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猛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比诸葛亮还要猛的丞相

众妙之门 2023-07-03 05:45:36

王猛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比诸葛亮还要猛的丞相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王猛:一个比诸葛亮还要猛的丞相,却因为异族效力而被淡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325年的一天,4岁的司马衍正在路边等幼儿园的校车,被一帮人揪过去包装成东晋皇帝。这位童工在任的年号叫“咸和”,而朝局的内斗却一点也不平和。

这一年,王猛出生在青州的贫下中农家庭。此前不久,后赵石勒在这里活埋了东晋三万降卒。异族统领下的汉民好不容易熬死石勒,等来的却是更加残暴嗜杀的石虎。活着,就像圈里的羊一样。

举家外逃的人越来越多,父母抱着年幼的王猛一路乞讨到河南,他们安顿下来后靠编簸箕为生。“宁作太平犬,莫为乱世人”。吃饱饭,是底层百姓每天最大的奢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猛稚嫩的小手常常被竹篾割的鲜血淋漓。但他很聪明,慢慢做起了簸箕生意。那会的平民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闲钱买簸箕。王猛为了生计,经常跑到很远的洛阳城摆地摊。

王猛挑着簸箕,抡圆双腿能日行百里,虽是辛苦却练出一副好体格。他摆摊卖货时,常看些课外书来打发时间,琢磨到天人交战之际都顾不上卖货,被很多人练摊的同行嘲笑为呆子。

但是王猛明白:真正能够改变他命运的是头脑,而不是簸箕。人生最重要的是开窍,王猛没有任何先天优势,他只能靠后天的读书和炼心。

父母病逝后,孤身一人的王猛把簸箕卖得更远了。他读百卷书,行千里路,卖万件货。看到了五胡肆虐的北方大地,异族用各种花样玩弄着汉民。即便是同族,达官贵人也在耻笑着生而卑贱者。

天下之大,他无立锥之地;人海之茫,他无知音可觅。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王猛来到华山隐居,用孤苦和清修继续磨砺他唯一的武器——头脑和体魄。

《素书》说: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此后几年间,羯人后赵、汉人冉魏、鲜卑前燕在中原大地上你追我打,而东晋一直窝在江南皮革厂出品的大沙发里看热闹。直到氐族的苻健攻入长安建立前秦,王猛渐渐直起了腰板。

354年,东晋桓温北伐攻入关中,激动的关中父老失声痛哭:原来朝廷还记得我们这些流民啊。他们热烈欢迎晋军入城,29岁的王猛也穿上麻布短衣去拜见桓温。

东晋很讲究门阀士族的出身论,王猛祖上八代都是贫下中农。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边掐着自己身上的虱子,一边畅谈天下大势,淡定从容的气魄打动了桓温。

桓温:“我带十万精兵攻入前秦,为啥关中豪杰没人来投奔?”王猛:“你千里迢迢而来,如今却躺在灞上不攻打长安,大家看不懂你的心思,所以没人来。”

一语中的!桓温北伐本来就为自己捞政治声望,并没有收复失地的准备(秦岭一白.桓温篇)。桓温很尴尬,打起了哈哈:“您的才干比江东那批货可高级多了!”

前秦反攻,桓温没摸到长安城墙就撤退了,临走前还请王猛南下做官。王猛看透了桓温,也听闻东晋小朝廷的喜欢内斗,他拒绝的很干脆。或许,王猛就是老天要留给大秦天王的AK47。

从小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王猛没有感受过东晋的爱,只是血统让他一直亲近那个千里之外的组织。丧失最后一个回归机会,王猛经人介绍见到了前秦的苻坚。

苻坚是位仰慕汉文化的氐族人,还有着大一统的雄心壮志。二人见面后,谈论天下大势三天三夜不睡觉。这场跨越种族的相识,让苻坚有刘备得遇诸葛亮般的兴奋。这一年王猛32岁,苻坚才19岁。

苻坚当皇帝后,王猛正式出山,他将为前秦彻底发挥自己的文韬武略。苻坚总是派王猛去治安很差的地方,而王猛克里马擦就能还给他一个和谐乡村。

咸阳始平县豪强横行,王猛一到任先宣读治安条例。对那些除了犯贱就爱犯法的大土豪,王猛凑够一波当众鞭死,搞得当地权贵一下子失去了生活乐趣。

苻坚责怪他:“我们要以德胡人,你一上班就杀那么多人,太残酷了!”王猛淡定的说:“治乱邦用重法!对坏人讲情面是对好人最大的伤害,以后谁犯事我干谁!”

