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后他的后代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魏延是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当时关羽战黄忠,多次虚射,韩玄多疑黄忠叛变,于是命人砍下他的头颅,魏延看不惯太守的小人心思,拔剑把韩玄刺死,开城投降。当时诸葛亮以魏延叛主、杀主为由,将其问罪,魏延在众人的求情下暂时保命。这是小说的情节,其实魏延本人是刘备的部下,而且和刘备关系很好,刘备对他信任有加,他也是刘备白旄军重要一员,白旄军是那时的精英护卫队,有点像现在的中南海保镖团队。
魏延头上的反骨也是虚构之说,后来诸葛亮北伐,魏延作为主要的大将。魏延跟随刘备进入益州,攻占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汉中太守之职一直备受争议,张飞必然首当其冲,不管是地位还是功劳,汉中太守必然是他。最后让众人失色,魏延做了汉中太守,而且从牙门将军提拔为镇远将军,手中握有十万精锐。魏延告诉刘备,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此话让刘备很是满意。
刘备死后,魏延便开始追随诸葛亮北伐,当时蜀汉大将有赵云(已七旬),王平和马岱不够神勇,张兴和关苞经验不足,姜维只是初投立足未稳,余下将领根本不够档次,只有魏延可以独当一面,而且魏延战功赫赫,有勇有谋,当时大战郭淮之时,人数悬殊很大,魏延依然完胜,可见他的神勇。
子午谷奇谋是魏延提出的,在现在看来可以一试,五千精兵长途奔袭,直取长安,因为习惯了诸葛亮的老套路,这样的奇谋未必是坏事。诸葛亮多思少断,而且不喜欢冒进和奇袭,在他的战略上只有荆州用兵,后来荆州丢失,他只得北伐出祁山,每次都一样,司马懿在给诸葛亮书信中多次提到,你这份执念太过刚劲,凡事需要变通。诸葛亮北伐失败有三点,一是蜀汉疲敝,刘禅昏庸;二是内部斗争恶劣,当时诸葛亮代表荆州派,李严代表益州派,攘外必先安内,自己内部斗争不断,何来的北伐成功,只能被掣肘;三是诸葛亮虽大智,治国方可,领兵打仗不佳,虽熟读兵法,但是欠缺奇谋,从粮草每次北伐只备一月只需,这已经是败局。
魏延本人性格孤僻,而且人缘不好,军中对他有怨言,朝中大臣也多次弹劾他,因为其人神勇,诸葛亮多是不计较。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其实丞相的身体已经不行,多次吐血而且老病缠身,火息上方谷后,诸葛亮自知不能活着回国,便安排退兵之事,魏延必然是断后,然后有长史杨仪和姜维带兵前行。杨仪和魏延素来不合,诸葛亮在世时,二人畏惧丞相之所在,如今诸葛亮病逝,杨仪开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必须夺取军权。魏延断后,必然带着精锐,但是魏延脾气孤傲,他一直反对诸葛亮谨慎用兵的坏习惯,如今丞相已死,论资历和军功,魏延必然第一。魏延心有不服,应该继续北伐,他带着兵马跑到前方烧毁栈道,并且上奏蜀主刘禅,告知杨仪谋反,杨仪此时也上书一封,同样状告魏延谋反,刘禅看到奏折后不知所措。刘禅招来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因为孤傲的脾气,朝中大院多有不服,而且杨仪利用丞相做依靠,必然深得人心,最后刘禅派人捉拿魏延,魏延但是嫉恨杨仪,出兵攻打杨仪,他并没有反叛朝廷,最后被王平的一席话,蜀军纷纷散逃,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最后被马岱率兵追赶斩杀。《三国志·后主传》:“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马岱把魏延的人头带回来,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魏延死后,被杨仪以反叛罪诛杀,那魏延的后人如何呢?《三国志·魏延传》:“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魏延的家族被杨仪斩尽杀绝。俗话说得好,败军之将不染其后,杨仪利用这样的手段,可见他是在泄私愤。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当时诸葛亮病逝时,魏延是被托付兵权之人,杨仪只是负责送棺,杨仪只是害怕魏延对他陷害,所以用反叛之名诛杀魏延,这是二人争权夺利的体现,只是魏延不得人心最后惨死。
说这么多,你们并不了解杨仪本人。杨仪本是关羽手下,最后来到成都被刘备重用,杨仪被封为尚书,诸葛亮评价杨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自恃功高。他在做尚书时与刘巴不合,被刘备调为弘农太守,诸葛亮死后,他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应该在蒋琬之上,但仪仅拜中军师,多有怨言,最后被刘禅贬官流放。当时费祎去看他,他依然埋怨蜀主不公平,后悔自己没有带兵投降魏国,最后此话被刘禅知道,杨仪被打入大牢,最后自杀身亡。
