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唐德宗没做到的削平藩镇,宪宗为何做到了

以史为鉴 2023-07-03 05:05:31

历史上唐德宗没做到的削平藩镇,宪宗为何做到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唐德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这是因为,在“安史之乱”的平叛后期,唐朝对安史叛将,采取了招降的办法。以至于,最终演变成为了后世所熟知的藩镇之祸。在唐德宗年间,唐朝和藩镇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德宗一朝,唐朝的高压削藩政策,一度使得藩镇势力愈演愈烈。以至于,最终演变成为了“二帝四王之乱”,而德宗皇帝也因为变乱的原因,逃离长安。

这样的情况,到了唐德宗的孙子宪宗李纯继位之后,却发生了很大的逆转。这是因为,唐宪宗在位的元和年间,各地藩镇纷纷选择归附唐王朝,这段历史也因此被史书称为“元和中兴”。要知道,从德宗到宪宗仅隔了一代皇帝,而顺宗在位的时间,也仅仅只有几个月而已。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便能发现,唐宪宗实际上接过的是唐德宗的衣钵。那么,历史上唐德宗没能做到的削平藩镇,为何能够在宪宗一朝得以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唐宪宗不同于此后的唐朝皇帝,他同唐德宗一样,都是削平藩镇政策的支持者。正是因为如此,在唐德宗死后,他的削藩政策并没有因为皇位的轮替,而付诸东流。在唐宪宗执政时期,这个削藩政策,得到了很大的继承。所以,唐宪宗能够削平藩镇,很大的程度上,同唐朝国策的持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唐德宗年间,虽然削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这过程中,藩镇势力为此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在唐宪宗时期,藩镇纷纷归附,相当一部分原因都要归结到唐王朝的削藩决心上来。藩镇势力毕竟是以一隅之地而战全国,面对唐王朝数十载的弹压,自然而然会选择归附唐王朝。因为,战乱的局面,对于藩镇势力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当然,削藩政策的持续性,只能算得上一个宽泛的原因。德宗没有实现的夙愿,能够在宪宗一朝实现,同宪宗对藩镇势力的绝不姑息,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唐宪宗继位伊始,西川节度使刘辟便发动了叛乱。这对于刚刚继位的李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李纯也为此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展现出了自己的霹雳手段。

而宪宗一朝对于淮西藩镇叛乱的弹压,更是使得唐王朝同藩镇之间的局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达三年之久,这中间诸多臣子劝唐宪宗放弃对淮西的攻势,但宪宗皇帝力排众议,始终都推动对淮西的平叛。这场对淮西的平叛,总共历时达三年之久。以至于,平叛成功之后,各大藩镇纷纷选择上表归附。

由此可见,在唐宪宗一朝,唐朝的国力的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因为,在宪宗一朝,能够如此持续的对藩镇展开攻势,没有国力作为支撑依仗,是完全不可能的。当削藩态度强硬的唐宪宗同唐朝恢复一些的国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之后,所迸发出来的强劲力量。使得藩镇势力,不得不向唐王朝妥协。而宪宗年间,“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镇,主动归附,更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正是这所有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催生出了宪宗一朝的“元和中兴”。

历史上藩镇之祸,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唐德宗年间,而藩镇被削平,恰巧是在德宗之后的唐宪宗年间。正是在这两代皇帝的共同努力下,唐王朝终于得以在短时间内,复振唐王朝的国势。

揭秘: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有什么影响?

你真的了解唐朝吗?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藩镇,中晚唐困局的罪魁祸首。历史上唐朝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节度使之制,得以由边镇地区蔓延至内地。以至于,偌大的唐王朝成为了一个常年保有大量军力的军营。根据史料的记载,中晚唐时期的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见,藩镇割据同唐王朝并存的情况,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晚唐一百多年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戡平割据藩镇,便也成为了许多唐朝帝王的平生夙愿。

纵观唐代中晚期的历史,可以发现,对割据藩镇弹压最为成功的皇帝,当属唐宪宗李纯。历史上唐宪宗李纯在位的十五年时间中,唐朝以绝不姑息割据藩镇的姿态,使得唐室得以中兴。而当我们回顾这段中晚唐时期少有的中兴之世时,便可以发现,这场的削藩之战的胜利,存在着许多令人觉得费解的地方。尤其是在同割据藩镇鏖战的过程中,更是有着诸多细微的因素,决定了这场中兴的出现。

唐宪宗一朝的削藩之战,断断续续总共持续了十余载的时间。但不同于此前德宗一朝,割据藩镇的集体反弹,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则以各个击破为主。这期间,平淮西、收成德、平淄青、平义武等,近乎都是各个击破。令人奇怪的是,唐宪宗在削藩之战展开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割据藩镇共同反击的情况,尤其是在平淮西数年时间中,其它割据藩镇并没有出现反弹的情况。那么,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为何没有招致割据藩镇的共同反击?

