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北宋名臣范仲淹,出身书香世家却一生坎坷

以史为鉴 2023-07-02 21:17:15

北宋名臣范仲淹,出身书香世家却一生坎坷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范仲淹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小编想知道,是怎样的环境和经历,才会让范仲淹倡导“先忧后乐”的思想。经过一番了解才发现,范仲淹出生于北宋时期,出身于书香世家。但是范仲淹却一生坎坷。今天,小编想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范仲淹的故事。

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家族算是书香世家。范仲淹的祖父是朝中的丞相,文化素养很高。但是,范仲淹没有生活在书香世家应有的学习环境中。在范仲淹年幼的时候,范仲淹的父亲就不幸逝世。为了生计,范仲淹的母亲带着他改嫁他人。

范仲淹长大之后,知晓自己家族之前的荣光。因此,范仲淹下定决心读书。一方面是光耀门楣,一方面是想为天下做一些贡献。于是,范仲淹参加了科举考试。范仲淹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进士的功名,并且成功成为一名九品的地方官员。

范仲淹主要负责讼狱、案件事宜。因为九品官员已经有俸禄,范仲淹还将自己的母亲接来侍奉。范仲淹做官期间,刚正廉明,公平公正。很快,范仲淹调任泰州。范仲淹原本已经向朝廷自荐,希望负责兴修海堤。但由于母亲的逝世,范仲淹只能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

回家守孝之后,范仲淹被邀请去学堂教书。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书,范仲淹产生了自己的见解。而范仲淹写了万字书,呈现给朝廷。范仲淹被邀请在朝廷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范仲淹直言不讳,希望太后将政权还给皇帝。

可能正是因为此举,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上,担任小小的官员。但是,当皇帝掌权之后,范仲淹被委以重任。但是,由于为人过于正直,范仲淹在朝中拉帮结派的时候,被排挤在外。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被调任到偏远的地方。范仲淹一生较为坎坷。但是,范仲淹境界很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其“先忧后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之后,因为一直在外任职,范仲淹因病逝世。逝世后,皇帝将其追封为国公。因此,北宋时期,这位出身书香世家,一生坎坷,倡导“先忧后乐”的人就是范仲淹。了解过这段历史,我认识到当我们拥有才能的时候,还需要遇见好的时机。

关于范仲淹的故事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

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扩展资料:

成就:

