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为什么陈友谅会战败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元朝末年有三大抗元起义领袖,东边有“十八条扁担起义”的张士诚,占据江南富庶之地。西边有鱼贩起家的陈友谅,势力最强,地盘最广。历来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之说。夹在他们中间的恰好是势力相对偏弱贫民乞儿出身的朱元璋。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中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龙湾战役失败以后,陈友谅对朱元璋的战略优势丧失,面对朱元璋的咄咄紧逼,陈友谅对朱元璋恨之入骨急切想要寻找机会主动出击,以求重新获得战略主动!陈友谅此时已在武昌建立了自己的陈汉政权,一统天下是他不愿掩盖的野心!龙湾战役的失败让一向骄傲的陈友谅气急败坏,这位渔民出身自诩豪杰的人本想将世界踩在脚下,失败是他身上的阴影,他必须用胜利为自己正名!今人回首看这段历史,也许陈友谅鄱阳湖的失败就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此战历时一个月有余,投入兵力空前之多,战争过程空前激烈,被视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大规模水战”,战争过程中,朱元璋趁陈友谅久攻城池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断其退路,继而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最后水陆截击,全歼其军,击杀陈友谅,此战以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友谅全军覆没而告终。回顾此战,朱元璋以二十万大军击败陈友谅六十五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争。
在不断的败退中,朱元璋意识到,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此时,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现在敌情严重,并非士兵们不卖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敌人的船只太大,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朱元璋深以为然,他立即布置,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摆出动作,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并派人接应。
在那时,主要还是冷兵器对战,虽然也有火炮、火铳之类的武器,但是准头不行,正面对打还是要靠冷兵器之间的砍杀,所以在此,谋略的重要性就非常明显了,那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囤积一批谋臣武将,像是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汤和、徐达、常遇春、蓝玉等等,在这场战役中,武功和计策上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加上朱元璋自身就是一名战争素养极佳的人物,对于形式的估计和预判有着自己十分独到的地方。自然在于陈友谅作战时便能派上用场。
陈友谅本来是出身水师的部队的,在水上作战说起来也是他巨大的优势,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优势才让他产生了骄傲自大,并且比较轻视敌人的心理,这样一来就为朱元璋提供了可乘之机,并且让他自己在鄱阳湖之战的过程中处在了被动的局势中不能脱身。朱元璋趁机诱使陈友谅的兵将进入到了比较狭窄的河道之中,然后水陆同时夹击多方,并且让常遇春在石灰山的地方埋伏好,随时准备着给敌人迎头一击。
陈友谅的失败,首先是由战略上的错误造成的。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小明王,造成应天空虚,这是战略上的失著。如果陈友谅乘机以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朱元璋便会处于陈(友谅)、张(士诚)夹击,进退失据的境地,形势将发生有利于陈友谅的变化。可是,陈友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进攻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水陆大军被置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结果被朱元璋堵歼于鄱阳湖内。此外,陈友谅刚愎自用,暴躁多疑,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指挥笨拙,战法单一,联舟布阵,机动困难等等,也都是陈友谅失败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