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汉末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东汉末年曾经发生过一场非常大的动乱,提起这场动乱,人们至今都胆战心惊的,要知道东汉中期的时候还有6000多万人呢,但是过了东汉末年,这6000多万人仅剩下2000多万了。一下子死了2/3的人,这场动乱对国家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能够存活下来实属不易!东汉末年社会非常的动乱,各地都发生了战争,人们饿肚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了这些大家能够想象得到的动乱以外,国家还爆发了一场大的瘟疫,这场瘟疫蔓延的非常的快,路上到处都是白骨,人们饿得吃野草啃树皮,直到最后连口水都没得喝,然后就被活活的饿死了。
饥荒:
由于各地军阀大规模征用青壮年为兵,再加上战争、天灾的影响,使得各地普遍出现农田大量抛荒、粮食歉收的现象,从而导致饥荒蔓延。在当时的情况下,各地军阀普遍严重缺粮,以至于出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见《三国志·卷一》)的现象。由于极度的缺粮,导致百姓们在饥饿感的驱使下,竟然开始以同类为食,导致“人相食”的现象屡见史端。比如兴平元年(194年)六月旱灾、蝗灾过后,“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见《后汉书·卷九》)。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不难想象当时的惨状。
瘟疫:
瘟疫是我们避之不及的灾难,这种灾难对于人口的锐减,国家的统治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如若这种灾祸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覆灭,而摇摇欲坠的汉末哪里还有能力来治理这种灾祸,只能任其发展。任其发展的结果便是一次又一次的瘟疫大爆发,据统计汉末一共爆发过12次大型瘟疫,汉王朝根本没有办法帮助平民从这种情况下脱离出来,这些人只能南迁,造成了北方发展慢于南方三十年的发展。生活在这样的事情,汉末损失了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可见这个数字的可怕,生活在这样的大动乱中,自己的生命并不是由自己所控制的,而是当时的天意,何为天意不过是顺其自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汉末皇帝的暗弱,奸臣掌权。
地震:
东汉后期,汉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地震频繁,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汉桓帝、灵帝、献帝时期前后更发生了多达几十次的重大地震,而且这些地震基本都是在一些重要的城市,比如都城洛阳,前前后后共计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地震。地震的发生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既是身体的摧残,更是心理的震撼,地震对人的伤害肯定是很大的,最重要的是地震过后带来的瘟疫才最为致命。
瘟疫的流行,把地震的次生灾害进行了有效传播,东汉时期的医学水平无法对瘟疫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此时的东汉王朝及其的腐败,外戚和宦官正忙着争权夺利,根本就没有心思来赈灾。地震和瘟疫的流行造成了人口的减少,而这仅仅是开始,瘟疫流行一段时间后,逐渐的平息,平息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疫情得到了控制,而是人口的死亡速度很快,瘟疫已经没有了传染源和受染载体了。当人口有一定的恢复,无论是地震还是原疫区感染有重复这这样惨绝人寰的循环。
战乱:
可以说战乱的减员在一定程度上远远高于瘟疫,瘟疫还可以预防,而战争却是连锁发生的,往往动乱年代,就会有瘟疫,饥荒。除了在战场上的战斗减员,东汉末年还发生好几次屠城事件,一次屠城往往几万,几十万的消减,徐州刺史杀害了曹操的父亲,曹操一怒就攻打徐州城随后开始了屠城,但对于屠杀数量目前还是个迷我认为会有几十万百姓被杀,我更倾向于徐州的士兵被屠杀,但是此时没有人会估计百姓,百姓被误杀是必然的,
而且在古代攻打下一座城池后,对于比较野蛮的部队来说这座城池就是他们的战利品,烧杀掠夺,奸淫掳掠,对于百姓来说是灾难的。特别是董卓的部队格外喜欢如此,所以也不得民心。据说董卓死后没有人收尸,尸体暴晒街头,肚子上的油被晒出放上蜡烛还亮了好几天。几次大战皆十几万规模,官渡之战二十万袁绍部队灰飞烟灭,所剩无几等等大战每场伤亡皆在十万左右,加上不断的小战。根据记载有将近2000万人口因战争伤亡。
黄巾之乱:
汉灵帝年间,张角发动了浩浩荡荡的黄巾之乱,此时国家分崩离析,灵帝暗弱,朝政大权全然掌握在何进的手里,当时何进建议各路诸侯招募当地兵马,昏庸的汉灵帝竟然同意了这一建议。殊不知这才是天下真正大乱的源头,此前诸侯招募兵马都是有节制的,并不能超出预算,可随意让诸侯招募造成了各地军阀纷纷割据自立,当然这是对于一些有野心的诸侯,皇甫高等人还是比较有忠君爱国的心思的,因此并没有自立。黄巾之乱的主要地区是在北方,因此平定黄巾后一些大军阀自立,黄巾之乱导致北方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下令诸侯募兵才是造成国家大乱,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总结:
东汉末年是历史上非常典型的乱世时期,这个时期的死亡率高得离谱,国家遭遇到了天灾人祸,最终60%的人都在这场大的动乱中丧命了。生活在这么一个时期,人们甚至都不会去奢求吃饱穿暖,因为活下去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由此可见,东汉末年的动乱是多么的可怕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信不同的人都能总结出不同的内容来。积极的说法是,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时期,改朝换代的时期,军事思想革新的时期;消极的说法是,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的时期,分裂的时期,灾难深重的时期。然而就后世而言,三国对中国历史的一大影响,却是公认的,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人口锐减的时期?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应始于中国商周时代,但是中国人口的演变趋势,如果画一个图表的话,那应该是一个反复的曲线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时期,从东汉末年至三国,更是这种时期的加强版。这段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惨重,在前代后世,恐怕都很难找出第二个时代与之相比。解放初期,一代伟人 *** 在研读三国历史的时候,也震惊于三国人口减少的惊人局面,发出了原子弹不如刘关张大刀长矛的感慨。
