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隐退了,走之前给文种说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千古名言,文种没有听,后来还却被勾践给杀了。
其实不仅仅是勾践,很多皇帝都干过这种事情,例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布衣皇帝好不容易得到了皇位,老是担心这些有能力的功臣抢自己子孙的皇位,于是大开杀戒,几乎把当初跟随自己的人都杀尽了。
于是很多人说,刘伯温也是朱元璋杀的,其实这件事情也许真的冤枉老朱了,因为刘伯温知进退,也不在乎名利,朱元璋没必要去杀一个归隐的老人吧。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家,但是他最初是给元朝做事的,虽然因为看不惯元朝官员的腐败而几次辞官,但是他还是一个元朝旧臣的身份,怎么看都还是有点不舒服了。
很多人说也是因为此,所以虽然刘伯温是明朝的大功臣,但是却还是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完全信任,他也有自知之明,不仅推辞不做丞相,在死的时候还让自己的儿子上缴天书,目的是要保子孙的安全。
刘伯温性格耿直,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据说朱元璋问过他几个人是否能胜任丞相都被否定了,问到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更是心直口快地说了不合适:“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刘伯温是据实回答,可是传到胡惟庸那里后,就被记仇了,而洪武六年七月,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还是做了右丞相,而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已经是半隐退状态了。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还给刘伯温抓了药,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有了,因为刘伯温吃药之后,病得更厉害了。
刘伯温给朱元璋说了这件事,可是朱元璋却没有什么反应,刘伯温失望透顶就告老还乡了,他回去后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在5月16日去世了,终年64岁。
那刘伯温到底是不是朱元璋害死的了?
胡惟庸被抓的时候,有个罪名就是给刘伯温投毒,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刘伯温正月生病,五月病逝,期间是好几个月了,胡惟庸要是真的投毒,不会这么久才死吧。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是因为朱元璋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不和,还派了胡惟庸去探望,就是给胡惟庸害人的机会,事后又可以清算下毒的人,把胡惟庸也杀了。
这想法有点腹黑,我个人觉得,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已经64岁了,还淡泊名利处于半隐退状态了,朱元璋没必要下死手吧。
刘伯温应该就是死于疾病,
朱元璋杀人多,给他加个罪名很多人也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朱元璋生性多疑。在他的怀疑下,这些人最终都被杀了。
被杀的人中,他最后悔的是毒死了开国功臣刘伯温。然而,刘伯温是一个不朽的人物,他为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也没有逃过朱元璋的毒手。
明朝天下太平的时候,刘伯温曾想过向汉朝刘邦的谋士张亮学习,成功后选择隐退。但一开始,他念及朱元璋的恩情,选择了留下。
据《明史》年的记载,朱元璋的对手,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善长不满,想惩罚他。李善长与刘伯温的关系并不融洽,所以他认为刘伯温可以出面惩罚李善长。
但是刘伯温因为和李善长关系不好,所以没有选择落井下石打人。相反,刘伯温劝朱元璋,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元勋,在朝鲜举足轻重。天下一太平就惩罚李善长,是违背朝廷的。
深知“万念俱灰”道理的刘伯温,肯定不愿意帮朱元璋开惩礼的先例。通过这件事,刘伯温知道,陪君如虎,也是朱元璋的心灰意冷,他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李善长。
第二年,刘伯温以生病为由,退伍回国。虽然刘伯温刻意保持低调,但多疑的朱元璋还是忐忑不安。他把刘伯温的儿子留在北京做官。表面上看重用英雄很重要,但实际上是把刘伯温的儿子作为人质留在身边。
最终,谨小慎微的刘伯温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斗争的漩涡。刘伯温在老家生病了,朱元璋趁机把刘伯温叫到北京,让他的大夫为他太医。短短几个月,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直到得了绝症,朱元璋才让他回老家。
刘伯温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为了明朝,一代建功立业的名臣走完了一生。
病逝的。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
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
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
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
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
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扩展资料:
人物故事:
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
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九五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所以,今日一见到刘伯温就跪在刘伯温面前,请他救自己性命。
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朱元璋因恐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
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I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
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似乎听见了,扭头朝两人望过来。
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好!”结果,雕花匠侥幸逃了一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4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