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燕云十六州的失守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石敬瑭一句话就造成了整个燕云十六州的失守。说是石敬瑭一句话就造成了整个燕云十六州的丧失,那就太高估了石敬瑭在当时的实际控制力,也高估了后晋当时的实力。
汉朝是有长城的,而且大体上和明长城一重合,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中间在河套地区为转折点,左边向西北方向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右边沿着晋北高原的崇山峻岭向东北方向延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掩护内地的中原农耕地区。
但从东汉末年开始,整个辽东地区就已经成了乌桓、鲜卑实际控制的地区,汉人数量就比较少了。公孙瓒之所以能够击败刘虞,也就是这个原因。刘虞在幽州的统治是建立在朝廷能够给予支援的基础上的,而当整个东汉已经处于崩溃状态的时候,和乌桓、鲜卑关系更加密切的公孙瓒就更加有优势了。甚至连当时最强大的军阀势力袁绍,也是有乌桓和鲜卑的支持的。
整个两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就更加不用说了,整个北方都在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的控制之下,更不用说幽州地区了。经过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各民族的迁徙和融合,为隋唐时期的复兴奠定了基础。而到隋唐兴起的时候,鲜卑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融合,幽州一带成了一些小的游牧民族和汉人杂居的地区,比如契丹和奚,就在今天的辽西朝阳为中心的地区活动。
隋唐时期另外兴起的就是实力更加强劲的突厥,并且压迫蒙古草原东部一带的一些小的游牧部落和民族不得不南下依附中原,隋唐基本上就安置在长城线以北的地区。这个做法和曹操、西晋把内附的胡人安置在并州一带的结果相似,就是这些地区的汉人和这些胡人逐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胡人在汉化,汉人也在胡化。中原王朝强盛,基本上胡人都会逐渐变成汉人,但如果中原王朝衰落,汉人就会迅速胡化。
隋唐是没有修筑长城的,尤其是在唐太宗时期到唐高宗时期,东西突厥最终都降附唐朝,唐朝则到处设置都督府、都护府,进行管制。但这显然不是一个能够可持续的状态。唐朝本身不出问题,当然没有问题,唐朝如果内部出现了动荡,这些地方就很容易背叛唐朝而独立。比如武则天时期,朝廷内部比较混乱,边境地区的游牧部落就开始叛乱,一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又逐步征服。
唐玄宗重新征服这些地区之后,大体上沿着今天的长城一线,设置了一些节度使,驻扎重兵,其中后来的燕云一带的,主要就是在营州的卢龙节度使和在今天北京一带的范阳节度使。早期的节度使基本上都是由汉人担任,到天宝时期,安禄山逐步崛起,同时兼任卢龙和范阳两个节度使。安禄山出任节度使也可以视为唐朝在这个地区的统治越来越依赖当地胡人部落势力的结果。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叛乱发生后,迅速控制了整个河北地区,之后的主战场基本上在河南,以及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唐朝为了平叛,除了将朔方军马上投入之外,又不断抽调北庭、陇右等地的驻军,导致河西走廊和南疆被吐蕃占领,一直进逼到关中边缘地区。最后,虽然安史之乱被平定了,河北地区名义上也服从中央了,但河北四镇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节度使父死子继,或者牙兵另外推举,朝廷的干预能力并不强。
也就是说,从安史之乱起,河北实际上就已经不在中央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内了,处于半独立状态。到五代时期,幽州也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在契丹、河东和中原几个势力之间找平衡,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比如李克用和朱温对峙时期,就时而联合李克用对抗朱温,时而联合朱温对抗李克用。在李存勖消灭后梁之后,幽州感到自己的处境比较危险,就转而寻求契丹的援助,以对抗后唐。但后唐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个地区,就被石敬瑭推翻了。
只不过相对而言,后唐一直没有承认契丹与幽州地区的依附关系,而石敬瑭在受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威胁的时候,不得已而向契丹称臣求援,干脆直接承认了契丹对由州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在石敬瑭所谓的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时候,那些地区本来就不在石敬瑭的控制范围之内,他只不过是慷他人之慨,是对事成之后的分赃协定。而这个协定的前提就是,契丹要帮助他推翻后唐,立他为帝,这个协议才能够成立,如果契丹被击败,自然也就不可能实际控制幽州地区了。
