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商鞅之前,秦国是一个任人欺辱的弱国,所以秦孝公才在流芳千古的《招贤令》中说:
商鞅入秦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然而到商鞅之后,经过商鞅一系列努力,秦国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强国,逼得以前的老敌人、一直看不起秦国的魏国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很委屈的割地求和。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公论:秦穆公以后,秦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君王就是秦孝公,而秦孝公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为之后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商鞅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于此而言,商鞅之于秦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功臣,秦国如果没有商鞅,没有商鞅的变法,以后的强大自然无从谈起。可就这样的人,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继位,他也不想想这个“王”是怎么来的,上任伊始,就将商鞅车裂,并夷三族,给予了极为严厉的惩罚。
杀了商鞅,就意味着商鞅错了,可秦惠文王呢,杀了商鞅之后并不妨碍他“不改商君”之法,不改商君之法就等于承认商鞅的功劳,承认商鞅的功劳却将人处以车裂的极刑。
互相矛盾的两种做法在秦惠文王手里居然高度统一,他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呢?
史书上说: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
因为公子虔、甘龙、杜挚等辈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担心王位不保,所以处死商鞅?
然而就这个说法,别说后人不服,就是秦惠文王本人也是不相信的,《战国策》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诏书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秦孝公病危的时候,因担心秦国改革半途而废,所以曾打算将君位传给商鞅,但商鞅却坚辞不受。
秦孝公想光明正大的传位给商鞅,商鞅都坚辞不受,倒反而在秦孝公死后偷偷摸摸的造反,当然也有人说,商鞅之所以坚辞不受,是因为知道,没有接受君位的实力。
那么,秦孝公活着的时候没有实力,死了以后就有了。
种种证据可以说明,商鞅根本没有造反之心,秦惠文王也是一代英主,他不至于那么糊涂,他也是不相信商鞅会造反的,可问题是,知道商鞅不会造反,那公子虔、甘龙、杜挚等人的说法就是站不住脚的,既然站不住脚,为什么还以造反的罪名将商鞅诛杀。
明知商鞅冤枉,还将商鞅车裂,秦惠文王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其实很简单,但也很无情。
公子虔、甘龙、杜挚等人是谁?
秦国老贵族,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秦国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出公、秦献公时期五代朝政混乱甚至君王更替都是由秦国老贵族一手操纵。
势力之大已经可想而知。
秦孝公父亲秦献公时期,已经着手仿照魏国改革,可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初租禾”,承认土地私有,便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旧贵族的反对,所以非但不敢深入,而且还将打败韩、魏两国之后夺得的土地分给旧贵族,以博得他们的欢心。
同时为了摆脱旧贵族的控制,还专门将国都从雍城迁到栎阳。
当时秦国旧贵族的势力就这么大,大到可以影响国家决策,大到连君王都得忍让三分。
秦献公就小小改革一下,便费了那么大周折,那商鞅呢,奖军功、废井田、郡县制等等,都是从根本上否定贵族特权,要将他们的利益连根铲除。
也就是说,在商鞅手里,旧贵族与商鞅之间已是不可调和的生死矛盾了。
这样的矛盾,秦孝公活着的时候他还可以设法平衡,但秦孝公一死,新继位的秦惠文王没那么大能力,这时候以公子虔、甘龙、杜挚等为首的旧贵族就开始发难,污蔑商鞅造反,等于掀开了矛盾的锅子,让秦惠文王和商鞅之间做个取舍。
那么,二者之间该选择谁呢?
秦惠文王是一代英主,所以他深深的明白:
秦惠文王
商鞅的作用在于商鞅之法,如今商鞅的改革已经完成,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留着他也没什么用处,却会引起旧贵族的一致反对,从而给秦国造成混乱。
这样一来,秦惠文王便已成竹在胸,如果两方必须舍弃一个的话,那就只能是已经57岁,对秦国没什么大用的商鞅了。
原因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无情。
于是,为了秦国的利益,秦惠文王明知商鞅冤枉,但还是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商鞅车裂,夷三族,以平息旧贵族的怨愤。
商鞅就这样死掉,如同一根嚼的没味的甘蔗,可商君之法,商君精神却得以千古流传,所以,他还是幸运的。
参考资料:史记等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可以说正是这场变法使得秦国面貌焕然一新,最终奠定了秦国走向强大的基因。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动下,商鞅变法深入到秦人血肉里,可最终的结局是商鞅被车裂。
按理,商鞅对秦国有着巨大的贡献,应该受到国人的尊敬,可结果却是被施以车裂,?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商鞅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何要被车裂呢?
如果大家仔细读完司马迁写的商鞅传,可以将商鞅总结为是一个令人尊敬佩服、令人叹息、令人怜悯的人物。商鞅雷厉风行,加上秦孝公的矢志不渝地支持,仅用20年时间让秦国迅速崛起。
商鞅主持秦国变法后,为秦军东出奠定了基础,司马迁记载,?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国家都发展得如此之好,可商鞅还是被车裂了。除了历史教科书上所指出的变法损害了秦国老氏族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老百姓苦不堪言。
商鞅变法的核心在于?耕战?,提倡?王者,国不蓄力,家不积粟。?意思是说,要在争霸中获取胜利,就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尽可能让全体老百姓参与进来。因此,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攻击力极强,在与东方六国交手中往往能取得胜利。
可随着变法越来越严苛,条例越来越繁杂,老百姓生活却不幸福,?老母号泣,怨女叹息?。举个例子,《商君书》中记载一篇关于三晋老百姓逃走的故事,?三晋不胜秦,四世矣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三晋(赵、魏、韩)虽然不能战胜秦国,可历经多年三晋的老百姓依旧不愿意屈服秦国,为何如此?就是因为秦国土地虽多,可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退一步来说,商鞅的权力来自秦孝公,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王位不稳,牺牲商鞅来获得老旧贵族、普通老百姓的支持,可谓一箭双雕。正如《盐铁论?非鞅篇》所说的那样,?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在秦朝的历史上,商鞅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为了给自己博得声望,不惜加大处罚力度和广度,这个自私就是他的祸根。其中有人向秦惠王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并且霸道法治就注定要树敌无数,有人说因为他变法过程中不知变通,刻薄寡恩,才招怨致死,法家治国不招怨那是在开玩笑,何况是亲手执掌变法二十年大功告成,法家,变法,成功,这几个关键词就注定他身后必定血海滔天,这阵仗不是说声对不起我不玩了能摆平的。
商鞅作为一个人来讲,他的死是比较糟糕的,死于自己的法律,这是何等的悲哀但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讲,这也是他的成功啊,这也意味着秦国君主在他的制度下,权力大大增强,任何社会缝隙都被堵死,任何不顺从者都不可能在商君的制度下抽取一丝反抗甚至逃亡的机会。商鞅的死有些方面的原因是由他一手造成的,因为他在写的一本书中提到故有道之君,务在弱民。公子虔很有头脑,用商鞅的死缓解了保守派的仇恨,又成功稳住了变法的成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1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