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时候皇帝让大臣死的话,抗旨不尊到底会是什么结果呢

众妙之门 2023-07-03 03:35:30

古时候皇帝让大臣死的话,抗旨不尊到底会是什么结果呢

你真的了解,抗旨不尊的结果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随着封建制度的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皇帝越是想出各种方法来加强自己的统治。随着皇帝的权力的加强,大臣的权利不断的缩小,到了明清时期,就成了皇帝的附属品。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很蹊跷的现象。在历史上很多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结局都不是太好。除非你急流勇退,彻底让皇帝相信你,没有其他的心思。自古就有这么一句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被皇帝此后的大臣们,儿皇帝又在这些大臣自杀的背后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其实这种君主暗示大臣自杀的事情早在先秦就屡见不鲜了。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大夫叫伍子胥,他帮助吴国君主征战四方,督造城池。当时吴国的社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在诸侯争霸的前期,吴国在诸侯国中是比较先进的。后来伍子胥有建议夫差先灭掉越国,先不要攻打齐国, 其实这是伍子胥考虑到当时的齐国还是比较强大的,吴国应该先灭掉越国,壮大自己实力,然后在考虑灭掉齐国。但是吴王却怀疑他是齐国的奸细,于是就赏给了他一把宝剑,已经很明白了,就是让他自杀。伍子胥非常的生气。他就安排家里人,死后把自己的双眼挂在城门上,他要看着吴国灭亡。皇帝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的生气,就安排人把他的实体直接扔到河里面。

秦国丞相吕不韦,在秦始皇刚做皇帝的时候,他掌握着国家的大权,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有权谋的皇帝,在登基以后精心设计,慢慢的权力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他掌握权利以后,就把吕不韦流放到了封地。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放子心。吕不韦到封地不久,他就派人给他送去了毒药。吕不韦就很明白了。于是就服毒自杀。

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这些君子是非常腹黑自私的一面,有些人会说,皇帝让你死为什么不反抗一下呢。历史又告诉我们如果不自杀,将会有比自杀更惨的结局。

在汉景帝的时期,有一位名将叫周亚夫。他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平定了七国之乱,为国家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功高震主,引起了皇帝的猜疑。以买卖兵器的罪就给他定性为谋反,给他定了个死罪,周亚夫是一个性情直率的人,他不服,就是不承认皇帝给他安得罪。最后在监狱中不看受辱,绝食五天,吐血身亡。

这样看来,君主为了统治自己的统治,腹黑的次大臣死罪,是比较顾忌大臣的颜面的了,想想商鞅,袁崇焕这些大臣做出的无畏的反抗,结局更惨。

现在抗旨不尊治什么罪

现在抗旨不会尊治罪,首先现在是没有“旨”,“旨”即指圣旨。圣旨是指古代中国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现在我国都是按照法律法规,或者政府的政策、文件办事。此外,现在我国《刑法》也没有规定类似的罪名。

中国古代流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为什么?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到底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

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齐国大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曰:「独吾君也乎哉 吾死也。」曰:「行乎 」曰:「吾罪也乎哉 吾亡也。」曰:「归乎 」曰:「君死安归 君民者,岂以陵民 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 而焉得亡之 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左传》是儒家经典教材, 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死呢?”

《孟子·万章上》说:“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权之上,还应该有“道”。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贤人,君主应该恭敬如师,不能以臣子对待。君权并非至高无上。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义。《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过,曾子的父亲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向父亲赔罪:“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孔子教育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慈禧下令分尸洪秀全,一向听话的曾国藩为何抗旨不尊呢?

