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广勇猛无畏身经百战,为什么还是被武帝废为庶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17:25:46

李广勇猛无畏身经百战,为什么还是被武帝废为庶人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广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西汉,元光六年,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东南部),对那里的百姓施行掠夺政策。汉军分四路反击:卫青出兵上谷、公孙敖去到代郡(今河北蔚县)、公孙贺出兵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李广发兵雁门郡(山西省境内右玉县)。

但是对汉军来说,这次反击略显仓促,卫青险胜,且斩获敌人首级不多,公孙敖与李广直接被击败,李广成俘虏。

《汉书》中说,匈奴单于知道李广兵败后,说了一句:得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后别杀,活着带到我面前。书中解释只用了一个字,李广“贤”,展开来看,这是两个方面的呈现:

其一,李广勇猛,擅长射箭,这是个人素质。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代将领,对射箭有独到见解,因此李家“世世授射”。昔日匈奴攻上郡,宫里来了督战的宦官,宦官带着十个士兵出门,被对方三人射中。观察伤口,李广就判断出,那三人应该是匈奴的“神射手”,赶紧带着百十来人去追,结果遇到伏兵千人。李广为了迷惑匈奴人,解下马鞍席地而坐,将近日落时,敌人终不敢前进,于是撤军。

其二,单于想收服李广,进而了解汉军情况,这是他的个人价值。

前面打仗李广受了伤,出于“优待俘虏”的考虑,匈奴人给李广准备了张大网,将他放在两匹马中间拖行。在回忆李广诸多事迹时,都是偏向渲染他的“勇气”,而“智谋”却成为短板。但针对逃脱这件事,他却展现出不低的智商。

李广发现身侧有一批好马,心中估算,若是骑上它,就能摆脱追捕。他先闭上眼睛“佯死”,当时未必真的装死,更可能是假装昏迷。就这样等敌人疏忽大意了,李广飞身上马,拍马远去。

后人用“飞将军”称呼李广,是出于以上的名场面。

然而,等到他终于进入汉朝境内的安全地带,等待着他的却是一场失望的审判:当死,赎为庶人。

《汉书》给出的理由是:李广不仅打了败仗,还成为俘虏,理应死罪,缴纳赎金后可免死,从此成为平民老百姓。

最终处置,似乎与许多人的价值观是相矛盾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他为了国家冒险,又因为气节不做俘虏,可是皇帝非但不奖赏,反而惩罚,好人难做。

其实这个问题,要有更深层的考量:

首先,武帝年间,是汉朝的军事发展期。“对外战争”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这就需要依靠严格的军法建立军队威信。许多情况下,不仅延误军机当斩,就连打了败仗,都需要被惩罚。再举一个例子,元狩三年,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分兵北击匈奴。李广部队与敌人激战,等到张骞赶去营救时,汉军已经死伤过半了。按理说,张骞也有自己的战场,不能要求他的援军如“天降雄师”,可依照军法,他仍旧当斩,缴纳赎金成为庶民。

其次,军法上一视同仁,并不会把有才能的人一竿子打死。对于这点,汉武帝心知肚明。褪去战甲后,李广躬耕在农田,日常消遣就是喝酒与射箭,排解心中愤懑。而相较普通人,李广并不普通:他跟匈奴人大大小小交战过七十多次,经验丰富。所以,身不在军营,却仍在汉朝“人才库”。

郎中令石建去世,汉武帝立刻想到了种地喝酒的李广,于是征召李广赴任。元朔六年,又拜其为将军,出兵定襄。昔日判处死刑,贬为庶人,是因为军法。今日将军出山,是为了人员调度。总归,都有正当理由。

总结:李广成为“飞将军”后为何成了庶民?一是军法难违,二是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后记:现在一提到爱国英雄、家国情怀,人们总是想到李广。可事实上,追述其一生,尤其是后半生,没有特别大的战绩,不是敌人不想打了,就是打不过,李广晚年是被"无功"困扰着的。西汉按照斩首敌人数量封侯爵,李广的同事、手下都封侯了,但是他自己却没有,原因是每一次,阴差阳错,总不给他立功的机会。最后一回出征,他跟卫青使性子,还在沙漠里迷了路。念及青年时期的辉光,晚年落差太大,带着一点点“羞耻”的情怀,李广自尽了,总也算得上一个悲情英雄吧。

战功赫赫的“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未被封侯?

