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8年,唐军在第五纵队的帮助下攻克了平壤城,享国700余年的高句丽宣告灭亡。但在不到半个世纪之前,他们刚刚击败了隋炀帝发起的三次远征,甚至由此触发了隋朝的崩溃。
那么,作为隋朝的嫡系继承者,唐朝何以超越前人?依靠那些进步收获最终胜利呢?
突厥对隋末中原局势的影响深远
自秦汉以来,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就在此长彼消中展开互动。前者的鼎盛程度,往往取决于后者的兴旺程度。若草原上出现能够整合各方势力的强者,中原政权就不得不向北方屈膝。当草原势力陷入分裂,中原政权就会立刻取代草原强者的位置,君临整个东亚。这种现象在隋唐易代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公元7世纪初,源自山西的李家在东突厥汗国帮助下击败各路豪强,从而建立起新的唐朝。随着自己羽翼渐丰,唐朝很快就和原来的宗主国发生剧烈冲突。当然,战胜了王世充、窦建德和刘武周等这些水平不一的突厥附庸,并不能确保唐军在面对突厥本部时也那么无往不利。
公元626年,颉利可汗的大军逼近长安,迫使李世民缴纳了大笔保护费,史称“便桥之盟”。值得玩味的是,栗特商人很可能是充当了这次秘密谈判的中间人,为两者牵桥搭线。
由于唐太宗和隋炀帝一样得位不正,所以在当时不敢有太大动作。但他同样渴望进行对外扩张,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只是因为草原帝国的强力压制,在完成准备前都要必须选择默默蛰伏。高句丽王国也因为有了东突厥这个屏障,得以继续致力于和新罗、百济的战争。所以,这一时期的唐朝和高句丽的矛盾相对缓和,保持着热度不高的封贡关系。
不过谁也没想到,在便桥之盟数年后,东突厥汗国的国势就急转直下。先是贞观初年,蒙古高原上白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人畜死伤不可计数。接着,颉利可汗和幽州的突利可汗、河套的已故处罗可汗嫡子郁设射,为争夺最高权力而血亲相残。然后,又是漠北的铁勒诸部不堪突厥的沉重剥削而起义。待到公元629年唐朝正式出兵北伐,东突厥汗国已经形同灭亡。
于是,唐太宗就不费吹灰之力的接收了东突厥汗国遗产。根据一些学者推测,唐朝在629-630年之间收留了120万人口。其中不乏骁勇善战的突厥、契丹、奚人等部落民,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东突厥汗国的灭亡,同样也敲响了高句丽的丧钟。十多年后,大量的原东突厥汗国臣民将作为唐军先驱,率先攻入高句丽境内。
高句丽对东突厥汗国的瓦解尤为惊恐。一方面,他们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在631年完成了西部边境长城。准备蜷缩在高墙之后,躲避东北亚政治势力大洗牌的狂风暴雨。另一方面,高句丽王廷日益倾向于放弃辽东,试图在唐军夺取辽河流域前占领整个三韩之地。
公元631-641年的之间,高句丽王国也发生略逊于东突厥汗国的内乱。国王建武和大贵族盖苏文兵戎相见,结果是国王和一百多位贵族惨遭杀害,盖苏文成为高句丽的实际统治者。
盖苏文原本出身平壤系贵族,日常都要随身携带5把刀。因行事极为凶暴,号称东部大人。他也是高句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夫,对贵族阶层和无辜平民均进行了清洗和屠杀。导致了王国各个阶层的凝聚力严重下降,贵族和平民畏惧他之余又对其异常憎恨。
