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中国古代,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样一种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的好能够造福百姓,使用的不好就会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然而纵观历史上的皇帝,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权力的把控。身为皇帝想要永远的占有这种权力,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皇帝想要长生不老。不过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皇帝们便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世世代代的把这种权利延续下去,也正是因此,各个朝代都能看到皇子们为了夺权了搞得腥风血雨,手足相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为了让江山永远的把握在朱家的手中,就把地方大权都给了自己的皇子们,十几个皇子封为藩王镇守四方。不过虽然这样没有了外姓王的威胁,但是身居要职的皇子们却也依然对皇位垂涎若渴。
在朱元璋的诸多皇子中,他最看重的还是太子朱标。朱元璋认为朱标聪明仁孝,必能把江山打理好。然而谁曾想,这位朱元璋看重的皇子却早早去世了。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又把目光投到了皇太孙朱允炆身上,并对其大加栽培,希望他能够在日后继承皇位。不过相信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被朱元璋看重的朱允炆最终却被他的叔叔朱棣夺走了皇位。
朱棣自幼习文习武,胸中更是装有壮志,所以对于朱元璋这样一个打算自然是不满的。如果说皇太子还尚在那么情有可原,但是好不容易把皇太子耗死了,又出来个皇太孙,朱棣自然心中满是怨恨。其实关于朱棣的情绪,相信朱元璋在世时也或多或少的有所察觉了。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他临终前颁发了自己的遗诏。在这个遗诏中尤其强调了三点,其一是,让朱允炆继承自己的皇位,其二是自己的丧失从简,其三是命令各地藩王皇子只可在自己的封地祭拜,不得来京。而在这三点中最后一点尤为在意。古代孝乃大节,平常百姓父母去世,子女都要千里奔丧,更何况现在是皇帝驾崩。其实朱元璋的这第三点用意已经很明显了。皇帝驾崩,各地边境敌对势力必然蠢蠢欲动,所以让藩王留在自己封地来镇压。除此之外,朱元璋也知道,朱允炆继承皇位,他的那些叔叔们自然是不满的,万一他们假借奔丧理由来到京城逼宫夺权,天下就要大乱了。
虽然朱元璋在皇位继承上做了以上三点对策,但是皇子中仍有一人让他芒刺在背,这个人就是燕王朱棣。朱棣的性格,朱元璋是知道的,在众藩王中,朱棣也是威胁最大的。所以在朱元璋病危之际,还特意下了一道诏书单独让朱棣前往京城,为的就是试探他一些,同时也是给他一个警告。
但是朱元璋的这道命令没有等来燕王朱棣,却把朱允炆下个够呛。他担心父皇改变心意让朱棣继承皇位。因此朱允炆为了保险起见,特意与众心腹商讨办法,最终斗胆起草了一道假的圣旨,并让人快马加鞭的送达朱棣。朱棣起初接到朱元璋圣旨后便连夜赶路,好不容易到了江苏,却又接到朱允炆让他返程的假圣旨。虽然朱棣不明白其中用意,但还是返程了。
关于假圣旨的事,朱元璋自然是不知道的,所以在他临死之际还问着身边的大臣:“燕王来未?”朱元璋的这个问题也是吓坏了身边的大臣,毕竟其中很多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这样,朱元璋连问三遍,“凡三问,无敢对者”,最终闭上了眼睛,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朱元璋临死前这个问题没有人敢回答,直到数年后朱棣进京夺走皇位,也算是为整个问题画下了一个句号。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能够登上皇位是有真本事的,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曾经做过放牛娃,当过乞丐、和尚,没关系没背景,最后却一跃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创立了明朝最后统一中国。这样的一位皇帝,在临终前连问三次“燕王来否”,却没有一个大臣回答他,他为什会问三次“燕王来否”?