也就是说,历史的看,燕云十六州问题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结果,尤其是辽西一带的控制权争夺的结果。而唐朝在放弃辽西一带之后,这个地区已经成为游牧民族聚居区,但唐朝并没有像汉朝或者明朝那样,通过修筑长城来把游牧民族阻挡在长城线以北,而是通过在沿边地区驻扎重兵,试图通过机动防御来保持这些地区的政治平衡。这么做的前提当然是朝廷自身比较稳定,能够有效支援,当朝廷内部不稳定的时候,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游牧民族的势力就会逐步向南发展,一直延伸到燕云地区。
而到宋朝接手的时候,契丹在燕云地区的统治已经比较稳固,而燕云地区的汉人在经历了长期的胡汉杂居和二百多年的半独立状态之后,本身对中原也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认同感。加上契丹因俗而治,对汉人和契丹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燕云地区的汉人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所以,在宋朝的几次大举北伐之前,朝廷君臣都以为燕云地区的汉人会箪食壶浆相迎,但结果却很尴尬的看到,这些地区的居民反而更加亲近契丹,反而将宋军视为入侵者。
在这个意义上,燕云地区丧失的根本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燕云地区持续不断的胡汉杂居状态,最后是这个地区的居民介于胡汉之间,失去了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隋唐时期始终没有修筑长城,而对游牧民族保持着开放态度,试图以驻扎重兵进行机动防御,但这个策略最终以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整个河北地区失去控制而宣告失败。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割让燕云十六州,「山前、「山后尽失天险,自毁长城
唐朝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更加衰弱,907年,朱温最后取代唐朝建立了后梁政
权。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演化为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王朝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实行的是军阀强权政治。割据一方的藩镇拥有一定的军事
实力,在时机成熟时,他们就推翻朝廷,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同时在王朝内部,
为争夺皇位而内讧,父子相杀、兄弟相杀的事件层出不穷。总之,五代时期就是这样一
个无法无天的时代,军阀们为了皇位可以不择手段,石敬瑭就是这样一个靠出卖国土、
认贼作父而取得契丹帮助,爬上帝位的无耻之徒。
石敬瑭出自西夷,他的父亲臬捩鸡,跟随沙陀贵族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打仗,石敬
瑭本人在年轻时得到了当时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的赏识,成为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
李克用的养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
唐明宗死后,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这就是闵帝。他仅在位四个月,皇位就被唐明
宗的养子李从珂夺去了,李从河就是末帝。末帝即位后,任石敬瑭为北京留守、
太原节度使。李从珂夺得帝位,对石敬瑭是一个刺激。他也就积极筹划如何可以过一下
皇帝瘾了。太原之地地形险固,粮食充足,石敬瑭又把在洛阳的钱财运到太原,准备以
太原为根据地,勾引契丹为助,来夺取帝位。
契丹是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公元907年,阿保机在统一各部后,建立了政
权。阿保机死后,耶律德光继立,改国号为辽。在阿保机建立政权日益强大时,就常常
向南侵扰五代的北部边境。但当时阿保机建国不久,他还曾派使者向后梁王朝称臣,以
求得册封,后梁册封契丹为甥舅之国。契丹不断南侵,也常遇到不小的阻力,所以尚不
能长驱直入。
石敬瑭与他的部下桑维翰、刘知远共同筹划,引契丹为援,夺取后唐天下。石敬瑭
让桑草拟给契丹的文书,表示称臣于契丹皇帝,并向契丹皇帝行父子之礼,答应在事情
成功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的土地。刘知远也认为太过分,他向石敬瑭说:
称臣就可以了,行父子之礼太过分;多给一些钱物就可让契丹出兵帮助,割让土地,恐
怕将来会成为中原的一大祸患,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但石敬瑭帝梦心切,根本听
不进去。当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石敬瑭此举可谓无耻之极。
石敬瑭叛唐后,唐末帝以张敬达为都部署讨伐,杨光远为副。张敬达在晋安乡筑长围以围困晋阳,石敬瑭领军坚守,但也面临着缺粮的问题。九月,耶律德
光帝自率5万军队来援助石敬瑭,当天就打败唐兵并包围了晋安寨。末帝调集军队来解
围。卢龙节度使赵德钧领兵来解围,但是他却以大量金帛送给耶律德光,并请求立自己
