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明朝,清朝,都是相对比较强盛的朝代。而宋朝时候对外战争经常失败,在外交上显得非常窝囊,所以历史学家很多都瞧不起宋朝。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对于元明清三朝很不服气,经常挑衅他们,但是对宋朝却非常尊重,毕恭毕敬,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国家不是别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对于元明清三国,都打心眼里不认同。比如说元朝时候,忽必烈就派人去日本,那意思是说让日本像以前一样称臣纳贡。但是日本却很强硬,把忽必烈派去的使者杀了。忽必烈知道之后大怒,发兵攻打日本,路上却遇到飓风袭船,大败而归。日本也认为是“神风”帮助日本,从此之后更加瞧不起元朝。
明朝初立时候,也派人去日本,要求他们称臣纳贡。日本人还是不服,硬是把朱元璋派去的侍者杀了五个,囚禁一个,放一个回来报信。当时朱元璋气的那是立马就要发兵征讨日本。但是,考虑到元朝的失利,加上建国初期国力不能折腾,于是忍下了这口气。后来万历时期,将丰臣秀吉20万军队杀的片甲不回,可谓是狠狠的教训了日本。
清朝更不用提,日本明治维新后,第一个开始侵略的就是大清。但是对于宋朝,日本人却是非常尊敬,不仅乖乖每年交钱,而且还派日本女人来到宋朝“度种”,也就是说派日本女人来到宋朝,找机会勾引强壮魁梧的宋朝男子,发生关系怀孕之后,就回到日本生孩子。这样用来改善日本基因。崖山战役以后,日本知道宋朝灭国,举国披麻戴孝。日本为何屈服于弱小的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成为了周边国家向往的天堂,拥有无数粉丝,其中一个便是日本。元朝灭亡宋朝后,日本人都认为:崖山之后无华夏了。转而自己以小华夏自居,自然瞧不起宋朝以后的元明清。因此,宋代那是华夏最后一个其真正佩服的王朝。
这个还真不好说。
日本当时是和宋朝交好的,忽必烈两次出兵日本,就是因为日本不向蒙古人臣服。
高丽已经被蒙古人打下来了,蒙古船队出兵日本的时候主要就是高丽人、蒙古人和宋朝人。忽必烈的船队被“神风”打败之后,日本人把蒙古人和高丽人全部杀了,而没杀宋朝人。
北宋时候,高丽和辽接壤。当时北宋和高丽是友好交往关系(船队),而辽和高丽是朝贡关系。
说南宋灭亡,日本和高丽举国哀悼,这是不可能的。日本人就不说了,一向妄自尊大,而高丽人则已经完全臣服于蒙古。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中日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19世纪中叶以前,中日两国是接触不多但较和平稳定的邻居关系。近代,二战结束后双方一度中断了20多年的官方交往。1972年两国正式建交以后,双方的关系发展迅速。而进入新世纪后双方的关系摩擦不断。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问题等等,而在这些问题中,历史问题无疑是影响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最敏感的问题。
关于中日历史问题,我国学者多数强调以史为鉴。也有学者提出抛开历史问题来发展两国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时殷弘教授在岛根县立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可以大致地搁置历史问题,留到以后去解决,以便绕过更连贯、更有效地实行国家大战略的障碍。”历史问题既然已经早就存在,而且还是影响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采取回避战术,“搁置历史”未必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过分地注重历史,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势必损害双方关系的发展。因而,中日之间应该立足于“现状”谈共识。现在是需要中日双方都拿出勇气来,从实际出发彻底解决历史问题的时候了。
首先,要大力推动中日之间的经济交流。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对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合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两国经济由于总量上存在差距,差别性很大;加上两国在地理位置上又互为近邻,因此导致产生巨大的互补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将为扩大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其次,两国政府引导好两国国内人民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狭隘的民族主义正在成为发展两国关系的最大障碍。从中国方面来说,实事求是的说中国的年轻一代对日本的敌视程度已经相当高,这种敌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日本方面来说,日本政界和民间普遍存在着对历史问题的“负罪疲劳症”。而日本方面篡改历史教科书、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分子歪曲历史等这些活动让中国民众也产生了较大的敌视情绪。因此,对日本在历史观上存在的诸多错误认识,主要要靠日本有远见的政治家、正直的学者和持公正态度的舆论界,通过艰巨的教育,提高日本人民的觉悟,最终解决。
再次,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认同感。中日两国文化特性有着较多相似之处,在很多方面有共性。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将会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最后,中日双方的舆论导向应积极,双方的新闻界应该正视自己的责任,着眼于发展中日关系大局。日本舆论界也应多从客观的历史出发,多宣传中日历史上的友好经历。把日本对华方针,国家走向等客观地介绍给中国。我们国内舆论界也应该多做一些关于日本方面的正面宣传。这种相互的舆论宣传导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对于历史问题,我们要勇于承认,因为它是一面镜子,尽力避免历史问题成为阻碍双方关系发展的包袱,使中日关系更好地向前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5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