李广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在与匈奴斗争的过程当中,因作战勇猛,所以也有飞将军之称,但是对于李广而言,回顾一生,比较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一生都未封侯,虽然比起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而言,李广的功绩并不如他们,但是李广骁勇作战的英雄事迹,也是让匈奴望而生畏的,所以才有了”飞将军”这个称号。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飞将军的李广,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也是有非常多谜团留了下来,其中,让后人研究比较多的一个就是李广为何始终无法封侯,李广与匈奴的作战功绩也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司马迁还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一位将军,为何一直没有被封侯呢?

在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委派卫青,公孙敖与飞将军李广几人,应对匈奴的入侵,而这一次,汉武帝将行兵策略改变,兵分四路,卫青一队,公孙敖从代地出,公孙贺一队,另外就是素来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自带一队从雁门出兵,四人手中各一队精兵强将,从四面包围匈奴军队,但是这场战斗的结果却是不如人意,除了卫青斩敌700余人,获得胜利之外,其他三路军马皆无功而返。

在这当中一定要提的一个人就是飞将军李广,李广不管在民间还是朝堂对抗匈奴的勇猛都声名显赫,但这一次不仅败的一塌糊涂,还被匈奴活捉,而曾经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的李广,这一次居然被匈奴人搞得灰头土脸,最后还是靠装死才骗过了匈奴,逃过一劫,跑回了汉国,实在是狼狈,而这一次的失败实际上也是给李广封侯路上的拦路虎之一,因为毕竟是败将。

随心所欲的治军模式

其实李广作为一代武将,在行兵打仗上还是非常勇猛的,尤其是受到士兵的爱戴,但相对于正统军而言,李广出身农民和官兵平起平坐,几乎是没有治军的才干,与此同时,李广带领的军队几乎没有纪律性可言,大家非常随心所欲,其乐融融,而李广一生与匈奴战斗超过70次,战绩斐然,但依旧无法封侯,最后才以自杀退场,可谓是十分的悲壮,其实这一个结局也和李广的治军方式有关。

资治通鉴中有两有记载,就在马邑之战的前一年,助手云中郡的李广遭受了免职,这大概和他带兵是的标新立异是有关系的,而当时被解除军职的还有另外一位官兵叫做程不识,这俩人带兵是截然不同的,李广行军布阵是没有军事规划和固定编制的,总是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大多数还是有一些效果儿,李广这个人用兵在奇和新,总是选择放羊式的管理方式,而且夜间不设岗,军中文书也极为简陋,形同虚设,而另外一位被罢免军职的程不识,则恰好相反,他十分重视军队纪律和程序防备也是无懈可击,这样基本上也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而当时程不识评价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最终的结果就是,匈奴人反倒更害怕李广,而士兵们也愿意跟随更加自由的李广。

就因为这件事情,司马光也曾经评价李广的战斗方法是非常凶多吉少的。李广在用兵作战时,战略飘忽不定,经常以其制胜,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飘忽不定,所以经常出状况,曾经在漠北之战当中就是由于李广的随性,导致迷了路,而未能及时参战,这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一次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李广羞愧自杀,实在让人扼腕长叹了。对于李广这种不合常规的用兵方法,司马光曾经在《易》当中讲到:“师出以律,否臧凶”。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旦军队出去行,那么一定是需要有严格的军队纪律进行约束的,否则不论是成败都很有可能出意外状况。而李广这个人领兵作战,总是毫无纪律,对军队内的人员管理格外放松,经常会出现偏差,甚至是导致战斗失败的情况。

如果在作战的过程当中,仅仅依靠李广的奇思妙想单打独斗,那还是有可能获胜的,但是如果以军队管理的方式,以此种随心所欲的方式管理军队,那反倒会贻害无穷,因为如果没有严格的军队纪律,无法镇得住场子,那么势必会因为无纪律性而遭到失败,虽然李广打仗的方式十分灵活,但是由于过于飘忽,没有什么章法。所以成也李广,败也李广,这种方法不利于军队长期存在,而在公元前129年对战匈奴的这一场战役,结果就是作为主帅的李广被匈奴活捉逃回还差点遭受军阀处置,就足以证明这种方法并不适合领兵作战。

