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孝张皇后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朱棣对大儿子朱高炽并不喜欢,认为其身宽体胖又过于仁慈,不适合继承大统。可他对于儿媳张氏极为满意,朱棣虽想废除太子,可由于皇后不愿意并未成行。张氏也算争气,生下长子朱瞻基,朱棣对这个孙子极为喜爱称之为“好圣孙”。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将皇位传给朱高炽。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便病逝。父死子继,朱瞻基顺利登基,史称明宣宗。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新帝登基根基不稳,本就对皇位有兴趣朱高煦发动叛乱,打算夺取至高之位。
朱高煦叛乱后,张太后将杨士奇、杨溥、杨荣等大臣召集起来商量对策。用策得当,一月不到便平定朱高煦叛乱,借机消除藩王势力,加固朱瞻基皇权,奠定“仁宣之治”基础。
宣德九年,36岁朱瞻基驾崩于乾清宫,朝中盛传其会将皇位传给朱瞻墡为帝,张氏得知后,召集群臣到乾清宫,并对大家宣布:“这就是新君。”朱祁镇顺利登基,张氏被尊称为太皇太后。
张氏并未垂帘听政,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辅政大臣,放权给贤臣旧人施展才华,国家在他们治理下变得更加强大。
另外,张氏并未因其极高地位,但从未起用娘家人,反而对他们多加约束,告知他们要遵纪守法,不得干预政事,张氏掌权期间后宫被治理井井有条。
太监王振文化善嘉,成为太子伴读,这家伙不是省油的灯,伺候好朱祁镇后,多次干预政事。张氏看出王振不对劲,召开杨士奇、杨荣、杨溥等重臣,当着他们的面命令其下跪,大声斥责其干预政事一事,并告知他若还有干预朝中,格杀勿论。同时叮嘱朱祁镇要勤于政事。
张氏对王振严加防范,只要听到其有干预政事,就对其严加斥责,让其不敢造次。王振对太皇太后极为害怕,做事多有忌惮。
不久,张氏去世了。张氏走后,那些贤臣旧人也因年龄颇大纷纷退出朝中,以至于改革未进行到底,王振这家伙抓住机会成为大明历史第一个权宦,明朝因此开始走下坡路。
杨溥熟读史书和古典文学著作,他对有关国家兴亡的理论研究得比较透彻。在担任明朝重臣期间,他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尽心尽力,死而后已,成为推动明朝稳定的一个重要人物。
杨溥注重宣扬和运用古代治理国家的优良方法。他建议黄帝在朝廷上除恶扬善,这让明朝的官场风气得到了纠正,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的步伐。
杨溥品行高尚,为人低调,在与同僚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他仍然保持平和的心态,入情入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经过他耐心地引导,那个时期的明朝官场仿佛被一股清流洗涤,达到了吏治的最好时期。
杨溥不仅成为官场上的一座丰碑,而且还在文学方面有比较大的影响。杨溥从小苦读诗书,研究经典,这让他形成了成熟而深刻的观点。他的著作成为当时很多人传阅的对象,大家纷纷称赞他的作品,同时,他的诗作也会对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杨溥的书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书法界研究和模仿的对象。
仁宗张皇后,历史上有“女中尧舜”之誉。她一生经历了燕世子妃、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几个封号,她支撑过三个皇帝,见证了明朝逐步走向巅峰,她的死,也为明朝的强盛划上了休止符,她绝对堪称“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最初,她是燕王朱棣的儿媳、世子朱高炽的妻子。后来,朱棣登基,世子成为太子,她自然成了太子妃。在太子妃任上,她严守妇道,甚得公婆喜欢。
当时,太子地位不稳,因为他身体肥硕不能骑射,而弟弟高煦却如其父一样英勇果敢,且屡立战功,于是成祖经常有废长立次的念头。每遇这种危机,张氏就努力从中周旋,为保住太子立下了莫大功劳。
等到被立为皇后,对朝中内外政事,她无不周知。仁宗登基,不到一年即死,宣宗登基,张氏则升级为皇太后。
宣宗登基之初,阅历尚浅,军国大事多听从张氏的裁决。张太后为人慈爱、处事公平,亲近当时的贤臣张辅、夏元吉等,所以上下一心,也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宣宗继续励精图治,臻至“仁宣之治”。宣宗在位十年而驾崩,太子方九岁,当时宫中讹传将立年长的宣宗弟弟襄王为皇帝。在此关头,张太后马上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道:“这就是新天子!”于是,群臣情绪得到了稳定,对着太子高呼万岁。
流言平息,太子即位,张氏成为太皇太后。大臣请求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拒绝,说:“不要破坏祖宗之法。朝廷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就可以了。”
其实,英宗初年的政治,根本无法摆脱张氏的巨大影响。正因为张氏给予了杨士奇、杨溥、杨荣等内阁大臣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三杨”才能展开拳脚,维持朝政的清明与社会的稳定。
当时,太监王振虽受英宗宠爱,但摄于张氏的权威,也不敢过于张扬。英宗登基的第八年,张氏去世,王振日益放肆,“三杨”失去了“背后的女人”支撑,在与王振的对抗中步步落败,朝政大坏,终于酿成土木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说起贤德有才的皇太后,大家第一想到的会是大清朝的孝庄文皇后,这可能更多的是受清宫剧的影响,清朝的孝庄皇太后的确是后人公认的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
