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由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光宗朱常洛是一位极为特殊的皇帝,他当上太子极为不易,群臣为他争了十五年,坐稳太子更不容易,先后经历多次废立风波,还闹出了“梃击案”。最后,这位当了十九年太子的皇帝,居然在继位一月之后暴卒,成为了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就因为在位时间太短,明光宗泰昌帝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比如他有三位皇后,但一个都不是他自己所册立的,而是由他的儿子明熹宗和明思宗追尊的。其中,孝元皇后郭氏是太子妃,而孝和皇后王氏与孝纯皇太后刘氏分别是天启和崇祯的母亲,这样才有资格追尊为皇后。然而这两位皇后,在世的时候都极不顺心,我们今天先说王皇后。
明光宗朱常洛在当太子的时候,太子妃是郭氏,而其她妾室,在当时被称为选侍。王氏就是众多选侍之一,但并不算受宠,得宠的是当时两个姓李的选侍。为了区别,人称东李和西李,西李又最为得宠,十分跋扈,气焰嚣张。
但是,王氏却幸运地生下了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朱常洛还特意向明神宗报喜。明神宗虽然不喜欢朱常洛,但谁能不为自己添孙而高兴?他还特意将王氏封为才人,以区别太子宫中其她的选侍。
后来,在万历四十一年时,太子妃郭氏去世,那么王才人在太子宫中的地位就更为尊贵了。她不仅是众多妾室中独一无二的,而且因为她生有长子,未来是大明帝国的继承人,可想而知有多么风光,又有多么美妙的前景。
然而,一次吵架改变了这一切。西李本来就与王才人不和,两人经常斗气。按理来说,西李虽然生有朱常洛的第四子朱由模,但早早夭折,即便是孩子在世,也不该对王才人无礼。不过,仗着太子的宠爱,西李就是飞扬跋扈,不仅辱骂了王才人,而且还动手打了她。
家中女人吵架,男人就应该出面主持公道,但朱常洛就是不理这事,让王才人有冤无处伸。在身体受伤,心理悲伤的情况下,王才人不久一命呜呼。她的死与西李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她死之后,万历并不知情,居然还命令朱常洛让西李来抚养她的孩子朱由校。
其实王才人死得真不是时候,此时是万历四十七年三月,而一年多之后,万历和泰昌双双驾崩,时间间隔也就一个月,皇位交给了她的儿子天启帝朱由校。如果在这时候,给西李一万个胆子,也不敢与她顶撞。如果她还能多活两年,将西李怎么处分,都是随心所欲的。然而,现实是她已经过世一年多了,被自己的儿子追尊为孝和皇后。
西李挣来了朱由校的抚养权,差点还与万历的宠妃郑贵妃闹出了垂帘听政。还是明朝士大夫强硬,才逼迫西李放下朱由校,带着女儿去前朝妃嫔养老的哕鸾宫居住,这就是晚明三大案中的“移宫案”。
那么,天启知不知道这位西李就是害死自己母亲的凶手呢?他是一清二楚的,王皇后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十五岁了,继位的时候,他也十六岁了。更为关键地是,整个事件就是他向群臣披露的,他在诏书上清清楚楚地说道:
选侍因殴崩圣母,自忖有罪,每使宫人窃伺,不令朕与圣母旧侍言,有辄捕去。朕之苦衷,外廷岂能尽悉。
而且,在王皇后去世前,还拉着朱由校的手,道出了自己的遗言: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不仅如此,朱由校也承认,自己虽然是蒙西李抚养了一年多,但“饮膳衣服皆皇祖、皇考赐也”。西李还“侮慢凌虐”,让他“昼夜涕泣”,而明光宗朱常洛也“自知其误,时加劝慰”。
说来说去,关于王皇后的死,朱由校比小珏还清楚,比我们大家都清楚。然而,他却自称要对父亲孝顺,并没有对西李进行任何惩处,只是没有给她任何封号和权力而已。
王皇后死得太不值得了,她生了个皇帝儿子,而这个儿子竟然昏聩到只知道做木匠,别的事情都不会的地步。仅仅四年之后,被魏忠贤迷糊了头的天启,竟然彻底忘记了自己母亲的惨状,宣布西李无辜,还尊封其为康妃。真不知道,九泉之下的王皇后,将是一个多么无奈的表情。
清朝有这么一位皇后,从十四岁进宫开始一直在后宫生活,活了七十七岁,她生前既无宠又无子。但人生却很美满,因为她名义上的皇帝儿子对她极尽孝心,而且这个儿子只比她小十四岁。从二十岁做太后,直到七十七岁高龄寿终正寝,皇帝儿子足足尽孝五十七年。她也因此成为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后,也是除了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之外第二高寿的皇后。这位皇后就是顺治帝继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孝惠章皇后,也称仁宪皇太后,同时还是康熙爷的嫡母。孝惠章皇后知名度并不高,甚至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面基本都没有露面,不过她的人生比经常露面的后妃完美多了。
看到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氏大家可能已经想到了她的出身,没错她跟孝庄文皇后一样都是出自蒙古科尔沁大草原。还是孝庄文皇后的亲戚,孝惠章皇后是顺治帝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清朝唯一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堂侄女。而废后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所以孝惠章皇后要叫孝庄太后姑祖母,也就是堂姑奶奶。
