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牧野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终结了商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以史为鉴 2023-07-03 02:10:00

牧野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终结了商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牧野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战役,在优秀的将领的带领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为当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过一些战争的胜利,为后期建立新的王朝打下了基础,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吧。

牧野之战,在史上又被为称武王伐纣,是当时周武王联军与商朝的军队在牧野进行的一场决战。当时由于商纣王先征讨西北的黎,然后又平定东南的夷,虽取战斗获得了胜利,但是兵力也是严重的不足,加剧了阶级的矛盾,最后兵败后自焚,商朝从此灭亡。牧野之战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展现出的谋略和作战方式,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商朝从商汤灭夏之时建立,经历了六百多年的统治后,传位到第三十一位国王商纣王的时候,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在政治上商纣王花费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导致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信任飞廉等一帮佞臣,杀死了王族的重臣比干,造成了大臣诸侯纷纷叛离的情况。在军事上商纣王一直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在期间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很多的夷人,但是商军的主力都远征东夷,便造成了商的都城朝歌防守空虚,无兵可守。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的时候,重用了吕尚等贤臣,之后国力日渐强大,姬昌宣扬德教,积极的调解各国间的争端,使得诸侯纷纷向他依附。姬昌趁机统一战线,由于各国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早就已经苦不堪言了,都乐意向姬昌靠拢。

在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他的世子姬发继位,号周武王,在武王继位后,表示继承文王的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无暇西顾的机会向东扩张,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很大的内乱。商纣王杀了他得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还有一些受牵连的贵族投奔了周国。武王从和谐贵族口中得到了不少的机密情报。得知时机已经成熟之后,武王便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结盟的诸侯一起出兵。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 ,周武王亲自率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步兵,出兵东征。在同年2月21日,周武王的军队到达孟津,与庸、蜀、羌、卢、彭、濮、微、髳等部族会合,不少其他国家的国君也亲自赶来。然而,前来阻截的商军阵形也渐渐显出了轮廓。本来斗志昂扬的士兵看到商朝的军队都是本惊吓到了,商的军队一望无边,暗无法判断具体人数,但是要远远多过周的联军。联军方面的士气瞬间变得有些低落。

在朝歌城内,刚得到情报之后,联军便到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抵抗敌人,而且也没有战车使用,仅凭步兵,很难与战车阵抗衡,更何况周的军队士气正锐。商纣王非常震惊,仓促的武装了大批的奴隶、战俘等,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由于无兵可用,加上常年昏庸不得民心,士兵中只有很少的禁军是他的心腹,导致了最终战斗失败。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一场战争,它终结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牧野之战是怎样一回事?

周文王得到姜尚(姜子牙),如虎添翼,整训兵士,积蓄实力,争取诸方国的支持。在周文王宽厚的政策下,虞、芮等一些小国相继归属周人。周先是攻占西部的犬戎和密须(今甘肃灵台),后又率军东渡黄河,消灭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邢(今河南沁阳)。从邢回师灭掉了商王朝西部的重要同盟国崇。灭崇后便在沣水西岸修建了一个城邑,取名丰(今陕西长安西北)。并迁此为都。迁都后叛商归周的人更加多了。

周文王灭商的夙愿还没实现,就病逝了。姜尚又继续辅佐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周武王即位九年后,在太公望(姜尚)、周公旦(文王子)、召公奭(文王子)、毕公高(文王子)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伐纣。

当周武王在孟津检阅军队时,纣根本不作任何防御。朝中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纣的叔父比干、哥哥微子多次劝谏纣都无济于事。于是微子就逃到民间隐蔽起来了。纣的另一个叔父箕子看微子逃走,不忍心离开纣,便在奴隶中装疯。纣知道后命武士把箕子囚禁起来。比干知道后,冒死去劝谏纣,纣恼羞成怒,杀了比干。还剖比干的腹,挖其心,大臣们个个心惊胆战,最后连商朝中两个管理祭祀的乐官太师疵和少师强也抱着宗庙中祭祀时使用的乐器投奔了周。

周文王像周武王向全国诸侯发表了伐纣檄文说:“纣有深重的罪恶,不可不消灭。”率领了戎车300乘、虎贲(敢死队)3000人,甲士(披甲的士兵)45000人东进伐纣。

周武王的军队来到孟津,会合了伐纣的各路人马。争取到分布在西北、西南和长江、汉水流域的氏族、方国的支持。庸、蜀、羌、、微、卢、彭、濮等也来助战。周武王在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誓词说:“各位邻邦友长,各位将士,大家听我说,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之灵,只有特别聪明有才干的人才能做天子。天子是人民的父母,要爱护人民,而商纣王不敬上天,祸害下民,沉缅酒色,实施暴虐,残害百姓;他听信妇人言,不敬天地,不祭祖宗,遗弃同祖兄弟,任用有罪的逃犯,乱杀忠良,囚禁正直的人,耗竭民力,大修宫苑亭台,这样的无道之人一定要灭亡。我们必须同心同德来消灭他!”誓师后,武王率大家渡过黄河北上进攻。

