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庆的历史原型,号称“万人敌”的裴行俨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隋唐第三条好汉裴元庆是唯一能接下李元霸三锤的猛将,裴元庆是山马关总兵裴仁基的第三子,出场的时候只有12岁,两柄银锤重三百斤,五升斗大。
裴仁基父子星夜赶往长安接受杨广的调令,结果杨广同国丈张大宾下棋没搭理两人,裴元庆大怒,一把把张大宾给举了起来,又把他抛在地上。也因此,裴仁基父子在攻打瓦岗寨的时候,遭到了张大宾的暗害。裴元庆一个人去挑战瓦岗英雄,史大奈、单雄信、秦叔宝都在裴元庆手底下过不了两个回合,后来程咬金更是带着36员大将出战,依旧让裴元庆轻轻松松打怕了。
裴仁基怕裴元庆战了一天,会吃不消,遂鸣金收兵,然后张大宾就把裴仁基父子三人给绑了,裴元庆看到后就劝说裴仁基投瓦岗寨。于是父子四人抓了张大宾带领十万大军投了瓦岗寨。之后裴仁基又把女儿裴翠云嫁给了程咬金为妻。
裴元庆15岁的时候被红泥关总兵新文礼和临阳关总兵尚师徒设计杀死,尚师徒向新文礼献上一计,在庆坠山中埋下地雷火炮,准备了筐蓝撤退,然后新文礼去引裴元庆进了庆坠山。裴元庆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庆坠山。
以上为《说唐全传》中的裴元庆,下面就说说裴元庆的历史原型裴行俨。史书上记载裴行俨骁勇善战,号称“万人敌”,但具体的战绩并没有记载,关于他的记载也只是寥寥数笔。
裴行俨是裴仁基的长子,河东郡人,也是官宦世家,隋末,裴仁基奉命镇守虎牢关以镇压瓦岗军起义,之后隋将张须陀战死,裴仁基接收了张须陀的部队,全面对抗瓦岗军,当时,秦叔宝和罗士信都跟随着裴仁基。裴仁基一直受到监察御史萧怀静的牵制,后来李密派人贿赂裴仁基,让其归顺瓦岗军,最终,裴仁基父子进退维谷不得不转向了李密。裴仁基杀死了萧怀静,献虎牢城降了瓦岗军。
裴仁基获封上柱国、河东郡公,裴行俨获封上柱国、绛郡公。到了618年,李密和王世充洛阳大战在即,裴仁基献计分兵偷袭洛阳,但很多的将领包括单雄信等请求正面出战,李密遂弃了裴仁基的计策,这也导致了李密的大败,王世充攻打单雄信的时候,李密曾派程咬金和裴行俨前去救援,裴行俨被流箭射中,坠下马去,幸亏程咬金舍命相救才让裴行俨免于一死。此战之后,李密大败投了李渊,而裴仁基父子、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人都成了王世充的俘虏。
王世充对裴仁基父子很是看重,为了留住父子俩,王世充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裴行俨为妻。619年,王世充称帝,裴仁基成为礼部尚书,而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但王世充猜忌心很重,心胸狭窄。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人先后都投了唐。
裴仁基虽然没有投唐,也遭到了王世充的猜忌和防范,尤其是裴行俨骁勇善战,每次出战,都所向披靡,号称“万人敌”。王世充怕父子俩权势太大,而裴仁基也看出了王世充已经容不下他们父子,也很害怕,在王世充称帝不到一个月之后,裴仁基父子联合数十人谋反,想杀死王世充,复立杨侗为帝。他们计划让陈谦在王世充进食的时候用匕首劫持他,然后裴行俨率军在台阶下接应,事成之后,辅佐杨侗复位。只是行动还没有开始,将军张童仁就知道了他们的计划,然后向王世充告发。
王世充将他们全部杀死,并且夷三族。四姑娘有时候在想,倘若裴仁基父子也投了唐,裴行俨这个“万人敌”就可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成就一番事业,不在尉迟敬德之下。而裴仁基的能力也可以做一代名将。
古典小说第一猛将是谁?没错,自然是隋唐第一条好汉、西府赵王李元霸,他手中两柄大锤重八百斤,天下无人能敌。
李元霸是清朝小说《说唐》中的人物,所谓“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排名第一的绝顶高手。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谁呢?从高到低分别是:第一名李元霸,第二名宇文成都,第三名裴元庆,第四名雄阔海,第五名伍云召,第六名伍天锡,第七名罗成,第八名杨林,第九名魏文通,第十名尚师徒,第十一名新文礼,第十六名秦琼,第十八名单雄信。
有人就问了,咋没有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这五位。这个笔者也没办法,因为《说唐》只排了十三位,余下的都没提起过。
那么问题来了,这十三位好汉都有真的历史原型吗?
