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努尔哈赤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自萨尔浒大捷之后,努尔哈赤并没有就此停止对明征伐的脚步,而是一鼓作气顺势拿下了开原和铁岭两大军事重镇,随后又在大军压境之下兼并了扈伦四部中的叶赫部。此时此刻,不但整个女真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且纵观整个辽东,只剩下了辽阳和沈阳二城孤立在外。因此,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拿下了辽沈,就意味着整个辽东地区全都得屈膝于自己的“后金政权”所统治之下,如此一来,迁都辽东的愿望便指日可待了。
明朝方面自萨尔浒战役失败之后,于当年六月委派了文官出身的熊廷弼紧急前往辽东,取代杨镐,企图以熊之力扭转当时的辽东局势。熊廷弼果然不负众望,在失去了“开铁屏障”之后将主力驻防于辽阳,以辽阳为军事中心,兼顾沈阳的同时又将力量逐渐的向开铁一带延伸,试图以“步步为营”的战略收复整个辽东。但这一战略布局终究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经济基础之上的,而这对于当时腐败已久的明王朝来说自然是难以接纳的,于是在明熹宗时期,熊廷弼由于种种因素被“阉党”集团挤下了台,转而换成了军事才能略为平庸的袁应泰上场。
自袁应泰经略辽东以来,极大地“吸取”了熊廷弼被朝堂之上的言官弹劾的教训,在持法上相较于熊廷弼变得更为宽松,以免遭不必要的言论。战略上则采用与熊廷弼恰为相反的路线,贪功冒进,将重兵驻防于在萨尔浒战役爆发之前就已经被努尔哈赤攻克了的抚顺所、清河堡一带意图伺机东进,此举无疑很符合明朝当局统治者的求胜心理,成功地博取了朝堂上众人的欢心,都认为辽东局势在袁应泰的经略之下不用多久便可恢复稳定。但需要说明的是,袁应泰的此番战略部署实乃一步险棋,抚顺、清河一带距离辽沈二城路程太远,一旦努尔哈赤突然挥师南下,绕过抚顺直取辽沈,则抚顺一带的重兵对于辽沈的接济便处于一种鞭长莫及的状态,如此一来,便可间接导致驻守于辽沈二城的明军将士深陷死地。辽沈一旦失陷,抚顺一带的明军便彻底的沦为了努尔哈赤的“饺子”,此时努尔哈赤再率领八旗劲旅回师攻取抚顺也就更加易如反掌了。如此布局,焉能不败?
果不其然,公元1621(天启元)年,努尔哈赤利用明朝易将所带来的契机,亲率八旗骑兵进攻明朝,并率先拿下了沈阳。攻克沈阳之后,利用沈阳所得的火器资源反过来轰击辽阳。由于辽阳城之前在熊廷弼的经营之下变得坚不可摧,于是努尔哈赤佯装率军攻取山海关引得明军中计并出城作战,最终被善于野战的八旗士兵一举歼灭,致使辽阳城被攻克。相较于沈阳,辽阳城的地理位置则显得更加具有优势,往西可通蒙古,向东可连接朝鲜。拿明朝方面来讲,自大明帝国建立伊始,没多久便在辽阳设置了辽东都指挥使司,使得辽阳一度成为了明朝在整个东北地区集军事、文化、商业等于一体的重镇。那么,作为后金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努尔哈赤最终为何没将都城定于辽阳呢?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就在该篇文章当中来给读者朋友们做一个详细的解答。
本文的研究内容:
对于25岁就开始出来统兵打仗的努尔哈赤来说,辽阳城所处的战略地位在他心里自然清楚,这一点毫无疑问。实际上,努尔哈赤也曾将都城放置于辽阳过,但仅仅过了四年最终还是迁到了沈阳。那么,努尔哈赤的此番举措究竟又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辽阳这座城市。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辽阳其实是整个东北地区发展最早的城市,其历史相对来说也是最为悠久的(两千四百余年)。其战略地位也自然不必多说,任何一个定都于北京的朝代都会将其当作为山海关外的一道重要防线,明朝方面由于需要防患蒙古和女真两大势力的入侵,因此,相较于其他朝代更加重视辽阳这座重镇。与此同时,在明朝时期,辽阳城在地理位置上则恰恰处于蒙古、李氏朝鲜和大明王朝三大势力之间,且依托较为先进的农耕经济为基础,辽阳城发展成为了当时整个东北地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一座城市。这也就是努尔哈赤为何要耗费数年死死地盯住辽阳不放的一大重要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只有攻破了辽阳,才能实现率军直扑山海关会一会明朝皇帝的愿望,同时也能借此进一步促进“后金”的农耕经济发展,毕竟相较于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农耕经济更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