孝惠章皇后的一生既平淡又颇具传奇色彩,她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做"不争即是争"的道理。她一生与世无争的性格,所以不仅高寿还活的精彩。因为她地位尊贵,间接让她的娘家人都沾了光,她的娘家本来是旁系(嫡系是孝庄太后的亲哥哥吴克善)。由于她的身份,曾一度超过嫡系吴克善,从她之后清朝皇室跟她的家族频繁联姻达十七次之多。家族在她影响下达到巅峰,这些荣耀都是因为她有一个名义上的好儿子康熙。
不过她在成为皇太后之前过得可不如意,甚至十分压抑,时刻有被废的危险,幸亏她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再加上姑奶奶给她撑腰,要不然分分钟被废。顺治帝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做主之下,为她选了孝庄太后娘家侄女为元妃。顺治帝是个非常叛逆的少年天子,对他叔叔和母亲给他选的政治婚姻是一百个不满意。他向往自由,不想活在他人的音响下,所以他对原配皇后根本不待见。后来干脆找来各种理由把皇后给废为静妃,根本不给母亲面子,也许他更恨多尔衮,所以把气都洒在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头上。
废后一年之后,中宫不能无主,孝庄太后和百官又给他张罗一门亲事。范围在满族和蒙古之间选一个,最后选定孝庄太后娘家侄孙女,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女为妃。可想而知顺治帝肯定不会满意,刚赶走一个蒙古皇后,又来俩,还是姐妹花。孝惠章皇后跟妹妹淑惠妃同时被送进宫,进宫后两人先封为妃子,姐姐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册立为皇后。速度快的很,人家就是来入主中宫的,比开火箭的速度还快,直接一步登天。
虽然顺治不喜欢这个表侄女兼妻子,但表面上还是把父亲关系维持的不错,从顺治十二年孝惠章皇后一次生病就可以看出来。这次病的很重,顺治很关心,派了朝廷重臣索尼入宫侍卫,甚至还褒奖索尼: “顷因皇后遘疾甚危。朕心实为忧虑……遂尔勿药而愈立奏康和上释圣母顾虑之怀。下慰臣民仰望之意。朕心不胜嘉悦。”
不过在一年之后顺治就不待见她了,因为董鄂妃的出现。顺治十三年,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入宫,立为贤妃,九月,晋为皇贵妃,她的速度跟孝惠章皇后不相上下。顺治是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个性天子,自从有了宠冠六宫的董鄂妃之后更加不喜欢皇后了,甚至一度要废掉皇后立宠妃为后的决心。在有皇后的情况下册封皇贵妃,这不明摆着为废后做准备呢!
顺治是怎么找皇后茬的呢?办法多的是,他说皇后没有孝心,顺治十四年冬天,昭圣皇太后(孝庄太后)圣体违和,董鄂妃天天侍奉,而皇后当做没事人一样。顺治找这个理由已经暗示大臣们要废后了,不过孝庄太后不会坐视不管,她娘家侄女已经被废了一个,这个侄孙女她可不想再被废。董鄂妃也请求顺治不要废后,甚至还说要是皇帝废后自己也不活了,估计是孝庄太后吓唬过董鄂妃。
顺治十五年正月,顺治又以孝庄太后身体抱恙,董鄂妃在太后面前尽孝,亲侍汤药衣不解带的伺候,而皇后却不尽心为由 。“将皇后位号及册宝照旧外,其应进中宫笺奏等项,暂行停止”。
顺治帝的这个动作对皇后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况不妙啊!停止了皇后应有的不少特权,快成空架子了,这是明摆着又要废后。紧接着顺治又说 :"皇后则因未精勤侍奉皇太后,有违孝道,下诸王大臣议论废后事宜。" 这不又把废后之事拿到明面上来说了,顺治的这番操作让皇后心惊胆战,被吓出病来了。顺治曾经说过 “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乏长才”, 意思就是说皇后老实巴交,又没有什么特长,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了。
二月,皇后生病,皇贵妃董鄂氏“五昼夜目不交睫”照顾,直到皇后痊愈。
董鄂妃还是比较善良、知书达礼的,并没有因为皇帝的宠爱而目中无人,反而在史书上多次记载她为人友善懂规矩。她和皇后两人都是受害者,都是被夹在皇帝和太后中间。董鄂妃在照顾皇后这五天五夜之间肯定有过交谈,董鄂妃也不想因为皇后被废让自己留下骂名。所以她极力劝谏顺治不要废后,终于在太后和董鄂妃的努力下,皇后的位置算是暂时保住了。皇后该有的身份和特权也恢复了,“ 当遵奉嗣后中宫笺奏等项,著照旧封进” 。
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的宠妃董鄂妃在遭受丧子之痛后不久身体每况愈下,于八月十九日薨逝。顺治破了祖制追尊为孝献皇后。皇后还在竟然直接追封侧室为皇后,这是刺裸裸的瞧不起皇后,同时也是跟母亲呕气。自己的宠妃去世让顺治备受打击,伤心欲绝,董鄂妃去世后才过了三个多月,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紧随宠妃之后也驾崩了。遗诏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皇帝位,是为圣祖康熙皇帝,交由母亲孝庄太后照顾。
