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苏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北宋乃至中国历史的文坛之上,苏轼的名字永远是那么光芒四射,震烁古今的。他以词最为出名,却在诗、散文、书、画等多领域都有一流的建树,是不折不扣的顶尖全能选手。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相当成功的文人,在当时就并称为“三苏”。
在良好的家教之下,苏轼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虽然被父辈的光芒所掩盖,却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真可谓,三苏之后,还有三苏。在此之中,又以苏过的文学成就最高,当时被称为小坡。
苏过能够取得如此的名声和地位,与苏轼的悉心培养是分不开的。苏轼年少成名,而且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他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后来虽然再次起复,但因为党争而多次贬谪。“乌台诗案”爆发时,苏过才七岁,父亲是由长兄苏迈照顾,而他在家陪伴母亲。
直到苏过二十三岁之后,他放弃了以举人的身份继续应试,而是陪伴苏轼来到惠州。此后,苏轼的生活起居,日常琐事,都是由苏过料理。在繁重的生活之余,也得到了苏轼的悉心指导。即便在岭南时,苏过也是书不离手,苏轼不无得意地在书信中向朋友炫耀:
儿子过颇了事,寝食之余,百不知管,亦颇力学长进也。
苏轼父子在流放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相互唱和,互相慰藉。这一方面时排解苦、表明心迹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让苏过的才华不断提升。他写下的《点绛唇·新月娟娟》就是其代表作: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这是一首小令,它的上半阕是以写景起笔,描述一轮新月在天空中升腾,寒夜之中,江水澄静,听不到半点波涛之声,而北斗星则冷冷地挂在空中。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绪难以平静,他披着衣服起床,看见窗纸上几枝寥落的梅影。
下半阕中,作者开始借景抒情,这是宋词的一般格式:在这样的寒冷之夜,本该是众人推杯换盏的时候,但现在这双手却闲置下来了。您可知道,官场之中的那些小人如同“乱鸦”,他们的鸣叫声,让人痛恨。此刻我的思归情绪,比思念美酒还要浓烈。
这首词,虽然短小,却不失精悍。它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对于朝廷小人当道的愤恨,这主要来自于父亲受到的不平待遇。由于远离宦海,他也萌生了就此永远归隐的心绪。
然而,可能很多朋友会发出疑问,因为他们看到的版本中,这首词的作者是两宋之交的汪藻。汪藻虽然出自江西诗派,但他的诗词风格更似苏轼,像是苏门学子。包括《全宋词》在内的很多书籍,都将这首《点绛唇·新月娟娟》归于他的名下。
实际上,根据宋朝胡仔、杨湜以及明朝的杨慎等人考证,这首词的作者应该就是苏过。因为在苏轼去世之后,朝廷的党争越演越烈,而苏轼作为最伟大的文人,也是政敌们的眼中钉。他的作品明里暗里都被禁,而他的弟弟、儿子们的作品也受到了株连。
在这个过程中,苏过的很多作品都已经散佚不见了。然而,还是有心人想方设法保留了更多优秀作品。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苏过的文章署上他人的名字。这首《点绛唇·新月娟娟》便是如此,尽管署名权被“侵占”很多年,相信一生无欲无求的苏过,并不会多么在意。
《定风波·南海岸怀古》是苏轼晚年所作,也是他写给儿子的最后一首诗。这首诗带着苏轼临终前的离愁别恨,表达出了一个文人雅士的人生感悟。下面从诗歌主题、艺术手法和意蕴内涵三个方面分析这首诗。
一、主题:
《定风波·南海岸怀古》最突出的主题是对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在诗中,苏轼多次提到他对儿子的希望和期许,在离开人间之前,希望儿子能记住他的教诲,继承他的理想和精神。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苏轼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轨迹进行比喻,用“大海”、“断桥”等意象来表达他的人生历程。同时,苏轼的诗歌中也运用了丰富的音韵表现手法,如“红蓼岸”,“忠臣岛”,使整篇诗歌音调婉转悠扬,情感深沉。
三、内涵意蕴:
《定风波·南海岸怀古》所传递的内在意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文化传承的关注: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对后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所强调。
2、对人生的态度:苏轼在诗中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人生的起落、顿悟和不得已。同时,引导人们以“明天会更好”的信念来面对人生的坎坷和困境。
3、对父亲对子女教育和爱的重视:诗歌中包含了苏轼对儿子的深情关怀和对子女教育的智慧启示。他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作为苏轼晚年的经典作品,《定风波·南海岸怀古》表达了一个文化良知的追求,是苏轼对传统文化、人生境遇和子女教育的细腻思考和深刻体悟。是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诗歌佳作。
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东坡肉),蕴藏生活智慧;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明月几时有);一种人生态度,凝练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辞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公元1079年的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苏东坡。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旷日持久的大雪,让苏东坡怀念起老家眉山,岷江河边,一座温暖向阳的小城。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传说,“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人们借助这句话,寄托对三苏才华的仰慕。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是从这扇门里走出来的,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欧阳修。