首先,唐宪宗时期展开的削藩之战,所以没有招致割据藩镇的共同反弹,同唐朝削藩之策上的灵活,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于,唐德宗在位时期,直接以明令的方式剥夺割据藩镇的世袭权力,唐宪宗时期的策略要更为灵活一些。这种方法在于,以藩镇制衡割据藩镇,并且并不直接削平藩镇,而是采取灵活的策略。尤其是在唐宪宗平淮西的过程中,更是使得平卢、成德等镇按兵不动。

这中间,原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刚毙命之际,唐朝并没有直接削夺其子吴元济的官职,而是先遣使吊唁。但吴元济却拒绝唐使吊唁并秘不发丧,随后则领兵焚烧劫掠舞阳等四县。这样的情况下,唐朝便有充足的理由对淮西用兵,并且能够避免其它藩镇的干预。另外,唐朝在征讨淮西的过程中,还曾为此调动了十六镇的兵马,而这些兵马则由唐朝控制的藩镇提供,如此声势浩大自然也就没有割据藩镇敢于援助淮西。

可见,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所以能够成功便在于削藩之策上的灵活,而作为宪宗时期的经典之战,即平淮西之战,更是将这个策略发挥到了极致。而这种灵活策略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优势。一来,这种灵活的削藩之策,使得其它割据藩镇没有理由共同反击唐王朝,再者,此种灵活的各个击破之策,还使得唐朝可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削藩,这也就使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不会为此受到割据藩镇共同冲击。

其次,“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镇归附,对于当时的削藩形式而言,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河朔三镇”之间的联系一直十分紧密,并且三镇还保有强大的军力,这些因素使得唐朝无法染指河朔地区。但在强藩魏博归附之后,三镇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并使魏博对成德、平卢形成了掣肘,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割据藩镇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而唐宪宗时期的削藩态势则也因魏博镇的归附而出现转机。

历史上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可以说是中晚唐时期最为辉煌的一场胜利,而促成这场胜利的则是削藩之策的灵活以及魏博镇的归附。以至于,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最终也没能形成德宗时期的那般乱局。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唐朝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


