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刘邦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的国都是长安,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刘邦刚开始青睐的却是洛阳,而且对于这个选择,连萧何、张良、韩信三人都没有异议。正当刘邦准备下令修缮洛阳城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娄敬的小人物进言,让刘邦改变了主意,改都城为长安。
娄敬是齐国人,楚汉之战时没有表现,《史记》对他之前的事迹也没有记录。西汉立国之初,刘邦为了求贤寻才,向天下人许诺,只要谁献出的良策被采纳了,朝廷必定会重用。当时娄敬是一位戍卒,正被发往陇西戍边,听说皇帝把国都定位洛阳,认为不太妥当,也希望通过进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娄敬在同乡人虞将军的引荐下进了皇宫。
入宫之前,娄敬穿着一身粗布麻衣,虞将军建议他换一身光鲜亮丽的衣服。娄敬却说,我穿着丝绸来,就会穿着丝绸去拜见;穿着粗布衣服来,就会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史记》有记载,“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当刘邦一见娄敬的穿着,就生出了好感,因为现在翻身做皇帝了,身边的人都荣华富贵,有时还怀念以前的辛苦日子。
在此之前,大臣们认为洛阳适合建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洛阳为天下的中心,而且也是富饶之地;二是周王朝定都洛阳享国800年,秦王朝定都咸阳却只有短短的15年。刘邦问娄敬,为什么长安比洛阳更合适建都?娄敬说,两个地方都是天下粮仓,可是长安更易防御。虽然洛阳也有险关,却需要防御四方,一旦攻破一面,就满盘皆破。
刘邦思索几天后,最后决定迁都长安,原因不仅仅是娄敬所言,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一共可以归纳为四点。
1.从政治上来说,三秦是刘邦的龙兴之地,有牢靠的政治基础;
2.从文化上来说,西汉初期继承秦制用秦法,这与崇尚礼乐的关东地区存在文化冲突;
3.从经济上来说,关中和巴蜀一直是汉军的经济中心,河南王申阳虽然投降了刘邦,但是在洛阳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4.刘邦虽然登基称帝了,但是西汉王朝没有真正统一,所谓的异姓诸侯王并非刘邦分封出去的国,而是楚汉之战时就存在的势力。西汉初期的形势,与秦灭六国时的差不多。
不仅如此,张良说的一句话,更让刘邦下定决心。“如今您年近六十了,可是太子还不到十岁,很难驾驭这些异姓诸侯王。如果选择长安,就算天下有变,只要守住函谷关,就能保住大汉江山。”于是,刘邦当天便前往关中定都长安。
虽说在后世历史爱好者的意识里,长安一直是西汉的都城。但事实上,一直到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汉王朝才正式迁都长安。而放在当时,?定都长安?这事儿,对于满朝文武重臣来说,更像是个突发事件。 西汉的首都当然是长安,但是在完成全国统一之前,刘邦的?汉国?定都在南郑;他称帝之后本来想要定都在洛阳,是在娄敬(即刘敬)和张良的建议之下才决定定都关中的。而关中,并不是长安。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在《史记》的其他记载中,也都是说刘邦定都关中,而从未提过定都长安。如《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在听取娄敬建议之后,?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那么,汉朝建立之初的首都?关中?到底指的是哪里呢《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汉王与诸侯击楚,(萧)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也就是说,汉朝最初是定都在栎阳的。
在之前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向东方发展,而将秦国的首都从雍州迁到了栎阳,后来秦孝公又迁都到了咸阳,但是咸阳城在秦朝灭亡之时,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
刘邦没有定都洛阳的原因,已经有很多朋友回答过了,而从栎阳迁都到长安的原因则是因为汉朝初年定都栎阳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当时的长安城尚未建完,所以,汉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长安长乐宫建成之后,汉朝首都便迁到了长安了(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也就是说,栎阳相当于当了两年左右的汉朝首都。
汉五年,刘邦于垓下击败西楚霸王项羽,随后迅速荡平楚地,在诸侯和大功臣的拥戴下,在定陶即皇帝位,定都洛阳,后来,刘邦又将都城迁到关中。刘邦为何要定都洛阳,又为何要迁都关中?