康熙继位后对长辈们一一上徽号,尊祖母为昭圣太皇太后,后人还是习惯叫她孝庄太后或者孝庄文皇后。此时康熙有两位母亲,既嫡母和生母,康熙尊嫡母博尔济吉特氏为"仁宪皇太后",居慈仁宫。尊生母庶妃佟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也就是两宫并立。
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是个可怜又没有福气的女人,根本不受宠,万幸的是儿子当了皇帝。本来可以享儿子的福,让儿子膝前尽孝,可刚当太后两年就去世了,才二十四岁。康熙也才十岁,母亲的死让他悲伤欲绝,肝肠寸断。天天为母亲守陵,日日哭泣,几乎要哭出血来。直到后来康熙还回忆自己从小就没在父母前面尽过一日孝心。
康熙八岁的时候没了父亲,十岁的时候又没了母亲,现在最亲的长辈就剩祖母和嫡母两人了。之后康熙一直把孝心放在两位长辈身上,就因为自己没有机会给生母尽孝,他把本来给母亲的孝心全部给了嫡母。不过孝惠章皇后对康熙也是如此,她自己没有孩子,自然把康熙当成自己亲生的儿子来看待。史书上对她们母子两人的感情记载的非常多也非常详细,母慈子孝的事情一直在上演。
史书记载孝庄太后、孝惠章皇后、孝成仁皇后(康熙元后)婆媳三代人一起前往顺治的孝陵祭奠。像这种三代人一起祭祖的事情在皇室是很少见的,可见她们婆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睦的。
康熙十九年十月初三日,是孝惠章皇后四十大寿,康熙破例一整天不上班,就专门给母后做寿。整个皇宫热闹非凡, 娱乐 节目也少不了,到了吃饭时间。孝庄太后、孝惠章皇后、康熙以及皇太子胤礽祖孙四代人共坐一桌,庆祝皇太后大寿。孝惠章皇后看到整个家族子孙满堂,她由衷的感到高兴,也感谢儿子康熙对自己的孝心。以后只要是太后过整寿,康熙一定会有表示,均亲制词赋并大礼以祝。每次康熙都想给母后大办寿宴,都被崇尚节俭的皇太后给拒绝了。
然太后均以尚俭故,停止宴饮。
康熙二十六年,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以七十四岁高龄驾崩,孝惠章皇后和康熙两人悲伤异常。康熙割断辫子来表示对皇祖母的思念,皇太后哭的更加伤心,几乎哭的起不了身了。
帝后母子恸甚,仁宪太后哀哭不能起身,康熙帝亦割辫哀痛以表孝思。
康熙最亲的太皇太后驾崩之后,更加敬重太后这个第二亲的长辈,极尽所能的在太后面前尽孝,事事都要考虑到母后的感受,而且外出只要太后身体允许都要尊奉出行。只要太后想要干什么,康熙基本都会抽空亲自奉陪,康熙的意思就是只要母后开心,干什么都行。
《清史稿·列传·卷一后妃》记载:“上奉太皇太后谒孝陵,幸盛京,谒福陵、昭陵,出古北口避暑,幸五台山,皆奉太后侍行。”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陪着皇祖母出塞,皇太后没有随行,但康熙并没有忘记太后,而是时刻挂念她。其中一次围猎,射了一只鹿,康熙亲自把最好的鹿尾巴割下来,又选了一块最好的鹿肉腌制好,让人快马加鞭送到紫禁城给太后品尝。太后收到鹿肉心情大好,直夸皇儿孝顺,让人带信给太皇太后和康熙问安。
“康熙二十二年,上奉太皇太后出塞,太后未侍行,中途射得鹿,断尾渍以盐,并亲选榛实,进太后。”
康熙怕母后孤独寂寞,把宜妃所生的皇五子胤祺交给她膝下抚养,胤祺后面没有参与"九子夺嫡",雍正继位后对这位五弟非常不错,这些都是太后教导有方。
康熙四十七年,"九子夺嫡"白热化,皇太子胤礽被废,康熙被一堆儿子搞的身心疲惫。他把废太子的事情跟母后谈了,太后是看着胤礽长大的,她很不舍得这个嫡长孙。康熙明白了太后的意思,于是决定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了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也是皇太后的意思,大臣们知道康熙是个大孝子,所以都没有反对。
《清圣祖实录》中记载了一件康熙为母后祝寿的重视,复立皇太子的第二年,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十六日,是皇太后七十大寿,康熙为母后举行隆重的生日宴会。排场非常盛大,他邀请了岁贡来京的外藩、贝勒、贝子和全体皇子、大臣以及各位福晋、夫人等齐聚宁寿宫,为皇太后祝寿。这是给足了嫡母面子,不仅如此,康熙还随着音乐跳起了满族的蟒式舞,一边跳还一边频繁的跪地给母后敬酒祝寿。要想此时的康熙已经快五十六了,皇太后自然高兴的不得了,一个劲的说让皇儿破费了。看到母后如此开心,康熙也跟着高兴。
康熙四十六年,二十八岁的皇七子胤祐病的比较重,康熙害怕快七十岁的皇太后忧伤,他叮嘱儿子们不要把这事故事他们的皇祖母,以免她老人家悲伤。
康熙对太后的住所也非常上心,太后住所宁寿宫比较老旧,康熙考虑到太后会住的不舒服,于是给太后建了一座新宫殿。
“朕因皇太后所居宁寿旧宫,历年已久,特建新宫,比旧更加弘敞辉煌,今已告成,应即恭奉皇太后移居。"
太后移居新宁寿宫那天,康熙亲自带着王公大臣们,“仪仗全设”,跪迎母后。
孝庄太后在世的时候,因热河避暑山庄尚未修建,所以她没有去过热河避暑。不过母后还健在,康熙把孝心放在太后身上,每年盛夏,康熙都要奉皇太后去热河避暑。每次都是到了半路自己提前带着一部分儿子和大臣先走,先到避暑山庄布置好一切。当太后到达之后,康熙率领诸皇子、王公大臣出面跪拜迎接母后。