朝廷姑息养藩
唐朝初年,在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后来各州设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被称为藩镇;藩镇也指节度使等管辖的地区,以及所统辖的武装力量。
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数量激增。当时众多在平叛过程中立有战功的将领需要封赏,于是朝廷任命了一批节度使。这样委任的节度使很多,以致方镇相望于内地。同时一些已经归顺的安史旧将需要安置。朝廷担心他们降而复叛、战端重开,因而对他们采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镇安置他们,任其为节度使。将这些反覆乱臣、悍将安插在朝廷鞭长莫及的河朔三镇,并委以节度使重任,后患无穷,种下了日后长期动乱的祸根。
藩镇的问题主要出在权力过重,没有制约,朝廷失控。唐初藩镇仅仅掌管所属地区军队。朝廷另委刺史掌管行政,兼管一部分军队;同时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分别负责考察官吏,视察战乱或受灾地区,管理财政,主持屯田,调运粮食等。不久,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不但如此,节度使还管辖所属各州刺史。于是,境内全部军队都归节度使掌握,并握有政权、财权等各项权力。他们在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河朔三镇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召募军人子弟,作为卫兵、亲兵,称牙兵或牙军,待遇优厚,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袭,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牙兵本是藩镇用以护卫自己及冲锋陷阵的私人部队,后来因势力扩张,变为挟制藩镇的可怕力量,他们变易主帅,事同儿戏。成德、幽州两镇及其他一些方镇也无不如此。牙兵逐帅、杀帅之风沿习200年之久。至五代,此风依然很盛。
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过4人。其余或世袭,或自立,或牙军拥立。
唐宪宗曾与宰相杜黄裳讨论藩镇问题,杜黄裳说: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
大意是说,唐德宗对藩镇一意姑息,节度使活着时,不敢将其免职。节度使死了以后,才敢派宦官前往考察军情。宦官受人贿赂,回到朝廷,就专说此人好话,朝廷于是将代表节度使权力的标志节铖授予他。当时朝廷根本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任命节度使。
唐德宗等帝王对藩镇实行姑息政策,将包袱和矛盾留给后代,以致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朝廷对叛乱藩镇的短暂胜利
公元805年即位的唐宪宗是唐朝后期难得的一位刚明果断的皇帝。甫登基,即发愤削平反叛的藩镇。他重用和依靠杜黄裳、李吉甫、裴_、李绛、裴度等大臣和谋士,不为各种反对意见所动,凭藉稍稍充裕的财力,讨伐反叛的藩镇。
宪宗元和二年,天下方镇共有48个,其中15个不向朝廷报户口,不上缴税收。朝廷控制的税户仅144万户,比玄宗天宝年间减少3/4。天下军队由朝廷提供给养的,计有83万多,比天宝时增加1/3。每两户人家得供养一个士兵。在唐朝中后期,朝廷能控制这么多税户,还算是好的。唐宪宗就是凭藉这点财力,开始平叛。
元和四年,朝廷调动各路军队共20万,并派出守卫京城的禁军,讨伐反叛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这20多万大军由宪宗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统领。此人显然不是帅才,到了行营,威令不行。战争旷日持久,疲弊天下,卒无成功。
也许宪宗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平淮西叛乱时,他就不用宦官为帅。
淮西叛将吴元济,是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的儿子。元和九年,少阳死,吴元济不经朝廷任命自领军务。他派兵焚烧、攻掠舞阳、襄城等地,震动洛阳。起先,朝廷各路军队讨伐吴元济盘踞的淮、蔡,合天下之兵攻之,三年才克一二县。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请自往督战,朝廷任命他为宣慰处置使,行元帅职权。他发誓,不平息叛乱,不回来见天子。农历八月,裴度从京城出发。此前,平叛的各路军队按照惯例,都有宦官作监军,军中重大决策,都不是主将作出,而是由宦官作出。这些宦官将最精锐的部队调作自己的卫队,让战斗力稍弱的部队去前线打仗。仗打胜了,他们抢先报捷;打败了,则凌辱将领们。裴度上奏宪宗,将宦官监军全部撤走。于是军中号令统一,诸将得以各展其才,战争进展顺利。当年农历十月,名将李_奇袭蔡州,俘获吴元济,淮西叛乱平息。
淮西荡定,黄河南北的藩镇大受震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敛手削地,献德、棣二州。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大为忧惧,献沂、密、海三州。于是,中央威权,为之一振。
元和十四年,朝廷平定淄青十三州。唐代宗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
唐宪宗所以能取得平叛的胜利,是因为他自己下了平叛的决心,任用了裴度、李_等优秀的统帅和将领,改变了用宦官监军的腐朽做法,同时又有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场战争。
在取得这些胜利后,宪宗变得骄奢起来,不再有根本解决藩镇割据的抱负。他宠信宦官和方士,并服用方士炼的金丹,不久暴卒。有人说是被宦官毒死。
强藩结束唐朝统治
宪宗之后的穆宗和敬宗都是酒色之徒,无心处理政务。从此,朝政江河日下。专权的宦官随意一次次废立皇帝,甚至毒杀皇帝。朝廷听任几个宦官胡作非为,既没有心思又没有力量跟越来越强大的藩镇相抗衡。朝廷平定淮西等镇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很快就丢失了。
穆宗时,宰相们没有远见,处置藩镇失策。当时,幽州节度使刘总打算归朝,出发前,将军中素有异志者朱克融等,遣送至朝廷,请朝廷妥为处置,以绝后患。朝廷本宜宠以虚位,不给实权,或移于他方,控制起来,总之不要放虎归山。宰相崔植、杜元颖等均为庸才,对朱克融等人不能妥善处理,反而让其回到幽州,导致幽州再失。
