞世南文化水平高,他是初唐四大家之一,文化水平秒杀来护儿,但是他的儿子虞昶却全无乃父遗风。虞昶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出任少匠和工部的官职,所以才会被许敬宗称为“匠”。把来护儿的两个儿子和虞世南的儿子一对比,就非常好玩。老爸是耍大刀的,儿子笔杆子耍得那么好。老爸笔杆子耍得出神入化,儿子却因为没文化成了工作男。父子两代人的反差如此之大,才有了许敬宗那句“文武岂有种邪”的感叹。

许敬宗发出这句感叹的时候,正是科举制度飞速发展的时期。科举制度动了关陇贵族集团和山东贵族集团的蛋糕,勋旧贵族们纷纷抨击科举制度。他们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天生就应该当官。许敬宗拿来护儿的儿子和虞世南的儿子做对比,就是为了反驳出身论。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让寒门子弟有了进身之阶,也让尸位素餐的勋旧子弟让出位置,可以算得上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啊。

“史上最冷血皇帝”一天杀死三个儿子,唐玄宗为什么这么做?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在一个帝王家出生成长,权力是至高无上,而亲情,就显得是那么微不足的道。唐玄宗为什么会在一天之内杀死自己三个儿子,说来话长。这其中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武惠妃。

早年太子李瑛在太子的位上已经安安稳稳的过了10多年,但是随着李瑛母亲的失宠,武惠妃得宠后,生下自己的儿子李瑁,就是娶杨玉环的那位寿王。随着寿王李瑁日渐成人,武惠妃便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继承皇位。于是现在的太子李瑛和其他皇子自然就成了武惠妃的眼中钉。

武惠妃先是诬告太子李瑛,结党营私。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人密谋夺皇位。唐玄宗听完之后大怒,要废除太子李瑛。幸得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劝阻唐玄宗太子才没有被废除逃过一劫。可是武惠妃不甘心呀,一计未成又施一计。

她派人通知皇太子和其他皇子,谎报皇宫里出现了匪徒让他们前去救援。李瑛等三位皇子,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武惠妃的阴谋,便匆匆携带兵器入宫。而武惠妃另一方面又密告唐玄宗,说三位皇子谋反。当时唐玄宗不但宠幸武惠妃而且还十分相信她。于是就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贬为庶人,不久又把他们给杀了。

其实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作为皇上的唐玄宗生性还是很多疑的,特别是对待皇位这件事上,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被武惠妃给利用了,成了“史上最冷血的皇帝”。

隋朝重臣宇文述:名声全毁在儿子身上的杨广股肱

早年经历

宇文述本姓破野头,其先主因在鲜卑族俟豆归时当仆人,便随主人改姓为宇文。宇文述的父亲宇文盛,北周时因有战功而位至上柱国。

宇文述年少时就很骁勇,熟习弓马。北周武帝时,宇文述因父亲宇文盛的军功,开始担任开府。宇文述生性谦恭严密,北周权臣、大冢宰宇文护非常喜爱他,因此让他以本官身份担任自己的亲信。

北周武帝除掉宇文护,自己掌握政权后,召宇文述担任左宫伯,累功升任英果中大夫,赐封爵位博陵郡公,不久改封濮阳郡公。

击败叛军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周宣帝宇文S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位望素重,恐有异图,遂以会葬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取代尉迟迥。

六月,尉迟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时杨坚挟幼帝以号令中外。结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强洛阳守御,作为进讨尉迟迥的战略基地;并令计部中大夫杨尚希先发精兵3000人镇守潼关,防其偷袭。七月十日,杨坚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伐尉迟迥。宇文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3000,从韦孝宽击之。

七月末,大军自洛阳进驻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尉迟迥部将李俊正围攻怀州(治野王,今河南沁阳),宇文述奉韦孝宽之命将其击破,遂率军东进至永桥镇(今河南武陟西南)东南。随即宇文述又与诸将在武陟之战中击败尉迟,宇文述在作战中冲锋陷阵,俘敌甚众,每战有功。平乱之后,宇文述被破格拜上柱国,进爵褒国公,赐缣三千匹。

战功卓越

时陈永新侯陈君范自晋陵(今江苏常州)投奔萧,与其合军共拒宇文述军。见宇文述军至,萧惧,遂在晋陵城东立栅设营,又绝塘道,并派部将王褒守御吴州(治今江苏吴县),自率大军进入太湖,欲从背后袭击宇文述军。

宇文述率军击破晋陵城东敌军营栅,随即回兵攻打萧,大败萧所部,斩萧司马曹勒叉。另派兵一部袭陷吴州,王褒弃城逃走。萧收拾余部退保包山(今太湖中洞庭西山),又被燕荣率水军击破。萧带领左右数人藏于民家,被人抓获。随后,宇文述率军进至奉公埭(今浙江绍兴附近),萧岩、陈君范以会稽(今浙江绍兴)降隋。萧、萧岩被送往长安斩首。宇文述平定三吴(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等地)之地,为日后统一岭南奠定了基础。宇文述因功拜一子开府,赐物三千段,拜安州总管。