康熙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康熙亲奉皇太后出巡塞外,这次跟以往不同,这次是去科尔沁大草原。这是康熙给嫡母尽孝心,特意安排太后回家看看,这次也是孝惠皇后离别家乡40多年后第一次踏上故士,她那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首先来到喀喇沁蒙古部,住在和硕端静公主(康熙第五女)府第,九月初,皇太后来到出生地科尔沁草原,曾幸科尔沁和硕纯禧公主府第。期间,一一接见了前来朝见的蒙古各王公部落。从科尔沁反回会,康熙又奉太后到盛京祭祖。
《康熙帝家训格言》记载,康熙五十二年,太后亲妹淑惠太妃以年过七十高龄寿终正寝。太后感到非常悲伤,自己也七十多了,头发苍白牙齿也没剩几颗了,心里怏怏不乐。康熙发现母后状态不对,赶紧问安,太后说 :“牙齿动摇,其已脱落者,则痛止,其未脱落者,痛难忍” ,她跟康熙说自己的牙齿掉了的已经不会疼了,会动摇还没掉的疼痛难忍,也是在告诉康熙自己已经老了。
康熙赶紧安慰说 :“太后圣寿已逾七旬,孙及曾孙殆及百余,且太后之孙,皆已须发将白而牙齿将落矣,何况祖母享如此高年。我朝先辈,常言老人牙齿脱落,于子孙有益,此正太后慈闱福泽绵长之嘉兆也” 。
意思是说太后已经七十多高寿,孙子和曾孙辈都百余人了,您的孙子都已经快要头发白了牙齿要掉了。先辈们说老人掉牙齿对子孙有益,这正是母后福泽子孙的好兆头啊!太后听到康熙说的这么好听,心情一下子大好,笑着说 :“皇帝此语,凡我老妪辈,皆当闻之而生欢喜也!” 皇儿说的这些话让我这老太婆心里高兴的很啊!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四,皇太后病危,当时康熙身体也不好,再加上"九子夺嫡"搞的康熙身心疲惫,双脚浮肿的几乎走不了路了。他用手帕缠裹双脚,坐着轿子来到宁寿宫看望母后。康熙跪在床前双手握着太后的手说 :“母后,儿臣在此。” 太后紧紧握住康熙的手,睁着眼睛一直看着他,此时她已经虚弱到说不出话来了。
两天之后,做了五十七太后的孝惠章皇后,以七十七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太后驾崩前后一个月内,康熙都住在苍震门内,未回寝宫,以示尊敬。他亲自赴宁寿宫奠酒致祭,当拿着祭文还没开始读的时候就已经哭的泣不成声。等祭文读完之后,哭的依旧停不下来。
康熙是个大孝子,跟仁宪皇太后的母子感情长达五十七年之久。他在位共六十一年,孝惠章皇后只比康熙大十四岁,太后七十七岁高龄驾崩,康熙也已经六十三岁了,离他驾崩也只有五年光景。当回忆起跟嫡母五十多年的感情的点点滴滴都非常伤感怀念,经常感叹:
“当此之时,止有孝敬朕之人,并无爱恤朕之人”
孝惠章皇后去世后,康熙感觉心里空荡荡的,身边孝敬他的人多的是,疼爱他的人却没有,足见他们母子情深。
孝惠章皇后去世后,有大臣揣摩圣意想尊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为尊,跻身与嫡母孝惠章皇后之上,结果被康熙臭骂了一顿,说这是想让后人骂自己不孝。最后孝康皇后、孝献皇后同葬于顺治帝孝陵,孝惠章皇后葬在孝陵东边,也称孝东陵。顺治自己给宠妃董鄂妃追封的孝献皇后没有得到"章"字谥号(章是顺治帝的谥号,顺治叫世祖章皇帝,他的皇后带有他的谥号才是正统),等于是不承认她的正统性。同祔太庙的只有生母孝康章皇后和嫡母孝惠章皇后,并没有董鄂妃。
孝惠章皇后的一生是值得的,她十四岁进宫,在后宫整整呆了六十三年之久,做了七年皇后,五十七年皇太后,享年七十七。她命不好是因为无宠无子,幸运的是儿子皇帝对她极为敬重,一般皇帝连对生母都没有这么好。
她的优点就如同顺治对她的 评价“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乏长才”一样,她为人淳朴没有心机,又与世无争,这是她的不足也是优良品德。她从来不干政,把一切感情都投入到了自己名义上的儿子康熙身上,关键是这个儿子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当然,她得到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整个 历史 上也没几个人能有她这种际遇。
1、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今河南沁阳人)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
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2、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扩展资料: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形式,让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界还有“孝”之一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孝图
请问文定皇后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知道你是问事迹还是问风评
