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人生在世,总是会经历很多事情,也会经历很多抉择,更会遇到一些决定自己人生的重要时刻。而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会对事情的未来发展起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即使你能力突出,前半生非常顺遂,也有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好的性格而最终走向失败,甚至因此而失去了性命,比如项羽便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项羽
项羽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自幼便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杀死了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时风光无限。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之后的楚汉相争过程中,项羽却逐渐丧失了自己最开始的优势,并最终落败,自刎于乌江,令后世的我们感慨万千。当然,其实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他的性格上有10个明显的缺陷。
项羽的性格缺陷
第一:项羽学习东西,只讲究一时的成效。
项羽曾经对自己的叔父说过:“读书能够认得名字就行了,学剑只能敌一人,不足学,要学就学能够敌万人的本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项羽才成为了勇而无谋的代表。
第二:孤注一掷,一意孤行。
项羽在率领大军渡河救赵的时候,将营栅、庐舍悉数烧毁,把做饭的炊具全部砸烂,然后又将渡船沉入河底,让士兵各带三日粮草,以示必死的决心,也因此有了“破釜沉舟”的故事。
然而,这样的战略,是不适合经常使用的,但是项羽却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经常在战场上不给自己留后路,因此才有了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第三:性格残忍。
项羽为了不留后患,曾经一度下令坑杀二十万秦兵,使得很多人转而选择了投奔刘邦。
第四:好大喜功,优柔寡断。
其实项羽虽然无谋,但是身边还是有厉害的人物的,比如范增,此人经常叮嘱项羽要小心刘邦,并为其设下了鸿门宴。但是可惜的是,项羽过分骄傲自大,并最终失去了良机。
第五:故步自封,小富即安。
项羽拒绝过他人定都关中的劝告,也接受了刘邦楚汉“中分天下”的一时政策。
第六:飞扬跋扈,凶狠残暴。
项羽带兵攻打河南襄城,久战不下,因此在获胜的时候,直接将满城活埋。此外,项羽攻下咸阳之后,对清王朝也进行了疯狂的屠杀,甚至还直接烧了阿房宫。
第七:大权独揽,闭目塞听。
项羽定都彭城之后,为了牢牢把控大权,杀害楚王,还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使得不少人离他远去。
第八,事必躬亲,刚愎自用。
项羽打仗的时候,一般都是亲自上场的,甚至还经常自己冲锋在前,因为他只相信自己。
第九:胸无点墨,疑神疑鬼。
自古以来,领导者大多都有些许的疑心病,而项羽也是如此,所以才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不愿意采用范增的计策。
第十:自暴自弃,自怨自艾。
其实项羽被追击到了乌江的时候,还是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的,但是可惜的是,他不愿意带着败绩活下去,因此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奇叹。
项羽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武将,到了项羽这也不例外,武功高强并勇猛的他深受人们爱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许多功绩,战场上的赢家,但在政治场上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失败因: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身边谋士极少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战败在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虽具有英雄气概,但还是目光短浅。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跟刘邦相比,他就缺乏太多的思考了,刘邦要死要活都要渡江逃生,他却等待死亡。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所以注定不成大事。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他有这大志向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先勇后智;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所以他失败的原因还是因为无智谋,目光短浅且骄傲。
这种说法,大约觉得项羽最缺心眼的事就是鸿门宴上没有杀了刘邦,错失了得天下的最好机会,让人扼腕叹息,但是这件事真的是项羽狂妄自大又带点妇人之仁吗?有待考究,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但是项羽最终的失败,即便没有鸿门宴这件事,自身原因也占很大一部分。
第一:不善用人,眼光差。项羽不会用人这件事,几乎全员都肯定,他只用自己家亲戚,外人一个不信。别的不说,韩信和陈平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吧,曾经都在项羽麾下混饭吃,但是项羽看到他俩了吗?没有,反而还让他们出走跑对面去了,这就是此消彼长了,人才是竞争的重要要素,项羽只靠他自己,没人可以帮他打天下守江山,可是刘邦就处处有依靠,不用自己动手。
第二:滥杀暴行,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臣妾已经说倦了。想想看大秦帝国如何覆灭的,就是因为暴政。要说战场上杀人坑俘虏,姑且算正常,可是项羽屠城啊,普通老百姓一个不放过全部杀了啊,“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都是他的战绩,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受到爱戴和拥护。
第三:没钱,后勤保障不力。打仗是很烧钱的,刘邦有关中之地,又有萧何,萧何是个得力的后勤部长,熟悉秦地的一切,兵不够他能征兵,钱不够他能来钱,粮草不够他能漕运粮草,所以刘邦你失败个几次也没关系,回来还有人还有钱,可是项羽不行啊,他禁不起失败,他只能一路向前,吃的用的用完就没有了,这怎么能胜呢?
