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梁晋争霸柏乡之战,后梁从此一蹶不振!

以史为鉴 2023-07-03 02:04:54

梁晋争霸柏乡之战,后梁从此一蹶不振!

还不知道:柏乡之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后,急于荡平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当时中原的各割据势力主要有晋王李存勖、赵王王熔、燕王刘守光、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等。其中晋王李存勖势力最大,对朱温构成了致命威胁。

朱温为消灭李存勖,决心首先除掉赵王王熔和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占领二人盘踞的河北,对李存勖形成夹击之势。这时,刘守光为争夺地盘,在涞水屯集军队,准备攻击赵王王熔所属的定州(今河北定州)。朱温借机以支援王熔抗击刘守光为名,派供奉官杜廷隐、丁延徽率3000魏博(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兵集结于深、冀(今河北深县、冀县)地区,准备乘乱夺取河北。

图 梁晋柏乡之战

大兵压境,王熔、王处直均向李存勖求救。李存勖也早有占据河北的心思,所以下决心联合王熔、王处直对抗后梁,将后梁势力逐出河北。于是,他立即派蕃汉总管周德威出兵支援。朱温获知李存勖出兵的消息,也向前方增兵,任命王景仁为北面行营都指挥招讨使,领兵从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出发,会合各路军队,共4万大军,向晋军进攻。李存勖也迅速开始行动,派蕃汉副总管李存审留守后方,亲率主力出发,与王处直部、周德威、王熔部合兵一处。双方在柏乡(河北柏乡西南)展开决战。

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十二月,梁晋柏乡之战开始。二十六日,晋军到达距柏乡三十里处,为诱使梁军出击,李存勖派周德威率胡人骑兵向梁军挑战,梁军按兵不动。二十七日,晋军进驻到离柏乡只有五里的野河北岸,与梁军隔河对峙,再派胡人骑兵骚扰梁军。胡人骑兵在梁军营前奔驰射箭,旁若无人,破口大骂梁军胆小如鼠。梁军被晋军的行为激怒,将领韩就等人率领步兵、骑兵3万人分三路攻击晋军。

梁军装备精良,铠甲上雕刻金银,外披丝绸,金光闪闪,十分夺目。相比之下,晋军就寒酸很多,晋军的士气不由得有些低落。周德威对部将李存璋说:“梁军打扮得这么漂亮,不是要打仗,只是想炫耀他们的兵威,打击我军的士气,必须给他们点厉害瞧瞧,振奋我军士气。”周德威于是巡视军营,鼓励士兵说:“梁军这些士兵都是些新兵,以前都是些杀猪的、卖酒的、帮工的、卖货的,穿得虽然漂亮,打起仗来10个也打不过你们一个。他们身上穿着绫罗绸缎,还有金银,抓住一个,就发了,大家可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啊。”晋军被周德威的话鼓舞,踊跃请战。周德威亲率1000名精锐骑兵向梁军两翼发起攻击。晋军纵横驰骋,在梁军中来回冲杀,连冲4次,生俘梁军百余人。但因兵力太少,梁军逐渐占了上风,晋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野河岸边。梁军见晋军背水一战,生怕晋军拼命,全军后撤。

周德威见梁军在兵力上占优势,就向李存勖进言:“敌人现在气势旺盛,我们应该等待时机再战,现在不宜出战。”李存勖说:“我军前来救援,越快打越好,怎么能等着不打呢?”周德威说:“我们晋军擅长于野外作战,而不擅长于守城。现在敌人兵临城下,我们无法发挥长处,而且彼此兵力对比又相当悬殊,现在的局势对我们很不利。”李存勖很不高兴,回帐篷里睡觉去了。其他将领见李存勖不高兴,也都不敢说什么。