从事迹上来看是一名非常出色同时心狠手辣的后宫女子 是朝鲜王朝第十一代君主中宗的第三位王后、第十二代君主仁宗的养母、第十三代君主明宗的生母 中宗10年(1515年),大尹派头领尹任 之妹章敬王后在生下后来的仁宗后因产后病而死,尹氏于1517年获安排成为中宗的第三任王后。中宗26年(1531年),文定王后借世子派的力量肃清最后功臣派代表沉贞,其后世子派(尹任派)金安老与尹任专权。中宗29年(1534年)文定王后生下庆源大君李峘,文定王后一派以其弟尹元衡为主,与同宗族的尹任一派因王位继承问题相斗,称为大尹与小尹之争,初时尹任一派(世子派)占上风,士林派儒士亦卷入大尹与小尹的斗争中。 中宗死后,世子继位,是为仁宗,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官方记载仁宗因为父王去世后太悲伤而得病,但民间有流言谓他被继母文定王后毒杀。随后由文定王后之子、十二岁的庆源大君继位,是为明宗,由母后文定太后垂帘听政,其弟尹元衡逐渐得势专权。 明宗元年(1545年),尹元衡与同党郑顺明等人诬告尹任及柳灌等士林势力叛逆谋反,结果尹任等人以叛逆谋反罪被赐死,大尹派被斗垮,史称“乙巳士祸”,此后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专横骄肆日盛。明宗9年(1553年),年满20岁的明宗开始亲政,开始重用其王后仁顺王后外戚李梁,其母文定王后一派势力开始减弱。 明宗21年(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享年65岁,葬泰陵,尹元衡与其妾郑兰贞不久被赐毒药而死。 从风评来讲,历来对文定皇后褒贬不一,她无比聪慧、贤德,但为了政治上的妥协,滥杀忠良变成了家常便饭。当权后的文定,排儒崇佛,无视亲哥哥们的所作所为,排除异己,稳坐江山二十余载直至归天,有朝鲜历史上的武则天之称。 谁知道朝鲜历史上的文定皇后是怎样一个人啊? 文定皇后
朝鲜时代,在暴君燕山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凄苦,民怨百起。朴元宗,洪景舟等人进宫反正,废燕山,推举晋城大君登上帝位,是为中宗。中宗登上帝位,受反正一等功臣朴元宗的威迫,被迫废掉自己的糟糠之妻端敬皇后慎氏。而这些所谓的靖国功臣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来当嫔妃,包括敬嫔朴氏,禧嫔洪氏,昌嫔安氏等等后宫。 中宗10年,中宗继妃章敬皇后生下嫡皇子天胤不到7天就薨世了。朝廷大臣尹任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同样的尹氏家族中,选择了她为皇后。 文定皇后尹氏进宫当了皇后,居于交泰殿。面对混乱的后宫秩序,在学会一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情况下,面临着后宫强硬的对手敬嫔,敬嫔原是一等功臣朴元宗的养女,在丙寅年反正之后被送进宫来,受中宗宠幸,封为‘‘敬嫔’’。敬嫔为中宗生下一子二女,所生福城君即是中宗的长子。而这时敬嫔又有朝廷大臣南衮,沈贞作为左右手。所以对文定皇后的威胁很大,这是可以预见的。 而在这时,另一个女强人郑兰贞正在蓄谋以待,郑兰贞原是中宗叔父巴陵君的亲生女儿,但是因为命运的捉弄,郑兰贞阴差阳错被一个妾侍收养,从小受尽歧视,凌虐,过着不如人的生活,所以郑兰贞不断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必须去争夺,她要所有看不起她的人,总有一天,会跪在地上求她饶恕。这份强烈的叛逆和野心,不断鞭策自己去争夺这个天下。到了适婚年龄,郑兰贞嫁给文定皇后的二兄长尹元衡为小妾。 文定皇后和郑兰贞联手,刚开始使文定皇后感到又高兴又恐惧,高兴在于郑兰贞的的确确使天下第一张子房,她能帮文定皇后扫清前方的黑暗和障碍,但恐惧使郑兰贞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还难以确定。但郑兰贞最终还是帮助文定皇后除去了一切障碍,使文定皇后统治了朝鲜20年。郑兰贞引发了‘‘灼鼠之变’’赐死敬嫔和福城君,引发了很多狱事,赐死了例如尹任,金安老。甚至自己的亲生父亲巴陵君。自己为了坐上正室夫人的位子,毒害金氏,还放弃了和吉尚的爱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掌握整个天下的权势。 中宗逝世,仁宗即位。仁宗天胤乃是已故章敬皇后所生。仁宗登上皇位,文定皇后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庆源大君有如风中的残烛,不免的担心起来。郑兰贞为了让庆源大君登上皇位,曾放火烧东宫殿,后为郑贵人所救才免一难。还毒害仁宗,仁宗当皇帝还不到7个月,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仁宗无子嗣,便由文定皇后所生庆源大君继承皇位,是为明宗。年仅12岁的明宗,在母亲文定皇后和郑兰贞的努力下,终于承继了正统,但以12岁的年龄,是难以亲政的。所以难免就要自己的母后垂帘摄政;这样,文定皇后就实际上掌握了整个朝鲜国,控制了朝鲜20年的命运,这也是文定皇后被历史上称为摄政皇后的原因。 文定皇后摄政不久,便加封郑兰贞为‘‘贞敬夫人’’,赐于外宫正一品夫人的职碟。就这样,文定皇后和郑兰贞掌握了整个朝鲜,真正的女人天下也来临了。 明宗20年乙丑年4月7号,文定皇后以65岁的年龄薨世了,统制朝鲜20年的女豪杰,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文定皇后在中宗12年进宫当皇后,之后在几十年的日子中,文定皇后面临着朝廷的权势改变,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文定皇后开始垂帘听政以后,引起‘‘乙巳士祸’’,还以全面革新崇儒排佛的朝鲜国史,因此被儒生们批评为是让国家灭亡的残暴皇后,她的诗号是‘‘文定’’,她的陵就在‘‘泰陵’’。 谁有关于朝鲜文定皇后的资料 歴史是党争的歴史,这句话对于朝鲜党争来说,是很贴切的 朝鲜第11代王中宗的第三任妻子文定王后.学者认为彼女引起党争是天运的作用.因为中宗是比较没有定见的人,文定王后则具有浓厚女丈夫的気质. 