然而,努尔哈赤在辽阳定都的四年里却让他颇为烦恼。
相较于统治和管理一个小小的赫图阿拉城,面对着这么一座偌大的辽阳城让努尔哈赤显得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就这样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全体的八旗将士在他的率领之下迁到了辽阳。然而,由于女真人和辽阳城内汉人处于杂居而引发的一系列动乱使得努尔哈赤十分头疼。作为女真人中的领袖人物,努尔哈赤为了维护女真人的利益不得不变相的打压当地的汉人,以巩固住自己的地位,但如此一来也直接刺激到了辽阳城内汉人的反抗情绪,使得当时的汉人清楚地意识到,后金政权比明朝统治者也好不到哪儿去,于是,汉人与女真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升温。最终迫于种种压力,努尔哈赤不得不放弃辽阳,将都城迁到了当时面积仅为辽阳一半的沈阳城内。
此次迁居是努尔哈赤深刻地认识到“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可能的,以自己现在的能力虽然可以攻下辽阳,但想要真正的“消化”掉这座偌大的辽阳城是非常艰难的。与其如此,不如退一步将都城迁到沈阳,于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努尔哈赤最终将都城定在了沈阳。相较于辽阳,沈阳城也让努尔哈赤更加有安全感,因为此地距离自己的老家赫图阿拉城更近一点,而且与赫图阿拉城同属于浑河流域,显得更为亲切。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西边的蒙古势力和东面的李氏朝鲜势力很大程度上都依附于明朝帝国,因此,当自己身处辽阳城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两处势力进行分兵布防,再加上明朝一大势力,致使八旗士兵不得不兵分三路进行驻守,此举无疑是在削弱八旗士兵的战斗力。最终,出于种种因素考虑,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将都城迁到了沈阳。
萨尔浒之战后,老汉王努尔哈赤势力大增,随后将都城从胡图阿拉迁至辽阳,取名东京。然而建都仅仅三年,就突然决定迁都沈阳。努尔哈赤为什么坚持迁都沈阳城?长久以来,民间流传着一个奇妙的传说。
传说有一天,努尔哈赤和诸侯贝勒商量此事,突然提出迁都沈阳的想法。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时间,所有人都表示反对。结果,君主和他的臣民在皇宫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国王和大臣们认为东京已经相当有规模了,如果再动,势必浪费人和钱,得不偿失。努哈契认为,“沈阳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繁荣之地。可进可攻,可退可守。建都之处,西可攻大明,北可攻蒙古,南可征服朝鲜。此外,沈阳山是一个罕见的地方,有美丽的绿色水,深树林,许多野生动物和丰富的鱼虾。诸侯各持一端,一时难以达成共识。
就在这难解难分之际,突然门军报告,有一位老者前来求见。努八下达了命令。请进来。老人一跨进庙门,就大声向汪涵报告这个好消息:“大人,我家住在神水以南的凤济堡。前天村子东边的树林里突然飞来一只凤凰。是凤鸟之王,吉祥之兆。当你飞到这里,你必须是君主。所以我来告诉你这个好消息。努尔哈赤听了大喜,重赏老人,然后派人去查看。果然,一只美丽的凤凰落在了森林里。努瓦心中一动,他问王这是什么意思。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说什么。只有四贝勒皇太极回答说,‘凤凰永不落于不毛之地。这片落凤之地,风水一定很好。把首都迁到那里是上帝的指示。努哈契兴奋地说,‘思蓓勒说得对,所以我们要跟着凤凰的下落走!所有的王公大臣也都点头赞成。
努尔哈赤一边派人勘察地形,一边征集民工车马,准备修建规模宏大的建筑。谁知刚一动工,凤凰突然转身,拖着长长的声音飞走了,直到落在深水以北的沈阳,不停地向努尔哈赤点头。努尔哈赤见了,大声说:‘如今凤凰飞下沈阳城,其声不绝。可见,那里才是真正的风水宝地,新都应该迁到那里。你怎么想呢?他们保持沉默。努尔哈赤果断地挥挥手,大声说:‘看来凤凰是天意,命我在沈阳建新都。既然神指示我迁都于此,我怎敢违抗?见他打定了主意,又见天意,都同意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果然命人在凤凰定居的地方建都,并命名为‘奉天’,后改为‘奉天’,意为‘奉天以载’。新城建成后,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辽阳东京城迁至沈阳。
洪兴祖引用《河图》说:“五色水出昆山,其白水入中国,名曰叶禾。”
“沈阳市会有水和地震吗?”
