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清官和贪官离任,老百姓都是怎么送别的

众妙之门 2023-07-03 01:23:13

古代清官和贪官离任,老百姓都是怎么送别的

俗话说官场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老爷其实也是兵,谁的呢?皇帝的,那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各位有没有关注过,就说这个古代官员离任之后所发生的那些趣闻,查阅了相关资料。说实话,这可真是一幕幕五花八门的悲喜剧,有的那是依依不舍,哭声震片,有的鞭炮齐鸣,欢呼雀跃,还有的诅咒谩骂,简直什么趣事都有,而且很有创意。今天就跟大伙来分享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说实话,过去老百姓活着挺憋屈的,对官员的贪污腐败恨的那都是牙齿痒痒,但是无能为力。所以怒气和怨恨只有在他们离任的时候,才能够得以发泄。你比如说唐朝大历年间就是唐代宗李豫执政期间有一个县太爷离任,当地老百姓就送了一块匾。这匾上写了四个大字,天高三尺。这县太爷可能文化水平也不是太高。以为这匾是夸奖自己明镜高悬,于是呢,就满心欢喜地接受了,就把这匾拿回了家。老爷子看到之后就在琢磨这是啥意思呢?他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也是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老百姓送这天高三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终于有一天。这老爷子是悟出了门道,就给他儿子说此匾文乃诅咒之意,天高三尺者并非天高而是地太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地皮被那个贪官都刮去了三尺,这不就等于天高了三尺吗?说实话,这四个字真是把这个贪得无厌搜刮民财的县老爷刻画得真是入木三分。所以说,民众的智慧真是无穷的,用这种方式进行讽刺,我只能给满分评价。还有一个宋师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说的是某县太爷在离任期间对老百姓,那真是敲骨吸髓伤天害理的事做绝了,把钱财搜刮的那就一干二净,到他离任的时候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搜刮的,可是他仍然不甘心啊。这山这水好风光,你也想带走?怎么办?

这贪官挺有主意,眼睛一转主意就来,还叫人拿来一把折扇,让人把当地优美的山水,都花在了扇子上这才满意而归了。这老百姓其实敢怒不敢言,但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在贪官离任的时候,老百姓就编了四句诗送给他,而且那是口口相传是怎么说的呢?来时修锁去十分,关闭名才一扫空,好山好水一模具,菱形写入画图中,真是这个贪官的形象跃然诗中,真是惟妙惟肖。那除了宋师,还有送对联的,说五代后晋的宋州节度使赵在礼,听名字挺有文化的,但是净干一些没有文化的事,他在任上那是弄权谋私,强睁瞌睡,那搞得叫一个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所以,在他离任的时候,乡民在崖门上就贴了一副对联,以示欢送,对联是怎么写的呢?上联早去一天天有眼,下联失去此地地无痞,可见老百姓对贪官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所以说,这个一臭扁一处是一处,对联的发明那是对那些为政不廉的贪官污吏,生动的一种描绘一种刻画。当然,历史上有贪官,那肯定是有清官的,对清官离任,老百姓那更是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各种表达敬意的方式就闪亮登场。

咱再讲一讲啊,比如说秦汉时期青光离任的时候,民众就请人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字,然后刻在石头上,并且要立在显要的位置上,这时间一长就变成了一种仪式,是让老百姓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发明创造的这种形式遇到了新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后来,即使是贪官,他们要走的时候也是要看到德政碑立起来之后他们才走,否则就赖着不走,这就造成后任无法上班,影响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转了。所以到了唐朝,政府就下令不允许个地方再立这个德政碑了,否则立的碑不仅要拆除,而且责任人还要挨打一百大板了。如果实在是爱民如子,老百姓哭天喊地的要给官员立碑。那怎么办呢?还有一个救济的办法,就是地方可逐级上报给吏部,吏部同意之后就可以理赔了。

但是后来,老百姓觉得申请一个立碑程序太复杂了。有时候中央审批下来,官员早离了好几个月了,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老百姓的智慧,那真叫一个无穷。所以面对困难,万民伞就应运而生了。什么是万民伞呢?其实说的就是这个离任官员平时就像一把巨伞一样,保护着这些老百姓,而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送了三月多,能表示这个官员越有面子。说实话,这种万民伞既能表达对清官的这种敬意之情,又没有这些繁琐的审批手续,所以很快就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据说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米芾在他离任的时候就收到了老百姓自发送的万民伞多达千余把。

这让米芾她的脸上倍儿有面子,说道米芾其实他还有一个故事,叫做什么廉池,讲的是什么呢?说这个米芾在主政涟水的时候,涟水在哪呢?就今天江苏省涟水县,他在离任的时候特意将自己的笔端残墨在池水当中清洗。这是干什么呢?以表示自己来清去白,因为米芾确实为官清廉,所以后人还将他这个清洗笔墨的水池整修,新命名为廉池。据说,现在的涟水县还将米芾洗墨池建设成为了廉池文化的景观,来弘扬廉政文化。

