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元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朱元璋登基二十三年之后,李善长被杀,并且全家70多口人一个不留,仅仅因为长子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而幸免于难。李善长一案也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悬案。之所以说是悬案,并不是说案件悬而未决,而是这个案子太过于离奇,离奇到大家都不会相信,作为明帝国的首席开国功臣,真的会谋反吗?
不止朝廷要员不信,就连街头巷尾民间小人物也是不信的。李善长被杀第二年,就有一个偏远地区的县官上书鸣不平,按照常理,以朱元璋的脾气,他自己钦定的案件谁敢说不服?看到奏折应该龙颜大怒才对。而事实是,朱元璋把奏折留中了,那名县官也没有受到任何的处分,仿佛没看到一样。这就奇怪了,难道朱元璋默认了县官的鸣冤书?
再者,我们从常理来推导,李善长所谓的谋反案件,是被胡惟庸牵连进去的。也就是说,谋反的主谋是胡惟庸,想当皇帝的也是胡惟庸,而李善长是从犯,助纣为虐而已。试想一下,假如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了,他能获得什么样的待遇?无非也就是开国的特等功臣罢了,生封公,死封王,还能怎么升?而他现在已经是朱元璋的特等功臣了,这些荣誉,他在朱元璋这里应有尽有,何必还要在但一次风险,去帮胡惟庸谋反呢?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推导,李善长都不可能谋反。而朱元璋更是心知肚明。纵然如此,朱元璋还是把他杀了,以谋反的罪名。
原因到底是什么?飞鸟尽,良弓藏吗?恐怕未必是。如果是,朱元璋何必废这么大周折到处“收集”和“制造”李善长谋反的证据?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要知道,朱元璋杀起人来根本不需要理由,排名第四的功臣宋国公冯胜,根据《明实录》记载,赐死冯胜没有罪名,原因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惹得朱元璋不高兴了。由此可见,朱元璋绝对不是为了杀李善长而杀李善长,他费尽心机用十年时间编制罪名,这个步骤是万万不能省掉的。而且有很大的意图。
我们都知道,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朱元璋诛了九族。胡惟庸死后,丞相制度被废除,并且朱元璋规定,子孙后代永远不准复立丞相之位,后世敢有建立恢复丞相职位的,处以极刑。胡惟庸成了丞相制度的殉葬品,也成为朱元璋撕开废除丞相制度的一个关键口子。
但是朱元璋怎么能保证他百年之后,子孙后代听他的话呢?万一丞相制度死灰复燃怎么办?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岂不是前功尽弃?因此,朱元璋一定要把事情做绝,绝到让后世的人提起“丞相”这两个字就会心惊胆颤,让后世子孙没有一丁点的可能去妄图恢复这个制度,他要寻找一种办法,即使在他死后,也能确保丞相制度再无重现大明江山的可能。
这个彻底湮灭丞相制度的最后一个殉葬品,就是李善长。光死了一个胡惟庸还不够,只有李善长也死了,丞相制度才会变成一个可怕的梦魇,让人一提到就感到恐怖和窒息。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的第一任丞相,他的身份地位不用多说。丞相作为一种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制度,要想把他彻底废除,就必须培养一个丞相中的“恶人”。这个人必须十恶不赦,让丞相这一制度背上足够的恶名。胡惟庸便是朱元璋培养了十三年的“恶人”。但是,胡惟庸是远远不够的,他的资历远不及一起打天下的李善长。如果李善长也是同胡惟庸一样的“恶人”,那岂不是就说明,“丞相”是一个恶的制度,必须加以废除?如果不除,今后再出现一个李善长,大明朝怎么办?
为了大明基业的千秋万代,朱元璋必须废丞相这样一个“恶”的制度。这个位置上连续出了两个“谋反”的人,其中一个还是开国特等功臣。这样的制度不废除,难道留着过年吗?
以上,就是朱元璋必须杀死李善长的唯一原因。
因为李善长对于朱元璋没有忠心,而且在后期朱元璋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但是他慢慢目中无主,朱元璋让他代理朝政的那段时间,虽然说让他临时代理朝政,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明说,重要的事情还要由我作主才行。当时的他直接无视朱元璋的存在,就算朝廷中重要的一些军事大事,也不向朱元璋汇报,自己就直接做主了。
?
这一点让朱元璋非常生气,觉得李善长太不懂规矩了,如果天下的事情都由他作主了,那还要皇帝干什么,只是让他临时代理一段时间,可没有说重要事情都不用禀报了,占着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将朱元璋也不放在眼里了,所以朱元璋觉得这种人是不能留的,因为历帝王要的都是忠心耿耿的奴才,下令将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人全部处死。
?
