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来,各种各样的花式宅斗剧,宫廷剧不断充斥在观众们眼前。影视剧的当中的嫡庶之分,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而往往这些人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庶出的孩子下场都十分的凄惨,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很多人对于这类剧痴迷不已,那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嫡庶之分真的有如此之严重吗?
封建社会在中国传承2000多年,在那个男权社会掌权的年代,女子的地位都是非常的低的,她们的一生只能依靠于男子,而古代男子一般都是三妻四妾,身边根本不乏女人。如果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那么后宫数量更是非常的多,不过那个时候虽然都是皇帝的女人,却有明显的“贵贱之分”。
皇帝的第一任妻子,一般按照惯例都要册封为皇后的,当然也有少数皇帝“反其道而行”,立自己喜欢的人为皇后,这只是少部分。作为皇帝的正妻皇后,身份地位十分超然,在后宫是排行第一,之后按照后宫制度依次往下排列,而皇后生下的孩子那更是身份尊贵,视为嫡子,有优先继承皇位的权利,如果还是长子,一般皇位就是他的基本没跑了。
庶子呢?就非常的凄惨了,皇帝为了保证将来的嫡长子顺利继承皇位,对于这些庶出的儿子自然是要打压的,分封为王,远离皇宫争斗,或者镇守边关。总之是不会给皇子们争权夺利的机会的。中国清朝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就是在这件事情上犯了一个错误,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的惨案发生。
而跳脱封建社会,早在商朝的时候就是发生过嫡庶之分的案例。这个例子就是商朝著名的商纣王帝辛。关于纣王继位的版本有两个,一个说纣王当时是第三个孩子,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规矩,纣王是很难继位的,但是后来纣王的母亲成为正室,纣王成为嫡子,所以成为的继位。
第二种说法更是将这种嫡庶之分展现的淋漓尽致。说当时商纣王的两个哥哥和他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商纣王的母亲生下两个哥哥时还是一个庶母,等到生纣王的时候却是摇身一变成为嫡母,而纣王也因此成为嫡子,他的两个哥哥却是“庶出”,最终商纣王继承了王位。这种强烈对比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嫡庶观念的看法,嫡庶观点在古代深入人心。
一、避免分裂事实上,立嫡长子继承法是一项非常科学的制度,它对中国成为大一统国家有很大的贡献。第一,制度避免了分裂。天地之间,只有天子的合法继承人才能掌权。怎样定义合法性?这是天子正妻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到了后期,世家和士族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从而保证了家族不分裂,永垂不朽。为何正房地位如此之高,与妾室几乎成了家仆关系,根源就在于此,正房的儿子有绝对的继承权。
二、避免内部争斗该体系避免了内部争斗。正房大儿子继承家族事业,是千百年来的法理,也就是天理,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在嫡长子死之前,别的儿子几乎没有什么希望。这一点法理上,连皇帝都经常遵守。尽管朱棣是叛逆的,但他还是很喜欢和他一起打仗的小儿子朱高煦。
天理是天理,在巨大的压力下只好立长子为太子。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万历年间,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朱常洛是宫女所生,而朱常洛是长子,因为皇后没有继位。万历皇帝和大臣们赌了整整十五年,累得筋疲力尽,最后只好屈从。要想改变君王,废长立幼,几乎就是要弄乱君王。有的皇帝虽然上位了,但仍然急得团团转,最后几乎是家业都败光了,那是因为不合乎礼节的法律被人抓住了漏洞,因此发生了内乱。
最终,这一体系实际上实现了标准化的管理,而不再让野心家得逞。嫡长子,属于客观事实而非主观意志的传递。但“贤明”这一标准,却是见仁见智。就算皇帝是个毫无用处的废人,也能用放大镜把闪光点照到他身上。上一任皇帝去世了,众人都会以为自己拥立的人才最贤明,当然最后是兵最多最强的那一位用实力来证明自己是“贤明”。
豪门的嫡庶真的很严重,原来我还理解不了,后来看了电视剧知否,明兰的遭遇就可以看出来,明兰就算乖巧懂事,也没办法走出庶出的命运,如果没有奶奶保护她,我想她早就死了一万次了。
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正妻的家事好,一般豪门娶媳妇也要门当户对,所以生出的孩子更尊贵,庶出孩子的娘都是买来的,都是一些家境不好的女子才会嫁给好人家做小的,那嫡庶之分自然就严重。
古代帝王的孩子也有嫡庶之分啊,刘肥是刘邦的长子不假,但是不是嫡出啊,不能立为太子,刘如意呢是刘邦最喜欢的孩子了,也不是嫡出,所以也能不能立为太子,当年刘邦也做了不少工作想把刘盈的太子位给刘如意,可惜大臣们都不同意,最后也就作罢了,太子与皇位的最终选择就是吕后生的刘盈。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也是之立嫡长子为太子,嫡长子死了就立了长子的孙子为太子,当年他认为那我儿子朱标是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皇帝死了儿子继承皇位没什么不对,就算燕王在有本事也不行,皇位就是要传给自己的孙子,可惜朱元璋千算万算没算到燕王谋反了,还赢了。
虽然皇帝的儿子都有可能,生在帝王家也要遵守帝王家的规矩,一般都是立嫡不立长,所以相比其他的儿子,只有嫡长子是最有继承权的,也是优先培养的,其余的要等,等皇帝废了太子以后才能有机会。
嫡出和庶出差别的产生源于古代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古代,男子娶妻需要门当户对,明媒正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律法上,夫妻相对来说是平等的,即使是丈夫想换妻子,也需要妻子犯了“七出”的大罪才允许休妻。但是纳妾则不需要这些。
嫡是正妻,而一般正妻不仅明媒正娶,并且正妻的娘家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门当户对,比如政治联姻),所以男方与正妻所生的孩子嫡子不仅会得到男方的认可,也会得到女方的支持。庶是小妾,一般都是因为美貌纳的,没有社会地位的家庭(一般有社会地位的家庭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去做小妾),所以男方与庶的孩子很难得到和嫡子相当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古代,嫡生和庶出是有差别,但主要在继承王爵方面才最为突出。过去,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从周代开始实行的宗法制,对唯一的王位或爵位,就安排了所谓“大宗”和“小宗”的排位顺序,并形成制度,便于身后事好处理。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出,子凭母贵,当然拥有排位最靠前的继承权,嫡出的儿子多,再按长幼排序。没有嫡子的时候,再考虑其他儿子,顺序依旧是由长到幼。
嫡出乃妻所生,庶出为妾所生。妻妾的地位差距明白么?娶妻要明媒正娶,告天地祭祖宗,家族又进了一口人。而纳妾呢?晚上稍微梳洗打扮一下直接扔老爷床上就成了,妾都不算这个家族的正式成员,死后都不许进祖坟的。妻妾所生的子女从先天上就被定下了高低贵贱。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嫡长子继承制度与之前的制度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所以这也是导致嫡庶之间身份,权利差别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