也是在穆宗时,亲近朝廷的田弘正由魏博节度使调任成德节度使,考虑到以前跟成德人打过仗,结下了怨仇,故带了2000名魏博军人到成德上任,用以保护自己。他要求朝廷同意让这些魏博军人留驻成德,衣粮由朝廷发给。度支使崔_拒绝了田弘正的多次请求,无奈,田弘正只得将这些魏博士兵打发回魏博。魏博兵刚走,将领王庭_即发动叛乱,杀死田弘正。从此,成德遂非朝廷所有。
至昭宗时,朱全忠、李茂贞等藩镇势力强大到足以左右朝廷。南司、北司分别依附于强有力的藩镇,他们不再听命于皇帝,而是唯强藩马首是瞻。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藩之间还演出了抢夺天子的闹剧。
朱全忠兼并了徐州、兖州等地,并以武力迫使河北诸镇皆服从自己。昭宗天复三年,以朱全忠判元帅府事,至此,天下兵权尽归朱全忠。公元907年,势倾天下的朱全忠顺理成章地逼唐哀帝禅位,自己做起了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结束唐朝近300年统治的,正是藩镇。
唐朝藩镇割据留给后代的教训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纂的新唐书认为,藩镇日趋强大,唐王朝日益衰败,并终于被灭亡,是朝廷决策重大失误的必然结果,也是唐朝军事制度败坏的必然结果。新唐书·兵志曰:唐朝中期以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男子20岁以上,60岁以下,都要服兵役,称为府兵。平时在家务农,暇时训练。官府征发时,府兵须自备兵器及资粮,分批轮流宿卫京师,守卫边境。统领府兵的折冲府,唐太宗贞观十年时共有634个,大多分布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仅关内道就有261个。用意在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以确保中央政权的安全与稳固。当时朝廷兵源充足,兵多将广,军队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调动、指挥自如。个别有野心的地方军事将领即使反叛,凭其实力也是无法颠覆强大的中央政权的。
从高宗时起,农民因不堪自备兵器及资粮的重负,纷纷逃避兵役,府兵制逐渐废驰。至玄宗天宝八载,这项制度实际已归于消亡,募兵制很快取代了府兵制。宿卫京师的士兵,也是招募来的,都是市民,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商贾子弟及市井无赖。入伍以后,很少训练,富有者忙着经商牟利,强壮者忙着玩耍: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_、食粱肉,壮者为角_、拔河、翘木、扛铁之戏。这是一群乌合之众。由他们充当天子的禁卫军,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天子直接掌握的军队之脆弱,与藩镇掌握的军队之剽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当时朝廷几乎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精兵强将都在藩镇的手里,形成了外重内轻、弱干强枝的极不正常的局面。一旦藩镇作乱,朝廷派有限的、素质很差的禁卫军去平叛,无异于羊入虎口。若是调动别的藩镇去镇压,他们则阳奉阴违,根本就不会卖力。他们不会帮助朝廷去消灭其同类,但会乘机向朝廷额外索要军队给养。朝廷白白送了巨额的钱粮、物资给他们,却没有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新唐书说:夫置兵所以止乱,及其弊也,适足为乱,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养乱,而遂至于亡焉。唐朝中期以后养了那么多兵,不但没有能防止动乱,相反却成为动乱的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的历史,留给后代的教训起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军队应由中央政权直接地、牢牢地控制,不能变成将领的私人军队,不能变成将领的亲兵。
第二,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充军队。若把这些权力都交给他们,他们便有了搞独立王国的资本。到时朝廷想制约他们,也无能为力了。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朝廷举措失当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
第三,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不要一支军队始终归一位将领统领,一位将领始终掌握那一支军队。将领在一地也不能呆得过久。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使其无法拥兵自重,无法为了自己的私利跟军队结合起来,将其变成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
第四,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不能委派不可靠的人镇守一方,独挡一面。唐朝用安史旧将担任节度使,以致河北三镇不再为朝廷所有,教训太惨痛了。
第五,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要做到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是节度使还是经略使,一纸命令就能将其调动,或将其免职。
第六,军事将领也要有监督。但唐朝中后期用宦官作监军,却是大大的失策。作为监军的宦官,很快就为藩镇所收买,为藩镇割据推波助澜。文武官员参用,以文制武,或者不失为古代的一个可行的方法。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吸取了藩镇乱唐、亡唐,以及五代藩镇割据为害国家的教训,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终于结束了中唐以来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9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