欧阳修是这场考试的主考官,他也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当时,空虚造作的文风泛滥。欧阳修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就是,你心里有什么,你就写什么。用一种自然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让苏东坡赶上了,所以说这是天地的际遇。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他非常高兴,但是又不能录他为第一名。因为北宋的科举考试是糊名的,欧阳修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欧阳修一想,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精彩的,估计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如果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怕被人误会,于是给了个第二名。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后来,欧阳修说,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后,没人知道我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东坡)。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然,东坡身上有一个弱点,就是他的性格,才华外露,他不考虑别人当时的感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公元1601年,苏东坡来到凤翔府任职,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和太守陈希亮个性不合,他们的关系陷入僵局。
按照惯例,大家过节的时候,在一起聚聚,人家邀请苏东坡,他不去参加。过中秋节,你不到知府厅来参加宴会,罚单下来,罚铜八斤。苏轼心里就更不痛快了,一个很骄傲的,成长在赞美声中的人,突然遇到这样一个人,心里很难接受。
不久,苏东坡找到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太守陈希亮修建了一座凌虚台,邀请苏东坡撰写一篇文章。苏东坡就借着写《凌虚台记》,大发牢骚。这个地方原来是宫殿连宇,到处都是富丽堂皇的宫殿,而现在呢?只剩残垣断壁。你现在建这凌虚台,总有一天,也会成为残垣断壁,建筑是这样,人事就更是如此,不要看有些人现在得意一时,将来终归也会有该得的报应。
苏东坡借着凌虚台感今怀古,暗含讽刺。没想到,这篇文章陈希亮一字未改,刻在石碑上,立于凌虚旁。
若干年后,苏东坡历经风雨,想起这件事,他非常后悔。他给陈希亮也写了墓志铭,他在这个墓志铭中,表达了自己少不更事的悔恨。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北宋,国库空虚,经济困难,就是神宗的一个太后,想做个寿,都拿不出钱。不改革,国家没有钱,军队也很难抵御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党项人,非变不可,不变恐怕真要亡国。
公元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施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想要所有的人都变成一种人,一种小的机器人,他希望有统一的想法,统一的行动。)(王安石要快,要高效。不允许讨论,不允许批评,决定他用的人就是很年轻,资历不够,然后一心想往上爬的人。)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其实,说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是一种误解。苏轼并不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反对的是王安石变法变得太快太急,宋神宗急于作出改变。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王安石是他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人,他说服人的能力是一流的,而他恰恰说服了最有价值的人,就是神宗。这两个人都是法家的信徒。骨子里他们信法家,他们要高效地推行一些政策。
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想朝廷更好,国家更好。他希望社会的制度是合理的。他也曾说,如果不让我把我想说的话能痛快地说出来,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然而,苏东坡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官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递交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
亲眼目睹那种苦痛以后,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悲愤。此后,苏东坡先后在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出任地方官。他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远离朝廷的地方,苏东坡实实在在地为百姓造福。他到了徐州,正赶上夏天,黄河那会从徐州再入海,城里人都跑了,只有他,戴上斗笠,拿起叉来,挽起裤脚,到抗洪前线去。大家一看太守都不走,于是这群人又回来了抗洪。
苏东坡率领军民抵御洪水,得到了皇帝嘉奖,他不会想到,这让朝廷上的小人们妒火中烧。
在湖州的时候,苏东坡就闯了一个祸。 在古代,朝廷让你去哪里,你都要谢恩。他就写了一个“谢表”。可能心里憋着一股气,他在上表中就说,皇上,你怕我在朝廷施展不开我的才干,把我放在基层,或许还可以为老百姓做点事。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湖州谢上表》)
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他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 的确,苏东坡写诗和文章讽刺新法,他本来对新法就有意见,比如,他有一首诗说,新法推行了以后,农民光是走你这些程序,一年倒有半年住在城里头,天天盖章了,别的倒没有什么实惠,带着一起来的孩子,连城里的口音都学会了。(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很明显,是在讥讽新法。那么,还有一种,就是诬陷苏东坡。像他写过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他说桧树这个根在地底下盘,它弯曲,这只有谁知道呢?只有地底下的龙,叫蛰龙知道。结果,当时的一个官员叫王珪。王珪说,陛下才是龙,苏轼不求真龙,跑到地底下去求蛰龙,这就是诬陷皇上。那这罪名就大了,这是欺君之罪啊。