图 李存勖柏乡之战

周德威见无法说动李存勖,就去见监军张承业。因为张承业很受李存勖尊重,他的话李存勖会听。周德威对张承业说:“大王现在非常轻敌,自不量力,想迅速打败敌人。现在我们和梁军就隔着一条河,要是梁军造浮桥冲过来,我们就全完了。现在应该退兵到高邑,诱使梁军追击。敌进我退,敌退我扰,再派部队切断敌人的后勤供应,不出一个月就可以打败敌人。”张承业很是赞同,入帐去见李存勖。张承业见李存勖还在睡觉,就对李存勖说:“现在是大王睡觉的时候吗?周德威老将知兵,他的话不能不听啊。”李存勖突然坐起来说:“我正在想这个事。”这时晋军抓到梁军的一个俘虏,得知梁军正在造浮桥,晋军迅速撤至高邑。

梁军在柏乡没有储备草料,到城池外去打草,每次都被攻击。没有办法,梁军只好把屋上的茅草和草席铡碎来喂马,结果马大多被饿死。周德威见梁军实力削弱,便带部将史建瑭、李嗣源率领3000精兵在梁军营盘门口大骂梁军。梁军将士被激怒,全部出城,向晋军攻击。李存勖派周德威率骑兵在高邑南牵制梁军,派王熔、王处直所率步兵坚守野河。双方为争夺野河上的浮桥展开激战。

王熔、王处直所部连连败退,眼看浮桥就要失守。李存勖派匡卫都指挥使李建及带200精兵奋力把梁军击退。李存勖欲乘势攻击,周德威见梁军势力仍强,劝止了李存勖,双方沿野河展开血战。

激烈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仍然不分胜负,双方都用尽了全力,就看谁能撑到最后。梁军阵形是分为东西两线,分别与晋军作战。梁军远离后方营地,后勤补给供应不上。激战一天,将士们没有吃一口饭,已经支持不住。而晋军以逸待劳,战斗力仍很旺盛。梁军统帅王景仁在这时发生动摇,命令部队稍微后退,周德威抓住机会,高喊:“梁军跑了!”晋军士气大振,奋勇进攻。东线梁军先撤走,李嗣源同手下士兵向西边的梁军大喊:“你们东边的战友都跑了,你们还在这里不是等死吗?”西线梁军闻此不战自溃。

晋军趁势猛烈攻击,梁军大败,战死2万人。李存勖经此战夺取了后梁的大片土地以及不可计数的粮食、资财、武器,为以后彻底打败后梁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究竟存在多少年
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这是旧史学家的传统观点。
其实在北宋建立时,十国中的大部分国家,如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小国都存在,如何能说这几个国家都消失了呢?
公元979年,北宋大军灭亡了北汉,中国才算基本统一。
若以此来计算,则五代十国的历史实达72年,即公元907年-公元979年,而十国中有些政权的建立时间还要早一些。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简述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他们互相勾结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两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的文化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从出版史角度看,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仅刊刻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而且还于广政十四年(951),经营了「广政石经」的刊刻。这个石经和以前的石经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连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迈评价其「犹有正(贞)观遗风」。此外,后晋的刘等,还撰成了《唐书》二百卷,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吴越的罗隐,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文学家,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今可见者,有《四库全书》所收《罗昭谏集》八卷。西蜀的韦庄、欧阳炯,南唐的冯延巳、中主李景、后主李煜,都擅长写词,均有不少名作传世,开宋词鼎盛之先河。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留传至今的绘画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朝代、都城、年代表
朝 代 都 城 年 代
(或国名) 古 名 今 地
后 梁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07——923
后 唐 洛 阳 河南洛阳市 923——936
后 晋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36——946
后 汉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47——950
后 周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50——960
吴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苏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后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闽 长 乐 福建福州市 893——945
楚 长 沙 湖南长沙市 896——951
南 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市 905——971
荆 南 荆 州 湖北荆州市 907——963
吴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汉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佑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 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 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佑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佑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战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皇帝
五代十国君主 907年-96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五代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 907年-912年 开平 907年-911年
干化 911年-912年
末帝 朱瑱 913年-923年 干化 913年-915年
贞明 915年-921年
龙德 921年-923年
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930年
长兴 930年-933年
闵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 李从珂 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 石重贵 942年-947年 天福 942年-944年
开运 944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
干佑 948年
隐皇帝 刘承佑 948年-950年 干佑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广顺 951年-954年
显德 954年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954年-959年 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武肃 钱镠 904年-932年 天宝 908年-923年
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 钱元瓘 932年-941年 无
成宗 忠献 钱佐 941年-947年 无
无 忠逊 钱倧 947年 无
无 忠懿 钱俶 947年-978年 无
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忠懿王 王审知 909年-925年 无
无 无 王延翰 925年-926年 无
太宗 惠帝 王延钧 926年-935年 龙启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 王继鹏 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无 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荆南 906年-963年
无 武信王 高季兴 909年-928年 无
无 文献王 高从诲 928年-948年 无
无 贞懿王 高宝融 948年-960年 无
无 侍中 高宝勖 960年-962年 无
无 无 高继冲 962年-963年 无
楚 897年-951年
无 武穆王 马殷 897年-930年 无
无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932年 无
无 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947年 无
无 废王 马希广 947年-950年 无
无 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 无
无 无 马希崇 950年-951年 无
吴 904年-937年
太祖 孝武帝 杨行密 904年-905年 天佑 904年-905年
烈宗 景帝 杨渥 905年-908年 天佑 905年-908年
高祖 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1年 天佑 908年-919年
武义 919年-921年
无 睿帝 杨溥 921年-937年 顺义 921年-927年
干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 937年-943年
元宗
(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958年
交泰 958年
中兴 958年
后主 武王 李煜 961年-975年 Did not exist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天皇大帝 刘龑 917年-925年 干亨 917年-925年
白龙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1年
无 殇 刘玢 941年-943年 光天 941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刘晟 943年-958年 应干 943年
干和 943年-958年
后主 无 刘鋹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971年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刘旻 951年-954年 干佑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970年 干佑 954年-957年
天会 957年-970年
少主 无 刘继恩 970年 无