缺乏大规模作战军功

其实除此之外,李广并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关于李广的官职生涯,其实在边郡上做过一段时间的太守,在史书上有一段奇怪的记载,李广在北方边郡经常会来回调职,在哪一个地区做太守,那么匈奴就会离避开那个地方,会去其他地方烧杀抢掠,但是过了一阵子,汉武帝就会将他调入匈奴抢夺重灾区。

所以李广在边郡生涯当中,也是在北方边郡来回转职,由此可以判断,李广比较适合,应对小规模的战斗,李广的奇思妙想在这种小规模战斗当中,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并不适合大规模作战,曾经汉朝皇帝也给过李广统领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机会,但均以失败告终,这就导致李广的军功有限,而汉朝本身的封侯制度,就是以军功加官进爵,所以李广难以加官进爵也是情理之中。

生不逢时

生不逢时也是李广未能封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汉文帝时代皇帝比较信任忠厚的老臣,而当时的李广正值青年,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又重文轻武,而李广是武将出身,而且又大字不识几个,自然难以得到重视,等到了武帝的时代,皇帝偏爱年轻的武将,但此时的李广就已经白发苍苍,步入古稀之年了。

缺乏政治敏感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恰逢吴楚叛乱,而此时李广跟随着太尉去攻打吴楚叛军,截获了吴楚的军旗,李广此时,居然接受了叛军吴楚将帅,私下授予的将帅印,当时的汉天子,明显对各个诸王具有超强的戒心和戒备,李广这个举动无疑在政治上就是犯了大错。

所以在这场战役当中,即使是李广有军功,也没有得到赏赐,这是因为李广缺乏一定的敏感性,除此之外,李广本人的心胸也比较狭隘,有一次霸陵尉喝醉了酒,迷迷糊糊之间并没有让李广进府歇息,而记仇的李广,在升职之后,就直接杀掉了霸陵尉。

虽然李广官职并不高,一直驻守在北方边郡抗击匈奴的前线,在文帝和景帝时代,李广多次率领军队,成功抵御了匈奴的骚扰,而且作战经验也颇为丰富,为当时的汉朝,大规模抵抗匈奴的进击,也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财富,正是如此,李广在匈奴当中的威名远播,而后在汉朝与匈奴开战的过程当中,匈奴几乎是投入了所有精锐的部队去对抗李广的部队。

所以,这对于李广而言,也是为什么每次遇上大型战斗,都没办法获得成功的一个客观原因之一,而且与其他将领不同的在于,李广是一个非常了解匈奴作战文化的将领,李广不管是从带兵方法上,还是从作战方式上都比较符合匈奴特色,作战勇猛,但是与汉朝军队独有的纪律性是不相匹配的,汉朝军队在多次战斗当中能够抗击匈奴,就是在于汉朝的军队有比较严格的军队纪律性和作战的协同性,而这也是李广在抗战匈奴过程当中无法取得重要战功的原因之一。

曾经有人总结过李广一生,未被封侯的深层原因,总的来说就是生不逢时,缺乏好运,个人性格缺陷以及能力不足等,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常常在战斗当中追求随心所欲毫无纪律章法,其实平心而论,李广在行军打仗过程当中,确实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李广不仅仅是一个将军,也是一个领帅,如果仅仅只是单打独斗,那其还是非常勇猛的,但是作为一个将军,还需要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位战功赫赫的飞将军,终其一生无法封侯,是有非常多的原因夹杂其中。

在历史的最后,一场沙暴让李广迷失了方向,贻误战斗,失去了其最后的机会,最终也导致了李广拔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李广作为一代将领,在抗击匈奴的过程当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关于李广将军有哪些故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飞将”,就是被匈奴人称作“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飞将军之出名,除了他战功卓著之外,还有他的传奇而悲剧的英雄一生,终生征战却难以封侯。自西汉以来,长达两千多年时间,“李广难封”始终受到人们的热议,尤其是每逢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难之时,人们总会联想到这个遭受极不公正待遇的悲情英雄。

李广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从军抗击匈奴。因擅长射箭,一出手就表现出非凡才能。他杀敌捕虏众多,很快便擢升为郎,后来又担任职位更高的武骑常侍,跟随皇帝出行,冲锋陷阵破关斩将,并有过徒手格杀猛兽的壮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猛和忠诚。到后元七年(前157)汉文帝驾崩时,李广已经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搏杀了9年,这期间,曾亲手俘获一名官职为“当户”的匈奴将领,为此他还特意给自己刚出生的长子取名“李当户”。