19世纪50年代,以洪秀全等人为首的武装起义给清政府带来了极大麻烦,使得清朝深陷内忧外患之中。而清朝大臣曾国藩瞄准时机,借着镇压起义发展起了自己的湘军,与太平天国耗了十几个年头。

1964年3月,湘军包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7月19日,天京陷落。而早在三年前,咸丰皇帝便已经离世,国家朝政完全把控在慈禧手中。她听闻这个消息也十分高兴,当即就下令让曾国藩把天王洪秀全分尸示众,并将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押回京城。

但是,向来听话的曾国藩既没有将洪秀全的尸体示众,也没有将李秀成送回京城,最后的结果引得慈禧太后不满,但是太后也无话可说。这也不是曾国藩故意要抗旨不尊,主要是这件事情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就连曾国藩也始料未及。

先说洪秀全,1964年3月湘军包围天津的时候,他就已经一病不起。在交代完后事之后,洪秀全就在6月1日自杀了。但是他的臣子们却没有将这则消息公布出来,害怕动摇将士们抗敌的决心。

洪秀全的遗体被藏在宫中十几天,才秘密下葬。保密工作做得好,清军自然是没有得到这个消息。天京城攻破的时候,曾国藩就把一切事宜交给了曾国荃处理,他对于洪秀全就只有一条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然而,曾国荃带领着清朝的将士们把太平天国王宫的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这才想起来自己兄长的吩咐。可是这满王宫内,哪里有洪秀全的影子。他们还是按照李秀成的招供,才将洪秀全已经腐烂毁容的尸体挖了出来。

这等延误军机的事情若是上报上去,慈禧肯定会重罚。曾国藩哪里会不知慈禧的狠辣,当即就命人把这个消息隐瞒了下去,直接叫人将洪秀全碎尸后烧成灰烬,又将其骨灰装进大炮,轰了个挫骨扬灰。

而至于知道全部过程的李秀成,曾国藩不可能放过。更何况李秀成被俘虏后,在逼供之下写出了上万字的自述,里面涉及了很多细思极恐的隐秘,同样也暗含了一些对湘军不利的事情。

常年不在帝皇身边,曾国藩的湘军又逐渐势大,慈禧太后肯定会因此起疑。于是,8月7日李秀成招供完毕,便遇害了,时年41岁。对此曾国藩也有让慈禧哑口无言的解释:将士们积怨深重,群情激昂之下将洪秀全挫骨扬灰了。

至于李秀成,则是怕他在押送途中逃走,所以已经让他招供完毕,并直接将其斩杀。曾国藩还将《李秀成自述》改了改,确定不会殃及湘军后才呈交给了慈禧。慈禧看后虽然高兴,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过湘军势大,慈禧还得靠着曾国藩继续肃清太平天国的残余力量,所以也不好发作。不过曾国藩这一招也杀鸡儆猴了,朝廷中政争云波诡谲,很多大臣见曾国藩得势,都想扑上前来咬上几口。

曾国藩将太平天国的将领直接就地正法,也是断了很多人想利用李秀成等人做文章的念头,同时也能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不过慈禧太后也不是软柿子,看出了了曾国藩的猫腻,下一步就是想办法瓦解湘军了。

明代最有权势的锦衣卫首领陆炳,敢抗旨不尊,为何还能得善终并保全家?

作为明朝历史上极少数能够善终的锦衣卫部门领导,陆炳的人生充满了传奇。锦衣卫作为明朝皇帝的鹰犬,他们的任务就是潜行在黑暗之中,为明朝皇帝带来想要的信息,同时也为他们做一些不方便出手的事情。所以这样的人,一般都很难善终。

但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执掌锦衣卫的陆炳,能够在他在这样的职务当中得以善终,除了他当年对嘉靖皇帝有救命之恩,更重要的是陆炳其人一直支持嘉靖皇帝,而且他还救过很多当朝名臣,在朝臣当中的名声相当不错,以致于抗旨不尊的他,不仅得以善终还保全了自己的家族。

(陆炳画像)

陆炳的母亲是嘉靖皇帝的乳母,年幼的陆炳和嘉靖皇帝感情深厚。

明朝嘉靖皇帝作为兴献王的儿子,出生于湖北安陆兴王府内。而陆炳的母亲作为嘉靖皇帝的乳母,两人的年纪差距并不大。陆炳从小跟随自己的母亲出入宫禁,也得以有机会,和当时还没有当皇帝的嘉靖相识并成为了小伙伴。