在没有强敌入侵时,盖苏文或许能用铁腕手段维持他的暴政。不幸的是,他在对外关系上也决心效法先前的广开土王,一昧道蛮干。在无视唐朝的警告后,继续对新罗开展大规模攻势,给了唐朝以开战借口。
公元644年,唐太宗发动了第一次对高句丽的远征。在这场规模远小于隋朝的远征中,大批辽东系高句丽贵族毫无斗志,纷纷阵前倒戈。若非安市城城主材勇阻滞攻势,恐怕唐军会攻占鸭绿江以北所有的高句丽领地。
作为辽东系高句丽贵族,材勇也曾击败过盖苏文,迫使后者承认他对安市城的权力。唐太宗更是对他赞不绝口,临别撤退之际还特意赠送了布匹,表彰他的顽强不屈。
力主消灭高句丽又不一味消耗纠缠的李世民
唐朝从隋朝的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并从前期的试探性进攻中摸索到高句丽人的弱点。唐军将领没有寄希望毕功于一役。相反,他们利用自己野战优势,不断对高句丽的主力机动部队进行聚歼,并定期扫荡高句丽国境。等对手因失血过多而衰竭,方才实施雷霆一击。
唐太宗在644-648年之间,又对发动高句丽发动了三次远征,俘虏和击毙的高句丽人多达50万以上。这让鸭绿江以北高句丽领地陷入一派萧条。伴随着人口掠夺的是物质经济打击。唐军长达数年的攻势,已经严重干扰了辽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使这一地区陷入饥荒和贫穷。虽然唐朝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相比高句丽的损失来说还是不算什么。何况,唐朝本身就有高句丽人望尘莫及的资源优势。
到李世民去世,鸭绿江以西、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域已被唐军占领。只剩下安市、国内、乌骨城等几座孤城在负隅顽抗。龙兴之地的易主,是高句丽不可承受的创伤。这不光意味着王国失去了主要生产区,也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高句丽人和北方亲族的联系。
即便国内因战争的创伤而满目疮痍,执掌高句丽的盖苏文家族依旧不准备休养生息。在654-655年之间,高句丽人还联合百济进行了南北作战。联军分别袭击了唐朝的盟友新罗和仆从部落契丹,点燃了新一轮的烽火。公元660年,唐军在熊津口登陆入侵百济。忙于弹压反对贵族的盖苏文没有援助,坐视百济被唐-新罗联军灭亡。
公元666年,军武强人盖苏文病逝。他的三个儿子泉男建、泉男产、泉男生,为父亲留下的烂摊子打得不可开交。失败的泉男生逃亡边境,请求唐朝出兵恢复他的合法权利。
两年后,在他的指引下,李勣率领的唐军攻克高句丽首都平壤城,俘虏了宝藏王和泉男建。强横一时的高句丽王国,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中国隋唐时代,战争十分频繁,比如对突厥对吐谷浑对吐蕃等国,而在隋唐历史上,有一个国家是贯穿始终的征伐对象,这是一个东方小国,但是,为了对付这个小国隋炀帝冒着灭国风险也要进攻它,唐太宗为了对付它御驾亲征。
可以说,为了征服这个国家,隋唐两朝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要打服它为止,这个国家就是高句丽。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隋唐两朝为何不约而同的一定要征服高句丽呢?