杨仪本人心胸狭窄,他得势的时候看不惯任何人,自认为斩杀了魏延叛贼,自己应该身居丞相之职,后来愿望没有达成,消极懈怠,诋毁圣上,可见杨仪并非有才之人,魏延也是他陷害致死。
因为魏延不服诸葛亮选择杨仪继承军队大权,所以对杨仪百般刁难,被杨仪弹劾后主动带兵攻打杨仪,最终兵败被杀,刘禅还下令灭了魏延三族,以儆效尤。魏延的悲惨下场其实完全是因他的的性格所致,他居功自傲不愿意屈居于杨仪手下,还主动发动内讧,彻底让他成为了蜀汉的罪人。
魏延原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的大将,跟随刘备四处征战,也深得刘备的喜爱。刘备死后,虽是刘禅继承皇位,但是北伐的事情都是诸葛亮在管,因此魏延又跟着诸葛亮走上了北伐之路。
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发现魏延虽然十分刚猛,但是太过急躁,因此不敢让他担当大任,诸葛亮临终前便把军权交给了文官杨仪。魏延得知了诸葛亮的安排后十分不满,因此处处针对杨仪,每次行军过程中,都要故意带着士兵跑道杨仪的前面,以表示自己对杨仪的不满。
魏延的行为让杨仪深感不快,于是向刘禅进言说魏延目无军法,似乎是有心造反;另一边的魏延也不甘示弱,上书弹劾杨仪才是那个造反的人。刘禅找来众大臣商议应该如何处置此事,众大臣认为杨仪是丞相诸葛亮亲自选的人,应该是不会生出反叛之心的,反倒是魏延行事霸道,更像是要造反的那个人。刘禅因此警告了魏延,希望他能够听命于杨仪。
魏延受到警告后认为是杨仪故意陷害自己,于是带兵攻打杨仪。杨仪手下的将领带兵对抗魏延的时候,对魏延的士兵们大喊:?丞相尸骨未寒,尔等怎敢造次??士兵们听了纷纷放下了武器,魏延当即带人逃走了,最终被马岱斩于马下。魏延死后,愤怒的刘禅还下令诛杀了魏延三族,以示警戒。
《新三国》魏延剧照
而在魏延被杀之前,据史料记载魏延有两个儿子,长子魏昌次子魏容,魏昌作为魏延的第一个儿子曾经跟随父亲和诸葛亮一起参加北伐的战争,在第六次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在五丈原不幸病逝,在他逝世之前做下了让魏延留守在汉中断后的决定,魏延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并且这个命令是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遗言所下,魏延十分的气愤竟然决定比大军还先一步南下,但是他当时和杨仪本来就积怨已深,魏延一路火烧栈道毁坏路桥,想要用计谋致杨仪于死地,这时候两个人同时揭发对方想要谋反,而因为诸葛亮曾经说过魏延“此人天生反骨,日后定然谋反”,众人想起军师的话都不相信魏延,杨仪趁着这个机会派出马岱追杀魏延,最后魏延被马岱所杀,杨仪又下令将魏延“夷三族”,他的长子魏昌在马岱杀害魏延时被杀,次子也因为被灭三族而亡,魏氏一族随之灭亡。
虽然在后来历史为魏延 *** 昭雪并且为他建立了陵墓,但是据说之前就有魏延祠,由于官府下了命令即被拆除,后来再次重建,虽然如此但是英雄已逝竟然连个后人都没有留下,也实在是可叹可惜。
魏延是蜀汉政权的大将,诸葛亮主要的军事助手。他能力出众,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可是诸葛亮尸骨未寒,他就身首异处,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
我们首先看看魏延的军事才能。他是刘备亲自提拔起来的亲信将领。当年,是刘备亲自带领他来到西川。在平定西川,夺取汉中的战争中,他屡立战功。在刘备选择汉中太守的时候,大家都以为非张飞莫属,而且张飞也认为是自己。可是刘备一宣布汉中太守的人选,却是魏延,这让大家都感到惊讶。
刘备在任命的仪式上,专门问魏延守汉中的想法。魏延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是曹操率领全天下的兵马来攻打汉中,我就替你阻挡他,让他得不到汉中。如果是他派偏将率领十万人马来攻打,我就全部消灭他。刘备大悦,而其他的人都赞赏他的豪情壮志。
如同魏延所言,在他镇守汉中期间,没有出过一丝差错。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进可攻,退可守。在魏延死后,继任的将领依然按照他的方略守卫汉中。在兴势之战中,蜀军就是依托魏延的防御方略,依托他留下的防御体系,打退了魏军的进攻。等到姜维的时代,姜维擅自改变了汉中的防御方略,结果魏军一次进攻,蜀汉就灭亡了。
等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也很看重魏延这员大将。他专门把魏延调到自己的手下,让他作为自己的先锋,都督前部兵马。从此,魏延就在诸葛亮的手下,发挥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在阳溪之战中,魏延独自率领蜀军,机动作战,一个人耍弄得魏将张郃、郭淮等人顾此失彼。最终,魏延抓住战机,把郭淮打得大败,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魏延以他的军事能力,成为诸葛亮手下不可或缺的将领。诸葛亮在军事上倚靠魏延,行政后勤倚靠杨仪,他们成为诸葛亮的左右手。不但诸葛亮,连他的敌人也十分看重魏延。
