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怎么样能有多强

以史为鉴 2023-06-12 23:28:02

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怎么样能有多强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军队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伟人,是个非常有能力的统治者,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秦皇汉武,丰臣秀吉出身贫苦,但却靠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统一了天下,跟明朝朱元璋类似,后来丰臣秀吉开始扩张日本,自己的野心也慢慢暴露出来。

丰臣秀吉在位之时,发布的诏书常常以"天下人"署名,表达出他把天下当成囊中物的志向,他占领日本九州后,就表示"朝鲜国王也将服属于我,跟着就收复明朝",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丰臣秀吉甚至还预想过,占领明朝后该如何统治。

在丰臣秀吉的计划中,北京可以当成天皇的驻地,朝鲜等地交给自己的亲信,而丰臣秀吉自己则驻守宁波,掌握贸易枢纽,进而控制中国和南蛮,不得不说丰臣秀吉这个想法很美好,他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实际行动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1591年丰臣秀吉便对朝鲜用兵,当时他纠结了10万大军、5000陆军、9000千水军、战船700艘攻打朝鲜,当时的朝鲜羸弱不堪,还没打开就投降了,迅速向明朝求救,当时万历皇帝只听说朝鲜王子被俘,国王落难出逃。

面对朝鲜的求救,明朝自然不能不管,当时朝中就有人指出,日本野心勃勃,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中国,很快明朝派出人打探,得知日本不但进攻朝鲜,还派出使臣到南掌、暹罗、菲律宾、琉球、朝鲜等地,要求这些地区称臣,共同进攻中国。

面对日本来袭,明朝一开始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派出两万人马出击,恰好又遇上天气条件恶劣,很快这一场战斗就失利了,于是明朝一方面派使者跟日本接触,以便拖延时间,同时做全国总动员,号召将士们杀敌保卫国家。

最终明朝征集了四万大军,尽管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双方硬拼起来,日本海上节节败退,很快日本求和,可见明朝军队战斗力之强,两年之后丰臣秀吉又卷土重来,这次日本有有14万大军进攻,而明朝有七万大军,双方交战一年多,日本再次惨败而归。

对于丰臣秀吉而言,这次他是动用了所有老本,没想到还是无法击败中国,这时他才知道日本跟中国的差距,在后来总结战败原因,他评价明朝的军队,说到"光靠人多是打不赢的",丰臣秀吉在这次战役中遭遇身心打击,很快就因病去世。

明朝在全盛时期军力如何?与当时西方相比又如何?

明朝的军事实力

以下是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

每一营(5000人)其用霹雳炮3600杆,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步枪、大连珠炮200杆,合用药675斤;盏口将军160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1000人为骑兵。可见明朝军事实力很强,有重炮,有很多使用火药的攻击武器。可以看到,明军装备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比起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弓箭刀枪的清军,差距极大。人数方面,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而满清入关前最多也就十万八旗子弟。

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军事制度,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兵源问题。明军部队主要的来源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明朝皇帝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神宗天性贪财,熹宗宠用的魏忠贤贪财,那些权位极高的太监也贪财,要发达的人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这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

明朝重文清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文人出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明朝的运气很好,明末抗清有叁个名将,功勋卓着: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叁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叁个军事专家。可是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其他的文人统帅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明朝的战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焕能够以几千士兵防守住满清十万大军,但在是野战的时候,明朝优势兵力却难以击败清兵。明朝的长城是很有名的,长城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战略思维产物。明朝后期根本缺乏积极进取的皇帝,战略谈不上积极进取是很正常的,加上体制和实力的约束,后期已经无法开展进攻战了。所谓明朝的超级装备,在某些条件下就变成了不利因素。火炮是从外国传来的,制造这些装备需要大笔的开销,为了避免损耗和外流,一般这些装备都保存起来。可是到了战争的时候,士兵不会使用这些火炮,经常发生击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库管理由太监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敌,还要向太监们行贿才行。于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完全被政治腐败抵消了。可见政治上的腐败完全能够抵消军事实力、军事装备的优势。这个时候军事上的优势甚至变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势。从战略上看,这些战争没打之前已经胜负已分。如果不改变明朝腐败的制度,或者说不改变专制的制度,纵然是积累了战术层面上的胜利,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明朝的腐朽注定了他的没落。明朝的溃败不是靠某个英雄能够挽救的。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英雄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中国明朝时期的军队战斗力有多强

明朝部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 处所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 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 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 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 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以后,京 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 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附属 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处所军包含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 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 戍守军队, 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 史称“九边”。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 持处所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 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有苗兵、狼兵 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 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斗,常被召出 征,战斗停止仍回原址。
卫军重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官 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 大的发展。卫军的兵器设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 冷武器制造优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 雷、各类火炮开端设备军队。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 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 管所在卫所的武器修造。

明初,卫军重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 元朝和割据权势投降的“归附军”、因犯法而被谪发的 “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参军的“垛集军”。“垛集”原 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弥补军伍的一种措施,朝廷颁行 《垛集令》后成为卫军的重要征集方法。按《垛集令》 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 为贴户,正军逝世,贴户丁补。永乐以后,正户与贴户的 壮丁轮流更代为军。军民严厉分籍。当军之家皆入军籍, 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处所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 差徭,身份和经济位置都与民户不同。军户固定承担兵 役,父逝世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 若军户全家逝世绝或流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 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
明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五十人,小旗十,各辖十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卫的主官为指挥使,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各卫所分别属于省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的数目:洪武七年(1393)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千户所六十五。永乐后增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千户所三百五十九,总兵额二百七十余万人。明太祖初,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屯田所供以军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