隋文帝就曾征伐高句丽,但因为台风和瘟疫而被迫退兵。
隋炀帝为了征伐高句丽,一共大规模用兵三次,动用士兵民夫多达百万之众,就算是在隋朝内部农民起义蜂起的时候,隋炀帝还是“痴心不改”,最后在国内形势无可收拾的情况,才被迫退兵。历史上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隋朝灭亡,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是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建立后,对高句丽的政策与隋朝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欲灭之后快。
唐太宗御驾亲征,大破高句丽在辽东的城镇,掠得百姓牲畜无数。
唐高宗则先后派遣苏定方和薛仁贵率领大军进攻高句丽,在灭掉了高句丽的盟友百济以后,高句丽灭国。
唐朝灭高句丽,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将朝鲜半岛中北部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范围,其贵族和百姓绝大多数都被迁入内地,融入了汉族,剩下的极少部分人流亡渤海和日本。
高句丽作为一个国家在历史上消失了。
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用兵前后近百年,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隋唐两朝都对这个东方小国这么重视?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简单的为了炫耀武力穷兵黩武,如果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用兵百万还有点炫耀的意思,那么隋文帝和唐太宗这两位英明君主以及唐高宗也要对它用兵,这恐怕就不是炫耀武力能解释的通了。
其实,我们翻阅历史就会发现,隋唐两朝四代君主对高句丽屡次用兵的原因并不复杂。
主要有两条。
第一,是因为那个时候高句丽是东方强国,假如不除则后患无穷。
高句丽从魏晋时代崛起,与曹魏就有过交锋,被曹魏大将毌丘俭攻破首都险些灭国。
晋朝末年,中原陷入动乱,高句丽崛起,它四面出击,极速扩张,到了南北朝时代,这个国家已经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汉化程度也很深,它的军事实力很强,触角深入中国辽东地区,建立城市,形成割据。
面对在东北地区出现的这个新兴强国,隋唐不可能视而不见,就如同明朝不会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一样,一定会出兵讨伐,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其次,高句丽首鼠两端,屡次背叛中原王朝,后期更是明确对抗隋唐,它曾拒绝向隋炀帝进贡,拒绝向唐朝称臣,这直接导致了隋唐两朝不约而同的要灭高句丽。
不得不承认,高句丽运气不错,在隋唐进攻它的时候,它的国内恰好出现了几位名将,再加上天气和中国内部形势的变化,使得几次进攻它的作战都无功而返。
当然,当中国统一,内部无事,高句丽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在薛仁贵的进攻下,高句丽终于灭国。
高句丽政权是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当时已经立国六百余年,占据了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当时,朝鲜半岛西南部由同为扶余人建立的百济政权统治,而百济政权和日本列岛的大和政权同样关系密切,彼此言语互通。
绵延至今的日本菊花王朝皇室,便极可能是由来自朝鲜半岛的“渡来人”,跨海征服了当地土著“绳文人”,与之融合同化的产物。现代语言学家通过高句丽政权遗存的汉字注音文献,判断高句丽语和现代朝鲜语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语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也进一步佐证了这点。
换言之,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同种族、同语言的“扶余共同体”,包涵了关系密切的高句丽、百济和日本三个国家。现代朝鲜民族的祖先三韩人,要么在百济国为上层扶余人所统治,要么局促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被扶余人建立的三个政权全部包围。
这个以高句丽政权为首的“扶余共同体”,从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击败的慕容氏后燕政权、灭亡冯氏北燕政权起,已经占据了中国辽东地区二百余年,以农耕为主业,依山修筑无数易守难攻的城池,可说是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该国常备军至少不低于三十万,中国东北的众多古民族,如女真人的先祖靺鞨人,同样长期成为高句丽的臣属,受其征发差遣。(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甚至认为,高句丽总动员兵力高达六十万人)
因此,高句丽绝不是如后世的李氏朝鲜那般的孱弱政权,而正类似于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建州部的满清那样,是中原王朝在东北方向的强大威胁。因此,当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也势必要将铲除、摧毁这样的巨大威胁,提上帝国优先日程,而绝不仅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只为收复辽东地区这一汉晋旧疆。