彼女的性格是党争引起的原因,中宗的第一任妻子是端敬王后慎氏.端敬王后的父亲是燕山君的妻舅,同时也是担任右议政的位子.中宗反正时被反正功臣追杀, 作为反正功臣后患的端敬王后则被废除,他们并怂恿迎立新王妃,彼女就是仁宗的生母章敬王后尹氏.章敬王后生下仁宗后七天就因为产后病不幸去世.中宗过2年后又迎立新的王妃,就是文定王后尹氏. 中宗在位39年,其天性懦弱,王权无法确立,一直为臣下所左右.中宗继位者为30歳的王世子-12代仁宗.仁宗是聪颖孝诚至深同时个性宽大典型儒士的的性格 ,反面来说其个性容易优柔不断,与父亲中宗相同. 其这种是造成其被継母文定王后强者般的气质压倒的不幸结果的原因之一. 生后7日失去母亲的仁宗是由継母文定王后养育的.仁宗对于继母与父亲尽忠孝行,文定王后的态度则是刚好相反.中宗死时仁宗的伤心与继母的冷酷形成对比.其在父王殡所悲伤无法自己,逐日消瘦的同时,彼女却处心积虑要早日杀彼以让其亲生子继位,结果是仁宗在位8个月就病死了.仁宗实录记载 "仁宗因为父王的死太悲伤导致得了病气". 但是野史却认为仁宗的死是因为文定王后的毒杀.野史内容是说有一日文定王后准备了仁宗喜欢吃的饼放在盘子内,要给仁宗吃.仁宗没有怀疑就吃了饼,之后仁宗就开始身体衰弱生病最后就死了. 仁宗突然的死使得文定王后亲生子庆源大君即位就是明宗.明宗即位竟是悲剧的开始.12歳的幼小年纪即位使得明宗朝是由文定王后垂帘聴政展开的.以后可以说是彼女的时代,当时文定王后大权一把抓. 引发最大的悲剧"乙巳士祸"以及之后各朝的纷起的党争的主要原因. 中宗在位期间,王世子仁宗和其异母兄弟庆源大君(明宗)之间就有开始王位争夺戦.文定王后的兄弟尹元衡和尹元老对于外甥庆源大君册封为王世子处心积虑. 当时仁宗的母亲宗族一方尹任一族对于明宗的母方代表尹元衡之间势力之斗争因此产生.尹任一派被称为大尹, 尹元衡一派被称为小尹,至于儒士中的士林派则支持仁宗. 一开始仁宗即位,士林派与大尹一派得势.但是仁宗的突然死亡,明宗即位,权力局势开始转移,权力独占性格很强的尹元衡开始铲除异己.尹元衡对于不支持文定王后的一派都构织谋逆罪对待,文定王后则对之给予逆谋罪的处刑.这些诬告事件有许多士人死于狱中,被称为"乙巳士祸"."乙巳士祸"深刻打击士林派之势力,造成田舍没落,是为乡约基础与士子学人研究学问并供养子弟的书院殁落,士林派后日的政界再次登场等到文定王后死后才开始. 勋旧派在文定王后死后先成为政界主流,开始对于文定王后政治势力清算斗争,之后明宗朝勋旧派和士林派之间对立,士人党争正式开始, 文定王后8年间的垂帘聴政,士人流血之余,国库空荡,百姓饥饿,盗贼四起.最重要的是起于黄海道和京畿道的白丁之义贼--林巨正活动 宗教上则是的佛教的复兴,特别是禅宗和教宗的复活,僧科和度牒制再度实施,特别是僧侣普雨因为受到文定王后的信任而出任奉恩寺禅宗住持还有奉先寺教宗住持,使得佛教势力获得拓展.不过野史中对于文定王后和普雨之间的关系多存有怀疑,民间也对于两人之间的良好互动有不好评价. 但是花无十日红.权力中心文定王后在明宗20年4月 6日死去. 在彼女权势之下行事的普雨在自身住所被百姓杀害.以女大丈夫风格统领朝鲜政局随心所欲造成朝鲜政治混乱局面持续的文定王后则下葬于泰陵. 仁宗死后継母文定王后权力,是为天运 文定王后一生天运助之甚多.成为王妃是由于中宗的第一继妃章敬王后尹氏生下仁宗后崩御,其子明宗是在仁宗突死情况下继位的.传说彼女的个性狠毒善妒. 仁宗是朝鲜歴代王中在位最短的君主.只有在位8个月的他孝诚宽大至极,过着禁欲的生活,是典型的士大夫姿态,所以当时士人多半接近他支持他.但是其性格与継母文定王后的狠毒邪恶性格完全不同,也造成其生命缩点的结果. 生母(章敬王后尹氏)在仁宗出生7日后就死了,他是在文定王后手中养大了.侍母甚孝,但是文定王后对于仁宗作为元首的个性与作风则非常不满,并对于传言将对她与明宗杀害的事情非常在意,而仁宗则对于自己孝诚之心不足而感到慨叹,罪责感大起,而有想让位给文定王后的亲生子庆源大君的传言产生. 这些事情是由于仁宗深受道学思想的影响,史书记录他是追求彻底的禁欲生活. 仁宗, 毒杀说的开始 野史称文定王后尹氏要杀仁宗有很多次,仁宗当王世子时,他和世子嫔睡觉时,感到四周热气渗入,原来东宫殿失火,当时他与妻子发觉慌乱逃出,当时传言仁宗已死,在外头有人听到中宗与文定王后的对话,文定王后非常镇定不语,至于谁放火则不得而知,因为这样仁宗之死,文定王后介入的疑惑更加让人确定.仁宗实录记载仁宗是因为父王死去太过悲伤,导致身体虚弱,得病死亡的.但是野史却认为是文定王后以毒饼毒杀的. 而仁宗的葬礼使得毒杀说更得到支持,仁宗的葬礼是渇葬(临时性的葬礼).在文定王后的主导下,仁宗死后一年才举行大王例行的葬礼仪,违反大王死去葬礼举行的程序.所以仁宗毒杀说更加盛行. 佛教复兴时代 文定王后在明宗代进行8年间垂帘聴政,王权完全掌握,王被当作透明东西一样.垂帘聴政结束后,尹氏一样干涉明宗的正式运作.这也是造成明宗时代政局混乱加重的原因,明宗曾经登用新进势力但为文定王后反对而作罢.文定王后对于僧侣普雨宠爱有加,甚至要赐与兵曹判书之职,引发与士大夫的磨擦.从此刻开始文定王后和僧侣普雨的关系更加叫人怀疑.文定王后死后普雨流配他乡被杀死,佛教则更加为士人排斥. 在大尹小尹的斗争中,这些仁宗与明宗的亲姊妹们,也都以政治联姻的方式嫁给世族官员的公子们. 例如仁宗的亲姊姊--孝惠公主嫁给权臣金安老的儿子金禧. 明宗的三个姊姊--懿惠公主嫁给[淸原尉]韩景禄.韩承权之子,为睿宗时期的大臣韩确之后代 孝顺公主嫁给绫原君具思颜, 其祖父是靖国功臣具寿永 敬显公主嫁给灵川尉申懿,这位灵川尉在明宗与宣祖年间还因为外戚身分霸道而被去职 仁顺公主早亡 这些都是透过郑兰真结合李?和郑顺朋的人脉.从中撮合 就连明宗迎娶仁顺王后沈氏.也是为交好大臣沈连源(沈氏之祖父)--这位沈进源是最反对靖国功臣的. 其实挺讽刺的,文定王后是支持赵光祖的削爵政策的.但是为了斗争,也就与这些靖国功臣合作联婚了. 文定王后-尹氏 文定王后为晋城大君中宗的第三位王后,中宗18岁继位时,第一任王后端敬王后慎氏(1487-1557)于中宗即位8日后被迫废后。第二任王后章敬皇后在生子天胤(仁宗)后7日血崩而死,此时宫中有废后重立的争议,中宗却于二年后的1517年7月19日册封尹氏为王妃,也即后来的文定后,后来其子即位,文定即成为大妃,掌管朝政。 领敦宁府事尹之任之女 本贯:坡平 子女: 懿惠公主/(驸马)韩景禄,韩承权之子,为睿宗时期的大臣韩确之后代 孝顺公主/(驸马)具思颜,祖父是靖国功臣具寿永 敬显公主/(驸马) 灵川尉申懿,在明宗与宣祖年间还因为外戚身分霸道而被去职 仁顺公主(早卒) 庆源大君(13代国王明宗)
