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大唐天宝十四(755)载冬,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隆隆的战鼓声响彻了承平日久的中原大地,安禄山十五万渔阳突骑千里奔袭,将唐军那么一点丝毫无力的抵抗碾得粉碎,很快占领了东都洛阳,兵锋直指帝都长安。还好,名将哥舒翰不负众望,死死守住了长安的门户,潼关。
天宝十五载六月,随着各地对叛军卓有成效的抵抗,安禄山步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使玄宗看到了在洛阳周围全歼叛军的希望。加上玄宗急于收复东都,结束叛乱的迫切心情,决定令哥舒翰率军出关,与叛军决一死战。
我们先来看看大战之前两军的兵力及形势:
安禄山方面,南下大军总共十五万。在攻城略地过程中有些损耗;沿途占领的郡县需要分兵把守;为了打开局面,江淮、江汉方向,安禄山都投入了重兵进攻。
郭子仪、李光弼进入河北后,在颜真卿等人率领的地方武装配合下,将史思明打得满地找牙,无奈之下安禄山又给他拨了两万;黄河沿线也得屯兵,防备郭子仪、李光弼以及潞州程千里率兵南下;洛阳留足防守力量后,由大将崔乾佑率领,能用于进攻潼关的部队只有区区两万,驻扎在陕郡。
唐军方面,封常清、高仙芝带回潼关的部队,加上长安另行招募的禁军等,约略有十一二万,这些属于未经战阵的乌合之众。
另外,入京勤王的部队有:哥舒翰麾下的陇右、河西二镇主力,加上朔方一部分,还有奴剌、契苾、浑、朱耶、吐谷浑、思结等十三部落的兵力,约略十万,这些兵与安禄山的东北三镇一样,是久经战阵的边军。据《旧唐书》记载,哥舒翰出潼关前,麾下兵力合计二十一万八千。
也就是说,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兵出潼关后,当面之敌只有敌将崔乾佑麾下的两万人马。所以,玄宗才敢一意孤行,坚决命令哥舒翰出兵。
然而,这么大的优势,哥舒翰却在灵宝与叛军的遭遇中一败涂地,逃回关中的仅有八千余人。如果说像封常清那样,麾下都是乌合之众也就罢了,但哥舒翰麾下还有不下十万能征善战的边军。怎会败得如此惨烈呢?
其实,战争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程,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成败,并非只是兵力多寡的对决。兵力占优,但结果惨败的战争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哥舒翰之所以失败,有三大原因:
其一,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时任监察御史,大军出征之际正在军中辅佐哥舒翰,对军中的情况十分了解。兵败后,高适向玄宗汇报战败原因时说:哥舒将军虽为人忠义,但病魔缠身,无法管理。监军们不理军务,大鱼大肉,以倡优为乐,而军士们连糙米饭都吃不饱,这样的军队怎么打胜仗。
其实还不止高适看到的这些,哥舒翰病得很重,朝廷委托副将田良丘代理军务,田良丘不敢专断,倚重王思礼与李承光,而二人为了地位高下明争暗斗。各部落军队到底隶属于谁也搞不清,物资分配杂乱无章。
大军中监军与士兵之间、高层之间,民族之间,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形下,即便战斗力再强的军队,也难以形成合力。
其二,安禄山叛军是大唐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马,虽是大唐边军但从将领到士兵,多是擅长骑射的游牧民族。
比如,名叫“曳落河”的精锐,是契丹与奚两个民族的壮士,主力八千多人全部是安禄山的养子;威震天下的同罗铁骑是突厥漠北铁勒九姓的一支;其余部队的主力也多是契丹、奚、室韦、靺鞨、突厥,以及东胡、杂胡等少数民族,即便有汉人,也是边地胡化严重的汉人。
这些人组成的部队,以父子、兄弟、义父子关系为纽带凝结在一起,战斗力、凝聚力极强。
游牧的习俗使他们对野战十分有信心,在安史之乱的多场战役中,即便有坚固的城池,他们也会放弃固守,倾巢而出,与对手野战。
而二十万唐军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则是哥舒翰手下陇右、河西两镇的兵马。虽然他们也常年处在对抗吐蕃的前线,但军中主力以汉人为主,即便有契苾、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军士,其战斗力也远不如安禄山的东北三镇。