此时的苏东坡还高枕无忧,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
一开始,苏东坡心里没愧,所以,被人检举,他就觉得,行了,这回我不愁我的诗皇上看不到了。
御史台发出了逮捕苏东坡的命令,最先得知这个坏消息的是苏东坡的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王诜立刻派人向苏东坡通风报信。
苏东坡在生活中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烈感性的人,面对生死,眼都不眨,不是,他害怕!以至于后来办案人员来找他,他和他的副手通判说,我是不是得穿着罪犯的服装?通判冷静地说,现在还没有定你的罪呢,你还是朝廷的命官,你就穿着身上的朝服出去就行。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苏东坡战战兢兢迎了出来。来抓的这个人叫皇甫遵,一句话也不说,他就是来吓唬人的。而苏轼果然被吓唬住了,他说,这回来只怕是要赐死了,死也不要紧,你让我回去跟我的家人诀别一下吧。这个时候,皇甫遵才开口,说不至于死。但是做法却很粗暴,他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御史台的大院里,树上经常落有乌鸦,因此人们也把这里称为乌台。关押苏东坡的地方,正是乌台监狱。他自己形容,这里是一百尺高的,像深井一样的监狱,仰头看的时候,只看到很小的一片天,用了一个词叫“侮诟通宵”,羞辱他,通宵不让睡觉。
苏东坡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于是把含有剧毒的青金丹埋在土里,他准备,有朝一日在必须面对死亡时,自我了断。
苏迈给他送饭,父子俩就有个约定,说假如要判死刑了,让他有个心理准备,送一条鱼来。
因为花光了盘缠,苏东坡的儿子苏迈决定暂时离开汴京,去找朋友筹钱。他找来亲戚,替自己为父亲送饭,结果这个亲戚,可能想给苏轼改善生活,送了一条鱼。苏轼一看这个鱼,心想,完了,这下完了!绝对要死了。
苏东坡想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他给自己最牵挂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诗,这诗里有一句非常有名,就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不独是才华无二,他们的兄弟感情也是千古之下,只此一对。
苏东坡一生,宦海几度沉浮,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最他最大的慰藉。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带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飞鸿这种优雅的鸟,它不是在天上飞,是在雪泥里践踏。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人生当中很多沉重的东西,累赘的东西,拴在这个地面上,这是一种很悲哀的情景。“泥上偶然留指爪”,雪是会化掉的,泥也是会干掉的,我们每个人,一生在世,留下的一点点的印记,之后就没有任何印迹留下来了。
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在这首诗里,他兄弟两人不仅仅是在雪泥上崎岖地跋涉,而且是骑驴,那个驴还是个蹇驴,从一个优雅的飞鸿变成一个蹇驴,又可见苏东坡的一些人生幽默。在他经历的那些苦难后依然能活下来,很多靠的是他对自身状态的一种幽默感,与和弟弟的相对一笑的相知相惜。
此时,雪泥鸿爪都已从苏东坡的视线里消失。他对世界充满善意,他无法理解自己何以遭受这样的噩运。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就是“乌台诗案”为什么要抓他。很对,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然而在这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详情的人更多。王安石也托人带话给神宗,说圣明时代,是不能杀有才之人的,曹太后生病期间,神宗去探望的时候,太后说,先帝在的时候,认为这两兄弟都是宰相之才,我劝你现在赶紧把他放了,你把他放了,我才能好起来。
大家的援救,也等于给了神宗一个台阶下,于是,“乌台诗案”告一段落了。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身为有罪的官员,苏东坡不准擅自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文。
“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苏东坡走出御史台的监狱,是在公元1079年旧历除夕之前,他已在这里,被关押了130天。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那时的他,一身鲜血,遍体鳞伤。“乌台诗案”让他领教了朝廷的黑暗,所幸他没有被推向断送台,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他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
【原文不是我写的,是我根据央视记录片逐句记录。我写的在后头。】
苏轼是北宋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他生前有很多红颜知己,那么苏轼一生有几个儿子呢?苏轼的结局有哪些的儿子们?让让我们看看下面他们的简介。
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次子苏佩,三子苏果。苏迈简介苏迈,苏轼长子,苏轼第一任妻子王符所生。梅州梅山人,生于1059年。1065年,苏轼被判入温孤书院、致仕馆,而苏迈随父在京求学。5月,他母亲去世,她8岁后在眉山读书。1068年,苏轼与王符的堂妹王结婚,由王抚养。1077年,十八九岁的苏迈嫁给了陆涛1078年,她生了一个儿子。1082年,苏迈陆病逝,葬于黄州。一八五年正月,续娶的女儿。他还有两间侧房,李和高。苏迈历任饶州德兴都督、武官、志坚县令。107年成为嘉禾令,1112年解除嘉禾令,回归苏嘉湖。113年,55岁的苏迈住在苏家湖,经常带着他的孙子到他的岳父陆涛在皇藏峪龙岗泉的隐居处。1119年3月15日,苏迈卒于龙岗泉,享年61岁。苏佩简介是苏轼的次子,原名,本名,又名苏闽、苏兵、苏定,生于1070年,其母王。1093年以苏闵之名被任命为饶州太常大夫,1094年以苏定之名考入钟哲。秦宗景康元年病逝,享年57岁。苏果简介苏果,北宋文学家,本名党叔,名协川居士,是苏轼的第三子。他出生在王闰之,30岁起就在父亲身边长大。因此,苏果不仅擅长诗歌和写作,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被称为小坡。父亲苏轼去世后,随叔父苏辙住在应昌。112年督太原税,1115年知盐城。和五年,被判定州,卒,葬于河南贾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和桓温谁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