英武帝 刘继元 970年-982年 广运 970年-982年
前蜀 907年 - 925年
高祖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汉 917年
光天 918年
后主 无 王衍 918年-925年 干德 918年-925年
咸康 925年
后蜀 934年 - 965年
高祖 孟知祥 934年 明德 934年
后主 无 孟昶 938年-965年 明德 934年-938年
广政 938年-965年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区独立政权
称号 姓名 统治时间
武平湖南节度 950年-963年
武平节度使 刘言 950年-953年
武平节度使 王逵(王进逵) 953年-956年
湖南节度使 周行逢 956年-962年
湖南节度使 周保权 962年-963年
泉漳节度 945年-978年
泉漳都指挥使 留从效 945年-962年
泉漳留守 留绍镃 962年
泉漳节度使 张汉思 962年-963年
泉漳节度使 陈洪进 963年-978年

梁晋对峙是什么


五代各朝虽然掌控中原与关中地区,但是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所有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华北地区,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
各地藩镇在唐朝灭亡后,初期有些政权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不管他们的外交策略是什么,这些藩镇都已经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具代表性的十个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家称为十国
中原地区归附后梁的半独立政权有义武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成德节度使、赵王王_、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等,独立的是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建立的岐国,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建立的晋国。蜀地方面,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广一带,占据江陵周围的荆南军高季兴在后唐时独立,湖南武安军马殷建楚国,两广清海军刘隐建南汉;江南地区,占据两淮吴地的淮南军杨行密建吴国,浙江钱_建吴越国,福建王审知建闽国。另外,交趾静海军曲承裕自立,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开端
党项族组成的定难军也在陕北夏州一带割据自立。位于河西瓜州的归义军一度建立金山国。此时晋、岐与吴依旧奉唐室年号,而前蜀称帝,均不承认后梁,其余政权都臣服后梁。
后梁太祖针对唐朝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强烈改革。他极度厌恶宦官,曾拒绝在南方避难的宦官返回京城;讨厌唐廷高级官员,启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并且听从李振建议,屠杀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名高官,史称白马之祸。这些失意士人重实际而轻名义,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十分严厉,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然而后梁太祖晚年荒淫无度,甚至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国的李克用更是后梁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后梁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与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称潞州之战。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公元910年后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_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军于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柏乡之战。北方之雄刘守光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公元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建立燕国,公元911年称帝,史称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讨伐刘守光,朱温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
朱温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满朱温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朱温而继位。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公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后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公元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公元918年李存勖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周德威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公元921年张文礼杀成德节度使、赵王王_,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国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勖率军于镇州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后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后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无奈命皇甫麟杀死他,后梁亡。