(影视形象:电视剧《汉刘邦》中的刘邦)
首先,刘邦自比周天子,其部下大多不是秦人,所以刘邦定都洛阳。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的传主是刘敬和叔孙通,刘敬本名娄敬,因建议刘邦迁都关中而被赐姓刘氏。
刘敬被赐姓刘氏之前,由齐地到陇西去戍边,途径洛阳的时候,知道刘邦正在洛阳,便跟同是齐人的老乡虞将军说,他要求谒见皇帝,跟皇帝谈论一件天下大事。虞将军见他穿着普普通通的羊皮袄,觉得不像话,便找了一身干净的漂亮的贵气的衣服给他,他说,如果我是穿着丝绸来的,就穿着丝绸去见皇帝,如果我是穿着布衣来的,我就穿着布衣去见皇帝,我绝不换衣服。
刘邦并未因刘敬出身低微而拒绝见刘敬,反而热情地款待了刘敬,把肥美的食物赏赐给刘敬,待到刘敬吃饱喝足,刘邦才和刘敬谈论起正事来,也就是问刘敬,到底要和自己谈论哪一件天下大事。
刘敬反问刘邦,“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刘敬是在问,皇上把都城定在洛阳,岂不是要和有着八百年江山的周王室比一比,比比谁更伟大吗?
对于刘敬的问题,刘邦毫不犹豫地而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也就是说,刘敬猜中了刘邦的心思,刘邦之所以要把汉家江山的都城定在洛阳,就是在效仿周天子,当年,周成王亲政之后,开始营造洛阳为新都,而后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阳,定都洛阳时,也是周代最为辉煌的时期。
另外,这篇传记也提到,听到刘敬的一番分析之后,刘邦动了迁都的念头,但在跟群臣开会讨论时,有的人说迁都好,有的人说定都洛阳好。
说定都洛阳好的,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定都洛阳的周的国祚久,定都关中的秦在一统天下之后二世而斩,二是刘邦的功臣大多不是关中人,定都洛阳的话,离他们的故乡比较近,中国人的乡土情怀,是从政者不得不考虑的,刘邦当年被封王巴蜀,就有好多士兵做了逃兵,原因就在于离故乡太远了,刘邦之所以能很快从巴蜀出来,一部分原也是因为士兵们思乡,利用士兵们的思乡之情,可以东争天下。
故而,定都洛阳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功臣们的乡土情结。
(影视形象:电视剧《汉刘邦》中的刘敬)
其次,迁都关中,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前边说了,刘邦自比周天子,又因为洛阳距离功臣们的故乡近,所以就定都洛阳了,定都洛阳也反应了刘邦君臣的美好愿望,刘邦君臣期翼汉家江山可以像周一样长久。
也就是说呢,把都城定在哪里,最根本的,还是定都哪里更利于国祚长久、更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敬直接指出,汉与周不同,周可以定都洛阳,汉却不可以。
汉与周哪里不同呢?
刘敬直言不讳地说,周取天下,是靠十几代君王一点点地积累道德、名声,最终使天下人都佩服周,这便是孔子所说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汉之取天下,从汉元年到垓下之战,也不过四年多一点,就算是把两年多的秦末战争加起来,也不到七年,七年之中,刘邦就从一个普通百姓成长为大汉天子,如此迅速的成长速度,是因为刘邦有周代君王的道德吗?或许刘邦的道德水平不低,但帮刘邦取天下的,绝非道德,而是武力。
从沛公到汉王,从汉王到皇帝,是因为刘邦能聚人,能聚起更多的英雄豪杰,刘邦的军力越来越强,强到除项羽之外的其他诸侯不得不向刘邦俯首称臣,但刘邦的武力能一直最强吗?刘邦的武力能一直碾压其他的诸侯吗?答案是很难,曾经的项羽也是武力最强的,也曾碾压几乎所有的诸侯,然而,项羽的都城彭城是四战之地,项羽从彭城出兵打谁都方便,别人打他其实也方便,所以刘邦还不能与项羽掰手腕时就能攻入项羽的都城。
与项羽定都的彭城相比,洛阳虽然不是四战之地,但可用的天险也很少,加上洛阳所在的地方并没有特别多的良田,粮食产出有限,能养活的人口也就有限,刘邦定都洛阳,早晚会被拖累死。