别急慢慢看。首先要明白的一条原则是,《说唐》是小说,小说就不免艺术性地夸张,十三位好汉的武功,大部分都是假的。
第一条好汉李元霸。这位有真实历史原型。他真名叫李玄霸,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子,十六岁时去世。没有什么记载这位少年公子有什么过人武艺。《说唐》把名字从玄霸改为元霸其实也有苦衷,这部小说成书于清朝,清朝康熙皇帝名玄烨,帝王姓名要避讳,所以但凡使用“玄”字,便用发音近似的“元”字替代。说来好笑,同样成书于清朝的传奇小说《镜花缘》中提到,海外有个元股国。这个国名非常奇怪,元股是啥意思?其实这个元就是玄的替代字,一说玄股就好理解了,那个国家的人大腿都是黑色的,所以叫玄股国嘛。
《说唐》的李元霸形容枯瘦,面如病鬼,可能是作者参考了李玄霸早年病亡才作了这么个设定。总之这个人物实有其人,身份也大体相符。
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小说中宇文成都是大臣宇文化及的长子,但是据正史记载,宇文化及的儿子分别是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并没有哪个儿子叫宇文成都。但这个人物的身份是有一定历史合理性的,隋炀帝时代扩大军队规模,曾经在正规军之外征召了一批骁果之士,起初用来征讨高丽,后来便成了炀帝的亲卫军。小说中宇文成都的任务一直是保驾,总体上来说,这个人物虽是虚构,却也没有脱出正常的范围。
第三条好汉裴元庆。这个人物实有其人,也是史实与小说最为接近的一个。裴元庆原型叫裴行俨,不论小说还是史实,他父亲都是隋将裴仁基。《隋书》记载,裴行俨十分勇猛,时人誉为“万人敌”。小说中裴元庆归附瓦岗军,死于隋将新文礼的火雷阵,历史上的裴行俨却归附于王世充,后来因为过于勇猛受到猜忌,父子二人都被王世充所杀。
第四条好汉雄阔海、第五条好汉伍云召、第六条好汉伍天锡完全都是虚构人物,创造这些人物,大体上依托的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皆不足论。
第七条好汉罗成,原型是隋末猛将罗士信,与秦叔宝都是山东历城人,同样隶属于隋朝猛将张须陀部下,他十四岁便随军征战,使一柄大枪,武艺高超,一度被隋炀帝称赞。后来他辗转归于李渊帐下,死于平定刘黑闼的战争中。小说中张冠李戴地把罗成和罗艺捏成父子,实际上两人没有丝毫关系。
第八条好汉杨林,小说中是隋炀帝的叔祖父,曾参与过北周灭齐和隋灭南陈两次大战,使一条囚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手下还有十三太保。隋朝宗室诸王虽有不少带兵的,但有这种资历的,只有观德王杨雄勉强对得上,然而杨雄死的早,没有活到隋末。根据小说的描写,杨林的主要戏份是围剿追击农民起义军,从这个层面上说,隋朝倒真有这么一个人:杨义臣。杨义臣虽然并非隋朝皇族,但他幼时被隋文帝养于宫中,与皇家关系非同一般。他围剿农民起义军主要在河北、山东一带,这与杨林镇守山东登州比较符合。也就是说,杨林有可能是杨雄和杨义臣两个历史人物的合体。
第九名魏文通,第十名尚师徒,第十一名新文礼,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但他们的角色与隋末围剿农民起义军的将领相似,算作是小说对历史人物的发扬和创作。
第十六条好汉秦琼,无论历史契合度、民间知名度,都是最高的一位。正史中秦琼没有卖马的穷途窘境,与单雄信也没有什么交情。他先入官军,后降于瓦岗军,再入王世充军,最后归附于李渊,小说与正史的描写基本一致。秦琼的真实武艺与罗士信不相上下,都是能够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绝世高手,并不像小说描写的差距那么大。
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史有其人,也是一位武艺高超的勇将。小说中把他描写成晁盖一样的豪杰好汉,是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英雄人物。他莫名其妙地与唐高祖李渊结下杀兄大仇,此后一直与李唐为敌,直到被俘处死。真实的单雄信没有这么多弯弯绕,他一开始就追随翟让起义,是瓦岗军的元老,与徐茂功(正史中的徐世勣)并为李密的左膀右臂。后来李密兵败,单雄信归入王世充帐下,洛阳城下大战,善于使马槊的单雄信几乎干掉唐太宗李世民,洛阳城破后,单雄信被唐军处死。小说中据此演绎了一段尉迟敬德单鞭夺槊打跑单雄信的故事,虽是信口胡吹,却也别有一番意趣。
原标题:半路上杀出来个程咬金:真实的程咬金是啥样?是三板斧吗?