五代十国的战争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五代十国:
907-960年907年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刘守光击梁军幽州之战
钱鏐击卢佶温州之战
杨渥、马殷浏阳之战
杨渥、马殷朗口之战
908年 后梁开平二年 李存勗破梁军上党之战
909年 后梁开平三年 后梁击刘知俊同州之战
刘守光兄弟鸡苏之战
晋攻后梁晋州之战
后梁击刘知俊灵州之战
危全讽击淮南象牙潭之战
910年 后梁开平四年 晋击后梁柏乡之战
911年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 蜀击歧明珠曲之战
912年 后梁乾化二年 晋灭燕刘守光幽州之战
913年 后梁末帝乾化三年 吴越钱鏐攻吴常州之战
后梁击徐温霍邱之战
914年 后梁乾化四年 蜀击高季昌夔州之战
蜀击南诏黎州之战
吴军击刘崇景袁州之战
915年 后梁末帝贞明元年 晋、后梁争夺魏州之战
蜀击歧军秦州之战
916年 后梁贞明二年 后梁袭晋晋阳之战
契丹攻晋蔚州
蜀军攻歧宝鸡之战
917年 后梁贞明三年 契丹攻晋幽州之战
晋击后梁杨刘之战
918年 后梁贞明四年 晋败后梁胡柳坡之战
吴击谭全播虔州之战
919年 后梁贞明五年 吴越攻吴常州之战
920年 后梁贞明六年 晋击后梁同州之战
蜀攻歧汧阳之战
921年 后梁末帝龙德元年 后梁击朱友能陈州之战
晋击后梁德胜城之战
晋击契丹望都之战
922年 后梁龙德二年 晋击后梁镇州之战
后梁袭晋卫州之战
923年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后唐击后梁郓州之战
后唐灭后梁大梁之战
924年 后唐同光二年 契丹扰北边诸州
925年 后唐同光三年 后唐灭蜀成都之战
926年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后唐内乱大梁之战
后唐平李绍深川西之乱
契丹灭女真渤海之战
927年 后唐天成二年 后唐击朱守殷汴州之战
928年 后唐天成三年 后唐平王都定州之战
楚军击荆南刘郎洑之战
楚攻汉封州之战
930年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后唐击孟知祥、董璋川北之战
932年 后唐长兴三年 孟知祥击董璋汉州之战
934年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 后唐潞王起兵凤翔之战
936年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 石敬瑭反后唐晋阳之战
937年 后晋天福二年 后晋平范延光汜水之战
938年 后晋天福三年 南汉击吴权交州之战
939年 后晋天福四年 楚攻彭士愁溪州之战
940年 后晋天福五年 闽王曦击王延政建州之战
941年 后晋天福六年 后晋平安重荣宗城之战
942年 后晋天福七年 闽王曦、王延政汀州之战
赤军起义
944年 后晋出帝开运元年 契丹攻后晋河北之战
945年 后晋开运二年 南唐灭闽建州之战
946年 后晋开运三年 契丹灭后晋河北之战
947年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南唐、吴越福州之战
王琼起义
948年 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后汉击李守贞等河中之战
950年 后汉隐帝乾祐三年 后周灭后汉刘子坡之战
951年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南唐灭楚长沙之战
北汉击后周晋州之战
952年 后周广顺二年 后周平慕容彦超兖州之战
刘言逐边镐潭州之战
954年 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北汉、辽攻后周高平之战
955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后周攻蜀秦州之战
956年 后周显德三年 后周攻南唐寿州之战
957年 后周显德四年 后周攻南唐淮南之战
959年 后周显德六年 后周攻辽河北之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