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什么不称帝项羽搞分封值得思考!

以史为鉴 2023-07-03 02:54:31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什么不称帝项羽搞分封值得思考!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什么不称帝?项羽搞分封值得思考!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巨鹿之战后, 项羽一方面明尊怀王为义帝,暗中却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以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分成了18个诸侯国,分封给各个诸侯与降将、部将。

最值得后人思考的是--为何项羽要在此时搞分封?

当时,巨鹿之战中,项羽战胜了围困巨鹿的20万王离军以后,统率代、齐、燕、赵、楚王路诸侯大军,与章邯渐成雄师的大军对峙于漳水。当时,章邯急于决战,但从秦二世三年一月开始,到六月章邯降为止,两军并未交战。

项羽之所以不战,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有更深的考虑。当时,章邯手中是20万的正规军,而项羽在兵力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同关中考虑的一样:若此时诸侯又作壁上观,那么,楚军肯定不会占据优势。以这样的军力与章邯决战的话,就算是胜了,也会大伤楚军元气,是以项羽根本不肯轻易决战。

再者,项羽于巨鹿之战中全歼王离军团,早已威名远扬,当时,各路诸侯奉他为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各路诸侯各有自己的地盘与军队,且军队成分复杂,指挥起来,恐怕难度不小。若项羽此时能够缓攻章邯,便可以利用“秦军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渐地收服各路诸侯为己用。

很可能就从这一时期开始,项羽开始与范增等人谋划下一步的战略,而这一战略主要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

但是,当时时局大乱,群雄争霸,敢在这个时期揭竿而起的,野心都不小,要收服这些各怀异心的英雄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在前,各诸侯为自保,尚会听项羽指挥,但若秦军威胁一去,恐怕再也无人愿听项羽之令了。想要让他们对自己死心塌地,自然要拿出有分量的砝码,将诸侯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拴在一起。

有学者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立即称帝、统一天下,但事实上这不仅不可能,更不现实——当时,整个天下的地盘基本都掌握在旧贵族的势力之中,而项羽控制的地盘仅仅有关中而已。但是,关中一地如今却聚集了包括刘邦、申阳在内的大批灭秦功臣,他们不仅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各自的独立军队与忠诚支持者。

此时的项羽名义上只是楚怀王的臣子,其全部家当仅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资本想要学始皇,将天下大权集于自己一身,那无疑是以卵击石——楚军不仅要防止几十万诸侯军再反,还要让大批野心家对自己臣服,这实在是一件荒谬的事情。

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便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多路诸侯聚集于自己的管理之下,同时还用割地封王的条件诱惑秦降将与诸侯为自己效劳。如今,秦朝已灭,野心家们云集咸阳,翘首以待,为的就是让项羽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此时,项羽已是箭在弦不得不发——他无论如何都要给这些人一个交代。

但是,当时六国掌握在诸侯的手中,项羽本人并无尺寸之地可封,因此,他唯一能行的,就是先“王”,然后再将原有的封地打乱,以自己灭秦的威望来重新分封。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利用这些诸侯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由无封地到有九郡的“西楚霸王”。可以说,项羽的分封不仅仅是迫于形势,而且需要对各个势力有个交代,更是为自己日后打江山、坐实霸王之名直至一统天下的必要之举。

眼下,他手中最有分量的砝码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唯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有可能使诸侯臣服,从而驱除“王关中”甚至“王天下”的障碍。

项羽为什么没有称帝的想法?他的思想是否已经过时?

项羽灭秦后自称“西楚霸王”,实际上以项羽当时的实力足以称帝,但项羽似乎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想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皇帝”在当时还并没有深入人心,秦始皇自称是“皇帝”,但整个秦朝也就持续了短短十几年,所以项羽对“皇帝”的概念还没那么深刻。而且项羽虽然比刘邦年轻,但他的思想却有些跟不上时代,还想以分封为主,这也是项羽在战略上的一个失误。

巨鹿之战,二十几岁的项羽一战成名,一举打败秦军主力,成为天下反秦义军的首领。名义上的“盟主”楚怀王奈何他不得,率先攻入关中接受秦王投降的刘邦也奈何他不得,就连手握重兵的各路诸侯也唯他马首是瞻——项羽已执天下之牛耳。他如果要当皇帝,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事,但为何项羽最终选择做霸王而不愿做帝王呢?