对如此非同寻常的勇将,可是汉文帝却表示:“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字面上看,是对这样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表示高度赞赏、非常惋惜,话外之音却另有含义。在战争年代,皇帝对一个战功卓著的人才说出“不遇时”的话,?怎能不令人伤心。

汉景帝即位时,李广担任陇西都尉,不久升任骑郎将,成为皇帝身边的禁卫骑兵将军。景帝三年(前154),七国之乱爆发,李广以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平叛,因夺取叛军帅旗而名扬天下。虽然立有大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犯了皇帝心中大忌,虽然凯歌高奏,却未得任何封赏。诸王叛乱刚刚平定,李广就被发往边关,担任上谷太守,每天与匈奴展开厮杀。此后李广又在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素以打硬仗著称。

终汉景帝之世,对李广来说,既有超乎寻常的盖世武功,又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加之驰骋疆场、建功封侯又是他的夙愿,却始终不能封侯。

汉武帝时期,李广虽已步入中老年,却依然在前线奋力厮杀,但依旧始终无法改变皇帝认为他命不好的偏见。这一时期,李广参加大规模对匈奴作战共有5次,第一次是元光二年(前133)以偏将身份参加马邑之围,因汉军战略意图过早暴露而草草收场。第二次是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派四路大军: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各率1万骑兵大张旗鼓进攻匈奴。结果一开战,匈奴人就将兵锋直指李广,单于紧急调动驻守龙城附近的所有主力一起围攻李广所部。卫青探得消息,轻松偷袭得手,将仅有数百人留守的龙城连窝端掉。与匈奴大军苦战的李广得不到任何救援,其结果不难想象。受伤被俘后虽然夺马逃回,最终却因损失过大且曾为敌所俘而被判死刑,后来出钱才赎为庶人。

第三次是元朔六年(前125),李广作为后将军随卫青出定襄击匈奴,这次他的部队没有战功。第四次是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以郎中令身份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一起出征匈奴。这次给他的人马仅有4000,而张骞却带了上万骑兵。李广部队前进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的4万铁骑包围。面对10倍强敌。李广在局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取得杀敌3000多人的战果,却因己方损失相当,功过抵消,没有得到赏赐。

最后一次出战,在元狩四年(前119),可以说是李广与匈奴作战以来最有可能封侯的一次。谁料想还未出师,就先遭皇帝暗算,“大将军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抵挡)单于”。一到前线,又被卫青做了手脚。李广最终因迷路延误战机,被扣上致使单于脱逃的罪名,李广不愿受辱,遂拔剑自刎。至此,飞将军的封侯梦彻底终结。

就其实质来说,封侯不过是对前线将士所立功劳的认可,和李广同一时代的人,能力远不及他的封侯者大有人在,他所属的部下、士卒许多都封了侯,还有更甚者连卫青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儿也被封为食邑1300户的侯爵,而“历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的一代名将,却始终连侯的边也没有沾上,这不能不令人感慨唏嘘!

在汉朝如何才能封侯,李广的功过是如何相抵以致于不能封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飞将”指的就是汉代名将李广。李广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其先祖是曾经率军大胜燕国太子丹的秦朝将军李信。由于祖传一套好弓法,李广自幼苦练射箭,成为百发百中的高手。相传他的坐骑是“千里雪”,兵器为“梨花枪”,打起仗来英勇无比,从不畏惧。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广参军,抗击“犯边的匈奴。凭借一手好箭法,他射杀了众多敌人,被升为中郎,成为皇帝的骑士侍卫。汉景帝年间,李广被擢升为陇西都尉,后来又历任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等职。李广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做过郡太守,常常与匈奴打硬仗。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的射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射杀敌人一定要在数十步之内发箭,为的是保证每发必中,所以常常箭一离弦,敌人就倒地而亡。他还特别善于射杀猛兽。李广在据守右北平时,曾经因一时不慎被猛虎扑伤,然而他竟翻身而起,带伤射杀了这只猛虎。还有一天夜里,李广出猎,远远看到林中似有一只老虎出没,便弯弓搭箭,朝那老虎头上射去。