公元598年,高句丽军万余人,试探性进攻隋朝辽西地区,被隋军挫败。隋文帝杨坚当即下令发兵三十万,水陆两路浩浩荡荡,加以反击,岂知隋军陆路出临榆关(山海关),军中突然爆发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风暴,船多覆没,尚未与敌国开战,士卒已经多死于路途。
然而,隋朝面对挑衅的坚决和铁血,已经令刚即位不久的高句丽国王高元大为惶恐,他当即遣使请和,请求罢兵。
此时,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国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亚洲争霸战争,刚好也正是和达头可汗、都蓝可汗一决胜败的关键时刻。为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杨坚暂且同意了高句丽的请和。
终隋文帝杨坚之世,他始终将北方的突厥汗国视为头号强敌,隋军将士连年出塞,深入沙漠数百里,不断施加武力打击,同时更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不断分化利诱,挑拨离间其酋帅。突厥人几乎连战连败,覆军折将不可胜计,累积杀伤、俘虏、投降多达数十万骑,终于不得不向隋朝称臣请和,突厥可汗伏地拜首:「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大隋王朝也成为公认的亚洲第一强国。
到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他西征青海,压制西域,又调兵遣将,定交趾、灭林邑、取琉球,平契丹,为了完成隋文帝杨坚的未竟之志,彻底解除帝国在东北方向的威胁,是为因此,征讨高句丽之役,已是势在必行。
时所说的,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便是三征高句丽失败。隋军与其说是输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明明已奋勇杀敌,几次将敌方打得几近亡国,却输在杨广的荒唐决策和虚荣心上;才会屡中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贻误宝贵战机。
三十万隋朝府军精兵九军尽陷,仅奔还二千七百骑,如此巨大的损失几乎打断了帝国军队的脊梁,才让野心家们嗅的机会,纷纷起兵至天下大乱,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唐太宗李世民击平四方群雄,登基称帝后,连续攻灭东突厥、高昌、薛延陀等国,加冕“天可汗”令大唐王朝重新成为东亚霸主。甚至连开创吐蕃帝国的一代雄主松臧干布,在松州之战失利后,也不得不向唐朝臣服,受封为大唐的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
“天可汗”孤峰绝立,拔剑四顾,此刻唯有东北方向的高句丽,这个拥兵三数十万、多次击败前朝的劲敌,或许堪为对手。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战,亲率兵马不过十万,却在野战连连以少胜多,斩杀高句丽军4万余人,俘虏其兵士10万人,获牛马各5万匹,并俘虏其民户6万、人口16万,降其大将二人,裨将及酋帅子弟3500余人,而唐军损失微乎其微,只因为顿兵安市城这座坚城下,天气渐转严寒,这才暂且撤军。
李世民回国后总结教训,发展海军,水陆并进,持续骚扰,令高句丽国疲于应付,元气大伤。
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继续多次出兵东征,唐军名将程名振、薛仁贵、苏定方等连续大败高句丽军,多次取得斩俘逾万的大胜。最终,公元668年,年过古稀的开国老将军,英国公李勣挂帅出征,历时两年,一举功成,将高句丽国犁庭扫穴,完成了李世民、同时也可说是杨坚杨广的未竟之志。
在此前的公元660年,唐将苏定方已攻灭百济国,公元663年,唐将刘仁轨又全歼日本海军,焚烧敌舰四百余艘,并剿灭百济复国势力。日本惧怕唐军渡海登陆,仓皇请降,向唐朝臣服。同气连枝的“扶余三国”“共同体”也至此终结。
高句丽灭亡后,其国民一部分被唐朝内迁,为汉人同化,一部分和之前臣属他们的粟末靺鞨人合流,后来在唐玄宗时期建立了渤海国政权,并重新占据了原属高句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小部分南迁,成为三韩人建立的新罗国的臣民。
后来新罗国崩溃,三韩人王氏王族建立的王氏高丽政权,占据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高丽”二字也同样取自之之前被唐朝攻灭的“高句丽”政权,并自称为其继承国,然而,和历史上真正的中国东北古民族建立的高句丽政权,已经关系不大了,只是三韩人的自说自话罢了。
为了维护领土主权,驳斥韩人谬论,我国从本世纪起,开始推进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其中对古朝鲜史(箕子朝鲜、卫氏朝鲜)、高句丽和渤海史研究都是重点,并得出结论:
【高句丽属于中国古代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与朝鲜的王氏高丽政权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高句丽的主体部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其分支可能融入当前的朝鲜民族。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高句丽与当前的朝鲜民族,与朝鲜和韩国均没有必然的关系。】