首先,皇帝这个概念在当时并没有深入人心。“皇帝”一词是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后给自己加的尊号,可以说是一次创新之举。而赢政给自己加尊号到秦朝覆灭,也就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光景,皇帝的概念并没有深入到各地义军首领的内心。在他们心中,七国分治,各为王侯的观念更为强烈。项羽身为楚国旧贵族的后代,他的想法恐怕也是如此。

其次,秦朝帝制终结的时间太短。项羽认为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是秦王朝迅速覆灭的原因之一。由于地方上没有相应的拥护秦朝的封国,使得秦朝中央在面对众多起义军的时候不得不以一敌众,终至寡不敌众。项羽亲身经历了这次变故,亲身感受到了秦朝中央的自顾不暇,所以在他看来,帝制并不是能够很好保护他掌控天下的最佳选择。

相反,周王朝所实行的分封制,虽在日后也陷入覆灭,但好歹也延续了800年之久。所以,项羽觉得,如果自己要保持楚国长久的统治,保持自己长久地掌握权力,那最好的选择便是周朝的分封制,让其他封国前来拥护自己的统治,如此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刘邦做皇帝之后依旧没有放弃分封制,而是让郡县和封国并存,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再次,当时的局势也迫使项羽必须采取分封制。由于反秦起义军不止楚国一家,还有许多人马,秦朝灭亡之后到了要瓜分胜利果实之时,项羽如果不拿出土地来分封则势必会使众诸侯对他产生怨恨。因此,分封变成了项羽当时的必然选择,而分封之后再去当皇帝,则势必会造成皇位的不稳,就像日后的刘邦一样,一向心思不甚缜密以及不善于玩弄政治的项羽自然不会喜欢这种做法。

最后,也有项羽个人的原因。项羽本人是非常仇恨秦国的,因为他的国和他的家就是被秦国所灭。那么既然项羽如此仇恨秦国,依照项羽的性格,他势必会仇恨秦国的一切东西,包括秦国建立的这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帝制。项羽如果要当皇帝,那岂不是表明他本人心中认同秦国所创立的“皇帝”?因此,从个人的感情角度而言,项羽也会对当皇帝没什么感觉。毕竟,做皇帝和做霸王一样,都是掌管天下权力之人,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

所以,“皇帝”这一概念尚未普及,帝制带来的政权迅速毁灭,分封所能带来的长治久安以及项羽本人对帝制的“不感冒”,都导致项羽宁愿做一个称霸一方的霸王,也不愿做一个皇帝。

项羽在灭秦后分封诸侯是何意,为啥不直接称王?

现代人提起楚汉相争,无不为项羽感到惋惜:一位大英雄,在秦末战争中建立了卓越功勋的不世人物,却败给了一个市井无赖。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在戏下分封,为何要分天下为十八诸侯国,直接建立秦朝式的统一帝国不就好了吗?刘邦作为一个臣子,不就只能老死府宅吗?

其实这种说法,在西晋末年就有匈奴人汉国刘渊说过:汉高祖为什么在楚汉相争之后还要分封诸侯呢?一统天下,不就好了吗?

其实我们现代人不能依照现代人的思维来揣度古人。在当时的古人看来,戏下分封的主要观念是如下的:

一、天下本该就是分裂的。

在当时的古人看来,虽然我们是一个民族——华夏族,但我们的天下是应该分裂的。因为夏朝时代天下有万国,商朝时期天下有千国,周朝分封天下不下百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天下也至少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所以,自秦始皇之前,中国分裂了不下三千年,古人看来天下本该就是分裂的:秦国的地方就是陇西、关中之地;燕国就是辽西之地;齐国就是山东之地;楚国就是湖北、淮河之地等等。秦始皇一统河山,天下都听秦国的,这是不对的。楚项羽抗击暴秦就该恢复旧制,恢复天下分裂的状况。

二、各国应由各国人管理。刘邦是楚人,在秦国旧地做王,也算独一份了。

现代人认为,项羽分封雍王、塞王、翟王统治秦国旧地,是让他们自己羞愧于秦国故民,是为自己防备刘邦从汉中出击。

其实古人和项羽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各国应由各国人管理。赵国旧地该由赵国人管理、魏国旧地也应由魏国人管理,楚国旧地该由楚人管理。秦国地方再好,楚人也不想管,也不愿意管。回到楚国、回到家乡去,不仅仅是为了锦衣华服、光宗耀祖,更是因为从观念上,项羽根本没有想过天下一统,坐拥关中以制约天下。