击灭陈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杨坚受禅登基,是为隋文帝,并改元开皇。开皇初,宇文述拜右卫大将军。

为击灭陈朝,统一南北,隋文帝于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集中水陆军51.8万,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宇文述任行军总管,领兵3万准备南渡。

十二月,隋军发起进攻。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十七日,宇文述率所部3万人渡江,当时韩擒虎、贺若弼两军夹攻丹阳,宇文述进占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以为声援。二十日,隋军攻入建康(今南京),俘陈后主,陈朝灭亡。

隋军攻占陈都建康、灭掉陈朝后,陈吴州刺史萧拒不降隋,拥兵自立,吴地人共推他为主。东扬州刺史萧岩也据州拒降。二月初,隋文帝杨坚派字文述统行军总管元契、张默言等率军讨伐,水陆并进。隋青州刺史落丛公燕荣率水军从东海赶来,亦归宇文述指挥。隋文帝下诏说:“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奉国之诚,久所知悉。金陵之寇,既已清荡,而吴会之地,东路为遥,萧岩、萧,并在其处。公率将戎旅,抚慰彼方,振扬国威,宣布朝化。以公明略,乘胜而往,风行电扫,自当稽服。若使干戈不用,黎庶获安,方副朕怀,公之力也”。

隋朝建立

杨坚登基之后,按惯例将其长子杨勇立为皇太子,同时将其余四子封为藩王:次子杨广为晋王,三子杨俊为秦王,四子杨秀为蜀王,五子杨谅为汉王。时晋王杨广镇扬州,与宇文述交往密切,为进一步拉拢宇文述,便奏请其为寿州刺史总管。杨广此时已有夺太子之位想法,便请请宇文述为他出谋划策。宇文述说:“皇太子失爱已久,令德不闻于天下。大王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深有大功。主上之与内宫,咸所钟爱,四海之望,实归于大王。然废立者,国家之大事,处人父子骨肉之间,诚非易谋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杨素耳。素之谋者,唯其弟约。述雅知约,请朝京师,与约相见,共图废立”。杨广闻后大喜,当即让宇文述带了大量财宝进京。时为开皇二十年(600年)。

京都之行

杨约当时为大理少卿,杨素凡有所为,都先与他商量,然后再去做。宇文述回京后,多次宴请杨约,酒酣之际,宇文述拿出所带珍奇宝玩,让杨约观赏。杨约为人贪财,见如此多的珍宝,爱不释手。宇文述提出与杨约赌博,乘机将珍宝输与杨约。杨约所得既多,便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回请宇文述吃饭。席间提起诸多珍宝来,宇文述说:“此晋王之赐,令述与公为欢乐耳。”杨约大惊道:“何为者”?宇文述说:“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经合义,亦达者之令图。自古贤人君子,莫不与时消息,以避祸患。公之兄弟,功名盖世,当途用事,有年岁矣。朝臣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胜数哉!又储宫以所欲不行,每切齿于执政。公虽自结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弃群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爱于皇后,主上素有废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请立晋王,在贤兄之口耳。诚能因此时建大功,王必镌铭于骨髓,斯则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也”。杨约然其说,随即找到杨素,杨素也有此意,闻后大喜。从此,杨素常与宇文述密谋策划此事。

宇文述的京都之行,为杨广夺取太子铺平了道路。从此杨广与宇文述的交情远胜于他人,并将长女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前后的赏赐给宇文述的财物不可胜数。在宇文述与杨素兄弟的划下,终于同年(600年)十一月,隋文帝下诏册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杨广随即以宇文述为左卫率。按规定,率官在当时为四品,文帝因宇文述已有高位,遂将率官提升为三品,足见文帝对宇文述的重视。

新帝即位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病逝,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正月,隋炀帝拜宇文述为左卫大将军,改封许国公。大业三年(607年),又加开府仪同三司,每冬正朝会,辄给鼓吹一部。

大业四年(608年)七月,黄门侍郎裴矩游说铁勒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战败,可汗伏允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乐都)境内,遣使向隋王朝请降求救。隋炀帝令宇文述兵屯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观德王杨雄出浇河(郡治河津,今青海贵德),以接应吐谷浑降众。伏允可汗见隋军强盛,惧不敢降,又率众西逃。宇文述遂引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追之,在曼头城(今青海兴海北)大败吐谷浑,杀其众3000余人,乘胜又攻占了赤水城(兴海东南)。吐谷浑残部再次退守丘尼川,隋军继续追击,在丘尼川再次大败吐谷浑,俘虏其王公、尚书、将军共200人,部落前来归降者有10余万口,伏允可汗南奔雪山(今青海鄂陵湖南)。吐谷浑东西4000里,南北2000里的疆域,皆为隋朝所有,隋在此设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

大业五年(609年),宇文述又随隋炀帝西巡至金山(今托赖山),登燕支山。由于地处戈壁,为防止发生意外,宇文述每次都亲自率侦察兵出巡。时吐谷浑攻张掖,宇文述又率军将其击退。

