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忠嗣是何许人也,为何说他若不死就没有安史之乱

众妙之门 2023-07-03 05:21:03

王忠嗣是何许人也,为何说他若不死就没有安史之乱

为何说王忠嗣不死就没有安史之乱?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唐朝日益衰落终至走向灭亡再也没能恢复元气,曾经管辖的西域也落入他手汉朝政权再也没能掌权。但在其中,却有一种论调,若是王忠嗣未死,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爆发?

王忠嗣是唐朝著名的将领,他的父亲为国献身战死沙场,被追封为大将军,在失去父亲后,王忠嗣最初常常因为思念父亲而大哭,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个会成为大将军的人。不过唐玄宗对他很好,用霍去病的故事激励他,还让人陪他习武。

随着年岁的增长,王忠嗣逐渐成长为一个坚毅寡言,正直忠诚的人。十八岁便开始戎马一生,在战场中的血与火中奔驰。玉川战役,他率三百精锐突袭敌军,斩首上千,一战成名。接下来,在与吐蕃、突厥、契丹等边境蛮族的战斗中,王忠嗣一次次的取得胜利,加之为人正直,颇得人心。

那么为什么说他会影响安史之乱的发生呢?唐玄宗晚年颇好边功,不管国力时机等种种因素,就一味的不断派兵在边境发动战争,百姓苦不堪言,没有战术可言的战争也往往收效甚微。王忠嗣便坚决的组织这样的行动,也由此渐渐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给了小人可乘之机。

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一怕王忠嗣压在他的头上,二是王忠嗣发现了他和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屡次上书,便决心设计陷害王忠嗣,使其被判死刑,虽说后来因为哥舒翰的求情担保,得以免去一死,但遭受罢黜打压的王忠嗣,两年后含冤而死。

王忠嗣若是没死依旧掌权的话,一来牵制李林甫不能肆无忌惮的谋划叛乱,二是他已经有所察觉,或许可以将阴谋扼杀在摇篮里,三是作为名将,即使叛乱发生,也能领兵镇压,不至于兵败如山倒。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唐玄宗晚年错信小人,冤害了忠臣,他的许多决策也出现了根本上的错误,结合种种原因,有这样的上司,王忠嗣再怎么有能耐,怕是也挽回不了大局呀!

比安禄山还牛B的人物――大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比安禄山还牛B的人物――大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706―750),初名训,祖籍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因父在唐开元二年(714)反击吐蕃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王忠嗣九岁时由唐太宗养于宫中,赐名忠嗣。长大后,“雄毅寡言,有谋略”,玄宗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玄宗十器重,对人说:“此子尔后必为良将。”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开元二十六年(738)秋,吐蕃叛乱,进犯边境。忠嗣率部属前往平叛,左右驰突,当者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吐蕃大败。后又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浑,利用西突厥各部贵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其实力。开元二十九年(741),又任朔方节度使时,注意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与突厥等西北各族互市,以高价购头马匹,“诸蕃闻之,竞来求市”,同时,内地的丝绸、铁器、粮食等也输入突厥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生产发展,物质、文化也得到交流。他主张各民族和平相处,尽量避免冲突和战乱的发生。

一次,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玄宗不以为然。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他按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使得延光出师无功,终罢兵。

在大唐帝国兴盛阶段,包括“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边境也非一派祥和,而是屡有战事。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从东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南,各处皆有战事。一方面,这是由于唐朝将领凭借强大的国力侮辱对方,逼迫对方奋起反抗;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游牧民族的掠夺习性造成的。比如从西北到东北一带边疆地区,奚人、契丹人、吐蕃人、突厥人,都时常骚扰大唐边境,抢劫马匹、粮食、人口,若是遇到小股唐军前来,便杀败唐军,若是遇到大部唐军,则远遁大漠之中,避其锋芒。励精图治的玄宗皇帝对此很不满意,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他屡次督促边镇将领对外用兵,施布大唐恩威。王忠嗣得令,也积极响应,策划了一系列巩固边防的战事。