项羽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他都有弱处,只能说他是有一副好牌,渐渐地越打越坏,最后全盘皆输。
1、失人心者不得天下——谈项羽失败的必然性自古王朝灭亡,皆因失去人心,众叛亲离。而失人心又分两种,一种是百姓得不到温饱,一种是近臣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项羽在沤门宴中犯的便是第二种。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个莽夫,言下之意便是说他不够聪明。论智商,他决不会低于刘邦,不然,他怎样做得西楚霸王。所不同的是,项羽聪明,在于他是将才;而刘邦聪明,在于会用人。看项羽麾下文有范增,武有项庄;刘邦旗下文有张良,武有樊哙;应该说是不相上下。但刘邦的人才得到了充分利用,而项羽的却形同虚设,相当于刘邦比项羽多长了几个聪明的脑袋。 项羽不会用人,与他的性格大有联系。项羽人直爽,待人真诚,这点他对樊哙的态度上便可知晓。正因为他待人真诚,所以才相信了所有的人。在鸿门宴中,与项羽说话的有范增、沛公、项伯、张良、项庄,其中沛公、项伯、张良是敌对方的,范增和项庄是项羽方的。若说项羽不信任范增,那他也不会同意项庄舞剑;若说他不相信沛公,在樊哙对他说理时,也不会不应。项王欲综合所有人的话来自己判断,结果反而犹豫不决。直到得到刘邦已经逃走,才颇为后悔。如此的反复无堂,使他的手下也很难捉摸,以至项庄舞剑不能得逞,让刘邦有了可乘之机。 不过,项羽也有值得同情之处。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与范增相比较,那当然更亲一些。家贼难防,项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亲人也会出卖自己。 将项营与刘营比较,刘营的几个中心人物上下一心,事半功倍;而项营中的人颇有分歧,项羽与范增也不能做到和刘邦与张良那样配合默契,更何况出了项伯这样的内奸,以至君臣得不到统一。所以,失败就在所难免了。(张晓栋) 2、从鸿门宴看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必然性项羽必败,这一点从鸿门宴即可看出,理由如下。 一、项羽性格上的缺陷 项羽起于陇亩之中。他能聚集如此多的兵力来反抗暴秦,很大原因是他的豪侠之气。他怜之士、不超高频个人得失、出战时又一马当先,博得了有识之士的好感,这在联合各派讨秦时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便当秦已灭,主要目的为转为争夺天下后,这种性格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不拘小节,就难以提防原本同盟间的暗箭,怜壮士,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看看其人所属就滥施感情,而且并不是政治上的故作姿态,那就比较危险了。试想,不将争夺天下的壮士一一除去,保命尚且困难,又何以坐拥天下。这无疑是他的出身带来的视野决定的。他简单地认为,自己怎么对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己。以为自己的手下永远都是忠于自己的。这显然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思维。连获得胜利的刘邦也因为在称帝后没有将部下的实权及时消除,而引发了不小的叛乱,项羽又怎么可能稳固江山呢?毛主席曾在看过此文后写道:“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则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这是很有道理的。 二、所用部下缺乏远见 刘邦手下的将士无一不是有谋略之士。即便连樊哙这类早年以杀狗为生的人,在刘邦张良等的调教之下也能在鸿门宴中说出如此具有外交色彩的辞章,让项羽语塞。其余诸将便可想而知。反观项羽,除了范增,其余的人都是些空有一身力气的武人。譬如项伯,跑去通知张良逃命是否算泄露军事机密就不深究了。但他帮助刘邦设计与求情,甚至还在项庄舞剑的关键时刻打乱范增的部署,以身护刘邦,致使其逃走。这毫无疑问是通敌卖国的行为了。跟了自己十几年的人这么容易就被敌人欺骗、收买,这无疑是项羽用人上的失误。用了这般部下,最终的失利也在情理之中。 三、范增的失策 历史上都认为范增的谋略是相当高的。但我不这么看。至少在鸿门宴中看不出来。当时项羽有多少兵力?四十万。刘邦呢?跟随的只有百余人。且项羽当时手握天下的实权,他说刘邦想要谋反,天下有谁敢相信?以范增之智,挑拨起项羽的怒火应该不是难事,万人一拥而上,即使刘邦所带个个为武林高手,怕也是要被剁成肉酱的吧?有四十万大军而不用,知刘邦野心大却不敢大胆除去。难道用项庄舞剑之计杀了刘邦,其他诸侯就看不出来吗?既然要杀,又何必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法,反倒让诸侯看轻了。至于最后范增又拔剑击斗,仰天长叹,不过是其自作自受的结果罢了。3、从项羽的品质看项羽失败的必然性项羽,史称西楚霸王。秦朝末年,他起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但最后在与刘邦争夺天下之时,败给刘邦,自刎乌江。项羽的失败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凡是能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项羽却不具备。 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项羽曾经有过除去刘邦的机会,在鸿门宴上范增一再暗示他痛下决心除去刘邦,可项羽最终当断不断,失去了最佳的机会,抱恨终生。曾几何时,项羽也有过破釜沉舟的气概和决心,为何如此决心在鸿门宴时一去不返,痛哉!悲哉!反观刘邦在觉察事情有变时,毅然离去,逃出虎口,从而保存了自我,取得了江山,开创了五百年的汉家基业 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项羽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往往会过分仁慈,在危难时刻总是自己挺身而出,担当重任。而刘邦在逃脱鸿门宴之时,竟然撇下张良——自己重要的谋臣,此人之险恶由此可见。历史上有功绩的君王像李世民、赵匡胤,甚至是刘备都曾经放弃过仁慈。刘备以仁服众,但在夺取同宗刘障之西川时,他曾想过仁慈?——没有。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业,作为君王仁慈是必要的,但当仁慈成为绊脚石时,就应毅然地放弃,保全大业为重。 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项羽此人性情太质直,为人轻率,遇事思考不同。轻易告诉刘邦告密的是曹无伤,自己又过分相信项伯之言,后来中了离间之计,以至失去了谋士范增。此等之人,岂有不败之理。 综上所述,项羽连三种品质中的一种都没有,这便必然会失败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