我们再讲讲遗爱靴,爱靴并不是老百姓的发明创造,而是在宋清关时的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个故事也挺有意思,说这个唐代有一个官员名字叫崔荣。他在担任华州刺史的时候做了许多的好事,所以他在离任的时候,老百姓舍不得他走,就拦在路上。可是没想到用力过猛,老百姓就脱掉了这个崔荣的官靴,但是老百姓却是如获至宝,称之为一爱靴。于是脱官靴后来就成为官员离任时的一种意识了。就说官员离任走的时候,如果有老百姓拦路,官员的就会伸出自己的臭脚丫子。

主动的让老百姓脱掉自己的官靴,得到靴子的地方百姓会经过精心的包装,然后把他钉在城门上供着,让人瞻仰参观。据说康熙年间,上海人民在送某任知县的时候,老百姓围在一起要脱知县的靴子,那场面可真是把酒痛哭,知县大老爷那感动的也是痛哭流涕,还无法成行。据说靴子就被脱去了四十余只,准备的都很充分吧。

由此可见,当官的如果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事情,老百姓肯定是会记住这份情谊的。再比如说明代的清官海瑞,被老百姓誉为是包青天海瑞,在离任淳安县县令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的供桌上摆放一碗碗清水和一面面镜子。这是干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是以此来颂扬这位清官清如水明如镜的官德。这真是功过是非盖棺定论。离任,那就是一面镜子,一个为官者政绩如何,名声好坏?当他离任之后,老百姓是看得最清的,定论也是最真的。这是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古代贪官连赈灾钱都贪,为什么没有一个贪官贪阵亡将士的抚恤金?

主要的原因还是贪官不敢拿将士的抚恤金,他们如果拿了这笔钱的话会他会麻烦,甚至可能会因为这笔钱得个杀头的罪名,所以说才不敢贪,而赈灾的钱他们只要不往上报,官官相护的话,还是有可能不被人发现的。

一、贪官喜欢欺负的是百姓

所谓贪官就是从通过自己的权利去拿到一些不正当的利益,而贪官最喜欢拿的就是老百姓的财产,因为百姓之间直接是受当地官员的控制,而且如果没有向上一级报告的渠道的话,那么百姓就没有翻身的地方,所以说哪怕只是一个县令,如果当地的居民没有任何报告的渠道,那么他也是这一个地方的土皇帝,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也是不敢去招惹的,只能够像羔羊一样任由他们宰割。

二、贪官只会欺软怕硬

贪官最喜欢是贪污老百姓的钱,因为老百姓软弱所以他们才敢下手,而阵亡的将士则就不一样了,他们每个人都是经过生死般的磨练,而且数量众多,如果在军队中有与阵亡将领交往较好的人的话,他们之间的感情绝对是亲如兄弟一般的,连自己兄弟的抚恤金都被人贪污了,那么他肯定是宁死也要把这个官员拉下马的。

三、将军在军队中的维护

为一个军队的将领,首先要有的基本素质是要有自己的威望,才能够去统治好这一个军队,而能够快速增加自己威望的方式之一就是保护自己手底下阵亡将士的抚恤金不被其他人偷走,如果一个普通的士兵知道自己的将领连自己阵亡后的抚恤金都保护不了那该有多么寒心啊,更不要提什么威望了,所以说贪官想要拿走阵亡将士的抚恤金是非常难的。

请大家帮我找点关于古代清官的人物,及其主要事迹(100字左右)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土不可无此味。”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的。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真是难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竟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慨!显然,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试想,在这样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玮说的“为清官甚难”,实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很值得称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令州民赵锷修船。及登舟,见修理一新,问花了多少银子?赵锷说十两。江一麟不信,认为十两银子不够,便暗查各色工匠费,实际上花了二十多两银子。于是又取银六两,扇子三十把,墨二斤,折银四两多偿还。赵锷不肯收,但因江公坚持,只好收下。江夫人一向贤惠,谓公曰:“既知十两,即当如数偿之,而则以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银?”江公不禁脸红,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赵锷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气地说:“乃使我不如一妇人耶?”清初作家龚炜对此评曰:“予以公之偿锷已足,夫人犹以为歉,公以夫人之语,而犹以不如妇人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规,施德于民者尽哉!”笔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于此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妻贤淡泊在陋巷,居家严分公私账;后院倘若有贪婆,清官肯定无指望!

正因为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明代前期陕西山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50余年,寿至93岁。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窖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则敢于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时,上殿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竟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批所谓龙(皇帝也)身上的逆鳞。海瑞骂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另如,天启二年(1622)四月,御史帅众在奏疏中竟然敢于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这又需要何等的胆识!果然,皇帝阅疏后大怒,说“帅众不许呼朕万岁,无人臣礼!”幸亏首辅叶向高多方保护,帅众才幸免于难。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无官不贪,枉法者不可胜数。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已堪称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现在,中国历史已进入21世纪。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上的清官,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百姓手中无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会在绝望中盼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能爱民如子。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民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是我们不懈的呼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4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