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人如何养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从古至今,老年人一直都是社会中占比极大的全体。而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人类完成到最后的发展就是完全实现大同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到老年之后,失去了工作的能力,那么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就成为了历朝历代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今社会制度逐步完善,老人可以凭借养老金和退休金养活自己。还有养老院相关的机构,完全不用担心老无所养。那么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如何养老呢?国家都有哪些政策?
老人赡养的社会问题最早在汉朝被重视。整个社会尊老、敬老之风盛行。国家对于“鳏寡孤独”和8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每个月准时提供一定的布帛米肉来保障生活。还设立老人才能任职的“三老”、“五更”,监督政府财政是否发放到位。担任这些职位的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年满70岁后,不仅享用俸禄,还能免除家人的赋役,经商农耕都不用交税。
如今社会有一种现象被称为空巢老人。在古代同样是一大社会问题,虽然在国家的政策下,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但是独居依旧会出现各种意外,比如生病受伤没人照料。唐朝时期就有针对这一问的政策,那就是“侍丁制”。只要一户家庭有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身患重病的老人,子孙就可以免去徭役。这就是最大的福利,所以古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并非空穴来风。
在古代的时候,同样出现过类似养老院的机构,被称为孤独园。是在南朝时期,政府下发资金设立的。并且区别于如今的养老院,古代养老是完全免费的,国家承担全部的开销。并且在古代的时候,国家提倡同族大家庭,不主张分家分户。不仅减少了家庭和国家的压力,更是让老人得到更好的赡养。乌鸦尚且知恩反哺,何况是人类呢。孝顺是古来流传至今的良好美德,最为后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真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对于养育自己的祖辈都不能孝顺,对社会发展,对人类进程又能起到多大的贡献呢。各位读者是怎么看待那些对父母不孝的人?在下方留言说说看,顺便点个赞支持一下小编。
俗语作为我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里面记录了许多古人智慧与人间哲理,值得细品,比如这句关于老人的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一老,如有一贼。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在夸赞家里年长的智者,赞美他们给家族兴旺带来的积极正面影响。
但是,这句俗语的下半句话,却也点出了一些家庭的生活现状:“家有一老,如有一贼”。
事实上,有的家庭中的老人发挥着犹如行走的“智囊团”一般的作用:他们培养了优秀的下一代,并在老了以后,作为一个过来人,给年轻人“理性”的建议。
而有的家庭的老人,可能在脾气性格上,就相当让家族里的年轻人“烦忧”了。
无论家里的老人怎么样,家族里的“年轻一代”该明白,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们的责任。
但是,我们要尽责尽孝,不代表我们要愚孝。
所以,对于家里的老人,如果老人是家里的“宝”,大抵可以让老人作为家族新一代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好好相处。
如果家里的老人犹如“一贼”,这个时候,就要懂得“迂回”与“引导。至于如何“迂回”与“引导”,这就要借鉴一下儒家先贤荀子“从义不从父”的办法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细说。
1、为何有的人老人是“宝”,有的老人如“贼”民间俗语说得朗朗上口,同时也十分生动形象,家庭是否和睦,除了与家中夫妻二人这两个主心骨是否和睦以外,还与家里的老人有重要关系。
颜小二见到过三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和谐家庭,也听说过三代反目、争端较多的家庭闹剧。
和睦家庭中,一定有一位和蔼的老人。
而争端较多的家庭中,可能就会有一位性格比较“强势”甚至有些“无理取闹”得让人生气的老人。
至于为何有的家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的家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贼”?这种差别与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现在的老人都曾经青春年少过,他们的品行,往往会让他们的后代在与其品性相适应的氛围下成长。
于此,他们的后代在性格、脾性上,可能就与他们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温文儒雅、心胸宽广、冷静睿智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大概率会有相似的脾性,继而会形成一种温和、和谐的家风。
而斤斤计较、脾气暴躁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可能会有相应的暴脾气,于是,家庭氛围可能就相对紧张一些。
年纪大,意味着较多的经验积累,同时也会让人因岁月流逝、阅历中反复经历同一类事,继而产生“固化”思维。
于此,上了年纪的老人,可能相较于年轻时期的大胆和开放,就显得差了很多。
而年轻时候比较开放的人,年纪大了,便会相对小心一些,他们对新事物接受性相对顽固老人老说强上很多。这样的老人,一般来说,对于家里的后辈,他们会更能理解他们一些,继而更能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继而给出合理的建议。
而年轻的时候就比较固执的人,年长以后可能会渐渐变得更加难以改变,甚至会有些“顽固”。这个时候,年轻一代的新鲜事物可能就不被他们理解,他们甚至会强行干预年轻一代的为人处世,甚至做出年轻人眼里“不可理喻”的行为。
2、面对家里的顽固“老小孩”该如何尽责尽孝?荀子有办法家里的老人,如果睿智、讲道理,有这样的老人,是一个家族的幸事。
只是一个人在老了以后可以依旧保有让年轻人自愧不如的睿智与涵养,往往是因为这个人一生积累了很多学识,或是一直保有善良憨厚的秉性,这样的老人可遇不可求。
而我们中有许多家庭,可能因为老人“顽固”的脾气、“僵化”的思维,和不讲道理的“逻辑”,而伤透脑筋。
这个时候,面对家里的“顽固老小孩”,我们应该如何尽责尽孝呢?
