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是吃什么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过的战争不计其数,我们所关注的一直都是战争的成败,却很少了解那漫漫征途,士兵们是如何度过的。看过古装剧的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打仗之前,先派一队人马把粮草送到战场,然后大部队随后再到。
到后来,我才知道它的意思是说出兵之前,充分做好粮草的准备。粮草也是战局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历来是战争的重中之重,开打之前,一定要确定粮草无虞。但是你真的很难想到这些行军之人吃的是什么!
行军打仗吃的东西自然不会太好,它们要易于储藏和携带,同时也得让人能吃饱,有力气去打仗,因此他们吃的食物就有很多限制,主要是粟米,烧饼和肉脯。粟米指的是小米,可以熬成粥,容易制作还富含营养。粟也是西周以来我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原产于北方黄河流域。我国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所以有关吃的想法是层出不穷,古时行军吃的烧饼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就是和面发酵,加以辅料,然后入炉烤制。它也是行军的干粮首选,清朝咸丰年间,曾国藩出兵镇压太平军,急需干粮,他们当时带的就是烧饼。
打仗是个力气活,只吃面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有肉,一般是粗粮为主,肉食为辅。所以很多军队都会带一些风干的牛肉,有时幸运的话也可以捕食一些野味。行军条件艰苦,吃的食物也只是为了果腹,无甚美味可言。古时有一种东西叫醋布,就是把布用醋和盐反复浸泡,晒干,最后就能得出“醋布”了,军队行军打仗,士兵都需要带上一块这样的布,没什么重量,携带轻便。在吃饭时,剪下一块来,放入锅中,和军粮一起煮,以此来让饭食有点味道,也更容易下咽。
如果行军打仗做不到粮草先行,士兵很容易士气低落造成军心不稳。有时只能以野菜树皮充饥,更有甚者以人为食,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为了活命,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这都是我们现在所想象不到的。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迭都是伴随着鲜血的,就算是在王朝的稳定期间里,也还是会有大大小小的冲突,比如匈奴骚扰边界、游牧民族攻掠城池等等。虽然百姓一直渴望社会太平,能够安居乐业,但不可否认的是,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没办法,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大的bug。所以每个朝代都会备足军费军粮,培养军队,好在战事起的时候能压下叛乱。而叛乱的军队也会筹集军费军粮,招兵买马。
说到这里,电视剧里说的给战士们运粮草,运的都是什么呢?要知道,古代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速食品,什么方便面啦、饼干啦、罐头啦、八宝粥啦,古代通通都没有。给战士们运粮草,最开始运的就是大米,因为那个时候的农业人们只种了稻谷一类的。后来慢慢地,人们发现小麦的收成不错,而且也能填饱肚子,于是后面就主要都是小麦了,关键是小麦还轻啊,运送也方便。到了明朝后,随着对外的贸易,开始出现了红薯土豆这类的食物,但还是以小麦为主。
古代的战争也是极其残酷的,战场上厮杀的战士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吃饭上,他们一般都是直接烧好了水,就把小麦直接放进去煮,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是真的算是吃得很好的了。偶尔他们打了胜战,或者主帅想要鼓舞一下士气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吃上肉,这样的机会不多,而且肉基本上都是在野外狩猎的,也是要看运气的。更多的时候,战士们还是饿着肚子在厮杀的,凭的是心中的热血和胸口的一口气。
因此,在打战的时候,粮草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粮草充足的军队,军心会更稳一点。
首先不同的朝代军粮的种类与配置肯定也是不同的,主要是根据当时打仗一方的经济实力,如果是盛世的话可能吃的好一点,如果是即将灭亡的王朝军粮很可能就不是粮了。
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谓粮草,粮就是给人吃,草就是给马匹牲畜吃的!下面我们看一下古人行军打仗吃什么!
中国古代军队主食主要是小米,大米和麦子。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大米和小麦产量很低所以百分之八十吃的都是小米。而且古代军队最惨的是菜。普通士兵是没有机会吃菜。所以在军营中,士兵们的副食主要是两样,大酱和腌菜,因为打仗需要耗费体力吃点咸的能补充体内盐分!汉军每兵有3升咸盐配给,主要可以制作咸肉,咸鱼和各种咸菜。唐军一天给小米2升,盐半合。一年粮食七石二斗。
一般大军出征会有一顿大餐。比如唐军出征宴会则非常丰富,出 征宴会食谱包括,一人2升酒,2斤牛肉,5合白米,2张薄饼,馒头1枚,蒸饼1枚。散子一枚,食羹三合,菜5两,还有牛羊的头肉和蹄子,酱羊肝,酱猪肝, 盐三分之一合,酱半合,姜1两,葱3两,醋一合。当然这只是记载,按理说普通士兵应该吃不到,军士长还差不多。
相对来讲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主要的军粮就好很多了他们吃的主要是是风干肉。一头上百公斤牛肉经过风干加工,变成十几斤二十几斤的肉干,随身携带出征。
最恶心的就是,吃人肉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打败仗,或者迷路,或者遭遇多日围城,粮食没了城中动物甚至连老鼠都吃光了,最后只能吃人肉了。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当上皇帝,争抢地盘成了常态。人是铁饭是刚,吃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对于军队来说那就是更重要的了。那么,在几千年之前中国古代,运输条件差,道路情况又异常复杂,那发生战争的时候,士兵们吃的什么呢?下面小君就带大家看下各个时期的士兵们吃什么。 第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还是半游牧半渔猎的时代。实行的是一日两餐制,饮食结构中粮食处于主导地位,黍和栗虽然在当时都有种植,但基本是看天收割。没有先进的机器和种植方法,只能依靠自身的辛勤耕耘才能获得少量的粮食。所以很多的时候吃的是野菜,树皮树叶等充饥。而士兵们要操练演习,上阵杀敌,肯定是食不果腹。吃不饱肯定也就没有力气上战场保家卫国的。饥不择食的士兵们,会把俘虏的敌军或者战马当军粮。 俗话说兵未动,粮草先行。第二个是三国时期,大批的西北游牧民族向中原迁徙,人们采用分食制,主要的食物以米、麦、大豆为主。当时,士兵们行军打仗,需要自己带五日的干粮,这时候的干粮就是一石的米,洗干净蒸熟,晒干,然后再放进锅里面蒸,再晒,反复多次之后才能有二斗的干粮。虽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但是动物遍野,这个时候吃不饱的将士们就会去狩猎来改善伙食。很多的时候是抓到什么吃什么,当然抓不到的时候也会采摘野果子来充饥。 然后就是五代十国,当时处于唐宋变革之际,这个时期农业方面以经济作物的生产变化最大。水果、药材、桑蚕等种植业以及水产养殖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那时候,由于发酵技术还没有普及,士兵们吃的都是死面做的饼,吃多了不容易消化。于是便有了战士们的埋锅造饭。士兵们把面做成面片,放到水里煮着吃,叫做汤饼。行军时根据不同的战术需求,干粮的储备量也不一样。有时候为了轻装前进,就准备两三天的粮。 最后就是明清时期了,这时候北方的小麦种植普及,富硕的南方也开始了大面积的种植水稻,稻麦占据了军粮的半壁江山,士兵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个时期的军粮为广大吃货研发了新品种----穿孔烧饼。出征时,几乎可以看到士兵每人都背一串烧饼。做法是把烧饼里面的水份暴晒去除,吃的时候就和水一起泡着吃,或者直接就着咸菜。此外,蔬菜之类的也会有配给,但不多,由于保鲜技术的落后,就很难得到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 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中国有诸多关于军粮重要性的警句,无论什么时候,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装备行军作战。大家对古代的军粮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