皇太后的弟弟经常在大街上撒酒疯,看见男的脚踢拳打,看见女的当众推到。别人都不敢管,王猛撞见后直接将把他剁了,还顺势彻查害民乱政的公卿,三天杀了二十多个权贵。

苻坚给他擦完屁股后,感叹道:“今天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皇帝是威猛的!”王猛还废除胡汉分治之法,用一己之力维护各族之间的平衡。汉民,也不再活的像圈里的羊。

依仗苻坚的信任,王猛设立官员考核制度,让光吃饭不干事的统统滚蛋。他大肆兴办学校,强制适龄儿童入学,还让苻坚带着一大帮异族官员去祭祀孔子。又征调富豪们的三万童仆筑坝开渠,在关中平原上灌溉出千亩良田。

经过王猛多年呕心沥血,前秦百姓的生活水平直奔小康。关中道上有一首流行歌曲:“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苻坚很感激的说:“您为国日夜操劳,我就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就享清福啦!”但是,整天看着他两秀恩爱,氐族的皇亲国戚们憋不住了,他们忍受不了一个汉人在这指手画脚。

开国功臣樊世当众开喷:“我们玩命创立前秦,如今连股东大会都没资格参加。你一点功劳都没有,一来就当大领导。这不是我们种庄稼而你白拣粮食吗?”

王猛冷笑道:“呵呵!不光是你种我收,以后你还得做好饭端给我吃呢!”樊世气炸了,跺脚骂道:“姓王的,早晚要把你的脑袋挂在长安城门,否则我就不活了!”

苻坚得知后,第一时间满足了樊老头的愿望——没让他再活下去。此后,没人敢公开找王猛抬杠了,他们纷纷成立地下谴责组织。

对说王猛坏话的异族官员,苻坚直接让他们滚蛋。对挤兑王猛的氐族官员,苻坚撸起袖子拳打脚踢。这样的大老板简直比亲生的还给力,王猛不久还升到三公之位。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羡慕王猛有个慧眼识珠的好领导。但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异族如何能获得苻坚如此般的信任?除了忠诚、才干、拼搏,王猛一无所有!

王猛真的很猛!除了治理朝政的硬气,战场吃鸡也很彪悍!或许在秦岭一白那里吃了太多土蜂蜜,王猛的文治武功都很霸道!可能是为异族效力的缘故,让这位不世出的牛人没有留下多少名气。

前秦起初虽然四面受敌,但是从来没有苟安关中的想法。王猛想统一北方,苻坚更想“混一六合,以济苍生”。他们商议的策略是:稳定西北,无后顾之忧;争锋东南,以图大业。

366年,王猛率军攻荆州北境,掠取一万余户。367年,王猛大破前凉,斩首一万七千级。368年,王猛平定四公叛乱,俘虏两万人。369年,王猛统兵三万伐燕,凯旋而归。370年,王猛统领六万,面对三十万前燕精兵毫无惧色,与苻坚合围灭掉前燕。......

他写劝降信引古论今,对天下大势分析的鞭辟入里。

他带兵打仗激昂慷慨,通权达变的战场计谋水平高。

你说,这样的一个牛人,那得开出多少的年薪?王猛和苻坚并不是“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这般简单,二人有着更高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随着前秦地盘的扩大,他们开始出现了分歧。苻坚想玩贪吃蛇,先吃进肚子再说;王猛想吃山楂片,先消化吸收再说。因为,王猛看到了苻坚的致命性缺陷:他对待敌人过于宽厚,无论是造反的族人还是灭国贵族。

王猛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苻坚却喜欢“以德胡人”。但是,这条路无论怎么走,灭晋只是个时间问题。或许老天不想让王猛面对这个难题:一个是生育他的种族,一个是认可他的种族。

375年6月,积劳成疾的王猛病倒了,他的一生为前秦呕心沥血。苻坚不仅亲自为王猛上祷天听,还派人去名山大川祈福。王猛病情稍有好转,苻坚激动的大赦天下以还愿。

不到一个月,王猛还是死了,他临死前给苻坚留下三句忠告:

1.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希望陛下谨小慎微。2.晋朝虽僻处江南,但是华夏正统,希望陛下千万不可灭晋。3.鲜卑、西羌等降伏贵族贼心不死,只有铲除这些祸害才能安稳国家。

苻坚哭的很伤心,他的臣子、朋友、导师走了,他用最高规格安葬王猛,并追谥为“武侯”(仿效蜀汉追谥诸葛亮“忠武侯”)。前秦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这一年王猛51岁,而苻坚才38岁。

王猛用一生打造出同时代最强大富庶的国体,苻坚又用了8年时间灭掉前燕、代国、仇池、吐谷浑等周边小国。十分天下,秦居其七。苻坚在统一北方后,还是将垂涎的目光看向东晋。

王猛临死前留下的三句忠告,苻坚连一个都没遵守,最后付出了一个帝王最惨痛的代价。

383年,大秦天王不顾众人反对,集结百万大军南下攻晋。他幻想一战平天下,尊享秦皇汉武般的丰功伟绩,结果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

前秦惨败后,国内的异族纷纷趁机造反。苻坚三十年打下的江山不到一年土崩瓦解,他在逃难途中也被羌族的姚苌绞死。九年后,前秦灭亡,北方重新陷入大分裂的黑暗之中。

一个出生就流浪在社会底层的汉人,半生都为氐族的前秦殚精竭虑。超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王猛,在唐朝被追封古代64名将,称号为“前秦丞相”。

如果,他跟随桓温南下东晋,还有可能建功立业吗?

如果,上天能让他再活十年,中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一个乱世之中的小人物,站立于异族环绕的庙堂之上。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行法不避权贵,作战勇猛无敌?或许,是他不愿再看到千千万万的流民,活得像自己曾经那般孤苦流离吧!

王猛,一个真正的猛人

大家来评论一下前秦丞相王猛! (个人认为其智胜于诸葛亮)

这是事实!!王猛的内政水平相当的高,而且统兵能力高于诸葛亮是不用质疑的``看他死后符坚的肥水之战就知道了,没了王猛他就败得那么惨了,王猛死前一再劝他不可南征,他最终还是没听``他能打下那么大的基业王猛居功至伟``

南北朝时期的王猛与诸葛亮比如何?

将王猛与诸葛亮进行过一番比较。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末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在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里,他是男主角,也是个心志不坚,愧对巾帼的含羞之辈。但也有说他并未仕清,《桃花扇》里的褒贬有文人相轻的意味。读《王猛论》,其中颇见作者心之戚戚。

  且略说王猛,他虽也是一代名人,但和诸葛亮的历史地位还难以相提并论。王猛(字景略),陕西富平人氏,他最被传说的轶事大概有两件,一是东晋大将桓温率军进抵前秦都城长安时,还是处士的王猛与桓温在灞上扪虱谈天下事,威震南北的桓大将军和不名一文的王猛谈得难分难解,希望他到自己军中同举大业。王猛虽也觉得桓温是个人物,但入其彀中还有不甘。他没有随桓温到南朝做官,以后在前秦朝廷的文治武功也自有一番作为。另外一件事是他临终前遗嘱:晋室南渡,天下半壁,但晋室领华夏正朔,北朝虽有一时之威,终不可贸然南犯。后来发生的淝水大战,北军大败而还,似乎是王猛遗言成谶。