关于这一点,荀子有句话说得好: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人之大行也。
荀子这是在告诉我们,“顺从长辈、敬爱兄长”这其实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尊崇为上者、尊敬后辈,这是最基本的品行。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面对君主的命令,有自己的道义的判断,面对长辈的需求,也需有自己道义上的抉择。也就是说,要懂得遵行道义,而非仅仅只是盲目顺从他们的命令。
所以,在荀子的观点里面,“顺从”与“尊重”是我们在某些社会角色下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行与素养。而真正的尽责尽孝,绝对不是愚忠愚孝,而是要求人们要以“道义”为必要条件去“见机行事”。
于此,面对我们家里的老者,面对他们的需求,我们就要分辨,顺应他们到底是会助长他们的坏习惯,还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怡情养性”?
睿智、有涵养的老人,是家族的宝贝;而顽固且苛刻的老人,可能就需要年轻一代在“从义不从父”上多做努力了。
争吵,改变不了顽固老人的脾性,反而破坏家庭和睦。
一味顺应,只会让顽固老人的脾性越来越差,依旧影响家庭和睦。
只有循循善诱,一方面积极引导一方面适当让步,才有慢慢改变老人、继而侧面调节家族氛围的可能。
3、俗语里的智慧:其实,从老人的样子就能看到一个家族的样子写到这里,颜小二有个感慨,许多时候,我们从老人的样子,确实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样子。
老人到底是家里的“宝”与“贼”,在颜小二看来,与老人自身性格秉性有关,也与家庭氛围和其它家人有关。
如果家里的老人睿智、大度,那么这个老人的家庭环境大抵也是和睦安宁的,这是家族之幸。
如果家里的老人顽固、小气,那么这个老人身后的家族可能就争端较多。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面对老人,不论是争吵还是顺从,都不是解决办法,要注意以“从义不从父”为原则,循循善诱,于此,让老人一点一点变好,让家庭一点一点走向兴旺。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家里面的长辈往往给这个家庭的安定带来积极的作用,以他们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对后辈们的教育可谓是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
小孩子要懂得为人诚实,不能去做偷盗之类的错事,长辈们如果知道小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搁以前那都是棍棒教育。但如今教育方式的转变,言传身教成为一种更好的方式,老人们对后代的影响可见一斑。
家里有老人,作为子女的晚辈就要懂得孝敬,懂得去给老人一些关爱和呵护,这一点在家庭团聚上有着重要的体现。传统文化里中国家庭是一个注重团聚和和睦的地方,逢年过节家里人都要聚在一起享受团圆的幸福和快乐。
扩展资料:
在家庭团圆这一方面,老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有了老人们的存在,年轻一代人无论如何过节也要回家看望长辈。也可以说老人让这个家庭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在子女们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是有威信力的。
一个家庭没有老人,团聚也就变得没有意味,都说四世同堂是一个家族最高的荣誉,这一点准没有错,四代人的智慧合在一起,家族的力量才会强大,子女们才更有归属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4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