满意请采纳 和《大长今》的历史年代一样,都是文定皇后,为什么 是同一个,包括《女人天下》的。这是朝鲜王朝中宗时代的事件,中宗之前就是燕山君。因为中宗是被推翻燕山君的靖国大臣推举出来的,所以受到他们的摆布,所以才有了废后,理由是中宗的这一任皇后的父亲是燕山君时代的大臣。而《大长今》里的皇后已经是中宗的第三任皇后了,相当精明智慧,后来成为朝鲜历史上有名的文定皇后,垂帘听政了20年。
朝鲜的文定皇后有几个儿子 子女:
懿惠公主李玉蕙(1521-1564),中宗嫡次女,下嫁淸原尉韩景禄(1520-1589,韩承权之子,为睿宗时期的大臣韩确之后代)。 孝顺公主李玉莲(1522-?),中宗嫡三女,下嫁绫城君具思颜(1523-1562,靖国功臣具寿永之孙)。 敬显公主李玉贤(1530-1584),中宗嫡四女,下嫁灵川尉申檥(1530-1584)。 朝鲜明宗李峘(1534年-1567),中宗嫡次子,李氏朝鲜第十三代君主,初封庆原大君;配偶为仁顺王后青松沈氏(靑川府院君沈连源之孙女)。 仁顺公主(1542年-?),中宗嫡五女,早卒。 继子女: 孝惠公主李玉荷(1511-1531),中宗嫡长女,生母为章敬王后尹氏;下嫁金安老之子延城尉金禧;中宗二十六年四月,她在产下一女后,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一岁;其夫金禧则卒于同年十月。 朝鲜仁宗李峼(1515-1545),中宗嫡长子,生母为章敬王后尹氏,中宗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诞生;章敬王后在他出生后不久病逝,因此他一直都由文定王后尹氏扶养;中宗十五年被册封为世子;配偶为孝顺恭懿仁圣王后罗州朴氏。 《大长今》中,今英当时在退膳间藏得符咒,是诅咒后来出现的“文定皇后”吗?还是中宗的第二任皇后? 首先纠正楼主一点,朝鲜只有王后,没有皇后,中宗的第二任王后章敬王后在生完世子因为血崩7天后就殁了,而当崔尚宫交给今英符咒的时候说如果王后娘娘诞下一位王子将对崔家和右相大人产生威胁,右相是世子的监护人,因此怀孕的这位王后也就是被符咒诅咒的这位王后是文定王后而非章敬王后。
关于大婶克扣长今俸禄的事后文没有交代,但是当长今证明元子麻痹是因为高丽参和肉豆蔻而非姜德久烹饪的虫草全鸭汤因此救了姜德久一命后,大婶降低了对长今俸禄的克扣算是对长今的一种感谢。并且,长今和闵政浩结婚的时候大神并不知情,而他俩结婚的时候正在流配,不可能给她置办嫁妆。 朝鲜著名王后文定皇后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 文定王后简介:文定王后尹氏,是朝鲜国著名的王后,她一生历经三朝而不倒,是当时朝鲜政界的风云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定王后的父亲是坡山府院君尹之任,母亲是全城府夫人全义李氏。她有两个哥哥在朝鲜非常有名,是后来小尹派的首领,尹元老和尹元衡。她还有一个远房的叔叔,是后来大尹派的首领尹任。从此可以看出,后来朝鲜著名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之争,其实是文定王后一家子人的斗争。 尹任有个妹妹,是朝鲜中宗的王后,是为章敬王后。但是章敬王后因为生仁宗李峼的时候,血崩而死。所以两年后,文定王后被安排来到中宗的身边,成为了朝鲜中宗的第三任王后。 十四年后,文定王后生下了李峘,也就是后来的朝鲜明宗。因为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文定王后和他的远房叔叔尹任发生了激烈的政治冲突。 1544年,朝鲜中宗去世,仁宗李峼继位。但是李峼当了朝鲜王没到一年,也去世了。关于仁宗李峼的死因,有两种说法。其中之一说是被文定王后下毒而死,不过根据官方记载,仁宗李峼是因为父亲去世,悲伤过度而死。 仁宗李峼去世后,明宗李峘继位,是李氏朝鲜的第十三代君王。文定王后以明宗李峘年幼为由,垂帘听政,逐渐掌握了李氏朝鲜的大权。文定王后掌权后,就诬陷大尹派的首领,也就是她的远房叔叔尹任谋反,因此尹任被赐死。这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乙巳士祸”。尹任死后,也标志着大尹派的彻底垮台,以文定王后、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终于站立在了权力的巅峰。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日渐跋扈,制造了许多冤狱。 直到公元1553年,明宗李峘年满二十,开始亲政。他重用自己的仁顺王后的舅父李梁,削弱了小尹派的势力。但是文定王后依然经常干涉朝廷的内政,使得明宗李峘的许多政策都不能得到实施。后来文定王后又于僧人普雨的关系暧昧不清,因此民间起了许多流言。 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享年65岁。她死后,小尹派的势力也开始走向没落,尹元衡被流放,僧人普雨被人打死。 通过对文定王后简介,可以看出,她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后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的势力,按照中国的话来说,属于外戚势力。而外戚势力当首领倒台后,跟随其的人,也相继出现树倒猢狲散的现象。 为什么敬嫔一开始就是输家 首先,敬嫔的出身不是很高,朴元宗之义女,非士大夫家庭出身,文定皇后的出身是朝鲜的贵族坡平尹氏,只是家贫而非出身不好,和皇太后属于一个姓氏,一个大家族,身份上就有差距。