  侯方域说:“三代之下,乱世之臣识大义者,诸葛亮、王猛而已。”侯方域之所谓大义,还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正统观。王猛终于做了前秦的大臣,岂不又成悖论?侯方域的说法,是“猛存,则以秦存晋;猛亡,犹欲以秦存晋。”这就显然是曲为之辩了。侯方域认为:王猛的才华在诸葛亮之上。这是有些根据的,王猛当政,举贤才,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立学校。这都是以后使得前秦一度强盛的原因。诸葛亮则在连年攻战中未暇它顾。但是,在历史的评论里,王猛终于难同诸葛亮比肩,原因何在?侯方域以为:与诸葛亮相比,王猛之差在于不能“淡泊明志”。他未能仕晋,却不能不仕秦。如果诸葛亮不遇见刘备,他也绝不会去投身于曹操或者孙权。这一点,不惟侯方域相信,千载以来的论者读者也多相信。诸葛亮的辅佐刘备,自始至终存在着一种政治理想,用杜甫的诗句来解释,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屡战屡不胜的长期磨砺里,诸葛亮成为一种精神和意志的象征。如果要论实际的功业,诸葛亮不仅比不上曹操,甚至也比不上王猛。但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中国传统社会,不仅是感慨命运的文人,一般老百姓也从自己的切身体验里将同情与礼赞给予诸葛亮,这本来是十分切合普遍人心的“集体无意识”。侯方域认为王猛不能为晋臣,或者是因为看出桓温的奸雄面目,似乎勉强,但“两雄不并立”使得他最终在北朝建功立业,倒也合乎逻辑。至于说王猛在秦而为晋,则很难成立。两国交兵,各为其主,要做一个长期的两面人是难上加难的难事。这曲为之说,里面怕也有当时士大夫阶级身世处境的隐情在。按照一位日本学者松浦友久的说法,《三国演义》的“潜在主题是对广大时空的浩叹”,“它最大限度地活用了人们因孔明的挫折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空白真空地带,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怜悯敬爱之情。”诚然,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上,诸葛亮终于是一个难以泯灭,也难以淡化的印记,不论怎样功业赫赫的人物,在这甚至有些弱不禁风的形象面前,终究都难弥其高。在电视上瞥见一些学术演员扳着指头将诸葛亮和曹操的成败得失比较,似乎真将诸葛亮搬下了神坛,惟独忘乎了千载以来人们精神取向的形成,这是理念、情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也可谓文化传统,哪里是一个异想天开之人的如簧之舌所能扳得动的。侯方域将王猛与诸葛亮并论,可谓自见手眼,但论列半天,还是不得不承认:在精神世界里,王猛还难望诸葛亮项背。至于那“宁肯我负天下人”的阿瞒,又何堪比论。

前秦丞相王猛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早已被八王之乱弄得焦头烂额的西晋王朝,在人民大起义和内迁各族上层分子割据争雄的连天烽火之中寿终正寝了。在此前后,中国北方开始陷入十六国纷争的泥淖,而南方立足未稳的东晋政权也处于风雨飘摇的险境。就是在这幅杂乱无章、硝烟弥漫的历史画面上,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两人分别留下了各自的精彩。曾经被苻坚等时人誉为诸葛亮式的人物。

王猛

   扪虱谈天下

  王猛,字景略,明帝太宁三年(325年)生于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在他出生前二年,青州被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攻破,东晋降卒三万人死于非命。到王猛出生时,后赵已席卷中原,兵锋南向,与东晋夹淮水对峙。继石勒称帝的石虎,是个穷兵黩武、嗜杀成性的暴君,后赵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年幼的王猛,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来到魏郡(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住下。

  王猛家贫如洗,为了糊口,他年纪轻轻,便以贩卖畚箕为业。有一回,王猛远到洛阳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请王猛跟他到家里拿钱。王猛跟着那人走,结果走进深山,被带到一位须发皓然、侍者环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于是,老翁给了王猛十倍于常价的买畚箕钱,并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头细看,才认出原来是中岳嵩山。这段故事说明,少年王猛虽然身在泥途,却已被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发现了。那位老翁大概是个留心访察济世奇才而又有先见之明的隐士,就象张良当年遇到的黄石公一类人物。

  王猛没有被烽火硝烟吞噬,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垮。在兵荒马乱中,他观察风云变幻;在凄风苦雨中,他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慢慢地,王猛长成为一个英俊魁伟、雄姿勃勃的青年,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他与鸡毛蒜皮的琐细之事绝缘,更不屑于同尘垢秕糠打交道,因而经常遭到那些浅薄浮华子弟的白眼和耻笑。王猛却悠然自得,我行我素。他曾经出游后赵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达官贵人们没有谁瞧得起他,唯独一个“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徐统在后赵时官至侍中,召请他为功曹(郡守或县令的总务长官,掌人事并得参与政务)。王猛遁而不应,隐居于西岳华山,静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王猛二十五岁以后数年间,北方的战乱愈演愈烈,政局瞬息万变。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暴君石虎总算死了,而他的后代立即展开了凶狠的厮杀,直杀得“横尸相枕,流血成渠”,一岁之中,帝位三易。大将冉闵乘机攻入邺城,屠戮羯人二十余万,于穆帝永和六年(350年)灭赵建魏,遂“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立国不及二载便被从东北扑进华北的鲜卑慕容氏前燕政权灭掉。邺城落入燕帝慕容俊之手,而关中等地各族豪强则纷纷割据,北方称王称帝者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氐族首领苻洪崭露头角了。