但是,三国时期人口锐减的原因,难道仅仅是战争这么简单?这样的人口锐减,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在整个东汉王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东汉和帝、顺帝在位时期,那段时代的中国,人口已经接近了6000万。然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负增长了,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到了东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公元157年,东汉 *** 曾经清查过全国的户口,在这次人口普查中,中国的人口是5600多万,略低于汉和帝时代近6000万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经过随后的黄巾军起义以及董卓之乱,中原群雄的相互内战,到了公元221年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下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虽然各类史家列出的这时期人口数字出入比较大,但大幅度下降的情景,却是让人震惊的:唐人杜佑《通典》记录,东汉桓灵时期黄巾之乱始,历经董卓之乱,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安初期,当时中国的人口就已经人户所存,十无一二。但这时候的中国并没有和平,在这十无一二的人口惨景下,又先后发生了曹操与袁绍的争霸战,曹操南下平荆州,战赤壁的统一战争,以及刘备收巴蜀,曹操收河西的兼并战。
直到公元221年吴蜀彝陵之战后,中国才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期。这期间的战争,场场都是伤亡惨重的殊死之战,人口的减少可想而知。在三国中的魏国建立初期,魏国大臣陈群就曾说,此时魏国的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后的具体人口数字,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一共是537万人。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三国时代中国人口的损失要更大,在《历史不忍细看》中就曾有观点:三国赤壁之战后,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如果这样的话,真可以说是百不存一了。
三国人口下降幅度之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在三国之后,中国人口下降最?的时期,应该是宋末元初。在蒙古帝国灭金朝与宋朝的战争中,中国人口大约下降了40%左右,这算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灾难了。但是和三国时代的情景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到东汉末至三国早期的人口锐减,论原因自然可以总结出很多,有一些是我们今天可以想到的,比如从黄巾军起义开始的全国性战乱。当时的黄巾军起义,采取的是全国各地同时举事的策略,一爆发就是全面战争,战争蔓延到了全国。又比如东汉末期出现的枭雄们,都是漠视民力,滥杀无辜的奸雄,权臣董卓在把持大权后,采取的是残暴压榨的统治政策,为了扩充军力更不断抓壮丁,导致大量百姓逃亡。而且当时的北方军阀,喜欢拿老百姓来做挡箭牌,在战争中,经常抓无辜的百姓做为肉盾充在前面,阻挡敌人的进攻。常年的相互战争,也造成了大批城镇被毁,许多繁华一时的州县,都变成了无人区。并且东汉末年至三国的战乱,可以说是全国循环的,让老百姓无处可逃。如北方刚打完官渡之战,南方又爆发赤壁之战,随后西北、西南都爆发战争。汉帝国的疆土,除了边远的西域地区外,几乎都被卷入了战火,没有受战争破坏的地方,可以说少之又少。如上原因,在后来史家的记录中,也不止一次被提起。
然而这时期的中国,人口减少的原因,也有许多被现代人所忽略,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大瘟疫。瘟疫是中国从西汉中期开始,历代 *** 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归附,产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国的大规模瘟疫,从西汉武帝开始就周而复始,西汉帝国的灭亡,导火索就是山东地区因为瘟疫而激发的农民起义。而且这种瘟疫以当时的中医水平来看,基本属于毫无办法的绝症。即使是西汉灭亡,东汉改朝换代,瘟疫也依然没有收敛,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会在某个地方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一直到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横空出世,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伤寒杂病论》,大规模瘟疫的破坏力,才从此开始得到遏制。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从东汉中前期开始,中国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我们今天说到东汉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说张衡的地动仪,地动仪这个伟大发明的产生,就是拜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赐。仅以地震而论,东汉中后期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东汉的陇西地区,在东汉和帝、桓帝、灵帝、献帝时期都曾爆发大规模地震,正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才促成了与地震有关的发明相继涌现。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东汉桓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里,北方大规模的蝗灾出现过5次,其中最严重的1次,几乎波及到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么大范围的蝗灾,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以及元朝末年的几次可以相比,堪称是百年不遇。与此同时,东汉最后的50年里,黄河有4次发生决口,长江流域的荆州与江东,先后发生了5次水灾。同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区,也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旱灾,北方少数民族为了躲灾,纷纷南下到中原地区求内附,中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这时期开始渐成高峰。