“没有。”
“为什么?”
“因为沈阳城下有一只乌龟,沈阳四角有四座城楼,是乌龟的四条腿。下雨地震的时候,乌龟会撑起沈阳城,所以沈阳是福地!”
我特别喜欢这个传说。当爷爷奶奶带着慈爱的笑容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天真的心就像冬日的阳光一样温暖和自在。
沈阳的四塔四庙,带着人民赋予的善意和创造的光环,在沈阳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心中流传。
四塔四寺诞生的传说
先说有特殊群众基础的第一个故事:据说沈城附近的一条河里有一只千年龟精,大概是老实久了耐不住寂寞,把呼风唤雨的行为当真了thr
李天王把手中的宝塔变成了一条龙,骑在乌龟身上,说这样可以让它停300年。300年后我们该怎么办?后来有个喇嘛梦见佛给了他一个小盒子,里面有四颗佛牙,说只要把四颗佛牙放在龙脚上,这里就会有好天气。当喇嘛醒来时,他告诉皇帝这个梦。皇帝立即在沈阳城周围修建佛牙宝塔,压制龙脚,即东西南北四塔。从此,沈阳确实成为了一块久负盛名的福地。
喇嘛说,解决的办法是在城市的四个角落建四座塔,只有克制住宝纸才能解除干旱。于是,这四塔四庙成了沈阳的瑰宝。
故事总是让人开心的,但故事里卧虎藏龙被困在沈阳脚下,再比如被困在纳塔湾佛塔下的龙。可见古人对佛塔,对清朝皇太极有着超乎寻常的崇敬,佛塔和寺庙也是如此。
四座寺庙供奉不同的佛像。
据记载,清太宗于崇德八年诏建四塔四寺。以沈阳古城为中心,在距中心寺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约2.5公里处,建有东塔永光寺等四座寺庙,名曰“明光普照”。西延寿寺,只为“庆圣寿”;南广慈寺,取“普安中书”之意;北法轮寺,取“循环佛法”之意。
民间传说是皇太极听了喇嘛师傅的游说“建方形白塔可以一统天下”,于是四塔都采用了类似风格的白色圆腹实心砖喇嘛塔。这座宝塔高24米,占地225平方米。它由底座、塔身和相轮三部分组成。
清代沈阳文化名人苗,《陪京杂述》年记载:“据沈阳建城之初,有深意,说城中中心殿为太极,钟鼓楼如两仪,四塔四象,八门如八卦,国源如天,城边如地。角楼、敌楼三层有最高峰三十六尊,内池七十二尊,角楼四季、敌楼四季十二尊,城门、瓮城三尊二十四灵。”所以后世在《易经》中对沈阳城有相应的说法。
当时除了四塔之外,还一起修建了四座寺庙,四座寺庙的建筑格局基本相同。坐北朝南,一进门就能看到天王殿。殿后有五大殿,东西各有殿宇。四座寺庙供奉不同的佛:东塔永光寺供奉“地王佛”;西延寿寺供奉“长寿佛”;南广慈寺供奉“千手千眼佛”;北法轮寺供奉“天地佛”。
西延寿寺
塔背后的美丽传说
在今天的沈阳,你可能不知道以上的传说和历史,但你一定知道四塔,因为它们早已成为沈阳的一个地标,一个地区,甚至一种生活。
在四塔附近的地区,有以它们命名的街道,以它们命名的公园,甚至还有著名的商业街和
与西塔相似,南塔是众所周知的。自然是因为附近遍布的鞋城,巨大的杂货市场,以及远近闻名的烧烤小吃巷。在喧嚣的市场里,南塔保持着自己的风度和矜持,超然于世,看着眼前的一切变化。
相传南塔广慈寺供奉的千手千眼佛,原是一位皇帝的三公主,美貌与善良并存,人称善妃。
有一次,皇帝得了一场急病,神医说需要公主的一只手和一只眼来取药。大公主和二公主都后退了,但却是最小的公主毫不犹豫地砍掉了自己的胳膊和眼睛。后来治愈后,皇帝让如来把这个善良的独眼独臂三公主变成“有眼有手的佛”。可惜传递消息的鹦鹉说错了,说“有眼有手的佛”是“千手千眼的佛”,于是三公主的身上长出了千手千眼。之后民间开始崇拜善良的公主,据说能治病救人,这也正是南塔“广慈”的初衷。
从南塔到东塔,一路繁华,东塔上的树枝早已困扰这座古塔。没有了寺庙的保护,这个塔就活在东塔公园。据说,在20世纪20年代初,张父子建造了东塔机场。飞机起飞时高度较低,经常擦过东塔顶部。后来重修的时候也修好了。历史如何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的话,人们甚至会想知道当时的飞机是否足够强大。
相对来说,四塔中的北塔是最完整的一座,佛教较为频繁,至今仍存。宝塔庙不时修修补补,宝塔上画着一双眼睛。1985年起,沈阳市文物管理处在寺内设立碑林。沈阳发现的各种石碑几乎都收藏在这里了,现在有点拥挤。上面刻的都是模棱两可的话,讲的都是他们认为重要的故事。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沈阳。虽然王公、贝勒竭力反对,但努尔哈赤君意已决。祭过父祖之后,即刻率领大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迁进沈阳城。