  氐族属于西戎族,原居今甘肃东南端,东汉末年内迁关中地带,与 *** 杂居,逐渐“汉化”。苻氏世为氐族酋长,石虎强徙苻洪及其部众十万至邺城以南。冉闵称帝后不久,苻洪自立为王,旋为部将毒死。其子苻健遵嘱率众西归,于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占领关中,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称天王、大单于,国号秦(史称前秦)。次年称帝,势力日强。穆帝永和十年(354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争以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聚观。

  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虱(捉掐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的心思是什么呢?他盘算的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敌自重。王猛暗带机关的话,触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扪虱寒士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桓温原来打算麦熟后就地筹集军粮,不料秦军割尽麦苗,坚壁清野。眼见得军中乏食,士无斗志,他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他回到华山向老师请教,老师也表示反对南下。于是,他便继续隐居读书。

王猛:「 ”功盖诸葛第一人”的一流将相

扪虱轻桓温,雄才佐苻坚 一日,同朋友聊天,说到这南北朝时的王猛,朋友疑惑这王猛到底是相还是将,理论依据是郑观应是将其同韩信,李靖和徐达这一众人列在一起,曰大将。 其实这个一点都不冲突,这将和相可相互间转换的,为将者,并不一定非要上阵厮杀,想那韩信上阵未必能敌得过几人,但却是名副其实之大将,再如那一生只打了一仗的虞允文,正宗书生一枚,想当年不是带着一帮文工团去前线劳军,紧急之时,指挥三军,大破金主完颜亮,是吧。 不过,这王猛按说也还是文臣,他是以智谋辅佐符坚成就了中原之霸业,只是很可惜,天不假年,如日中天之时辞世,使得后来的符坚违背王猛临终的嘱咐,纠集了一堆地人去进攻东晋,于是我们就了解了南北朝时不多的战例,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王猛,字景略,山东潍坊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王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综合儒法,选拔廉明,讲求实效,政绩斐然。他执政期间,「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呈现小康景象。 王猛临终犹以前秦内部各族豪酋势力为忧,以东晋为正朔所在,劝苻坚勿进攻东晋,但未被采纳,因而有淝水之败。王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 ”功盖诸葛第一人”。终年51岁。 王猛出身很贫穷,早年卖簸箕为生,即「 ”以鬻畚为业”。但他却是个爱学习的好同志,有很高的学问,他「 ”博学好兵书”,先如诸葛亮一般隐居,「 ”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静观时局,伺机出山,「 ”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 这个是很多文章和史籍的介绍,我是有点小疑问的,一个卖簸箕之人,哪儿能有多少书看,即使那编草席的刘皇叔,也没有说他是博览群书吧,他靠的是人格魅力成其事;再者,这卖簸箕之人,定是要去那人烟密集处才有好生意,他在山中隐居,靠编几个簸箕就能维持生活?这个我是不太相信的。 待价而沽,伺机而动,自然想要货售识家,王猛开始想投靠的人叫桓温,是东晋权臣,当时中原已被外族蹂躏得一塌糊涂了,建立了大大小小很多的国家,这就是被称作「 ”五胡乱华”之时,作为以正统自居的东晋自是要以统一为大旗,而号召力最有力的当然就是北伐。 桓温曾三次组织北伐,而王猛一开始也很是看好他,感觉是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在第一次北伐时,他面见了桓温。穿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同桓温交谈时,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一边却在捉虱子,我不知他真是穷困潦倒还是作秀,抑或是魏晋遗风所致,反正,交谈的结果是把桓温弄得是一楞一楞地,称王猛为奇才,称赞他说:「 ”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这评价好高哈。 桓温在退兵回江东时,三番五次地邀请王猛同行,还要把自己心爱的马赠送给王猛,但此时的王猛已很敏锐地嗅到了东晋内讧将起,而通过同桓温这些时日的接触,也觉得其并非是能成事之人,于是便又回去隐居起来了。 王猛拒绝桓温的盛情其实应该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因为在这一段时间中,他对晋朝的门阀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如他这样出身寒门之人,想要在东晋出人头地,无异于痴人说梦,即使桓温对他不错,但如果卷入一场血腥的政治斗争,前途很是堪忧,所以他只能弃桓而去。 