跟洛阳比起来,当时的关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就算天下皆叛,刘邦的武力已不如人,只要守住函谷关,也能保住汉之社稷,再一个,从函谷关出去,还有水路可通天下,关外的粮食、财物可以凭水路运到关中,关外有诸侯或百姓作乱,刘邦还可以借助水路顺流而下,迅速平定天下,另外,关中沃野千万里,全是好耕地,能产的粮食非常多,可承载的人口上限极高,有人就有兵力,有兵力就有武力,有武力就能威慑住心怀异之志之人。
简言之,定都关中,远比定都洛阳更能国祚长久、更能长治久安,因此,理性如刘邦,最终当然会选择定都关中,决定定都关中之后,秦旧都咸阳因被项羽毁坏不能用了,汉相萧何便重新营造了新都,新都最后定名为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影视形象:电视剧《汉刘邦》中的刘邦)
综上所属,刘邦最初并没有把都城定在长安,而是定在了洛阳,所以在“汉初三杰”这一典故的记载中,才有“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的故事背景。定都洛阳一年多以后,在刘敬的提醒下,刘邦发现了定都洛阳的不妥,在张良的肯定下,刘邦决定迁都关中,决定迁都关中之后,萧何营造了新都,新都最终被命名为长安,这才有了刘邦定都长安的事情。
最初,刘邦定都洛阳。
之所以要把都城定在洛阳,主要考虑的是周。夏以后,至刘邦建国,唯有周有八百多年的寿路,所以刘邦想要效仿周,定都洛阳。再者,刘邦的臣子,多数都是东边的人,洛阳离故乡近,所以都想让刘邦定都洛阳。
但娄敬和张良两人,不赞成定都洛阳。
娄敬主动找到刘邦,跟刘邦说,周积德行善十余世,方有天下。周靠仁义得天下,靠仁义治理天下。
但您刘邦起与微细,早年名不显于当世,世莫得闻名。及至暴秦行将就木,您提三尺剑,在沛县率三千兵卒,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关中,之后被王汉中,又靠武力定三秦,跟项羽在荥阳大决战,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余次。
天下凶凶苦战数岁,百姓因为您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而肝脑涂地,无数家庭中的父亲和儿子相继死在战场,暴尸荒野。现在,无数的家庭因为失去亲人而伤心痛哭,无数的伤病者起不来床。眼下的这种情况,怎么能和周相比呢?
再者说,周的后期,天下分裂,周管不了。周的如此结局,长命八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周在后期,之所以管不了天下,并不是因为周的德行不行了,而是因为洛阳既不足以自保,又不足以制衡天下。
在否定了洛阳之后,娄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建议刘邦定都关中。
娄敬说,在地理上,关中被山带河,易守难攻,非常坚固。不但如此,关中沃野千里,能产很多粮,可以养很多人,即便天下有谁叛乱,在关中可以迅速征兵去征讨,关中的粮草又充足,耗都能把叛军耗死。
刘邦觉得娄敬说的有道理,所以问臣子的意见,刘邦的臣子多是东部人,不愿意去关中,所以都争先恐后地说定都洛阳好。
读《刘敬叔孙通列传》时,读到这一段,我总是恍惚间有种错觉,历史是惊人地相似,当年有人劝说项羽称王关中,项羽说要衣锦还乡,如今有人劝说刘邦定都关中,刘邦的臣子却想离故乡近一点。可悲的乡愿啊。
好在刘邦有个很重要的谋臣叫张良,张良跟娄敬持同样的意见,但比娄敬说的更透彻一些。
张良说,洛阳虽然也有险可守,但是小险。洛阳的土地不够肥沃,养活不了多少人,定都洛阳必将导致都城贫穷。关中的险,是大险,易守;关中还能以漕运与天下连通,如果有人叛变,就顺流而下,击败叛军,如果没人造反,还能运粮补给关中或由关中补给天下。
在刘邦由沛公之位登上皇帝之位的过程中,张良出过很多次计策,几乎每一次,都是正确的计策,所以刘邦凭借经验都知道,张良这次的意见,又是正确的。所以自然会不顾大臣的意见,为了汉家江山永固着想,定都关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6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