参与朝政

回到江都宫后,隋炀帝敕宇文述与左光禄大夫苏威常典选举,参预朝政。宇文述当时飞黄腾达,地位与苏威平等,而且更受隋炀帝的亲爱。隋炀帝每收到各国的贡品或美食,便立即派人送往宇文述府中与之分享,以致往返送礼的人常常在路上相遇。同时宇文述也善于迎逢,“俯仰折旋,容止便辟,宿卫者咸取则焉”。宇文述还善于精巧的构思,“凡有所装饰,皆出人意表。数以奇服异物进献宫掖,由是帝弥悦焉”。传说长安城的格局,其最初的构想亦始于宇文述。

此后,宇文述更得隋炀帝的宠爱,一时权倾朝野,隋炀帝对他的话也是言听即从。时任左卫将军张瑾与宇文述官职相同,曾评论宇文述,偶然说出他不中听的话时,宇文述便张目叱之,使张瑾惶惧而走,文武百官也莫敢与之相违忤。宇文述为人还贪婪卑鄙,以至“知人有珍异之物,必求取之”。一些富商大贾和陇右诸胡人的子弟争相送金银宝物,宇文述皆将其封官进级,并呼之为儿。从此这些人更争相贿赂宇文述,以至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数不胜数。宇文述自家 *** 的宠妾美女也有数百人,家僮更达千余人,同时还养着许多良马。宇文述荣华富贵之盛,在当时无人能比。

讨伐辽东

大业七年(612年)二月十九日,隋炀帝巡幸至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二十六日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句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612年春天到涿郡集中。大业八年(613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号称两百万。初二,炀帝下诏命左12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余、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12军出粘蝉、含资、浑弥、临屯、侯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带方、襄平等道,分水、陆两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宇文述被任命为扶馀道军将。临行前,隋炀帝对宇文述说:“礼,七十者行役以妇人从,公宜以家累自随。古称妇人不入军,谓临战时耳。至于营垒之间,无所伤也。项籍虞姬,即其故事”。宇文述遂携带家眷出征。

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辽水(今辽河)东岸大败高句丽军,死者万计,并乘胜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五月,高句丽军几次出战受挫,乃婴城固守。每当情况危急、城池将陷时,守军便声言请降。因炀帝在出征前曾下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是故诸将只得停止进攻,派人驰报隋炀帝。待炀帝旨令传回军中,高句丽守军已将城池加固,防御调整完毕,即拒降,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如是者再三,炀帝仍不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

六月十一日,隋炀帝亲至辽东城南观战,斥责诸将不肯效命,亲督诸军继续攻城,同时命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右御卫将军张瑾、右武侯将军赵孝才、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等率9军共30.5万人,自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渡辽水,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

战情艰辛

宇文述等9军自怀远、泸河二镇出发时,令全军士卒携带百日粮秣,加上排甲以及衣资、戎具、火幕等器具,每人负担3石以上,无法承受。军卒们不敢违背“遗弃米粟者斩”的命令,在晚上宿营时,于幕帐中挖坑掩埋。待9路军马行至半路时,粮草已所剩无几了。宇文述欲还师,诸将多异同,宇文述又拿不准隋炀帝的心思,犹豫不决。

时高句丽大臣乙支文德来诈降。出征前,宇文述与于仲文曾领受密旨捉拿乙支文德,二人准备将其扣压。但于仲文等听了尚书右丞刘士龙的话,放跑了乙支文德,既而又反悔,害怕炀帝怪罪,便决定以精锐追乙支文德,可以立功。宇文述坚决不同意。于仲文怒道:“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也,固无功矣。”宇文述也厉声说:“何以知无功?”于仲文又说:“昔周亚夫之为将也,见天子军容不变。此决在一人,所以功成名遂。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敌”!当初隋炀帝因于仲文长于谋略,便派其为诸军咨禀节度,所以才有此言。宇文述闻后,内不自安,不得已而从之,隋军乃渡过鸭绿水。

乙支文德见隋军将士面带饥色,遂继续采取疲敌战术。每与隋军交战,一触即退,使隋军一日之内连获7次小胜。隋军为暂时的胜利所迷惑,被高句丽军诱渡过萨水(今朝鲜清川江),深入到距平壤只有30里的地方,依山为营。

乙支文德又遣使诈降,声称:“若旋师者,当奉高元朝行在所”。宇文述鉴于将士疲劳已极,不可再战,平壤城又险固难攻,便顺其诈,答应还师。后撤的隋军编成方阵行进,沿途不断遭到高句丽军的四面袭击,只得且战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行至萨水,高句丽军乘隋军半渡时,即向后军发起猛攻,担任后卫的辛世雄战死,其余诸军皆溃,仓皇逃窜。高句丽军乘胜追击,宇文述等退到辽东城,据说仅剩2700余人,物资器械损失殆尽。隋炀帝见大势已去,乃于七月二十五日率军撤退。在平壤附近海域待机的来护儿水军,亦急忙从海路退回。

战败入狱

因此次攻作战大败而归,隋炀帝大怒,遂将宇文述下狱。宇文述因平时得宠于隋炀帝,并且其子宇文士及娶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所以隋炀帝不忍诛杀宇文述。十一月,隋炀帝将宇文述与于仲文等皆除名为民,并斩刘士龙以谢天下。