项羽和当时古人的想法是天下应回归分裂状态:秦国的事情,秦国人去管。这和今天美国在伊拉克扶持伊拉克人组建政府一样,伊拉克还是由伊拉克人来管的好。雍王、塞王、翟王作为入咸阳前就投降的秦国人,也是有威望的秦国人,那么就让他们来管理秦国好了,当然秦国必须削弱,所以一分为四,雍王、塞王、翟王各占一块,刘邦作为楚人占据汉中。刘邦也算唯一一位外国人(楚国)在他国(秦国)为王的人。

三、项羽自己的封号体现的观念。

项羽是天下的雄主,主导了戏下分封,封自己为楚王,称“楚霸王”。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相征伐,需要一个维护秩序的国家,在周王王权坠落的情况下,出现了“霸主”。

项羽首先认为天下应该分裂,但是也应有个维护秩序的国家,于是自己作为诛灭暴秦的最大贡献者,作为楚王,当仁不让,自称“霸主”,是为“楚霸王”。因为楚国地域辽阔,在楚国内部根据建都地点的不同,春秋战国时代为了区分,称之为:东楚、西楚、南楚。项羽建都彭城,地属西楚,故称“西楚霸王”。

除了“霸主”,项羽还比照东周的周王,与诸侯们共尊楚怀王为“义帝”,从后来的情况看,他并不需要“义帝”,所以共尊“义帝”的举动,更多的是恢复旧制。


四、项羽在分封的同时为自己和楚国的强大提过了保证。

仔细分析项羽戏下分封的名单: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首先,六国王室,虽然都得以分封,但都迁出了原来的国都,魏国分裂成西魏国和殷国,魏王变成了西魏王;韩国分裂为韩国和河南国,韩王变成了新韩王;燕国分裂成燕国和辽东国,燕王成了辽东王;赵国分裂成常山国和代国,赵王成了代王。这是因为那些新封的王都是原来旧王手下的将领,这些将领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之后又跟随项羽西进咸阳,分裂这些旧国,安排和自己共过事的将领做王,这些新王肯定支持自己,也就是变相的增加楚国的实力。

其次,这些新王原是旧王的属下,他们能封王,那么,项羽作为楚怀王的属下,就也能封为楚王。

再次,秦国是敌国,必须最大程度削弱,一分为四:雍王、塞王、翟王、汉王;齐国没有派兵参加巨鹿之战,而且在秦末战争中害死过自己的叔叔项梁,也必须削弱,于是一分为三:胶东王、济北王、齐王。

最后,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均是自己的属下,掌管南楚之地,也就是替自己看好南方。

五、封刘邦为汉王,是因为汉中也算是关中的一部分。

楚怀王在激励诸将领灭秦时,发出诏令:“先入关中者,王之。”这句话看似公平,但执行起来,楚怀王却让项羽先北上救援赵国,令刘邦直接西进。谁都知道,巨鹿城外有章邯的数十万秦军主力;而西向则为秦国的当地少量驻军,且刚刚经过陈胜吴广的打击,战斗力较弱。可见当时,楚怀王也是对项羽有所不满的,故意让项羽去啃硬骨头。谁知道,项羽一战成名,秦军闻风丧胆,诸侯膝行而前。只是可惜刘邦由于楚怀王的故意作弊放水,已经先入咸阳。

戏下分封,项羽先差人问楚怀王该怎么办?当时项羽实力雄厚,根本用不着千里迢迢问楚怀王的意见,他这么做就是让楚怀王为他主持分封提供法理支持,也是对楚怀王态度的试探。可楚怀王或许认为必须扶持刘邦,用以制约项羽,同时也拿出旧王室的傲慢,回答“依约”。想必项羽也被气得七窍冒烟,也为后来义帝被刺杀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为了堵塞天下悠悠之口,不违背“王命”,割裂、削弱刘邦和义帝的联系,分封刘邦为汉王。其实如果楚怀王不回答“依约”,或许刘邦也不必去汉中(那时候的偏远之地);或许也就和英布一样分封在楚国旧地为王;或许楚怀王本人也能颐养天年;或许天下也不必再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汉中在战国时期属于秦国一部分,也就是符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也算统治秦国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6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