(年幼时陆炳和嘉靖皇帝剧照)

在当时的正德16年,也就是公元1521年,朱厚照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才有了嘉靖成为皇帝的机会。而此时的陆炳,仍然寂寂无名。不过他在自己发小的照顾之下,为锦衣卫舍人,有一个可以读书成才的机会。他在嘉靖11年中了武进士,得到了锦衣卫副千户的职位。

在这段时间里,陆炳去边疆锻炼的时候跟蒙古人硬杠,杀过人。更重要的是,在嘉靖皇帝深陷火场的时候,冲入火场,将嘉靖皇帝背了出来。这种过命的交情,让嘉靖皇帝对陆炳极为宽容,但陆炳却没有依仗圣恩,肆意妄为。

(陆炳剧照)

陆炳执掌锦衣卫并未祸害朝堂,反而保护了兵部尚书聂豹和礼部尚书徐阶等诸多当朝名臣。

陆炳做事相当谨慎,虽然他在锦衣卫当差,甚至执掌锦衣卫多年。但他并没有染上那种皇家鹰犬的毛病,反而一直尝试,在嘉靖皇帝和众大臣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因为嘉靖皇帝对于朝臣缺乏信任感,也有很多大臣觉得嘉靖皇帝并不靠谱。所以在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和当朝大臣之间发生了数次冲突,引发了极为不好的政治影响。

(陆炳剧照)

陆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帮助自己的发小,缓和与群臣之间的矛盾。所以他在忠诚于嘉靖皇帝的前提下,通过儿女亲家的身份,与当朝的权臣很小心的往来。在这层政治关系的帮助下,陆炳躲过了朝中的一次次明枪暗箭,也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使用了一些手段,曾经的名将俞大猷这个武将,以及当朝的兵部尚书聂豹和礼部尚书徐阶等一大批文人。

这使得陆炳在文臣武将当中都有一定的好人缘,而且他做这些事情也更多的是出于公心,他不希望这些优秀的人才被朝中的政治斗争,彻底埋没甚至肉体毁灭。于大明朝而言,陆炳的这种行为显然是有功劳的。

(陆炳剧照)

陆炳执掌锦衣卫期间的所做作为,让嘉靖皇帝有利地控制了朝廷势力。

嘉靖皇帝从小在湖北长大,所以他到北京继承皇位的时候,对于朝臣和宫内的一众人等都不熟悉,也缺乏安全感。所以当时的张太后允许他带着湖北兴王府内的人,一起进京。作为发小,嘉靖皇帝对陆炳的信任可谓无以复加。

而陆炳也通过多次功劳,奠定了他在嘉靖皇帝心中的地位。加上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帮助嘉靖皇帝稳住朝中局势。在陆炳身上,嘉靖皇帝感觉到了安全感,而作为锦衣卫的掌门人,陆炳面对嘉靖皇帝暴怒之下多次制造的大案,他也通过手段保护了一些人,不使用恶劣手段陷害一人。虽然他出于自保的目的,让曾经的内阁首府夏言和大将军仇鸾两人生死魂消,但这属于典型的不得已而为之。

(陆炳剧照)

结语:

所以这样一个和嘉靖皇帝私交甚好,而且还处处维护嘉靖皇帝名声的好伙伴,嘉靖皇帝也多次将弹劾他的作奏折留中不发。而且因为他保护了诸多文臣武将,不使用特务手段陷害别人,在满朝文武当中获得了好感。

如此情商高超,而且政治手段成熟的锦衣卫掌门人,几乎很难让别人挑出他的错。加上嘉靖皇帝对其多有庇护,死后也极尽哀荣。所以说他的善终并不意外,而嘉靖皇帝在他死后要求重臣朱希孝好好照顾他的家人,也保证了陆炳全族的荣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7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