其次,所生福城君即是中宗的长子,这算她的优势,但是文定皇后所出的庆源大君与章敬皇后所出的皇太子都是嫡子,古代,嫡子在继承权上是优于庶子的,她的儿子在这一点就已经输了。 第三,敬嫔没有家族支撑,章敬皇后的皇太子有尹任、金安老这样的权臣辅佐,文定皇后的庆源大君有尹元衡等人在支持。 和敬嫔勾结在一起的大臣花川君到最后都背叛她了,和敬嫔勾结无非是看中她最得中宗宠爱和生下长子的优势,但是君王再宠爱一个妃嫔,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就会毫不犹豫牺牲妃嫔的利益与生命(电视剧中有美化中宗的成份) 第四,敬嫔的野心暴露得过早,得罪的人太多,比如皇太后,比如尹任,比如皇后.....不得人心的,她因为太得宠,太不懂得收敛自己了! 第五,敬嫔心胸狭碍,且并不懂得拉拢人心,对于自己手下的人不太懂得团结和利用,兰贞之所以不投靠她,因为早就看穿了她过河拆桥的性格了,花川君背叛她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短期拉拢人心靠精神支撑,长期拉拢人心靠利益栓在一起,文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兰贞对文定死心塌地也是有原因的,不给予实质性的奖赏,任何拉拢都是无效的。 第六,也是运气问题吧,老天对敬嫔很不客气,让她兜了一圈又回到原地,对文定很是偏爱,敬嫔遇到文定算是运气很背的 文定(11)的人(175)
古代孝顺的小故事有:
1、望云思亲
唐朝宰相狄仁杰因从小家庭贫困,于是十分刻苦好学。后来官至丞相,也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十分尊敬这位狄阁老。
出任宰相后,因同一知府的参军郑崇质,本该奉诏出使边疆,因家里老母体弱多病需人照顾无法脱身,狄阁老便奏请皇上替其出使外疆。
在某日巡视时,偶然之间登上太行山顶。只见白云孤飞,因而思念起了远在河阳的双亲。对随从言曰:“我的双亲就住在白云底下”,狄阁老在山顶看着白云久久没有离开,直到白云移位。
2、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期,有个人名叫淳于意。曾拜齐国著名的医师杨庆,学得一手好医 ? ?术。曾出任过齐国的仓令一职。师傅去世后,淳于意开始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在行医时不小心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自己遭受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叫缇萦,虽然是一介女子,但她不辞辛劳,千里跋涉一同来到长安替父申冤。她不仅向汉文帝陈述了肉刑的坏处,还力证自己的父亲在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
只因遭人陷害,但缇萦愿代父受刑。汉文帝感于缇萦的孝心,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还下诏废除了肉刑。
3、芦衣顺母
周朝人闵损自幼丧母,父亲又娶继母进门。继母因为又生了两个儿子,于是经常虐待闵损。冬天,继母给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闵损穿的是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日,父亲因为要出门,便打发闵损去牵车。因为闵损牵车时寒冷打颤,不慎将绳子散落在地上。因此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顺着被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
父亲才知闵损受到虐待,归家后,父亲执意要休弃后妻。闵损跪地替继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深感闵损谦让不计较的性格,就同意了闵损的要求。继母知晓这件事后,悔恨交加,从此待闵损如亲儿一般。
4、卧冰求鲤
晋朝有人名王祥,生母去世后父再娶继室。后母生子名王览,因后母偏宠爱亲儿,所以经常叫王祥干活。一年冬季,父母生病卧床。继母想吃鱼,可那个季节不仅没有鱼更没有卖鱼的。王祥为了满足继母,来到河边宽衣解带,用体温融化了河面坚冰。冰融后,竟越出两条锦鲤。
王祥将鱼带回家做给继母吃,继母遂病愈。因其乡邻感于王祥不计前嫌孝顺继母,和睦兄弟。对此纷纷称赞,继母也一改往日态度。其弟王览也仿效兄长,与兄长和睦共处。
5、闻雷泣墓?
王裒,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