在战场上相见,并不是五个乌合之众顶一个渔阳突骑;或者两个陇右武士拼一个曳落河这样的简单数量加减。一旦兵种的优势得以发挥,以少胜多并非难事。唐军固守城池没有问题,一旦在野外与敌军突骑交锋,再多兵马也毫无招架之力。
其三,打仗与打群架是两回事,并非人多势众就一定能赢。训练越发有素的部队,外界对其干扰就越小,打起仗来将士一心,如臂使指。纵使敌军千军万马,只要命令下达,照冲不误。
而唐军中,有一半还多是刚招募的市井之徒,他们的水准停留在打群架的级别。一旦敌军势大,便落荒而逃,不但起不到帮忙的作用,反而动摇主力部队的军心。
在哥舒翰大军对战叛军时,只是五万前军遭到了伏击,但后面的十几万主力,与黄河北岸哥舒翰率领的三万军队,看到前军败退,拔腿就跑,兵败如山倒,以至于潼关外的三条沟壑都被败军填满了。
战役结束后,最不相信这个结果的并非唐玄宗,而是安禄山。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么轻松就能突破潼关天险,大喜过望,但考虑到兵力捉襟见肘,且摸不清长安的防御力量,便勒令崔乾佑驻扎潼关,没敢进犯长安,玄宗才得以逃走。
潼关惨败后,唐军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郭子仪、李光弼考虑到皇帝的安全,不得不从河北退回河东,以便随时支援关中。叛军洛阳与范阳老巢之间恢复了联系,河北郡县纷纷沦陷,在叛军的经营下,成为他们牢固的后方。安史之乱之所以前后延续八年之久,灵宝惨败有着很大的影响。(文:熊鱼自笑)
浅见寡识,以就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在唐代,素有“西有哥舒翰,东有安禄山”的说法,可是,为什么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却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呢?我觉得,造成哥舒翰失败,潼关失守的原因如下:
第一,唐玄宗的的决策失误,好大喜功,急于消灭安禄山。潼关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是易守难攻,有点军事经验的将领都知道,潼关以防守为主,只要坚守不出,对方极有可能自行溃败。然而唐玄宗却急于收复洛阳,非要哥舒翰出关迎战。
第二,将相不和,杨国忠忌惮哥舒翰。起初,杨国忠也觉得应该坚守潼关,但是,随后哥舒翰做的事,让杨国忠感受到了威胁,开始忌惮哥舒翰,以至于煽风点火,鼓捣唐玄宗让哥舒翰出战安禄山。
哥舒翰因与安思顺有过节,因此在镇守潼关的时候便诬陷安思顺勾结安禄山,导致安思顺被杀。王思礼也曾对哥舒翰说必须杀掉杨国忠,安禄山才会退兵。虽然哥舒翰并没有那样做,但杨国忠仍然招募三千精兵,让心腹爱将杜乾运来统领,另外又招募一万新兵屯于灞上,来防范哥舒翰。哥舒翰却直接将这些新招募的队伍纳入自己的军队之中,而且还将杜乾运杀害了。所以,这个时候,杨国忠觉得必须除掉哥舒翰了,因此才主张哥舒翰必须出战的策略。
第三,现在的哥舒翰已经不敌安禄山。在755年,哥舒翰在洗澡时突然中风,导致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这是不争的事实却,之后便在家中养病。在斩杀了完全可以抵挡安禄山叛军的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后,玄宗才意识到已经无人可用,这才启用在家养病的哥舒翰!
虽然哥舒翰以病为由拒绝了,但唐玄宗扔坚持让他镇守潼关,并给他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而且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并不能亲自指挥军队,并且军队将领之间还不和,更重要的是这20万大军都是杂牌军,很难调度好。
另一方面,哥舒翰虽然治军严酷,但缺乏施恩,从而导致部队战斗力下降。在病床上的哥舒翰根本约束不了这一支军队!最终导致潼关被破,玄宗西逃。
哥舒翰兵败潼关,是因为久疏战阵吗?大家都知道大唐帝国在天宝年间有好几位天下名将,其中就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那么,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如何?哥舒翰的下场又如何?