最初的时候,朱元璋是很认可他的功劳的,还将他比成萧何,但是他的结局却与萧何不一样,因为他对朱元璋不忠心。萧何对刘邦那真的是死心塌地的,在与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也是把刘邦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最后刘邦称了帝,对他也是非常的尊重。但是李善长明知道胡惟庸会谋反,却没有告诉朱元璋。
?
刘邦去前线打仗时,就让萧何治理朝政,当时的萧何办事公正,对善待文武百姓,对老百姓也很上心,做了很多的实事,得到了臣民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刘邦回来后,萧何就制造一些贪污的假象,让刘邦痛斥自己,对自己放心。但是李善心就不一样了,他因为占有朱元璋的信用,就目空一切,恃宠而骄。
说起朱元璋我们都知道开局一个碗最后升级成为一代帝王,当然朱元璋之所以能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除了自己的能力以外,也少不了文臣武将的帮助。其中有明之萧何李善长,可以和诸葛亮比高低的刘伯温,当然也有很多骁勇善战的悍将。
熟读历史的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稳定江山社稷而处死了很多功臣,其中包括已是暮年的李善长。朱元璋此举难免让人疑惑,朱元璋为何要处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李善长做了那些错误的事情,然后分析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最后在分析朱元璋为何要处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长。李善长自追随朱元璋之后都做了那些错事李善长从小饱读诗书有奇高的智慧,在元朝末年追随朱元璋,随军出战立下很多汗马功劳,可以说朱元璋能一统天下离不开李善长的辅助,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如同汉初萧何一般。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此时的李善长可谓是文官第一人,随着权利的提高,李善长的缺点慢慢的暴露出来,李善长表面温和,内心却喜爱妒忌,待人苛刻。
当时的官员李饮冰、杨希圣只是对李善长有所冒犯,却被李善长参了数本,致使李饮冰、杨希圣被罢免。因为政见不和辱骂刘伯温,让刘伯温心感不安而告老还乡,李善长恃宠自纵,在朱元璋因病未上朝期间,李善长傲慢朝政多日未朝见。后来在告老还乡之后,又大肆修建府邸等等错事。
当然以上的过错还不至于李善长遭受灭族之祸,李善长最大的过错是面对胡惟庸意图谋反,选择不报,两边押宝之举。朱元璋处死功臣良将时是怎么样的一个局势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手下的文臣武将已然成为两股党派,一边是淮西勋贵,一边浙东派,本来两派相争并无不可。作为帝王的朱元璋可以用两派相争来互相制衡两派,朱元璋可以更好的实施皇权,可是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打破了这个局面。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之前王朝的覆辙,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黄太孙。我们都知道朱标一向仁政深受百官们心服,朱标又甚有威严完全可以压制的住两派,但是朱允炆赢弱难以服众,朱元璋百年之后恐怕这些功臣威胁大明江山。
朱元璋为了大明基业才大肆处死一些功臣良将,在朱元璋和朱标在世之时,那些文臣武将所犯之错并没有处死他们的必要。只是后来朱允炆太过赢弱,朱元璋不得已才大肆处死功臣良将。朱元璋为何处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长我们经过分析李善长所犯之错和当时的局势,朱元璋为何处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已然清楚无比了。
其一,李善长位极人臣对皇太孙朱允炆是一大威胁,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生更是遍布天下,自己虽然没有谋反之心,其地位却有谋反的实力。
其二,李善长放不下权利,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可是比肩萧何的存在,虽然已是暮年并且告老还乡,李善长并没有放下权利的渴望。李善长的高老对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长是韬晦之计。李善长已然是朱元璋心中的一大隐患,正所谓李善长成也智谋败也智谋也。
其三,李善长有萧何之能也是被处死的原因之一,提起李善长大家都会想到汉初萧何,但李善长有萧何之才,却无萧何之心。萧何一心忠心于刘邦,忠心于大汉天下,而李善长不同,李善长可以为了权利改投他人,李善长的能力也是威胁明朝基业的存在。不管李善长是否是垂暮之年,李善长想保全其身是不可能的了。
其四,李善长虽无谋反之实,却有谋反之心。李善长在得知胡惟庸意图谋反之时,选择隐忍不报,表面上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实则是两头押宝。李善长此举正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已经有了谋反之心。
李善长不管当时真心想法如何,李善长的地位、性格、所做之事,加上当时的局势,李善长必死也。如同影视剧中那样,李善长大骂蓝玉,就算谁做帝王必然处死悍将蓝玉,和他李善长。朱元璋可谓是真英雄,好父亲,好君王,为了大明基业甘愿背负骂名,为了百姓整治贪官污吏,为了自己的子孙扫平一些威胁皇权的存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8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