努尔哈赤从以其父的13副遗甲起兵,至建立后金政权并不断强大,曾先后4次迁都: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在费阿拉称王;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迁都至赫图阿拉,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萨尔浒之战胜利后,又将行宫移至界凡;攻陷辽阳后,又在辽阳建东京城;建东京城仅4年,又迁都沈阳。每一次迁都都是迁往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众多、土地更加肥美、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地方。但最后一次迁都却要从作为明代辽东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的东北第一大城辽阳,迁往规模不及其一半的沈阳,沈阳又有什么得天独厚的都城优势?既然没打算久居辽阳,为何还要大兴土木,在宫殿刚刚建好,官员尚未安居之时,又匆忙迁至沈阳?史学家对此有各种解释,民间也有各种传说。
历代王朝选定都城,都不外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因此史学家在讨论后金的迁都原因时,首先就要从这几方面去寻找证据。
辽阳虽然在当时是辽东的军政中心,但因明廷的腐败,其经济已开始下降,而沈阳的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沈阳地势平坦开阔,粮食出产富足,有林有兽,有水有草,符合满族人狩猎的生活条件。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上看,辽阳城因长期满汉杂居,民族矛盾激化;而沈阳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人口便于管理。从地理位置来讲,沈阳一直是一个军事要地,是所谓的形胜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既便于护卫新宾老家和铁岭、开原等国土,又便于西征、北伐。这是史学家们比较辽阳与沈阳条件优劣,对努尔哈赤为何迁都沈阳做出的结论。其依据,主要是《清太祖实录》和《满文老档》的有关记载。
努尔哈赤提出迁都沈阳,诸王、贝勒、大臣不了解老汗王的意图,一致表示反对。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帝聚诸王臣,议欲迁都沈阳,诸王臣谏曰:?东京城新筑,宫廨方成,民之居室未备,今欲迁移,恐食用不足,力役繁兴,民不堪苦矣。?帝不允曰:?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这条记载一直成为论述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原因的依据。按《满文老档》天命十年(1625年)记载:三月初三,汗向沈阳迁移,在辰刻从东京城出发。给他的父祖坟墓供杭细绸,在二衙门杀牛5头,烧了纸钱,随后向沈阳去,在虎皮驿住宿。初四,在未刻入城。以上两条是《满文老档》有关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全部记载。
其实,《清太祖实录》是努尔哈赤之子、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九年(1635年)下令编修的。《清太祖实录》中所记载的关于努尔哈赤对迁都沈阳的一番议论,正是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之所为,即南征消除毛文龙在辽南的骚扰;北征解除了后顾之忧;西修都儿鼻城,渡辽河征明,并出兵宣大长城沿线。这已是皇太极继承汗位时的情况了。从《清太祖实录》的记载可以看出,努尔哈赤迁都的理由,并不符合他迁都后的实际行动。《清太祖实录》载:(天命十一年)正月乙巳朔。戊午上统兵征明,庚辰次东昌堡,翌日渡辽河,旌旗剑戟如林,大军至宁远(《清太祖实录》卷十)。这里记载的是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时的进军路线。这次进军是从海城牛庄一带的东昌堡渡辽河,并没有采取如《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计议迁都沈阳时所说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的路线。