纣此时正在鹿台酒宴歌舞,得知周武王的军队已到孟津,忙命人于东夷各地调兵遣将,又将在王畿内各种劳役的奴隶集中编队,发给矛、戈等兵器,还调集朝歌、沙丘等处的亲军卫队,一共70000人,纣本打算等驻守东夷的商军到达后再去与周交战,但周武王率领的联合大军已迅速到来。纣只得南下,刚走到朝歌南郊牧野(约今河南淇县南70里)得知周军已先到达。周军人数虽不如商军多,但旌旗鲜明,队列严整,士气高昂。商周两军在牧野交锋,周武王为了鼓动士气,再次宣布了纣的罪行,誓死灭纣,周军士气大振,而“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周武王十一年(约前1027)正月甲子日味爽(拂晓)展开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纣将临时编成的奴隶兵队放在头阵,作为先锋队,亲军、卫队在其后,驱赶奴隶去冲锋陷阵。奴隶们平日在纣王朝的统治下积存了多年的怨恨,曾经多次反抗过,现在又被驱赶送死。当他们一接触到训练有素的周军时,不战自败,奴隶们掉转戈矛向商军杀去。周军在倒戈商兵协助下,直抵朝歌城下。纣见大势已去,深知自己若被擒获,必死无疑。就登上了鹿台,穿好衣服,把多年搜刮来的宝物堆积在身边,然后命人放火焚烧鹿台,自焚而死,从而结束了他暴虐的一生。

周武王率军在朝歌城下得知纣自焚于鹿台,亲自举旗,将伐纣的诸侯们召集起来。诸侯们向周王拜贺。然后,周武王率领诸侯进入朝歌,在鹿台前,亲自对着鹿台连射三箭,从车上下来,用剑对着鹿台挥舞三下,以示自己将纣消灭。又命人把纣的尸体抬出,周武王用黄钺斩下商纣的头,挂在大白旗上,昭示商纣已被诛杀。妲己和有莘氏都已自杀,周武王也斩其头,挂在小白旗上。翌日,周武王在朝歌郊设立了祭坛,举行隆重的礼仪,宣告天下:“周革了殷(商)的命,商朝灭亡。我受天命管理天下。”自此,“小邦周”取代了“大邦殷”。

牧野之战的结果究竟如何?

历史上很多战役都是不明所以,牧野之战的结果究竟如何?

说到牧野之战,大家肯定听过,但是这个战役具体是发生在什么时期,很多人确实是不知道,毕竟在历史上有很多战役都是不明所以的。那么这个牧野之战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一、牧野之战发生在什么时期

商朝。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二、牧野之战结果如何

商朝战败,纣王自杀,商朝灭亡。商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生活非常的困苦。当时商朝的皇帝是商纣王帝辛,帝辛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王朝,开始走向了没落。商纣王帝辛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明君的,但帝辛为人凶残,根本不是一个明君,这加速了商王朝的覆灭。

而与商纣王帝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西伯侯姬昌,西伯侯姬昌一直爱民如子,不忍天下百姓受苦,于是他一面假意向商朝效忠,一面又暗中发展周国的实力,为推翻商王朝做准备。西伯侯姬昌于公元前1050年病逝,其子姬发继位。经过多年的准备,姬发联合其他国家准备一起攻打商朝的国都朝歌。姬发接连获得胜利,最终两方在牧野展开决战。

姬发先派丞相姜尚率领数百士兵前去迎战,震慑商朝的军队,然后姬发自己再率领士兵冲进敌军,打破敌军的阵型。由于当时商王朝国库空虚,士兵的人数也不够多,于是商纣王就用奴隶来充数。那些奴隶见到周国的军队如此英勇,纷纷弃械投降。就这样,姬发取得了牧野之战的胜利。商纣王帝辛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而亡。

三、牧野之战的意义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

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当然,这样的神话,在后世仍然一场又一场地上演,不过再也没有像牧野之战这样成功的了。

牧野之战的过程


牧野之战的过程

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的战争,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那么,你知道牧野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吗?牧野之战又是如何以少胜多的?请一起来看下。

牧野之战的过程 论述牧野之战是如何以少胜多的

牧野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

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与此同时,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这时,武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词条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

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

军事史家推测,大概是三百乘战车,三千名虎贲为一个“装甲师”,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在后面组成方阵,为第二梯队。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指银坦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

牧野之战是如何以少胜多的?

朝歌方面,第一批紧急军情前脚刚传到,联军自己后脚就跟着来了,着实被打了个措手不搏穗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更何况周军士气正锐。且商军几乎要一直排到天边,一面面旗帜一望无际。虽然不知道对方确切有多少人,但要远远多过联军。联军将士刚刚鼓起的勇气又快要低落了。

《逸周书·克殷》记载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唯桐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帝辛既然强迫这些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自然会在后方以亲信部队押送,防范他们反叛或逃跑。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诗经·大明》 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不到两个月内,主要的战斗已经结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点就选在牧野,正是这个地方,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5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