半路上杀出来个程咬金:真实的程咬金是啥样?是三板斧吗?
随着盛唐繁荣留在人们心中的深刻记忆,初唐英雄的形象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至传到了喜剧化、脸谱化、甚至漫画化的程度,有的已经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俚语。譬如:“半路上杀出来个程咬金”与“程咬金的三板斧”就是其中的经典。前者是说程咬金劫皇纲和在瓦岗寨当混世魔王时,总喜欢埋伏在半路,突然杀出,吓退敌人;用来形容某事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冷不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结果把事情给搅黄了。后者是形容程咬金梦中学斧七十二路,醒来只记得前三十六路,其中前三斧最厉害,凡挡不住前三板斧的,只有死路一条,若三斧失灵,程咬金便虚晃几斧,拍马便逃;以此来形容办事“虎头蛇尾”。但只会三板斧的程咬金,却也屡屡能绝处逢生,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一员福将。
其实,这只是民间对隋唐草莽英雄的一种调侃和幽默,也是民间对名人最早的“恶搞”,历史上真正的程咬金却不是这个样子的。
程咬金,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人,史书记载为程知节。程咬金青少年时就很骁勇,善用马槊(马上长枪),而不是传说中的六十四斤八卦宣花斧。他生于隋末乱世,最初出道,可不是跑到瓦岗寨去当混世魔王,而是聚众数百,建立民团,立马横槊,保卫乡里。换句话说,程咬金当初非但没有当强盗,反而是率领乡民抗击盗贼的民团首领。
隋末各地纷纷起事,程咬金这支保卫乡里的非正规军,生存非常艰难。不得已,程咬金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率领数百人的小部队,依附了当时很强大的瓦岗军。在李密手下,程咬金如鱼得水,和秦叔宝一道,成了李密最精锐的八千贴身卫队的头领,官衔是内军骠骑。从此,程咬金便把名字改成了文绉绉的程知节。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与隋军的北邙山大决战中,程知节大出风头。当时,瓦岗名将单雄信率领外军驻扎在外围,遭隋军王世充偷袭。单雄信向李密求援,李密派程知节和另一员号称“万人敌”的大将裴行俨(即小说中的隋末天下第三条好汉裴元庆)前去驰救。裴行俨奋勇当先,不幸被流矢击中落马,正危在旦夕。程知节飞马赶到,连杀数人,所向披糜;连忙从地上抱起行俨,横在马上,往自己的大营撤退;隋军随后追赶,程知节抱着裴行俨,行动不甚灵便,只觉胸口一热,一柄长槊透胸而出,只见知节大喝一声,撅断长槊,并调转槊头刺死杀手,吓散追兵,这才与裴行俨平安回营。一柄长槊透胸而出,居然没死,且还杀死敌人,救回战友。这一举,便奠定了程咬金是福将的传奇人生。
不过,这一仗打下来,失败的还是李密。程知节、裴行俨、秦叔宝、单雄信等都成了王世充的俘虏。李密死里逃生,投奔了李渊,不久因叛唐被杀。
王世充对这批勇猛的降将十分看重,优渥有加。封秦叔宝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为将军。不料,瓦岗降将却瞧不上王世充,程咬金对秦叔宝说:“王世充不但器量狭小,而且说大话打妄语,还喜欢发誓赌咒,简直就是巫师老妇的做派,哪里是拨乱反正,平定天下的明主!”明主是谁?当然是正在招贤纳能的秦王李世民了。估计李世民早已派人与秦、程等人暗通关节了。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与唐军战于九曲,双方列阵对峙,程咬金与秦叔宝等皆率军在阵前。突然,程、秦与其他数十骑向西急驰百多步,然后,程咬金在马上向王世充作了一个揖说:“仆荷公殊礼,深思报效;公性猜忌,喜信谗言,非仆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请从此辞。”(见《资治通鉴.唐纪三》)说完率领数十名同伙打马奔投唐军,慑于秦、程的威名,王世充的人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蹄扬起的烟尘,而不敢追赶。这就是程咬金和秦叔宝归唐最为的戏剧性过程。
归唐后,李渊将程咬金划归秦王府,李世民待之甚厚,授秦王府左三统军。此后,程咬金就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每次接战必身先士卒,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又领左一马军总管,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太子李建成集团和秦王李世民集团争夺太子之位的血雨腥风中,左一马军总管程咬金首先成为李建成的清洗对象,准备把他调到离长安十万八千里的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当刺史。程咬金着急了,对李世民说:“大王股肱羽翼尽失,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见《资治通鉴.唐纪七》)六月初四日,在诸将领的拥戴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灭了李建成集团;两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程咬金因为这场大功劳,先拜太子右卫率,再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