西元742年,大唐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军队在桑乾河进行会战,连续交战三次,都取得了胜利。当时,奚人和契丹人组成强大的联军,却被王忠嗣率领的军队打得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身逃走,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由是,王忠嗣威名大震。自然,唐军也是威名大振,耀武漠北,所向披靡。

同年八月,后突厥汗国因内乱反唐,王忠嗣向玄宗献《平戎十八策》。随后联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大败后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后突厥汗国衰落下去,再无力对唐帝国边境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但王忠嗣并不沉迷与过去的辉煌之中,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先发制人”。天宝二年,王忠嗣再度率兵打败突厥,塞外的局势因此得到根本性转变。

王忠嗣因系列边功,越来越得玄宗皇帝赏识,因此加官进爵,也是频繁。到了天宝四年,王忠嗣加摄御史大夫,兼河东节度使。同年五月,进封清源县公。

但王忠嗣确为忠臣,素无谋反之心,更非飞扬跋扈、残暴凶劣之帅,他勤于为政,爱惜士兵,替大唐帝国的边境安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兼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期间,王忠嗣掌管的地盘从朔方至云中,边境长度达数千里。为了加强防御,王忠嗣在要害地方都设置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军筑有旧城,王忠嗣便派人修复旧城继续使用。有的地方地势险要,若无旧城,王忠嗣便派人据险修建新城。

坚固的城防连绵不断,便相当于万里长城。但这种万里长城施工量小,作用大,因此更适合推广。这种做法不但能够达到军事目的,并且从劳动量上较少,防止士兵过于劳累,又节约 *** 财政,因此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好评。士兵们都特别拥护这位有勇有谋的将帅。

从另一个角度看,王忠嗣修筑城防,不但改变了过去无处可守,庞大的唐军与灵活的游牧军队打游击,屡屡失败的的窘境,加强了边疆防务,而且还为大唐帝国向外开拓了边境领土达数百里。广漠平原上,兀自耸立着一座座坚固的城堡,那些勇悍的游牧民族,至此也是忌惮几分,不敢轻易骚扰大唐帝国,从此,边境战事愈是稀少。

西元746年,大唐天宝五年,正是天寒地冻的一月。曾经诬陷过王忠嗣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遭到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亦险遭陷害,此事后面有详细叙述),被剥夺节度使之职。唐玄宗思前想后,决定不新任人才,而是用立了大功的王忠嗣继任其职。到此为止,王忠嗣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不可谓不令人惊奇。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万7700人,对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拥兵天下了!可叹的是,玄宗皇帝竟也糊涂,把天下安危,全托付在王忠嗣一人身上!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则,天下之祸,也许早已发生。

成为四镇节度使,对王忠嗣而言,确也有一些好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王忠嗣可以更加熟悉各镇实力,相互调剂,达到兵力的平衡。

王忠嗣到陇右、河西之后,见两镇骑兵不强,战马尤少,因此奏请玄宗皇帝,调集朔方、河东两镇战马共计九千匹,用来充实河西、陇右两镇军事实力。从此,这两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

当时王忠嗣虽然打败过吐蕃人多次,但吐蕃实力依然存在,时而骚扰边境。王忠嗣见四镇实力都强大起来,于是上表玄宗,决定对吐蕃用兵。玄宗自然慷慨应允。

王忠嗣得令,乃集中优势兵力,连续与吐蕃军大战于青海(今青海湖)、积石(今青海阿尼玛卿山)等地,大破吐蕃军。随后又与臣附于吐蕃的吐谷浑在墨离军(治晋昌,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大战,打败吐谷浑,俘虏其全部人马。

王忠嗣之所以为良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是个知人善用的统帅!在他手握重权之时,他并非沉醉于重权的光环之中,而是深有远见卓识,为大唐帝国大力培养、发掘后备人才。