众所周知,所有的儿子中他最喜爱的就是太子了,也就是朱允文的父亲,朱元璋原本是想要把皇位传给太子的,但无奈太子英年早逝,可能是出于太子的原因,朱元璋对朱允文格外疼爱,最后还将皇位传给了朱永文,向来皇位都是要传给皇子的,把皇位传给皇孙的朱元璋是头一个,朱元璋其他的儿子非常不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燕王朱棣。朱元璋临终前连问三次“燕王来否”,其实是想要帮朱允文除掉燕王。
历史上的朱棣是非常能干的,文韬武略样样都不输给朱元璋,朱元璋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时,他并没有太大意见,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父皇宁愿将皇位传给皇孙都不愿意传给他,他自认为自己比朱允文强,可朱元璋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他。朱元璋还在遗召中写到,他死后各地的藩王皇子都不能回京,这么做就是怕燕王趁机造反。
尽管这样,朱元璋还是放心不下,他知道燕王的手段,朱允文是对付不了燕王的,他想到了一个极端的办法,那就是除掉燕王,于是,朱元璋在快要死的时候,单独召燕王回京,在病榻上连问了三次“燕王来否”,想在死之前除掉燕王,最终还是没有等到燕王回来,因为燕王猜出了这其中的阴谋,没有打算回去。朱元璋担忧的还是来了,朱允文很快就被拉下马,燕王顺利上位。
不得不说,大明朱棣的继位和大唐李世民的继位一样,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正因为这种历史的特殊性,如此非常手段才总被史家们口诛笔伐。 比如,这段记载于《明太宗实录》中的临终嘱托,便让所有人凭空多了很多猜测。
(一)朱棣在否
《明太宗实录》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这段记载中扑朔迷离,并且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一代雄主临终前,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叫朱棣来自己身边,是为了让他继位?还是想最后警告他一下?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
实际上,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便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做门户屏障,并把他们分封出去了,而明朝法律又有这样的规定,分封藩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诸王结伴入京。比如周王朱橚的封地是河南开封,有一次他跑去老家凤阳逛了一圈,都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把他改封到云南了。
在《明史.太祖本纪》中写道:闰月癸未,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天下臣民,哭临三日,勿防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这说明,在朱元璋临死的时候,按照法律的规定,是没有让任何任何藩王回京奔丧。所以,朱棣想回来也不可能,毕竟是朱元璋自己下的诏书不让自己的儿子回来。那么,明知道朱棣回不来,又为什么还要临终呼唤自己的儿子呢?
(二)传位皇孙
实际上,对于后事和继承人,朱元璋早有安排,根据《皇明史窃》的记载,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是非常决绝的,丝毫没有犹豫的 。
?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皇太孙德才兼备,适合做天子,文武大臣要辅助他,至于其他的皇子,就不要离开封地了,禁止来应天府。很明显,这是为了防止拥兵自重的藩王趁机闹事。但历史上的事情就是这么诡谲难测,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皇太孙朱允炆,在登基之后决意消藩,但是他还是太过仁义,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朱棣在南京城的几个孩子都放了回去,让野心勃勃的朱棣彻底没了后顾之忧。?1399年7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6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根据这样的史实,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如果朱元璋真的在临终前有打算将皇位传位朱棣的想法,而朱棣本人当时真的到了南京,那么到底是谁拦住了他呢?朱元璋临终前身边留有的是皇太孙和众大臣们,自己呼唤朱棣,大臣们都忌惮朱允炆这个未来新君,无一人敢回应。而朱允炆也怕他四叔回来,抢自己皇位,于是派人将朱棣拦在南京城门外。当然,历史可能没有所谓的假设。
朱元璋问了好几遍燕王来了没有,朱元璋在临死之前召见朱棣,只不过他的圣旨被朱允炆拦了下来。让朱元璋最放心不下的儿子就是朱棣,他原本想要嘱托一番,让他好好辅佐朱允炆,没有想到却被朱允炆破坏了,如果朱棣此次能够顺利进京,可能日后不一定会造反。
朱元璋的故事非常励志,堪称逆袭的典范,他曾经当过乞丐。和尚,最后却熬成了帝王。当上帝王的他也变得疑心多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巩固皇权。他深知正确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性,他早早便选好了太子,那就是朱标。朱标宅心仁厚,却又不乏聪明果敢,俨然就会是一个好帝王。不成想朱标却是个命不好,年年轻轻便去世了,这下子朱元璋就头痛了。
朱元璋没能正确处理好子孙后代的事情,他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轻的朱允炆。朱允炆没有资质,众人自然不服。而且朱元璋的儿子手上是有实权的,这样他们更容易造反了。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守护大明江山,所以将他的儿子都派到全国各地。朱允炆担心朱棣跟自己抢皇位,所以他才要将朱棣拦住,不让他进京见朱元璋的最后一面。
朱元璋心思敏锐,他知道朱棣有能力,也有野心,以后他不在了可能会造反。他想要在临死之前嘱咐朱棣,希望能够唤起朱棣的仁慈之心,防止朱棣造反。而朱允炆担心朱棣进京会有变数,所以他便横插一脚,不让朱棣进京。朱元璋躺在床上,迟迟等不来朱棣,问大臣,大臣心中知晓事情的原委,但是却不敢开口。朱元璋没能等来朱棣,只能下一个命令,禁止儿子回京城奔丧,这也算是对朱允炆最后的保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9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