天亮后才发现,他射中的只是草丛里的一块卧石,但令将士们惊奇的是,李广射出的箭不仅准确地射中了石头,而且力量极大,箭头已深深地射进了石棱中。这个故事就是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中“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由来。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李广出兵雁门关,不幸被大批匈奴军队包围,虽然奋勇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匈奴人素来仰慕李广的威名,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生擒回去。当时,李广身负重伤,被捆在网袋里,夹在两马之间。他观察到旁边有个匈奴少年手执弓箭,骑着一匹好马,便急中生智,趁匈奴士兵不备,突然飞身跳上那匹马,抢过匈奴少年的弓箭,边骑边射,终于突出重围。数百名匈奴士兵紧紧追赶,最后还是让李广逃脱了。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飞将军”的称号。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其英勇善战令匈奴闻之丧胆。


身先士卒,爱兵如子。数十年来,李广征战戍边,与士兵同甘共苦、同进同退。在危急关头,他敢于挺身而出,以超凡的勇气稳定军心,在困难时候,他总是记挂士兵的冷暖饥饱。因此,士兵们都愿意追随他,边境百姓也很拥戴他。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共同率兵出征匈奴。行进途中,李广率部突然被匈奴四万骑兵包围,士兵们都很慌乱。

这时,李广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带领几十名骑兵前去打探敌情。李敢回来后对军中士兵说:“匈奴兵很好对付。”从而稳定了军心。后来,匈奴向李广部队发起了猛攻,李广所率士兵死伤过半,箭也快用光了。士兵们都吓得大惊失色,只有李广神色自如。他下令所有士兵把弓拉开,震慑敌人,自己则手执弓箭连续射杀了许多匈奴兵将。李广的威猛吓退了不少匈奴兵,部下将士自此也更加敬佩他。


李广做将军时,每逢有赏赐,大多分给部下,因而他虽为官四十多年,却没有积攒下多少家产。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如果士兵们不能都喝上水,李广便同忍干渴,如果士兵们不能都吃上饭,李广便不尝饭食。因为爱兵如子,李广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直到死前不久,李广率军最后一次出征匈奴,但部队迁徙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后来才跟大将军卫青所率部队会合。卫青问及李广部队迷路的情况时,李广不愿回答。卫青便派人传唤李广的部下前来回话。这时,李广站出来说:“这些校尉是没有罪的,是我自己迷路了。我自会具表实情。”由此可见,他是敢于为自己的部下承担责任的将领。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一生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这就是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由来。李广也因此成为了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的代表。


一生未得封侯是什么概念呢?为什么未得封侯就是人生不如意呢?我们可以将李广与其身边的人相比较。李广的堂弟李蔡与其同朝为官,其人品、才能都不及李广,名声更与李广相去甚远,然而却被封为乐安侯,官至丞相,官名、爵位都在李广之上。连李广的儿子李敢都因跟随霍去病出征匈奴“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而封为关内侯,甚至李广的不少部下也凭借军功封侯。而李广征战一生,勇猛无双,还是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元老,却一直没有封侯。


据记载,李广一生有几次可能封侯的机会,但都因各种原因错过了。李广任骁骑都尉时,曾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讨伐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在那场战役中,李广夺取了叛军的帅旗,名声大震。回朝后,李广本应论功封赏,但由于他私自收受梁王刘武授予他的将军印,而被汉景帝取消了封赏。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李广出兵雁门关,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后他虽奋力逃脱,收集残部返回京师,但因部队伤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当判斩首,后来汉武帝开恩将其贬为平民。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广再次被任命为后将军,出兵抗击匈奴。当时,很多统兵将领都立下了战功而被封侯,李广却再次无功而返。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张骞一同出兵匈奴。李广的部队被匈奴兵围困,与匈奴兵激战之后,死伤惨重。这时张骞的救兵才赶到,协助他击退了匈奴部队。此次出击,李广所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张骞责任最大,获罪贬为平民,李广被判功过相抵,也没有得到封赏。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李广在多次请命出征之后,终于被汉武帝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匈奴。然而,此时李广已年过60岁,汉武帝认为他“数奇”(命运多舛),特意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匈奴单于正面对阵。行军过程中,卫青发现了单于的驻地,便决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前去偷袭。同时,卫青命好友公孙敖与他一起对阵单于,而派李广从东路出击。李广向卫青请命与匈奴单于正面作战,并说出“臣愿居前,先死单于”的豪言壮语。然而,卫青没有同意。李广一气之下,拔营而走,没有向卫青告辞就领命出发了。东路道路崎岖,水草又少,很不利于行军,李广的部队因为缺乏向导而迷失了方向,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大军会合。