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后,听说自己所在的地区有一能人,此人能读《左氏春秋》、《汉书》,通晓大义,为人仗义疏财,颇得其下士兵拥戴。王忠嗣一听有此等人物,异常兴奋,立马派人寻访。

那能人是谁?便是哥舒翰!自从长安受挫以后,哥舒翰奋发图强,习武练兵,夜读《春秋》、《汉书》,有时读到忠烈豪杰之士,竟是击节赞赏,若读到其被诬陷受害,则是号啕大哭,捶胸顿足。读史如饮酒,皆能让人醉矣!

哥舒翰也早闻王忠嗣盛名,早想拜见,如今得此机会,自然纵马前来拜见。王忠嗣与哥舒翰一席长谈,“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得极度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色。哥舒翰感谢王忠嗣的知遇之恩,王忠嗣佩服哥舒翰的才能,果然是好不痛快!不久,王忠嗣便提拔哥舒翰为衙将。(其实哥舒翰比王忠嗣年纪要大一些,只是他少年时期虚度光阴,中年以后才慢慢有些成就。否则,只怕这段佳话,却是无处可寻!)

至此,哥舒翰便在王忠嗣帐下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王忠嗣身兼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27万兵马。。如果他要反唐。。凭他的能力和实力。。改朝换代都不成问题。。。幸运的是。。王忠嗣不适安禄山。。。可悲的是。。安禄山不是王忠嗣。。否则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后的暗淡局面了。。

都是唐朝的三大名将,家人被发配岭南的大将犯了何错?

唐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包容的朝代之一了,开国名将几乎都得以善终,而且也并没有像北宋那样“杯酒释兵权”;这里面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存在,比如开国皇帝李渊本身几乎是没有嫡系的,我们所熟知的几乎都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将军,而李世民相对手下的将军来说,绝对算是年轻的,熬寿命也能熬死他们,在李治登基的时候,李氏已经坐稳了天下。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初唐时期,在这些名将的奋斗下,唐朝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版图急剧扩大,成为巨无霸一般的存在。但是在唐朝,仍然有三位名将仍然没有得到善终,除了一人是咎由自取以外,另外两人都应该算是被陷害,来看看都有谁:

TOP、3 李光弼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名将,出身“柳城李氏”,乃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之后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当时李光弼的上司王忠嗣对其颇为赏识,并说说:“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不久后,李光弼袭封父爵蓟郡公。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在“安史之乱”时,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乱;在其他唐军对史思明的军队进犯屡战屡败的时候,李光弼这颗将星冉冉升起,不仅屡战屡胜,而且还战果非常辉煌,在数年后就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

762年,李光弼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但也因为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所以遭到了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李光弼也知道有人想要陷害他,所以对唐代宗的诏书屡屡拒绝,李光弼的内心是压抑的,最终在李光弼因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后病逝。

或许很多将领的病逝算是善终,但是对于李光弼这么一员千古名将来说,绝对不算是善终;其实他也想出兵吐蕃,挽救大唐,但是他不敢,他知道只要一去洛阳,等待他的是什么。

TOP、2 王忠嗣

王忠嗣曾是李光弼的上司,一手挖掘了李光弼,其本人也是一代名将。王忠嗣本是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后来他的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战中;唐玄宗感念王海宾之功,将王忠嗣接入宫中抚养,并收为假子。

王忠嗣24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兵马使了,并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738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

后又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使吐谷浑降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

对于安禄山造反,王忠嗣早有预见,并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唐玄宗对王忠嗣审讯,打算处以极刑,但在哥舒翰苦求下,将其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TOP、1 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人比较浮夸,学弓箭学不会,还号称自己有勇武。后来加入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得以参与各项事务的谋划。被封为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

在“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作为李世民的主要推手和得力干将,在李世民登基为帝后,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唐统一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等。