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势必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国家的经济储备会在饥荒中渐被掏空。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所谓州郡记,如霹雳,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日益超过中央。许多地区,中央只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央控制的减弱,势必造成灾害破坏力加大。
毕竟世家大族们都会选择囤积居奇,关门自保,中央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赈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造反了。事实上,后来蔓延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军起义,就和持续多年的饥荒有很大关系。黄巾军就是通过布施恩惠,收买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拢了几十万信徒。而黄巾军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存。人祸方面众所周知,权臣董卓本身就是个倒行逆施之徒,他进入洛阳,是整个中原的灾难。他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让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他的临时 *** 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阳周边巡逻,回来的时候马背上都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所过之处,富庶的村庄尽数被屠杀干净,物资全都被抢掠殆尽。而这时候,中国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数字?然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中央 *** 都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老百姓?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路上了。北方糜烂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江东的孙家,荆州的刘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让人艳羡的世外桃源。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对长江沿岸的打击也非常巨大。
东汉末年为何会天下大乱,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是“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进朝堂”!董卓进京,独揽大权,擅行废立之事,引起各地诸侯不满,所以导致关东诸侯组织联军讨伐董卓,从此天下大乱!
但真正导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还不是何进或董卓,而是汉朝宗室刘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
没有刘焉建议设“州牧”,就没有各地“诸侯”的出现。以前的大汉十三州各州设“刺史”一名,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平时的权力并不太大。而“州牧”则总揽一州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和唐末各地的节度使差不多。各州的州牧就是事实上的藩镇。州牧权力大了,自然会滋生野心。所以即使没有“董卓进京”,东汉的天下早晚也会大乱的。在朝廷衰弱,没有强大武力镇慑的情况下,天下从来不缺乏野心家。
刘焉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焉身为汉室宗亲,理应是最忠心的。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刘焉做了益州牧之后,就立刻派遣张鲁占据汉中,切断了朝廷通往益州的道路。然后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初平二年(191年),刘焉更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荆州牧刘表上言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意指其图谋不轨)"。
内轻外重的局面一旦成形,基本上很难扭转,因为地方实权派军阀们坐收了渔翁之利,把黄巾大乱重创东汉政府当做发展自己势力的机会,并占尽先机,无论是在对中央权力的争夺上打岀的诛灭宦官的口号,还是在地方上扩充地盘军备的实际动作,都十分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朝代能够像东汉末年这样,内轻外重的局面如此不可收拾。中国其他时代的“内轻外重”,更多的是地方实力派依靠自己在地方的军事实力,不听从中央号令,并胁迫中央政府授予他们更多的自治权力,可是东汉末年的内轻外重,则是全方位的,地方实力派不但可以不听中央号令,而且可以对中央政治生活进行极大的干预,甚至废立皇帝。历史上可以和东汉末年这种内轻外重局面相提并论的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各路诸侯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连年恶战,朝廷却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
由此可见,动乱天下的,是黄巾军。而祸乱天下的,则是刘焉!
两汉时期,是古代封建王朝初步确立与发展阶段。它的很多政策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当时,汉代统治者注重百姓的休养生息,鼓励他们进行自耕。这让全国经济水平逐渐复苏,人口也不断增长。到了东汉桓帝年间,全国人口总量高达五千多万。
可不曾想到,没过几十年,人口却引来了“腰斩式”折损。从汉末到三国之际,全国人口不断衰减,以致晋朝建立之后,全国人口不足千万。据相关史料考证,蜀国灭亡时,人口只有九十多万,东吴两百万,曹魏四百多万。这与当初的五千余万,可谓是天差地别。
巧合的是,汉末三国之际,正是各路诸侯争锋的年代。因此难免有人认为,战争是造成该时期人口锐减的最大凶手。这个结论,看似合理,但依旧没有触及到本质。或许有人会问,战争最是残酷,是血肉堆积而来,它又如何不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呢?