因此,《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关于迁都沈阳原因的一番议论,是不可尽信的。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还有另一种说法:努尔哈赤认定沈阳是凤落龙潜的风水宝地。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在建都东京时,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3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但是,3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努尔哈赤正为此郁闷之时,忽一日有人来报,说是他家附近的树林落下一只凤凰。努尔哈赤急忙带众臣前去观看,刚刚走近,凤凰突然腾空而起,直向沈阳方向飞去。努尔哈赤深知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就请风水先生到沈阳察看,发现沈阳真是一个龙兴宝地,于是,当即下决心迁都沈阳。
这个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也不能作为努尔哈赤突然迁都沈阳的合理解释。但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建都建城,都把风水放在首位,这却是事实。
沈阳处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又有辉山做依背,山水交融。据《盛京通志》载,沈阳的辉山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囷葱郁,万年帝业非偶然也。又称其山源出长白西麓,由长白而永陵起运(在新宾县境内),由起运山而福陵天柱山(沈阳东陵),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以西塔湾而止,是为龙脉,也称龙岗。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城,祖陵永陵,以及沈阳的故宫、福陵和昭陵,都建在这条龙岗上。对龙岗一说,史书记载很多。《盛京通志》载:启运山,兴京城西北十里永陵在焉,自长白山西麓一干绵延折至此,重峦环拱,众水朝宗,万世鸿基实肇于此。《清史稿地理志》载:启运山在平岭南麓,永陵之桥山在焉,所谓龙岗之正脉也。对于东陵所在天柱山,《长白山征存录》载:启运山西二百四十里为天柱山,太祖高皇帝之陵寝在焉,名曰福陵,距奉天四十余里。又西越奉天城西北十里许,为隆业山,太宗文皇帝之陵寝在焉,名曰昭陵,距长白山一千七百余里,土人统呼为龙岗。相传努尔哈赤在为其父祖选择陵址时,曾请风水先生指点,风水先生指着祖坟上面的山说:这座山形似条龙,南面那座山形似凤凰,中间平原上有一条河(苏子河),这是龙凤夹一杠,后辈必当皇上。于是,努尔哈赤就在这里建了祖坟,是为永陵,并将这祖坟里的祖宗们追封为皇帝,建陵谒拜。干隆皇帝在东巡拜谒永陵时,曾作《恭瞻启运山作歌》:长白龙干西南来,灵山启运神堂开。原运流长绵奕世,骈蕃褆祉皇图培可见,直到100多年后,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对龙脉一说也是深信不疑的。
从沈阳的自然地理状况上看,从东陵山地经过旧城向西至沈阳站,确有一条自然的岗脊,在旧城处且有较高的突起,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龙岗,它是市区南北地表迳流和浅层地下迳流的分水岭。稍加注意人们会发现,小南门的地势高于小南边门,小西门的地势高于小西边门,小北门的地势高于小北边门,其他大南、大西、大北也都是城门地势高于边门地势。老沈阳人也一定知道,从东陵山咀子起,经毛君屯、文官屯、北陵,西至塔湾,也有一条绵亘北部市区的黄土岗。对于这条黄土岗,人们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沿黄河大街或长江街向北,过了新开河就开始上坡。这就是先人所说的又一条龙岗。这两条缓慢起伏的被现代科学称之为褶皱的地貌,恰巧合了古代的风水之说。
