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银子是多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在看古装影视作品的时候,总能看见电视电影里拿银子消费购买物品结算价格的场景。有时候买东西给几十文的,有时候给一两二两的。那到底他们讲的这些两、文是什么意思呢?他们那时候的一两银子的价值在现在能买到什么东西呢?
古代的货币体制随着朝代以及各个时间段的不同,货币的汇率也是在不停的变化,而那时候的货币价值因为和现代货币的购买力不同,所以也没一个准确的办法来计算那时候的多少货币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我们只能通过古时候一个家庭的消费来跟现在家庭的消费来做一个对比,大概的得出一点结论。
古时候出现过很多种类的货币,银子作为货币和正式在百姓手里流通的时间也很长,今天我们主要讲关于银子的问题。古时跟银子有关的货币是铜钱,银锭,银板。最初的时候银子其实作为税收上缴国库的,没有在百姓手中流通。到了宋朝时期,银子才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但也只参与大宗交易。
银子没有大量流通,百姓使用的仍然还是铜钱。一千铜钱为一贯,但是宋朝因为省陌的原因,一贯只有七百七十铜钱。宋朝初期的时候,一两银子就是一贯,后来逐渐变成两关、三贯,直到南宋时期变为四贯铜钱兑换一两银子。
需要注意的是,要计算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单纯的用一两银子可以买某种物品的数量来跟现代做比较是行不通的。比如说古时候一两银子一百斤米,换算现在一斤米三块,那么就是一两银子等于现在三百块是不对。因为每个朝代的生产力和购买力都不一样。要换算的话我们应该取一个家庭的总消费来和现在家庭的消费来比较。
古时候一家子一般都有五口人,我们就拿现代有五口人的家庭来简单做个对比。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的收入水平,大量的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古代一种职业的年收入。比如酒店小二,掌柜以及杂役等职业的收入。一般来说,普通的小二月工资也就在一二两之间。
如果一个月一二两银子就够生活,那么事实上一两银子大概就在1500元左右,而不是有人根据大米价格算出来的200-500元。同时用这个数字对比古代的物价,相差应该也不大了,因为古代的猪肉一般也为一分,也就是一钱可以买十斤。换算下来差不多15一斤,跟现在也差不多。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结论,一两银子应该在现在的1500元钱左右。你们觉得这个数字准确吗。
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清朝一两银子大约37克,可以买120斤米(这时候一斤已经是500克了); 也就是说,120斤米大约要160元钱,那么每克银大约相当于4元钱。
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启,元代中欧陆地交通打通,所以中国传统出口利器的丝绸茶叶瓷器开始疯狂汲取世界贵金属,尤其地理大发现之后,美洲白银以船为单位进入中国。
由于历史上并没有稳定的物价。譬如一旦闹灾荒,米价就会疯涨。很多人喜欢用米价折算白银的价值,然后对比今天的米价,和人民币进行比较,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所处时代不同,银两的价值就不一样。就比如八九十年代的一块钱和现在的一块钱就大不一样。
中国的货币还是以铜钱为主,一般都是多少多少文,多少多少贯。中国开始用银子作为主要的货币,是从明朝开始的。在唐朝时期,一斗米只值几文钱,而一两银子相当于1000文钱,当时的米价格以1.7来计算,那么一两银子换成人民币相当于4000块钱。后来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下降了一半,
价格稳定些的怕是只有粮食了。所以通常找文献,某个时代一两银子能买多少斤米,然后以现在的米价折算。 不过这样也不是最严谨的。这是一个难题。清朝与唐代相比,同样一辆银子,购买力也会相差十余倍,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以现在的价值计算,清末一两银子能购买大米96金斤,折合现在约为240元左右。
银两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用了,改用纸币代替,但是影视剧里经常会出现银两,古代这都是货真价实的银子,那么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
银两是每个朝代的经济能力的象征,换算都不一样,受货币流通影响,一两银子的购买力都不一样,我们挑几个典型的换算。在唐代,物质丰富,国家富裕,一两银子可以买200石粮食,约120斤左右,按照现在的购买力换算,唐代的一两银子可值4720元。宋代由于货币形式增多,货币稍有贬值,但是货币市场太乱,无法换算。到了明朝,一两银子可以买2石大米,相当于现在的755元。清朝由于外来资本进入,干扰了原有的经济市场,一两银子大概值200元。所以电视剧里随随便便的一两银子可是相当值钱的,百姓都是以铜钱为主。
货币价值深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从一两银子的换算中就可以发现当时的经济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战乱年代,货币贬值愈发严重,钱不值钱,典型例子便是民国年代的纸币一天骤降,还有建国初期人民不接受人民币,只想拥有实实在在的物品。
如今为了保护黄金白银的储存量,已经不再用真金白银作为货币流通了,全球都使用纸币代替,虽然受经济影响人民币现在的汇率不平稳,但是国家会做好调控,稳定住货币市场,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
还记得周杰伦的《娘子》里唱:
“一壶好酒,再来一碗热粥,配上几斤的牛肉。
我说店小二,三两银够不够?”