实际上,战争频发的确是一个直接因素,但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疫祸横生。换句话说,瘟疫才是汉末三国之际背后的罪魁祸首。
一、瘟疫是战争的导火索汉末第一场大型战役,众所周知,非黄巾起义莫属。黄巾军又以太平道为主要参与人员,而张角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招收到大批教众,也与瘟疫有着密切关系。
事实上,汉末频繁的瘟疫,为道教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一定的生长土壤。据相关史料不完全统计,汉朝中后期到三国鼎立这段阶段,瘟疫爆发的次数高达二三十次。如此频繁可怕的瘟疫,使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照进了现实。
这里说的瘟疫,需要解释一二。用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流行传染病的总称,如SARS病毒等。关于其症状,《素问·本病论》中有说:“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这还只是早期现象,当瘟疫正式发力之后,它便可以一传十、十传百,给百姓带来极大损失。
一是传播性广,二是爆发性强,三是古代医疗条件落后。这么一来,每当瘟疫出现之时,百姓便会受到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尤其是精神创伤,难以平复。当人们的内心感到恐惧时,他们便会寄希望于鬼神。而太平道宣扬的“除凶民,度善人”的主张,便令不少百姓纷纷加入其中。
见此情形,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这么一来,太平道愈发壮大,并逐渐传播到了中原各地。
二、瘟疫与人口流动的恶性循环当然,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瘟疫不仅为太平道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加速了人口迁徙的现象。东汉后期以来,豪族地主崛起之后,很多自耕农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兼并。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背井离乡。
而从瘟疫爆发的几个常见地区来看,它经常在江南地区、中原地区等地出现。巧合的是,这正是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两个地方,一是起始地,一是目的地。而不幸的是,当时的流民大多南下,是自北向南迁徙的。结合瘟疫具有传播性极强的特点,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口流动促进了瘟疫的广泛传播。
这个现象很容易理解,比如一个瘟疫携带者,从北方来到了江南地区。而此地本没有瘟疫,但因为这个人的到来,导致瘟疫继续得到延续,并在南方“落地开花”。当时的医学条件落后,人们又不懂得“隔离”,这就造成了瘟疫的传播愈发广泛。
更加可怕的是,瘟疫传播反而会反过来影响人口流动。这是因为当某一地区成为疫区之后,当地的百姓为了避难,更要远离疫区。无形之中,人人自危,四散而逃,反而加剧了人口流动和迁徙现象。
可惜的是,不少感染瘟疫的百姓,因为自身抵抗力不足,最终倒在了逃亡的路上。而一部分流民则是被集中收编,来到了军中。这么一来,军营便成了瘟疫爆发的又一个常见场所。
三、瘟疫与战争的互相影响导致人口锐减的直接因素,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瘟疫直接致人死亡,二是瘟疫与饥荒也“互相成就”,从而使得大批饥民死在病痛交加之中。第三点最重要,瘟疫与战争互相影响。
有些时候,瘟疫会成为一场大战的主要影响因素。汉末三国之际的战争,受瘟疫影响而改变结局的,其实不在少数。赤壁之战期间,曹军遭受瘟疫,以致大败;合肥之战发生时,江东大军后方也发生瘟疫,导致孙权无奈而回。
在这些战争的背后,其实便是瘟疫在作祟。一方面,瘟疫更容易在人口密集的军营中爆发,而一旦出现,将对整个大军,造成难以想象的打击。而另一方面,战争直接导致人员伤亡。而这些没有及时得到处理的尸体,也会滋生出细菌,从而再演变成可怕的瘟疫。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时居其七。”一场简单的小型瘟疫,便能给一个家族带来七成左右的创伤。面对这种情形,哪怕是张仲景,也是束手无策的。
而军营中的卫生环境,更要差。因此可以想象,在战乱爆发的时候,瘟疫也会不定时的出现。因此可以解释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并不一定是因为士兵们血战沙场导致的。而是他们在返回营地之后,因为没能及时处理好伤口,导致了人口锐减的二次爆发出现。而且这种情况,要比刀兵之灾更加猛烈与可怕。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农民与地主、下层豪强与上层豪强的斗争愈来愈尖锐,宦官外戚的纷争也益趋白热化。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生活濒临绝境,各地纷纷发生农民起义,最后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豪强武装镇压了黄巾军,同时也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崩溃,引起了疯狂的军阀大混战,形成了战争无限残酷、社会秩序极度破坏、人口惊人骤减、生产急剧衰落的分裂局面。向来是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尤其是中原一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重破坏。直至三国鼎立时期,才得到一个喘息机会,经济多少有些进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