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句丽的失败,于大业九年(613年)正月,下诏再征天下兵集于涿郡,并募民为骁果,置折冲、果毅、武能、雄武等郎将率领之。并命刑部尚书卫玄等辅佐代王杨侑留守西京长安。

官复原职

隋炀帝为派得力的将领出征高句丽,遂于二月下诏,将宇文述官复原职,待之如初。诏曰:“宇文述以兵粮不继,遂陷王师;乃军吏失于支料,非述之罪,宜复其官爵”。不久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三月初四,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行至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留礼部尚书杨玄感于此督运粮草。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的车驾渡过辽水。二十九日,隋炀帝命宇文述和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由北路疾趋平壤。炀帝亲率主力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并派左光禄大夫王仁恭领兵出扶余道进攻新城(今辽宁抚顺北)。由于隋军兵强马壮,计划周密,准备充分,所以作战非常顺利。正当辽东城指日可下之际,杨玄感忽然在黎阳起兵反隋,隋炀帝大惊,乃于六月二十八日夜二更密令诸将撤军,并令宇文述率军急赴河阳,发诸郡兵讨杨玄感。

镇压叛乱

杨玄感是杨素之子,好读书,善骑射,为官严正,甚得时人尊敬。杨玄感见隋炀帝率隋军主力远在辽东前线,后方兵力空虚。于是,便抓住取隋代之的这一良机,于六月起兵反隋。

由于杨玄感采取了长期屯兵坚城之下的失策战略,使隋军得以及时回军。宇文述和右侯卫将军屈突通驰援东都。在东莱的来护儿也停止进攻高句丽,还师西进,对包围洛阳的杨玄感形成反包围态势。杨玄感军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杨玄感知隋军援军将至,心惧。七月,屈突通引兵屯河阳,宇文述继之。二十日,杨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议,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率军西进,准备夺取关中。至弘农宫(在今河南陕县),被弘谷太守杨智积用计牵制,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及杨玄感军到达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文乡)时,宇文述与刑部尚书卫文升、左御卫将军来护儿、右侯卫将军屈突通等各路隋军将其追上,杨玄感且战且退,一日内三败。

八月初一,隋军与杨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北)列阵决战,宇文述与来护儿列阵当其前,遣屈突通以奇兵击其后,大破之,杨玄感仅率10余骑逃往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乃命杨积善将其杀死,杨玄感起兵遂被镇压。宇文述因功被赐物数千段。

奉命东征

隋炀帝镇压杨玄感叛乱后,不顾内外危机四伏,于大业十年(614年)二月二十日,炀帝下诏再次征召全国军队,百道俱进,三征高句丽。宇文述又奉命东征,但军至怀远而还。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出塞北巡,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咄吉)几十万骑兵所围,时雁门守军仅万余人。宇文述劝隋炀帝率数千精锐轻骑突围,但此举遭到了众人的反对。纳言苏威说:“城守则我有馀力,轻骑乃彼之所长,陛下万乘之主,岂宜轻动!”民部尚书樊子盖说:“陛下乘危徼幸,一朝狼狈,悔之何及!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亲抚循士卒,谕以不复征辽,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内史侍郎萧r认以:“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无益,庸有何损。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句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句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为战矣”。由于众人的一至反对,隋炀帝没有听宇文述之言,最终得以解围。

察言观色

九月,隋炀帝车驾至太原,大臣们多劝隋炀帝回京师,隋炀帝面有难色。唯独宇文述善于察言观色,便说:“从官妻子多在东都,便道向洛阳,自潼关而入可也。”隋炀帝从之。十月,隋炀帝至东都。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江都新作龙舟成,送至东都,宇文述看出隋炀帝还想巡游,便提议到江都游玩,隋炀帝闻后大悦。是月,隋炀帝至江都,在此尽情玩乐。

不久,宇文述一病不起,隋炀帝不断派人探问病情,并打算亲自去看望,后被大臣苦劝乃止。隋炀帝遂遣司宫魏氏问宇文述:“必有不讳,欲何所言?”时宇文述二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都因罪被削职为民,闲在家中。宇文述此时对魏氏说:“化及臣之长子,早预O邸,愿陛下哀怜之。”隋炀帝闻后潸然泪下,道:“吾不忘也”。

去世追赠

大业十二年十月初六日(616年11月20日),宇文述去世,隋炀帝为之罢朝,并赠司徒、尚书令、十郡太守,班剑四十人,d京车,前后部鼓吹,谥号恭,隋炀帝令黄门侍郎裴矩祭以太牢,鸿胪监护丧事。

一天杀三个儿子唐玄宗居然杀了自己的孩子!



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后来被命名为赵,生下了这个儿子,后来成为一个名叫李瑛的王子。不幸的是,这个王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内被玄宗杀死。多么血腥的家庭悲剧啊!说来话长,玄宗的次子李瑛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皇帝的长子吗?这个李英既不是长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做王子?我们说过,玄宗王皇后没有儿子,第一个儿子根本不存在。帝子没有,所以你应该考虑长子。但玄宗长子小时候打猎时被野兽打伤,损害了国家形象,不适合做太子。如果不能,那就考虑二胎。这个第二个孩子,李英,不仅排名很高,而且她的母亲赵在开元初年也很得宠。她的爱占了主导地位,所以他自然成了王子。如果没有变化,太子就等着皇帝换班吧。然而,变化还是出现了。发生了什么事?