天宝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借口,起兵三十万,迅速横扫整个河北,唐军是望风而降。唐玄宗以封常清、高仙芝为讨贼元帅,率领天下兵马讨伐安禄山。然而,安禄山精通兵法,作战勇猛,手下战将如如云。大唐朝廷连连催促封常清、高仙芝出兵,这二人无奈出兵中了安禄山的圈套,结果陕郡、洛阳相继失守。
尤其是洛阳失手,对唐玄宗打击特别大,大家都知道洛阳是大唐帝国的东都,这东都都丢了,就只剩下潼关可守了,要是潼关再丢,长安就暴露在了安禄山的叛军的冲锋陷阵的关口。大唐已经危在旦夕。
这个时候,为了平息朝廷的愤怒,也为了重振军心,愤怒的唐玄宗派监军太监手持尚方宝剑和诏书亲自带兵来到封常清、高仙芝的大营,接连斩杀这二人。
封常清、高仙芝梿解释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被斩杀于大营之内。此举真是寒了将士们的心,虽然说封常清、高仙芝作为天下名将,面对安禄山却丢城失地,罪不可恕。
但是,大家都知道安禄山也是天下名将、他精通兵法,作战勇猛。诡计多端。封常清、高仙芝被朝廷逼迫出关中了安禄山的圈套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兵败,难道唐玄宗自己没有责任吗?
那么,哥舒翰呢?斩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以后,唐玄宗命令哥舒翰总督天下兵马,领兵二十万驻守潼关,大唐帝国吧希望押在了哥舒翰的身上。至于为何用老将哥舒翰,大概和哥舒翰的名声有关,哥舒翰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名将,不用他,那还能用谁呢?
哥舒翰领兵二十万在潼关,但是杨国忠却顾忌哥舒翰的势力壮大。不仅在粮草补给上给哥舒翰刁难,同时他还给玄宗上密诏,要求在京城操练了一万多人的禁军,表面上说是保卫皇宫用的,实际上杨国忠却是打着另一个如意算盘。那就是他掌这支军队,是防备哥舒翰的。他怕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对自己不利。
大敌当前,大唐帝国内部居然还在你争我斗,也难怪安禄山大军如入无人之境。虽然后来哥舒翰想计谋,从皇帝那里说是调杨国忠这支兵马加强潼关防卫,趁机调走夺取了杨国忠这支兵马。但是也恰恰如此惹来了兵败之祸
杨国忠恼羞成怒,给唐玄进谗言说,哥舒翰按兵不动,大敌当前却闭门不出,潼关守军二十多万,敌军才一两万,哥舒翰是图谋造反,勾结叛军的。杨国忠还给唐玄宗出计谋说,可以下旨让哥舒翰出兵,如果他违抗命令就一定是图谋造反。
唐玄宗一听,心里很害怕,于是下令让哥舒翰出兵,果然哥舒翰说,敌军精锐,我军应该坚守城池,不应该出城迎敌。
唐玄宗一看奏报,哥舒翰果然心怀不轨?于是,再次,连发十二道金牌催促快快出关破敌。哥舒翰迫于无奈,只好出关营地,结果中了叛军孙乾佑的埋伏。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也被俘虏。大唐帝国已经岌岌可危,长安危在旦夕。哥舒翰兵败被俘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整个人麻木了,仿佛天空塌了下来一样,大臣们也已经开始为自己考虑后路了。
唐玄宗当晚就率大军离开了长安,悄悄向四川出发。哥舒翰兵败,唐玄宗可以说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大唐中期的一场浩劫,历时长达八年之久,其影响是灾难性的,使大唐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这场叛乱原本持续不了那么久,八年之中大唐有几次机会,却都错过了。其中,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就有一次,也就是在哥舒翰二十万大军防备潼关之际。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虽然叛乱刚刚爆发了七个月,但形势明显朝着有利于大唐的发现发展:
安禄山占领洛阳后,急于称帝,放缓了进攻潼关的节奏。加之哥舒翰二十万大军闭关不出,安禄山干着急没办法。
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十万朔方军东出井陉,进入河北,在敌后取得了嘉山之战的胜利,将史思明打得落荒而逃,在以颜真卿为盟主的河北地方军民的配合下,唐军彻底切断了安禄山与范阳老巢之间的联系。
江淮方向,名将张巡守城的本领在上下五千年中堪称翘楚,一个雍丘城,成为叛军心中的梦魇。
江汉方向,颍川太守来瑱是一条铁骨铮铮的硬汉,被叛军称为?来嚼铁?。
四面都不顺,安禄山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将当初劝他起兵的手下叫来一通臭骂。竟萌生了放弃洛阳,退回范阳的打算。