太宗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又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再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图像荣登凌烟阁唐二十四开国功臣榜。
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咬金迁左卫大将军,并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八月,“葱山道行军总管程知节击西突厥,与歌遏禄、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十二月,程知节引军至鹰娑川,遇西突厥二万骑,别部鼠尼施等二万骑继至,前军总管苏定方率五百骑驰往击之。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千五百余人,获马及器械,绵亘山野,不可胜计。”(见《资治通鉴》)。斯时,程咬金已经六十八岁,也有些英雄迟暮的感觉了。
因为苏定方的功劳引起了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的忌妒,他对程咬金说:“这场仗虽侥幸获胜,但我军也有死伤,乘危轻进,孤军深入,是失败的成因,我军不宜急进。如今之计,我军应结成方阵,辎重置于阵中,从容前进,遇敌则战,此乃万全之策。”同时还告诉程咬金,皇上有密诏说,程大总管一贯恃勇轻敌,委托王文度对其加以节制,程咬金信之。由是,唐军收军成阵,缓缓而行,不许深入。“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阵,不胜疲顿,马多瘦死。定方言于知节曰:‘出师欲以讨贼,今乃自守,坐自困弊,若遇贼必败;懦弱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请囚文度,飞表以闻。’知节不从。”(见《资治通鉴.唐纪十六》)
唐军推进到恒笃城下(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数千粟特人开城投降,王文度居然对程咬金说:“这些胡人是假投降,等我们一走,复还做贼,不如杀光他们,取走他们的资财。”苏定方反驳说:“如此一来,我们就成了盗贼,大唐正义之师还平什么叛?”
可惜,程咬金没有听从苏定方的谏言,眼睁睁地看着王文度下令屠城,并抢光城中的金银财宝。而苏方定坚决不接受分给他的那一份。这场杀戮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西域各部再也不敢妄存降唐的念头了。由是,唐军孤军深入,又得不到支持,只好班师回朝了。
回到长安,王文度因假传圣旨应当处死,唐高宗李治特赦其免死,仅开除公职而已;程咬金则减死免官,没多久,又被授予岐州刺史。但程咬金自觉年纪太大,请求退休获准后,从此在家颐养天年。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七十七岁的程咬金寿终正寝,陪葬昭陵(太宗陵),走完了他福将的一生。
有人认为,程咬金征西域晚节不保,是老糊涂了。其实,程咬金才不糊涂,他打了一辈子仗,岂不知兵贵神速,秋毫无犯的道理?他之所以任王文度所为,完全是为了避祸自保。要知道,显庆元年早已不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了,高宗李治对开国功臣的防范之心已显露出来,武则天已从李治的昭仪变成了皇后,铲除异己的行动也已经开始了。因此,李治对王文度下达密旨并不假,只是后来事情败露,不好交待,才说王文度“矫诏”。要不然,“矫诏”怎么能可免死?且三年后,又将王文度起用为熊津都督(在朝鲜半岛),这就说明了密诏的奥密。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程咬金不听王文度传达的密诏,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寿终正寝了。故曰,程咬金虽老,却不糊涂。
(全文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9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