为皇帝,他提出的条件是:自己率兵攻占洛阳,与契丹约为兄弟之国,答应让石敬瑭常
镇河东。这个条件比石敬瑭的条件要差得多,但是尽管如此,因为耶律德光觉得自己孤
军深入,赵德钧仍有很强的实力,自己也有被后唐军队切断退路的危险。所以耶律德光
准备答应赵德钧的请求。石敬瑭听说这一消息,十分恐惧,派桑维翰到契丹军营,跪在
耶律德光帐前,从早到晚哭哭啼啼阻止耶律德光答应赵德钧的请求,最后耶律德光才作
罢。
十一月十二日,契丹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晋帝,约定双方永为父子之邦。晋每年
向契丹交纳帛30万匹,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十六州是:幽、涿、瀛、莫、檀、
蓟、顺、蔚、新、妫、儒
、武、朔、云、应、
寰。闰十一月,杨光远杀掉张敬达,向契丹投降。耶律德光遂同石敬瑭一起
向南进军,派高谟翰为先锋,与后唐降军一起南进,到团柏谷,赵德钧与其子延寿率先
逃走,其他将领也相继逃跑,士卒大溃。赵德钧、延寿逃到潞州,耶律德光与石敬瑭到
达潞州,赵德钧父子投降契丹。至此,耶律德光没有再继续南下,石敬瑭则继续向洛阳
前进,后唐军队纷纷投向石敬瑭,末帝与曹太后、刘皇后等人携传国宝登上玄武楼自焚。
当天晚上,石敬瑭进入洛阳。石敬瑭就是后晋太祖。
石敬瑭奉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向契丹称臣,每次契丹使者到来,他都要拜受契丹诏
敕。除每年输送的金帛之外,凡有吉凶庆吊,节日赠送,后晋向契丹进奉的珍奇礼品数
量也很大。以至应天太后、元帅、太子、南北二王韩延徽、赵延寿等大臣都有礼品,稍
有不如意,就派使者来指责,石敬瑭每次都卑躬屈膝地道歉。后晋的使者到契丹,契丹
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使者回来向朝廷汇报,无论朝中还是民间都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
而石敬瑭却从来没有感到不耐烦,这个儿皇帝真是毕恭毕敬了。
契丹从石敬瑭那里得到燕云十六州,但是一些地方的军民反抗,却使契丹统治者并
不能轻易取得这些地区。如在云州,云州节度判官吴峦对部众说:我们有礼义之俗,怎
么能向夷狄称臣呢?他被推举主持云州州事。在吴峦的率领下,云州军民闭门拒守,契
丹兵不能攻克,只好绕城而走。
契丹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分置南京道和西京道,以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石敬
瑭割让十六州,将北边险要之地,拱手让与契丹,造成契丹统治者南扰的有利条件,从
此中原王朝在与契丹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当时人桑维翰曾经谈到北
边形势,指出契丹骑兵,利在坦途,中原步兵,利在险阻。割让十六州以后,燕蓟以南,
千里平原,步兵与骑兵谁更有利,是十分明白的。
石敬瑭死后,侄儿石重贵继位。石重贵不向契丹称臣,在后晋朝臣中也有以景延广
为首的强硬派。耶律德光怒不可遏,派使者质问。从开运元年起,耶律德光
多次入侵河北、河东各州县,所到之处玉石俱焚。开运二年,契丹军队攻掠
邢、_、磁三州,到了安阳河。后晋为了抗
击契丹,动员了全国兵力,阳城一战,契丹大败,耶律德光丢了车子,骑骆驼逃回幽州。
开运三年,后晋将领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相继投降契丹,契丹大
军在耶律德光统率下长驱直入中原腹地。第二年年初,开封陷落,石重贵被俘。中原人
民纷纷起来,奋勇抗击契丹统治者的骚扰。这时,原为石敬瑭部将,这时担任太原节度
使的沙陀人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为汉。
契丹据有燕云十六州,使它成为南侵的根据地。后周时,契丹又帮助北汉进扰中原,
北汉也勾结契丹,想仿效石敬瑭。
周世宗柴荣曾于显德六牟进行北伐,收复了瀛、莫、宁
三州和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关。因周世宗病逝,北伐中
止。
北宋建立后,统一了内地,形成了宋辽对峙的局面。宋太宗曾两次大规模北伐,试
图收复燕云故地,但都没有成功。
由于北边险要地区的失去,北宋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只好以兵为险,靠驻扎
大军来守卫边防,这对北宋国家政治军事各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是由朱元璋收复的。
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公元913-公元1368年)之后,公元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
“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宗为父,石敬瑭为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
政治价值:
燕云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当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时经略东北的基地。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这段话足以阐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