可见,说努尔哈赤认定沈阳是龙兴之地,因而在建东京城仅4年后,就执意迁都沈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努尔哈赤当年迁都沈阳内心中最大的秘密,也许就是发现了浑河与天柱山结合的沈阳宝地,发现了相交理气的山之龙脉,水之龙脉。所以,他力排众议,决定后即匆忙带领八旗大军和家眷迅速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这次迁都的原因,肯定有其政治、经济、交通等战略上的考虑,但不可否认也有风水说的影响。若说战略,那就证明了努尔哈赤的雄才大略、深谋远虑;若说风水,沈阳也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种地理优势,古人将其附会演化成神秘的风水说,不仅努尔哈赤信以为真,就是普通百姓也深信不疑。但不管努尔哈赤是出于何种考虑,他的这次迁都,对后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其子孙的进一步南进,做了必要的准备。
1622年,努尔哈赤迎来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对手,孙承宗和袁崇焕,但此时的努尔哈赤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正忙着应付另一件棘手的事。
夺取辽沈使努尔哈赤登上了人生事业的顶峰,然而军事上的巨大胜利让努尔哈赤有些自鸣得意,但是突然猛增的土地、财富和人口让没有太多管理经验的女真人有些措手不及,紧张与兴奋过后,努尔哈赤又陷入了深深的猜疑和恐惧,曾经作为明朝民族压迫政策反抗者的努尔哈赤,又对辽东广大的汉人实施起了民族压迫政策。
占领辽沈之后,因为担心汉人会报复,努尔哈赤命令女真人与汉人合食同居,以便于对汉人的监视和控制。但这一做法,让很多女真人借机肆意强占汉人的田地和财物。本来的共同居住,成了一场变相的搜刮财物的暴行,这使女真人与汉人本就强烈的矛盾更加激化。辽沈大地上,汉人纷纷逃亡,民间武装反抗此起彼伏。
其实,除了武装反抗以外,还有一些人选择了投毒,他们会在牲口圈里下毒,毒死努尔哈赤的战马,往水井里下毒,毒死喝水的女真人。因此,努尔哈赤多次下令,汉人给的所有东西不能吃,汉人卖的东西不能吃,不能去汉人家里做客,甚至到最后还有女真人在街头被杀,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女真人出行必须带武器,不能单独行动。一旦有不带武器单独行动遇害的,没有抚恤。
辽沈汉人持续不断的反抗,激怒了疲于应付的努尔哈赤。肉体消灭成为最后的办法。于是一场残暴血腥的大屠杀开始了。辽沈大地一片血雨腥风。清朝的官修史书《满文老档》真实地记载了这次大屠杀。
这次屠杀杀了很多人,皇太极自己也说:至此贤良独身几被杀绝。努尔哈赤下令,无谷之人杀,独身之人杀,有钱人杀,有资产且有能力作乱的人不可靠,也要杀。此外,努尔哈赤还要去甄别八旗官员,看看哪些人不可靠,凡是他认为不可靠、不值得存留的人也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辽沈大屠杀,这之后辽沈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然而,努尔哈赤的血腥屠杀除了激起汉民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抗,原本还有许多人对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抱有幻想,现在也加入到了反抗的队伍中。在他们的眼里,努尔哈赤并不比明朝的皇帝好到哪里去。要想免遭八旗铁骑的欺凌蹂躏,只有拼死抵抗。一向英明勇武的后金汗在辽阳这块他自认为的“天赐之地”上,被折磨得心力憔悴。于是,努尔哈赤想到了迁都。
1625年3月,在东京城辽阳居住了四年的努尔哈赤突然向贝勒大臣们宣布迁都,新的都城在沈阳,那时的沈阳只能算是辽阳的一个卫城。而且辽阳城正在建造当中,大多数贝勒大臣都认为此时迁都有些太过草率,但是努尔哈赤仍坚持自己的的想法,并且三天后,他和他的家眷们就离开了辽阳,定居沈阳。
就这样,辽阳的大规模营造骤然停止,沈阳城开始沸腾起来,从辽阳转移过来的数万工匠日以继夜,一座座宫殿和庙宇在沈阳拔地而起,在努尔哈赤的催促下,大正殿和十王亭首先建成。
大正殿是汗王处理政务、商议军政大事的地方。建筑既别出心裁又寓意深刻。八角八边寓意着八旗之意,表现了八旗组织在后金国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大政殿前方的左右两侧,各排列着五座方亭,称为十王亭。这是努尔哈赤时期最有权势的八个旗主和两位王爷的办公场所。国家的一切大事都由汗王和这十位大臣讨论实施。努尔哈赤将女真族的八旗制度,用建筑的形式固定下来。
明日【哇真象】,小哇继续为您讲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8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