东北边疆工程彻底拨乱反正,纠正了此前持续一千余年,封建史学家在我国东北古代政权沿革上的错误,澄清了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和扶余、渤海等政权一样,同属于我国古代东北边疆政权,和三韩人后裔的朝韩两国没有必然关系,还历史以真实本来面目,有力抵制了韩人的狼子野心。
隋唐两朝都曾经大规模征伐高句丽,隋朝动用的人力物力巨大超过唐朝,最后还失败了,失败的因素很多,其中与军事统帅的战略思想和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唐征高句丽的策略与隋有很大的不同,隋的策略是以一部攻辽东城,其主力捣高句丽的首都平壤,所谓?攻破其腹心,则四肢自溃者也?。唐太宗从隋朝的失败教训中认识到,不先抚定辽东,固其根本,而劳师远袭去攻平壤,不是上策。只有攻下辽东、新城、安市、建安等名城要隘,然后会合诸路大军,渡鸭绿江,一鼓攻下平壤,这才是万全之策。
所以,唐朝的四路大军(包括水师)齐集辽东,先后攻克辽东等十城,并在这些地方置州设官,以兵镇守,作为继续征高句丽的根据地。太宗数次征讨高句丽,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举消灭高句丽,但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它消灭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使其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同时,也显示了中央政权大唐的声威和征东战争的正义性。
唐两朝接力灭亡高句丽 ,唐太宗对高句丽的打击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欲再伐高句丽,被大臣劝止。以后数年,唐对高句丽采取了偏师骚扰的策略,欲使其疲于奔命,社会凋敝,然后再一举消灭。同年三月,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讨高句丽,五月,渡辽水,攻南苏、木底等城。另有水师自莱州渡海攻石城、积利城。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邱道行军大总管,从水路讨高句丽。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又以营州(今朝阳市)都督程名振兼东夷都护讨高句丽,败高句丽于贵端水(今浑河),焚新城外郭及村落而还。显庆三年(658年)六月、四年十一月,程名振及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两次分别战于今沈阳和抚顺一带的贵端城、赤烽镇和横山。
显庆五年(660年),唐朝改变了策略,决定先灭高句丽的盟国百济,然后再与新罗对高句丽实行南北夹击。当年派苏定方等率水陆十万大军一举灭掉百济。翌年,又以三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大举征讨高句丽。陆路在鸭绿江一线歼灭高句丽三万人。苏定方率领水军实施了对平壤的包围,但由于未能得到新罗人有利的后勤保障,此役最终未获成功。
唐高宗时期彻底平灭高句丽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的独裁者莫离支盖苏文死,其长子泉男生嗣位,后被两位弟弟男建、男产所逐,逃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并派人到唐朝求援。唐朝派出大将契苾何力、庞同善统率大军去接应泉男生。泉男建率众截击,高宗又命薛仁贵为后援。庞同善等到新城,夜里被高句丽兵袭击。薛仁贵领兵援救,斩首数百级。庞同善等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兵所败。高句丽乘胜而进,薛仁贵拦截横击,高句丽大败。
于是,薛仁贵向东连夺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泉男生相会。薛仁贵乘胜率两千人马,进攻高句丽北部重镇扶余城,拔其城,附近四十余城望风而降,一时薛仁贵威震辽海。十二月,又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讨伐高句丽。第二年二月,李勣渡辽河,赶到新城。
战前李勣对各位将领讲:?新城是高句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于是,指挥三军从新城西南侧,据山攻城。九月,城中发生兵变,叛兵绑缚城主,开门投降。李勣领兵继续进攻,连续攻夺十六城。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李勣率大军渡鸭绿江,泉男建派其弟来拒战,李勣追奔二百里,来到平壤城下,泉男建闭门不敢出。一个多月后,高句丽王高臧派泉男产率首领九十八人打白旗出城投降。泉男建犹闭门顽抗,不断派兵出战,均遭失败。最后,他的心腹僧人信诚秘密派人与唐军联系,愿为内应。
五日后,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入城。泉男建自杀未遂,被擒,高句丽灭亡。战争结束后,唐朝对高句丽君臣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国王高臧被封为司平少常伯,泉男产被封为司宰少卿,就连顽抗到底的泉男建也保全了性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