孝庄先后拥立顺治和康熙两位小皇帝登基,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很多人认为她是明清以来最贤能的皇太后了。
张氏是河南永城县人,她的父亲是指挥使,她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是朱高炽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年张氏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进封皇太子妃。
张氏的丈夫朱高炽从小性格很软弱,一直体弱多病,而且肥胖腿脚也不方便,一直不受父亲朱棣的待见和喜欢,心中时常有废太子之意。
然而当时身为太子妃的张氏,和自己的丈夫朱高煦不同,她精明能干,处事得体周到,一方面做好朱高炽的贤内助,另一方面还经常进宫孝顺婆婆徐皇后,侍奉尽心周到,因为张氏的贤惠孝顺,徐皇后特别喜欢这个儿媳妇,因此经常在朱棣面前夸赞朱高炽妻子张氏贤明,是合格的皇家儿媳,也是合格的未来母仪天下的最佳人选,因此朱棣对朱高炽的嫌弃慢慢减少。
而且张氏所生的儿子朱瞻基当时聪慧好学,像极了年轻时期的朱棣,是朱棣眼中的“好圣孙”,深得朱棣宠爱,因此也很喜欢张氏这个儿媳,朱高炽没有被废掉太子之位,张氏作为太子妃,起来很重要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张氏被册封为皇后,张氏被册封为皇后以后,对朝中内外大事都熟知,还时常劝说朱高炽勤于政事,同时把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是贤德的贤内助,可惜朱高炽因为身体不好,在位不足一年就在洪熙元年驾崩。
洪熙元年,朱高炽驾崩,终年四十八岁,此时的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监国,而当时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朱高煦也想趁机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
面前如此险恶的局势,张皇后体现了她特有的政治家素质,采取了非常措施,秘不发丧,封锁消息,秘密派出杨荣出京,急召朱瞻基回京,承继大统,一场政治危机得以被化解。
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后,张氏被尊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军国大事大多听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
宣德九年,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八岁,当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还是个孩子,当宫中讹传新皇帝为襄王时,张氏为了朝局稳定,马上主持召集众位大臣来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当时群臣对着朱祁镇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朱祁镇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镇登基后,遵从明宣宗遗诏,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请张氏才可以施行,作为朱祁镇祖母,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当时的张氏等于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团,由于当时朱祁镇年幼,张氏作为太皇太后便成为实际上主掌朝政的人。
张氏当时是宫中实际掌权的人,看到如此情景,当时很多大臣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是张氏却说不要破坏祖宗规矩,并没有垂帘听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辅佐大臣来共同处理朝政事务。
当时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因为受到朱祁镇的宠信,开始嚣张跋扈起来,张氏知道以后,为了避免宦官专权,对朝廷不利,她一直压制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在张氏去世之前,王振始终不敢逾雷池一步,一直谨守做宦官的本分。
张氏不仅处理朝政得当,还经常提醒百官要体恤百姓疾苦,张氏知书达礼,重用老臣,在她的摄政下,她重用张辅、胡濙、杨士奇、杨荣、杨溥五大臣辅政,使得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张氏对外戚的约束也相当严格,她出身寒微,父亲很早就去世,但是还有两位兄长在朝为官,虽然两位兄长当时在靖难之役的时候都有战功,但是张氏始终没有给自家兄弟很高的封赏,也不允许兄弟参加商议国家大事,同时她对自家人要求严格,从不允许自己家人借着自己皇太后的名义欺压百姓,因此家庭成员都是安分守己,因此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称赞。
张氏在世期间,一直参与政治决策,她没有政治头衔,也不选择“垂帘听政”,只是以妻子、母亲以及祖母的自然身份,在朝堂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
张氏历经明代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朝,从太子妃、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不论在朝堂上还是百姓心中,她都是人人称赞的贤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作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用自己的才能和贤德谱写了一曲璀璨的大明华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