武惠妃出生了,并很快成为后宫中的特殊宠物。赵李飞走到一旁。众所周知,俗话说“母色衰,子爱迟。”李颖的地位会受到威胁吗?没有。因为尽管武惠妃是一只宠物,但她一直生孩子,但不知何故,她的孩子都活不长。三个孩子都相继死去。连续的打击使武惠妃失去了信心。所以,她生第四个孩子的时候,一直不敢带自己的。她只是把它寄给了李隆基的大哥王宁,他谎称自己是别人的儿子。就这样,虽然对赵的感情淡了,李英的地位却没有动摇。然而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了三件大事,再次改变了局面。首先,开元十二年,用各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她即将成为新皇后。第二,开元十三年,武惠妃之子李茂七岁。在经历了儿童时期的危险期后,他从王宁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并被封为长寿之王。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生母赵去世。这三件事加在一起,李英的地位岌岌可危。她失去了自己母亲的保护,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还能继续做王子吗?果然,开元十四年,李英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终于到来了。这一年,唐玄宗提议立武惠妃为皇后。大家可以想像,如果这个动议获得通过,武惠妃成为武则天,李英便要立即让位给她的儿子。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幸运的是,部长发话了。大臣说:“王子已经建立,武惠妃有一个儿子。如果他做了皇后,王子会和他一起改变吗?”当时的玄宗还是明智的,认为政治成本太高,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武惠妃几乎得到了皇后的位置,而李英的位置又得到了保证。李英政治生活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过去了。


但是,俗话说,女强人,母性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都愿意做。武惠妃也是如此。虽然她没能成为王后,但她仍然希望她的儿子成为王子。然而,面对英明的丈夫和对她不友好的法庭,武惠妃孤身一人,一时想不出任何办法。就这样,十年过去了。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十七岁,该嫁人了。你和谁结婚了?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女人,杨玉环,后来的杨贵妃。看到儿子长大了,武惠妃更加焦虑了。他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事情有了转机,武惠妃突然又充满了希望。转让什么?首先,李悄悄请太监传话,答应帮助寿王。武惠妃终于在法庭上有了支持者。此外,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已经长大成家,武惠妃也多了两个帮手。咸宜公主嫁给了谁?这个小伙子叫杨辉,也是个亲。唐中宗和魏如昀不是有两个女儿吗?一个是长宁公主,一个是安乐公主。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死,长宁公主幸免于难,杨辉是她的儿子。杨家在唐朝太有才了。武则天的母亲杨贵妃,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庭。这个年轻人来自一个政治家庭。可以想象,他对政治也很敏感。夫妻二人都表示愿意帮母亲为弟弟争取一个王子。这样,武惠妃的权力突然增加了。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武惠妃不愧为武则天的侄孙女,当即做出了部署。她在后宫潜心灌玄宗的勾魂汤,李在外院暗中帮助。至于杨辉,她利用自己年轻的公子哥身份,负责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有任何不法行为随时报告。俗话说三个人打一只老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英!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这年10月,杨辉到武惠妃报道。最近,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湖北,一个叫居,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对皇上表示不满!这三个年轻人为什么对皇帝不满?其实很简单。他们三人的母亲在那些日子里都很受青睐,但后来他们有了武惠妃,他们都失宠了。妈妈在一条船上,孩子自然会更亲近。三个人所谓的不满,就是父亲对母亲太薄情。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武惠妃有能力让它变得更大。怎么做?武惠妃哀求玄宗。说:太子和二皇子组党,说我的妃子得了他们母后的宠爱,要杀我母子!请陛下做我们母子的主人吧!另外,他们还对你说了很多可怕的话,恶毒到我都不敢告诉你!唐玄宗听了,很生气。为什么?他不仅对王子不尊重武惠妃感到愤怒,而且对王子竟敢对他不满感到愤怒!要知道,中国古代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是最微妙的。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他的工作就是等你死了再来上你的课。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一个长期梦想自己统治的皇帝!心里不舒服,你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了武惠妃这么一说,顿时看得热血沸腾。第二天,法院向总理提出了这个问题。太子和他的两个兄弟成了朋友,擅自谈论皇帝。应该废除!皇帝这么一说,李英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又来了,而且比上一次来得更猛。这次他能忍住吗?是的,因为另一个高尚的人来拯救我们了。是谁呀?张九龄。


要知道,这是开元二十四年,当时的首席宰相是张九龄。不是说过张九龄正直爱挑战皇帝吗?一般小事还是要据理力争的,何况废太子这么大的大事。张九龄道:“陛下修行三十年,诸子王公未曾出深宫,天天受圣训。天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矣,子孙昌盛。如今,三儿子已成年,对此也不甚了解。陛下的无奈之言,一怒之下,就废了!而且太子天下第一,不可轻摇。陛下必欲如此,吾不敢奉诏。”表明态度后,张九龄给唐玄宗上了一堂历史课,讲了很多因为听信而改太子带来灾难的故事