1、地方治绩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2、军队思想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3、文学--词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 ,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关于范仲淹的资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来名字。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探寻一代名臣范仲淹为官的心路历程,以观宋朝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导语 唐宋之际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政局的变化对士大夫官员们的政治主体性影响特别大,他们以撰写家训、创办义庄等行动来反映其内心世界,一生颠沛流离、行贬官之路的一代名臣范仲淹亦是如此。所以,小呆君决定以范仲淹一生心路历程的变化这个全新的视角,来与大家探讨一下宋朝士大夫们的精神世界。 范仲淹 范仲淹的「 ”三光”之行 范仲淹两岁而孤,随着母亲改嫁,而继父对范仲淹视为己出,支持他读书志学。范仲淹在山东醴泉寺读书时「 ”断齑画粥”、以苦立志;在负有盛名的睢阳书院念书时,深受戚同文的精神感召力,逐渐形成一种「 ”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自觉。随着范仲淹步入朝堂,不断实践这种理想,带动了一大批的士大夫们,从而将这种文化自觉升华为一种时代精神。 「 ”断齑画粥” 范仲淹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着,但是正是因为他对理想的过于执着,在实践中往往会因此碰壁到头破血流。范仲淹为官言事就曾遭三次罢黜,而且一次比一次惨。 「 ”初为校理,忤章献太后旨,贬倅河中。后为司谏,因废郭后,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胜,贬睦州。后为天章阁、知开封府,撰《百官图》进呈,丞相怒,奏曰:今仲淹尽自抡擢,安用彼相?臣等乞罢。仁宗怒,落职贬饶州”——《湘山野录·续录》 这就是范仲淹的三次遭贬,而这三次都受到了当时少数有气节的官员的褒扬。第一次被贬,僚友称「 ”此行极光”,第二次被贬,僚友称「 ”此行愈光”,第三次被贬,僚友称「 ”此行尤光”,史称「 ”三光”。每次范仲淹都会予之一笑,只是这「 ”三光”之笑实为苦笑,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人落难之时,感触极深。在最后一次遭贬时,践送之人寥寥无几,即使前往送别之人也多为应景而言,真心以钦佩之心惜别的只有王质而已。在前往饶州的途中,「 ”泊水道之官,历十余州,无一人出迎者”。但范仲淹还在坚持理想,在贬途中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赴岳州会友,写下名篇《岳阳楼记》以此明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如此,此时的范仲淹已经不再是年少气盛的岁月,已值暮年,被贬「 ”三光”之行的官宦生涯,越来越使其心境回归理性与现实。 仲淹创办义庄的思想寄托 一生颠沛流离的范仲淹,在晚年之时回到了家乡姑苏当官,在此他做了一个惊世之举,在苏州首创了「 ”义庄”。 「 ”及归姑苏日,有绢三千匹,尽散与闾里、亲族、朋旧,......乃置天数千亩为义庄,赡贫族。”——《清夜录》 范仲淹办义庄之举,历来为史家所乐道,不吝美辞以褒扬。其实,范仲淹办义庄仅仅只是为了资赡族人吗,为何到了晚年才想到做这件事呢?联想范仲淹的身世,对其有深厚恩情的并非是祖家,而是其继父朱氏。可贵的是,范仲淹始终像亲父兄一样事养父兄。先祖范氏宗亲虽然对其施恩不多,但是范仲淹将自己发达归因于祖宗百余年的积德。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办义庄之举是在为后世子孙积德,寄托着对子孙后代的祝愿,之后其子范纯仁、其四世孙范成大为宰相的事实,似乎都在印证着这种逻辑。 但是,朝廷士大夫纷纷效仿创办义庄,但他们大多数人并不能为后世赢得显达,反而后世愈加贫困。其实,范仲淹办义庄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就是为苏州范氏一族的后人创造基本读书条件,因为科举制的出现为这些出身基层却志向报国的人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打破了士大夫对国家权力的垄断。所以,小呆君认为范仲淹创办义庄,是寄托了对其数十年官场生活的感悟,也正是因为数十年的颠沛流离,才让他萌生了义庄的想法。 范仲淹对朝廷为官的心路历程变化 范仲淹一生无不因言而颠沛流离,从犯颜顶头上司知州到反对主政之章献太后、抗辩仁宗皇帝,直至与当朝宰相作对,可以说每一次言事都做到惊天动地,每一次都不惜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在这一次一次的「 ”置之死地”中,对为官言事的心态逐渐发生变化。 范仲淹是当时官场中的异类。当时的官场和所有时代的官场一样充满着尔虞我诈,充斥着明争暗斗。我们相信大部分读书人在初入官场后还是充满一颗事业心,但渐渐熟悉了官场规则后,会慢慢消磨棱角变得圆滑世故。诚如范仲淹问时任宰相吕夷简明知韩琦进攻西夏必败无疑,为何不加以制止?吕丞相答道,韩将军年少气盛,只有当他不断碰壁直到头破血流之时,自然就安稳了。果然,后来韩琦就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强烈反对者。但范仲淹并未体会到吕夷简以韩琦一事对其的告诫,做事依旧锋芒毕露。写下万言书,不断地挑战朝廷各方势力的利益,因朝廷既得利益者的不断诬陷,范仲淹再次遭到贬黜,为官言事的心境开始动摇,从他晚年的各项举动来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定,更像是对后世之人的勉励格言。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曾表露心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透露的应当是人之常情——思乡之情,而不是宣传作品所鼓吹的报国之情。当时范仲淹与好友韩琦一同在西近御夏,韩琦因力主不当的进攻策略打败,而范仲淹力主积极防御战略,颇有成效,但是因为私与西夏主元昊通书,被人诬陷,再受重则,后来虽再被起用,但其时心境已经不再平静。在范仲淹给韩琦一封信写到:「 ”......又今将佐不思报国,惟望侥恩,吾辈频时进改,岂能伏其心......?”从此信中不难体会到,此时范仲淹对朝廷虽然有微辞,但仍以进取为念。 之后从战场回调京城,拜枢密副使,但因为建言《条陈十事》,倡行新政,再次侵犯到了朝廷士大夫阶层的既得利益,因反对势力的不断阻挠,「 ”庆历新政”无疾而终。此事对范仲淹的打击甚大,同样在与韩琦的通信中表露道:「 ”已乞罢使名,改蒲、同、襄、邓以郡,必有谕旨。孤品蹇剥,所得已多,须求便安,以全衰晚。”失落、消极情绪跃然纸上。在这之前范仲淹虽然也屡遭贬放,但胸怀天下之志却依然坚定。但这一次的失败,彻底改变了范仲淹对于为官言事的心境与态度,对官场的失落、对理想志向的消极不断充斥着范仲淹的心中。 范仲淹并不如世人所认为的那样坚定理想、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被官场现实不断消磨掉做官为民言事的积极从而走向归乡逃避的常人。其实范仲淹的境遇与心态变化不是偶然的,和他同时代或者后时代的士大夫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范仲淹首创「 ”义庄”后,士大夫们纷纷效仿,加之家训和乡约现象的出现与普及,无不体现出唐宋时期以皇权至上为基础,以科举考试为手段所形成的士大夫政治下的君臣关系新特点,这样一种政治格局对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结语 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使得士大夫政治不断背离北宋名臣文彦博所言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初衷,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皇帝与大臣们的离心离德,从权力与势力层面形成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两宋期间大部分官员几乎都经历了上上下下的宦海沉浮,上文所提的范仲淹也是其中的一位。 正因为唐宋政局的不断变化,士大夫官员们才会发出「 ”伴君如伴虎”之叹,而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在自身起伏不断的为官生涯中逐步构成,宋朝家训的普遍性与创办义庄、制定乡约等举动中无不体现着当时士大夫对仕途堪忧、为官言事却忧患自身结局的精神世界。 参考书籍:《湘山野录·续录》《清夜录》《范文正公尺牍》《宋史·范仲淹传》等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因小呆君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9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