但通过这一通地折腾,王猛虽未能达到出仕之目的,但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及至符坚接管了前秦,便将王猛礼迎入朝,二人相见恨晚,王猛很快就就成了苻坚股肱之臣。后来苻坚当了大秦的皇帝,王猛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了。 符坚明显是一位被后世低估了的皇帝,柏阳先生把符坚称为最杰出的中国古代皇帝之一,是与李世民、康熙齐肩的一代圣君。但可惜的是一个「 ”淝水之战”,使他的丰功伟绩全部付了流水,现在留下关于他的成语几乎都是负面的,如「 ”投鞭断流”说他狂妄;「 ”草木皆兵”说他被吓破胆等等,以至于电脑输入的词组中都没有他的名字了。 在王猛辅佐符坚的十八年中,功绩多多。他在政治上 *** 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任始平令,以明法峻刑禁勒豪强;为京兆尹,在京城一带坚持执法行事,数旬间诛不法贵戚豪强二十余人,百官震肃;在军事上;助符坚统兵消灭前燕;留镇邺,都督关东六州军事,这一切,都为前秦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 他选贤任能,法简政宽,使燕民各安其业。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前秦的国力也越来越强大,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 但是,王猛太累了,他为了前秦的繁荣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于大病不起,临终前,他给符坚留下遗嘱,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消灭内患,二是不要进攻东晋,即「 ”勿以晋为图”。 有人推论,王猛之所以不让符坚攻打东晋,是不忍心看见 *** 打 *** 的局面出现,我认为这个有点想多了。作为一位辅助帝王成大业之人,统一天下当是努力之最终目标,历来帝王没有不想独霸天下者,那缩居一隅的东晋,不也不常常弄点北伐的动静出来吗。所以,王猛坚持不攻打东晋的原因只有一个,即,条件不成熟。 不攻打东晋是因为王猛早已看出,东晋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以正溯立世,人心向背不言自明。而更深一层次的是,一旦战事起,本来结构松散的统一,立马会被一些人利用,带来一连串的负面反应。但可惜的是,符坚后来没有听从王猛临死前的谆谆告诫,进攻东晋,从而有了惨败的淝水之战,并进而亡国。 「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淝水之战成就了谢安,也是将凝聚着王猛毕生的智慧和心血造就的前秦断送,也是王猛九泉之下的遗憾。现在世人只知谢安,几无人知这符坚,更何况王猛了,悲哉。 王猛是被人称为「 ”功盖诸葛第一人”,但其实在人们心中,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二人都是超一流智士,且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效力的是「 ”准”正统的蜀汉;而王猛却是帮异族打本民族,似乎是有点难逃汉奸之嫌,这也是后世对他诟病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觉得这事不能这么武断地就作出王猛是汉奸之定论,早在王猛仕前秦之前,中原早已被众多的少数民族弄得来不成个样了,他们建立了许多的国家, *** 被大量地屠戮,已是十不存一,所以,以汉族为正统的观念在此时的中原,早已不复存在,由此推论,王猛为汉奸已失去了理论基础。 即使是被国人引以为豪的大唐王朝,本身也融合了北方胡族的血统,几位皇后如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都是鲜卑人或其后裔。而且李唐之先祖,一样有效命胡族政权如北魏、北周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自宋以后,在评价一个人是否汉奸时,风向是有所转变的,程朱理学倡导的封建君臣观念,在品评人物时占了主流,判别忠奸不再看其效力于那个民族,更多是看他是否忠于主君,不仕二主。因此,如张弘范,范文程等人,在正史中并没有当作贰臣来看待。 再有,如果 *** 帮异族打汉族就是汉奸的话,那元清两朝所有出仕的 *** 就都可称为汉奸。不过,把这罪名戴在张养浩,林则徐,于成龙等这些大忠臣,廉臣头上,于心何忍。 后世对于王猛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唐时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这「 ”前秦丞相王猛”;及至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也有这王猛的一席之地。 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的范文澜先生说:「 ”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对王猛也曾赞赏有加,他说:「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