我们不是说李已经开始为卖命了吗?他必须扮演一个角色。怎么玩?李使出他的经典招数,从朝鲜撤退后小声嘀咕着。这一次,他对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道:“本少爷管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太监一定会把他的话报告给玄宗。那么,李这句话到底严厉不严厉呢?厉害了,要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敦促皇帝违规时最经典的一句话。当时,唐高宗想让武则天当皇帝,但孙昌无极反对。李记没这么说,还帮皇帝下了决心?时隔八十多年,又拿李这句话来蛊惑皇帝。


唐玄宗听李这么一说,顿悟了。是的,当涉及到与国家有关的事情时,我听你们首相的。但是,应该由哪个儿子来接班呢?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不关你张九龄的事!干脆撇开总理!然而,转念一想,唐玄宗又感到有点内疚。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是对的。谁在听?玄宗心中的天使和魔鬼各占半壁江山,经过反复斗争,任何一方都有获胜的可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变得不耐烦了,迈出了糟糕的一步,突然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这是怎么回事?当时太子废不废,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里吗?武惠妃想,只要去找他疏通一下关系,告诉他,只要他在这个问题上居高临下,武惠妃就绝不会亏待他!于是派心腹太监牛桂儿去找张九龄,告诉他:“有废必有兴,公助之,丞相有长处。”武惠妃,这样好吗?大的不好。她低估了张九龄的政治操守。她认为宰相和李一样,只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她不知道张九龄是个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会被推翻,但他绝不能被收买。果然,一听这话,张九龄的鼻子就不正常了。吴悠慧飞其实想收买我。这不是侮辱我吗!把牛桂儿好好骂一顿,骂走。这不算,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地汇报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听了这话,犹如头上浇了一瓢冷水,顿时醒悟。原来,武惠妃在哭,他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这激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不过,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思不简单!更有甚者,她竟然要插手外朝,与宰相勾结,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要知道,唐玄宗是在武则天、魏如昀、太平公主时代成长起来的。他太了解后宫和朝廷勾结的力量了。他可以纵容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他永远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失去了武惠妃,也因为有了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地位又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但在唐玄宗眼中的地位却越来越边缘化。雪上加霜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异相,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被贬荆州,彻底退出长安政坛。失去了权臣的保护,李英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张九龄离开京城的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见宰相,商议废掉太子李瑛!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唐玄宗又提出废太子?史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第一条记录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据说的女婿杨辉又向报告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和鞠密谋反对。直到这时,唐玄宗才再次炫耀,并重提旧事。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新唐书的记录。说太子李英中了武惠妃的圈套。什么样的陷阱?记载:就在前一天晚上,武惠妃给太子的哥哥送来消息,说内宫有土匪,要太子马上带兵护送!有什么急事?让人怎么想?况且太子兄弟在玄宗面前早就失宠了,只是想找个机会挽回而已。于是,太子李瑛、李尧和李琮赶紧带着自己的侍卫去了。乍一看,三兄弟真的出宫了,武惠妃比谁都紧张,大喊王子造反了!玄宗本人就是政变高手,对政变最为敏感。他立即采取行动,逮捕了他的三个儿子。李英知道他们上了武惠妃的当。剧情大致类似白虎堂里林冲的错。


这两个记录都来自官方历史。哪个是真的?个人认为新唐书的记录虽然更形象,但恐怕不真实。为什么?三个原因。首先,王子兄弟都是成年人,他们和武惠妃的矛盾由来已久。当武惠妃派人让他们带兵入宫时,他们怎么能这么容易就相信呢?这低估了王子兄弟的智力。其次,如果王子进宫被抓,他会在审问时说出武惠妃的假圣旨。虽然武惠妃可以否认,但唐玄宗不是傻瓜!政治风险太大了。第三,如果真的出宫,事后会有很多人牵扯进来。但从后来的处理来看,涉案的都是三兄弟的亲戚,不符合处理政变的惯例。所以,我觉得,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录比较合理。三兄弟没有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却经常混在一起,组成小团体,发牢骚。杨辉抓住了他。唐玄宗对这个儿子很久都不感兴趣。他一看到儿子的不可救药,又有了废太子的念头。


最后一次玄宗想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那么,这次玄宗和宰相商量,宰相会怎么说呢?要知道,在这个时候,首席宰相已经是李的,而李当然是支持废除太子的。他会说什么?说,陛下,我不喜欢王子。你为什么不废除它?那不是李的风格。李不是以柔韧著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觉得是自己做决定。因此,李还是说了同样的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大臣不应该过问。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这种说法看似不表态,实则是支持!首相一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就下了。李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照法国法律处理,不要在法庭上宣布。他直接派太监进宫宣制,废太子李瑛、鄂王李尧、王光王李琮为庶人。被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堕落的王子也一样。十五天后,太子李瑛三兄弟在长安城东的驿站被赐死罪。