后来,卫青询问李广部队迷路的情况,李广自知难辞其咎,回朝必会受到责罚。此时,一生未得封侯的悲情涌上心头,李广心情沉重地回到自己的军中,对他的部下说:“李广一生与匈奴打了七十余场仗,如今有幸跟从大将军出兵马身高大中空,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据考证,该马是根据大宛良马的形象铸造的。对抗匈奴单于。然而大将军将我的部队派往远道,途中又迷失了道路,这岂不是天意!况且我今年六十多了,终究不能再面对那些执法官、审判官了。”




李广为何难封?有人说是生不逢时,有人说是运气不济,有人说是性情所致,也有人说是不善用兵。事实上,在重视军功的汉朝,李广终生未能封侯最重要的原因是战功不够。在司马迁笔下,李广英勇善战,才华横溢,令敌人畏惧,令军民爱戴,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然而,李广究竟立了多少战功,是不是个出色的将领呢?司马迁对此的记录却是文笔多于史笔,大多用“杀首虏多”、“军功自如”等语言模糊表述。这并不是司马迁的疏忽,而是因为李广实在没有多少像样的军功可以载入史册。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但都是小规模战役,而且败多胜少,至多功过相抵。汉武帝时,论赏封侯的标准是斩获敌首上千,李广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与他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同样出征匈奴,却多次斩获敌首数千以至上万,同样带兵经过雁门关,却没有像李广一样中敌人埋伏损兵折将,而是领兵有方,取得优势。据统计,卫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一共斩获首虏五万多级,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斩获首虏级数超过十一万。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李广的战绩都不能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


作为汉代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李广为何在疆场上频频失利,成为一个不称职的将领呢?这与他的行事方式有关。李广武艺、射艺超群,英勇过人,却容易冲动,爱逞匹夫之勇,加之少谋略,所以一对多的格斗能占上风,带兵作战却没有章法。


汉景帝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曾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然而紧接着的评价却是“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广经常一个人冲上去与敌军拼杀。这样的作战方式对于普通士兵而言固然可取,但成为将军后,倘若还置大军于不顾,自己奋勇杀敌去,便难免落败。


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在多次战役中凭借自身的好武艺和好箭法击退了敌人,但几乎看不到他统领军队集体作战的描述。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李广受伤被俘之后冲出敌围,然后收集余部回京。然而他为何会与部队失散,独自被俘?不难推断,他又是单刀赴敌,忘记自己是一军统帅了。此外,李广带兵习惯率性而为,对军队缺乏纪律约束,对作战策略缺乏统一部署。据记载,李广的部队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士兵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逻自卫,只在远处布置侦察兵。这样松散的管理不利于严肃军纪、提升整体作战能力,而且往往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缺乏应对能力。




李广、赵食其率领汉军在东道的进展却极不顺利。东道不仅路途曲折迂回,而且一路之上水草稀少,汉军行进十分艰难,又没有向导引路,终于在茫茫的草原上迷失了方向。直到卫青大军由阗颜山班师之后,李广与赵食其才与卫青在大漠之南会合。卫青可能是对李广硬派往东道一事心怀惭意,特遣长史带着干粮与浊酒前去安抚李广,并催促李广速至大将军幕府报告迷路的详情,暗示李广将责任推诿到部下的身上。



李广断然拒绝这样的不光彩的勾当,坚定地表示:校尉无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愿意亲身承担一切责任。长史走后,李广深有感慨地对多年来随同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说:“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从来不曾落在诸将之后。如今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单于,却迷失道路,这就是天意吧! 已年逾六十岁,难道还要再忍受那些刀笔吏的凌辱吗!”说罢,李广引颈自刎,一代抗匈名将就是这样含冤悲愤而死。右将军赵食其独自下狱受审,后赎为庶人。英勇征战的“飞将军”就这样殒命了。见如此悲壮的场景,李广的部下士兵无不痛哭流涕。老百姓闻此噩耗,无论男女老少,也都为之感叹不已。


李广自杀后,后人常归罪于卫青,认为是卫青重用好友、排挤李广。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记恨在心,当场刺伤了卫青,然而卫青却对此事缄口不提。事实上,卫青当时只是奉汉武帝的命令从事,没有徇私。面对李敢的冤枉和过激行为,卫青完全可以凭借权势处置李敢,但他反而息事宁人,可见胸襟和气度远在李广之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