此时,唐军与叛军形成了一种对峙局面。而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长时间打不开局面必将生变,所以,对峙对大唐是有利的。
但就在此时,哥舒翰却接到了玄宗出关进攻洛阳的命令。这件事情的导火索是玄宗接到情报,说叛将崔乾佑把守的陕郡只有四千老弱病残,毫无防备。这怎么可能呢,用脚想也知道是安禄山的诱敌之计。
于是,郭子仪、李光弼联名上书,要求哥舒公继续坚守不出,自己带兵直捣反贼范阳老巢,安禄山必定玩完。郭、李虽对战局有些乐观,但思路是好的。颜真卿手下的年轻谋士李萼也持同样的观点。哥舒翰也接连上奏,坚持继续坚守,等待时机。可以说,除了皇帝以外,坚守潼关是所有人一致的意见。
但是,玄宗铁了心,有时一天十几道催促的命令。君命难违,哥舒翰抚膺悲哭,含泪出关。果不其然,二十万大军在灵宝惨败,哥舒翰也被部下胁迫着投降了安禄山,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安禄山则欣喜若狂。
列宁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而潼关惨败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堡垒从朝廷内部被攻破了,始作俑者有三人:唐玄宗、杨国忠、哥舒翰。
这是一场典型的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倾轧。
杨国忠虽然是个奸臣,但他也不傻,知道坚守潼关的意义。所以,开始他支持哥舒翰的立场,唐玄宗加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提拔宰相以示恩宠,杨国忠也支持。哥舒翰干劲十足,他们在长安都可安享太平,一个宰相头衔对他也没有什么威胁,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一件事情改变了杨国忠的心态,那便是安思顺被杀。安思顺时任朔方节度使,是安禄山继父的侄子,沾点亲戚关系,但决不是同党,在安禄山起兵之前,安思顺就上书玄宗,建议朝廷防备安禄山。起兵之后,安思顺便放弃了兵权,由郭子仪接替,自己老老实实来长安当官。
而安思顺与哥舒翰积怨已久。平时,藩镇诸将之间难免因争夺点兵马地盘而产生摩擦,再加上哥舒翰一直瞧不上安家,所以矛盾不小。
此时,哥舒翰大权在握,想整倒安思顺出出气,便伪造了一封他与安禄山的信函,并列举了他的七大罪状。玄宗正依仗着哥舒翰,想也没想就把安思顺处死了。
这便引起了杨国忠的警觉,今天你哥舒翰手握重兵可以除掉安思顺,那么明天会不会除掉我呢!还真不是杨国忠多心,哥舒翰的手下王思礼等人,几次三番要求干掉杨国忠这个奸臣。而哥舒翰为了大局一直压着。
于是,杨国忠开始行动,他建议玄宗招募三千兵马在皇家苑囿中训练,并指使心腹杜乾运招募一万兵马,屯兵灞上。名义上是加强防备,实则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看在眼里,气不打一处来:好你个杨国忠,老子在前面拼命,你却在背后捅刀子。于是,一刀结果了杜乾运,吞并了他的一万兵马。杨国忠冷汗直流,整日担心哥舒翰也结果了他。
而唐玄宗的内心一直想尽快平定叛乱,风光了一辈子的皇帝,老了却经受了这么大的耻辱,连东都都丢了,这老脸往哪搁呢!所以,他迫切地想收复洛阳,挽回脸面。前期就十分心急,错杀了高仙芝与封常清两员大将,这次心急的毛病又犯了。
其实,玄宗一直是按收复洛阳的目的部署,所以让郭子仪放弃从云中直捣范阳的计划,改成东出井陉进入河北,进而收复洛阳。但是玄宗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众将士的反对他到不一定当回事,关键是杨国忠这个老小子也不支持他。
接到叛将崔乾佑疏于防备的情报后,玄宗又征求杨国忠的意见。杨国忠一想,这不正是整倒哥舒翰的机会吗!如果他不出兵,就步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后尘;如果出兵则必败无疑,肯定死罪难逃。只是,杨国忠没有想到哥舒翰会败得那么惨。玄宗看到二比一的结果,下定了决心,才导致了潼关惨败。
杨国忠真是坏透了,为了一己之私,竟在关乎江山社稷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发生了动摇。他出卖了信任他的玄宗,出卖了大唐。
潼关惨败后,长安危殆,玄宗不得不弃城而逃,于是发生了震惊天下的马嵬坡兵变。他失去了帝都、失去了杨贵妃、失去了皇位、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这本是一场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