魏延在每一次诸葛亮北伐时都担任先锋。他给魏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得魏军对他望而生畏。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最后一次交锋时,蜀军在司马懿追来的时候,摆出进攻的架势吓退了司马懿。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追击了一下,没有追上就放弃了。其实,也就是摆出一个追击的架势,要追怎么可能追不上。这是因为魏延还在,司马懿不想和魏延交手。
当司马懿得知魏延已死后,马上向曹睿建议,发动对蜀汉的讨伐。只是因为曹睿志得意满,只想赶快享乐,没有同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对魏延的看重。
魏延被灭三族的原因都有哪些?但是,这样一位对蜀汉举足轻重的将领,却死得不明不白。他是以谋反的罪名所杀,而且死后还被灭了三族。这里面的因素很复杂,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并不想杀魏延,但是,是他的政策逼魏延而死。诸葛亮并不关心魏延的死活,他关心的是蜀汉的事业,自己的政策。在诸葛亮死前,他就对以后的蜀汉发展做出了规划。
他已经做出了在他死后不再北伐的决定。他认为,他倾全国之力,还不能北伐成功,那么蜀汉就没人能够做到成功了。所以,在他死后,蜀汉采取修生养息的策略,等待积蓄国力,有了能够恢复汉室的人才出现后再进行北伐。
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能够担当起北伐的重任,他向刘禅密表,建议让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还专门将蒋琬留在成都,准备随时应付变局。
魏延是蜀汉政权中,职位资历仅次于诸葛亮的人。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接替诸葛亮的担子,可是诸葛亮这样安排接班人,肯定会造成魏延的不满。所以,诸葛亮的安排就是,如果魏延听从自己的安排,屈居蒋琬之下,就安然无事。如果魏延不服,就制裁他。
因此,在安排撤军的时候,诸葛亮在安排姜维为大军断后外,又让魏延走在最后,为整个包括姜维在内的蜀军断后。这分明是在试探魏延。诸葛亮还说,如果魏延听令则无事,如果不听命令,就放弃他不管,大军撤回。这分明就是把魏延抛弃给司马懿消灭的意思。
果然不出诸葛亮的所料,魏延果然不同意诸葛亮的安排。魏延出于多年的愤恨,决定以武力夺回军权。这就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造成魏延身亡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他自己,他性格蛮横,不能容人,而且没有政治头脑,做事冲动。魏延平日里依仗着自己的军事能力,目中无人,骄横跋扈。虽然大家都让他三分,但是都对他敬而远之。
而杨仪也是个小人,他也是依靠诸葛亮的器重,横行霸道。这样,两个人闹得水火不容。在诸葛亮死时,就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让杨仪率领大军撤退,魏延断后。
魏延为了夺取军权,相信了费祎的谎言,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告诉了费祎,包括如何更换将领。谁知道被费祎告密,引起了那些领兵将领的仇恨。而魏延又烧栈道,阻拦归心似箭的蜀军撤退,造成了全军士兵的仇恨。
再加上刘禅身边的蒋琬,给魏延定位为谋反。这样,魏延就成了孤家寡人。虽然他不是谋反,可是众口一词,他就是谋反。因为他想要的权力,是每一个人都绝对不会交给他的。
在这种情况下,魏延还不去投奔曹魏,那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最终,对他仇恨入骨的杨仪还借机灭了魏延的三族。不过,杨仪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最后也被撤职流放,被逼自杀。
魏延之死是蜀汉的悲剧,这个悲剧是各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里,最主要的还是诸葛亮的政策,魏延自身性格的缺陷。这一切使得他最终没能逃脱身首异处的下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8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帝王下葬玄机,其中的过程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