李世民14个儿子悲惨结局曝光 看谁下场最惨

恒山王李承乾: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3岁时,唐太宗便让长孙皇后的侄子长孙家庆担任了他的侍读,承乾5岁时,唐太宗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儿子儒学经典。唐太宗即位后没多久,就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从贞观4年起,唐太宗便开始让李承乾处理朝中庶务,以及在自己居丧或离京时担负起监国的重任,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小小年纪却干得相当出色。

李承乾生病后,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下旨请了天竺高僧波颇与道士秦英来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承乾祈福。

又为了不让儿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别准许承乾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贞观13年,唐太宗在东宫为李承乾设立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会借此机会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贞观15年,唐太宗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朝中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贞观16年,唐太宗有下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但这时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患了足疾,开始变得叛逆起来,不过是因事对父亲不满,就敢任性大胆到一连几个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仅对此没有任何的指责与批评,还特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对不会废太子的。

就算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谋反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愿杀了这个儿子,朝中大臣也没人敢说太子谋反按律当斩之类的话。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终谋反案的一干从犯全部被赐死,身为主犯的李承乾却保住了性命,只被废为了庶人。而来济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任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至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李承乾虽然被废,但唐太宗为了儿子将来的安危考虑,在立新太子时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由,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贞观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唐玄宗开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楚王李宽:

生母后宫某氏,武德年间过继给唐高祖李渊之子李智云为后,被封为从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贞观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宽为正一品的楚王,因为无后,国除。

郁林王李恪: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待遇最差的一个。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唐会要》记载,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将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级为了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取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么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为唐太宗的庶长子,与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为三公,永徽四年又与李元景因谋反案被杀。

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时追赠李恪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也没有记载,而且因为一同谋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濮王李泰: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各种得宠事迹在史书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刚出生就被封为宜都王,次年又进封为正一品的卫王与上柱国。贞观2年,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头衔外,李泰还是雍州牧与左武候大将军(这是贞观时期李泰独有的殊宠,除了李泰之外,只有胞弟李治有这样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侯大将军)。

贞观7年,与李泰同龄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仅长期没让李泰去封地,甚至还下诏让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谏止。不过唐太宗因为疼爱儿子而做出的种种出格举动,并没有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劝谏而就此作罢。

有一次李泰对父亲抱怨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对自己不够尊重,结果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贞观14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长安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说到李泰的这座府邸,早在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住之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

贞观15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唐太宗不仅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不说,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如此鸿雁往返数次。就连李泰的长子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宠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宫中抚养,并赐名为“欣”。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见圆滚滚的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虽然不得不贬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诏书中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就在李泰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唐太宗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三个兄弟的两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特别以最隆重的丧葬规格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谥曰恭,还为之辍朝,又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并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庶人李祐:

生母阴妃。李祐十分喜欢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祐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祐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祐,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蜀王李愔: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唯一被骂作禽兽不如的,待遇之差仅次于胞兄李恪。

贞观10年李愔改封蜀王,担任益州都督一职,但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实封,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

不过李愔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有所收敛,仍常常在封地上毫无理由地殴打县令,又因为打猎无度,在庄稼地上肆意践踏,惹得当地百姓是怨声载道。他的属下杨道整曾谏言阻止,结果被李愔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好一顿捶打。而在听闻了李愔种种胡作非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员,以及400户实封,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愔就因为肆意妄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对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说道:“蜀王打猎过度,侵扰百姓民生,他的县令、典军也经常无罪被罚。别人阿谀奉承他,他就高兴,别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发怒,这样的人作为一州长官,又如何能够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弹劾,朕实在是引以为耻。”于是李治召见曾极力劝谏过李愔的杨整道,将之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并赏赐一番,同时又将李愔贬为了黄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为连坐李恪的谋反案被黜为庶人,后来又改封为涪陵王,不过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这对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李愔先前无论如何被贬,总要担任一州长官的职务,如今李愔没了刺史的职衔,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员更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着会被无故殴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许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对这位徒有王子皇孙之名的蜀王仁至义尽了。

蒋王李恽:

生母王氏,贞观10年改封蒋王,封为安州都督,赐实封800户。李恽离开安州的时候器物服饰装了四百辆车,当地百姓不堪他的压迫,李恽因此被弹劾,但唐高宗还是赦免了他。

上元年间,有人诬告李恽意欲谋反,李恽害怕之下自杀身亡,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一怒之下将诬陷李恽谋反的张君彻等四人全部诛杀,然后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并将他陪葬昭陵。

越王李贞:

生母燕德妃,李贞少善骑射,对文史颇有涉猎,也颇有才干,当时的人将越王李贞与纪王李慎并称为“纪越”。但李贞容易听信谗言,正直的官员经常因此被贬斥,李贞还纵容仆人侵掠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人们虽然钦佩他的才干,但也十分鄙夷他的品行。

唐高宗逝世五年后,武太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武后将李贞封为太子太傅,但李贞与韩王李元嘉等人密谋反武。恰逢武后将要前往明堂举行大享礼,李元嘉便写信告诉李贞:“大享之际,武后一定会让人密告我们谋反,然后借机处死我们,我们李家子孙将在劫难逃。”李元嘉的儿子李撰也伪造了一封唐睿宗的文书给李贞的儿子李冲,文书中以皇帝的口吻声称:“朕已被幽禁,请诸位皇叔前来相救。”