如今,周董早娶上了娘子,但这个问题,却似乎还没有人回答他。
三两银子,到底够不够呢?
一个铜钱、一两银子、一两黄金,在古代到底折合多少人民币?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历程。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因为后来需求量越来越大,又开始出现了铜贝。
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
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秦·半两
到了汉代,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背祥云纹钱
说完钱币,再说银子。
咱们都常常看到古装剧里,百姓使用银两(银锭)作为交易货币。
事实上银两(银锭)是在明代才开始实行使的。
唐宋金时期是以银铤作为古代的流通货币,银铤因其形状类似猪的肾脏,地方百姓俗称“猪腰银”。
清代广东“粤海关咸丰九年”十两砝码银锭
清代云南“福盛广记汇号纹银”五两牌坊银锭
说完了白银,再来说说黄金。
今年7月的时候,我们古物猎人拍出了一张带有“南元足金”款识的南宋金叶子。
南宋时,因为中国南北分裂,金朝和南宋之间贸易往来中黄金白银比较常见。从北方过来的土豪们不带铜钱,而带一堆金叶子和银子,到了南宋后再换成铜钱使用。
金叶子因为质地柔软,还可以折叠甚至剪切,方便找零,而受到欢迎。
那次拍卖见识了之后,我才知道金叶子其实并不是叶子形状的,而是书页状。
因此,我也做了一些功课。现在出土的一些标明“十分金”的南宋金叶子,四张可以折在一起,重量正好是38-39克,接近南宋时的一两。
这样更方便了,四张金叶子就是一两金子,分割开每张就是二钱五分。
据说按照南宋的物价换算,这一张,虽然不够在樊楼那种宋朝顶级消费场所消费,但找家不错的客栈,不用工作就这样悠闲的过上几个月中产的生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不过大多是以铜钱、白银 、黄金作为基础单位。
而他们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按国际上的金价浮动,“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那一两银子到底相当于现代的多少钱呢?我们不如以米价作参考来计算一下。
或许因为流年收成的变化,和农业发展的变化,这个计算结果并不能完全当真,但不论时代变化,米总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
先说唐代,据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5文钱,一斗米约12.5斤,够普通的小两口吃上一周的样子。
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也就是2500斤。
以今天一般米价2.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人民币6250元的购买力。
而到了宋代,根据《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假定一两银子也是折一贯钱,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1041元左右。
北宋 “崇宁通宝”铁母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故事背景是南宋。文中有描述,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若按这个价格计算,那么郭靖请黄蓉吃得这一顿大约相当于人民币两万多块钱,可以说是宋朝《小时代》了。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188.8斤大米,二石就是377.6斤。按现在的米价来计算,明朝一两银子约相当于人民币944元。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里皇帝都喜欢动不动就上次黄金万两。但事实上,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白银,就这,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咱们许多现代人对于古代银钱的认知,都来自于各种古装剧或是小说等文艺作品。
比如某部剧里,打一壶酒十两银子,吃一碗面三两银子,一个知府少爷被绑架要求一千万两银子......
这么算来,实在是有些奢侈到荒唐了。
再回到周董的那首歌,三两银子够不够一壶好酒,再来一碗热粥,配上几斤的牛肉?
当然,这个还要考虑当时的肉价酒价,但我觉得三两银的预算,除开饥荒之年,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
都说铜臭,但谁不喜欢钱呢?
千载春秋,万般情怀,尽在方孔之间。
马未都先生曾说过:钱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直接折射,中国铜钱造就中国财富,使中国避开了像欧洲那样,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
研究古人的钱,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读了一遍柴米油盐的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0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