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

而后李承乾事情败露被废,贺兰楚石又将侯君集与李承乾一起谋划的事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觉得侯君集有安定国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进谏说侯君集的罪天地难容。李世民非常难过,将侯君集处死。

临死前侯君集请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好为自己守丧。李世民同意后将其妻子儿子迁至岭南。当时的岭南是什么地方?那就是流放罪行极重,但又不好判死刑之人,环境极其恶劣,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王忠嗣简介_镜水,王嗣准,宋未晚_吕忠梅简介

元载

元载(713~777年),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岐山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和王缙,全家坐罪赐死。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感念翊戴之功,诏复官职,许以改葬,谥号成纵。唐文宗即位,追谥为忠。? 1篇诗文

早年经历

父亲名升,本来姓景,母亲携元载改嫁景升。继父景升为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王妃元氏收田租得力,在元妃帮助下与元氏联宗,改名元升。因元载冒姓元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未将他列入元氏表。元载早年成了孤儿。元载自幼嗜好学习,喜欢写文章,性情敏捷聪慧,博览子部、史部书籍。肃宗即位后,急于处置军务,命诸道采访使量才提拔属官。元载升任洪州刺史。两京收复,入朝任度支郎中。元载智慧聪明有悟性,善于奏事对答。肃宗嘉许他,把有关国计民生的事务委任他办理,让他充任使节赴江淮,总领漕运职务,不久加官御史中丞。

当上丞相

元载与幸臣李辅国亲善。李辅国的妻

行政

代宗即位后,元载重金贿赂宦官董秀,获取皇上意图;收买敌人手下获取秘密,为代宗铲除了手握禁军又权倾朝野的宦官鱼朝恩,取得了代宗的宠幸和信任。

文学

元载是一个有学问的名士,文章写得好,有文集10卷;曾为弘扬佛教律宗书写了怀素新疏40本。

用人

他在任期间,提拔任用的刘晏、杨炎,皆是著名的理财名臣。

地理

公元773年(大历八年),吐蕃占据陇西,朝廷大臣一般都认为关中以西无险可守,而宰相元载了解陇西和河西走廊的地理状况,提出可以分兵把守石门、木峡、陇山的关隘,

芸辉堂

元载在自己的宅院里建造了一座芸辉堂。芸辉,是一种香草的名字,产在于阗国。它质地象玉一样洁白,掺入土里不腐烂。将它舂成碎屑,用来涂饰墙壁。因此王忠嗣简介,叫芸辉堂。这座殿堂还用沉香木做屋梁,用金银做窗户。殿堂内装有美玉制的屏风,紫色的绡帐。

这付屏风本是当年宰相杨国忠心爱的至宝,上面雕刻着前朝美女妓乐图,另外用水晶作压帘的饰具, 还用碧色宝石串成串作装饰。它制作的精致巧妙,完全是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紫绡帐是从南海溪洞的酋长那儿得到的,是用绞绡一类织物制作的。既轻疏又非常的薄,挂在那边就像什么也没挂一样。虽然在天寒地冻的时节,风也吹不进帐子里面;就是在盛夏

父亲

景升,任员外官。

正妻

王韫秀,王忠嗣之女。一向以凶狠暴戾闻名,放纵她的孩子元伯和等人虐害一方。

小妾

薛瑶英

儿子

长子:元伯和,先就被贬在杨州任扬州兵曹参军。等到元载有罪王忠嗣简介,命令中使乘驿马驰赴扬州赐元伯和死。

次子:元仲武,是祠部员外郎。

第三子:元季能,是秘书省校书郎,二人与元载妻子王氏一起被赐死。

女儿

尼姑元真一,从少就当了尼姑,被押到宫中嫔妃处做奴仆。唐德宗时,才告诉她元

元载的诗文

别妻王韫秀

唐代:元载

年来谁不厌龙钟,虽在侯门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树,苦遭霜霰到秦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9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