不过有意思的是,明明推翻武太后一事是韩王李元嘉父子最先挑拨起来的,但最后却只有李贞父子出兵,其他共谋的,尤其是李元嘉父子这对首谋,没一个接应他们。

李贞起兵不久后就听到了儿子李冲兵败的消息,害怕之下想要收兵请罪,这时上蔡县令傅延庆招募到了两千余名勇士,李贞这才重新鼓起了起兵抗敌的勇气。但李贞临时任命的那些官员都是被他所胁迫的,根本毫无斗志,惟有汝阳县丞裴守德是与他一条心。事实上也正因为裴守德骁勇善战,所以李贞早在起事之前便将女儿良乡县主许配给他为妻,将他视为心腹,并委以重任。

等到武后派出了十万平叛大军后,李贞等人便开始一路溃败,李贞大惧之下闭门自守,最后喝下毒药而死,裴守德和良乡县主也一起自缢而死。

李贞父子虽然身死,但武后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们,不仅下令将李贞和其子李冲的首级砍下来,还送到洛阳枭首示众。而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因为连坐被杀,要么是流放岭南没多久后就死了,无一幸免于难。

唐高宗李治: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溺爱的儿子,也是唐太宗唯一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粮食,随后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贞观5年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7年,唐太宗将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给了这个小儿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对父母也十分孝顺,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年仅七岁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不过幸运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爱弥补了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没有因为妻子的去世而让李治出宫或在皇宫某处单独居住,而是将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寝殿一同照料,于是《唐会要》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褚遂良也亲口说过:“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钟爱与殊荣!

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在李治已经遥领并州都督的情况下,唐太宗又加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贞观16年,李治更是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去就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了。对此,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贞观17年太子李成乾被废,为了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说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长子李忠出生,虽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兴,不仅在宴会上“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将宝贝儿子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尽管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也没有让他按制出宫居住或住到东宫去。直到贞观18年刘洎上书,唐太宗这才令刘洎和岑文本同马周按日轮流前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结果维持了没多久,唐太宗又让儿子回到了身边,贞观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书,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自己身边。

贞观19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后方。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幼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直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唐太宗为了彼此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还要求父亲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依依不舍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下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在赶来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千护卫率先飞奔进入了临渝关,途中正好与李治相遇,直到此时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臣听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断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理,便将他加封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后开创了有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间,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人口持续增长;大唐版图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仅对西北和海东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乱,就算是对吐蕃的作战有所失败,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稳定了对吐蕃的态势。

至于所谓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问题,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后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后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武后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节俭,所以武后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丈夫厌恶外戚坐大,所以武后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后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甚至翻遍史书不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将是武后任命的,能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后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后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后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后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后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后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后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后7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诣,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纪王李慎:

生母韦贵妃,李慎小时十分勤奋好学,长于文史,在皇族中与越王李贞齐名,时人称他们为“纪越”。李慎担任襄州刺史后颇有政绩,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奖赏这个儿子,而是直到唐高宗登基后这才褒奖了一番,当地的百姓也自发为他立碑以示纪念。

唐高宗逝世后武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诸王,武后将李慎加封为太子太师(东宫三师中的最高一级)。后来李贞与李元嘉等人意欲起兵反武,李慎不愿参与此事,但李贞失败后,李慎还是因此遭到了连坐。临行刑前,李慎得到了赦免,改以流放岭南,最终病死在路途中。唐中宗在神龙年间追复了李慎的官爵,并以礼改葬。

江王李嚣:

生母燕德妃,贞观五年被封为江王,贞观六年逝世。

代王李简:

生母后宫某氏,贞观五年被封为代王,同年逝世。

赵王李福:

生母杨淑妃,贞观13年封为赵王,随后被唐太宗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为嗣。

咸亨元年逝世,唐高宗追赠其为司空与并州都督,并陪葬昭陵。又因为李福无嗣,唐中宗遂将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封为嗣赵王。

曹王李明:

生母巢刺王妃杨氏,贞观21年封为曹王后被过继给巢刺王李元吉为嗣。

李明擅长书法,工于飞白体,但为人不能遵循法规制度。他在出任刺史时,长史孔祯经常进谏,李明则十分不耐烦地说道:“我是当今天子的弟弟,难道还会失去亲王的身份吗!”孔桢则答道:“恩宠是不可以用来依赖的,大王您不奉行国家的命令,恐怕难以保有今日荣华的地位,难道看不到淮南王刘长的前车之鉴吗?”李明闻言很不高兴。而李明的属下有侵掠百姓的,孔桢将他们逮捕后杖杀了。

后来永隆年间李明因与章怀太子李贤交好,在李贤被废为庶人后也被贬为零陵王,李明终于有所醒悟,说道:“我很后悔没听孔祯的话,才会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后来黔州都督谢祐逼令李明自杀,唐高宗得知后将黔州的官员全部罢免。景云元年,唐睿宗将李明陪葬于昭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0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