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北汉作为辽国的同盟,到底给宋朝的统一之路添了多少麻烦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16:49:06

北汉作为辽国的同盟,到底给宋朝的统一之路添了多少麻烦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宋朝赵匡胤在北方地区对契丹辽国,燕云十六州和北汉总体,各自都有不同的战略思考。具体说到北汉这个地方政权,这个政权非常有意思,它首先是和契丹辽国结盟的,是继石敬瑭之后的第二个契丹辽国的儿皇帝,不管是后周时期的周世宗柴荣也好,还是对如今的宋朝皇帝赵匡胤也好,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那个时候东亚的第一强国就是契丹辽国,既不是后周也不是宋朝。所以每次宋朝和北汉发生军事冲突的时候,辽国都会出出兵去支持北汉,这使得赵匡胤在对抗北汉时,一直有种投鼠忌器的顾虑存在着。另外这个北汉能够顽强的支撑下来,还有他人和物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人这个方面呢,北汉这个地区,它整个割据政权其实所占的地盘并不大,大概也就是有十几个州的地盘,到后来它所能够管辖的拥有的人口,大概也只有三四万户,也就十万人口,其实是一个挺弱小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的军队及其顽固,屡败屡战,这使赵匡胤非常伤脑筋。

还有一个就是物的方面,也就是太原城城墙和它的地理位置。北汉难攻与它城墙的高大坚固也有关系,太原这个城市在秦汉时代开始,它在中国北方的战略地位就极其重要,大体上可以算是中国北方国防第一线的地位,算是最重要的一个城市。到了隋朝时期,长安是帝国的首都,然后帝国的军师所在的洛阳是大唐帝国的中东泾河东都,太原就是它的北部,当时所称谓的北京就是指的太原。

因为它的这个在北部国防上面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朝历代都会选择不遗余力的修建太原城,所以太原城城墙是又高大又坚固。赵匡胤在打太原的时候,第二次他选择水淹太原城,把整个汾河的河水给他整个筑上坝,然后把汾河水的大水给引到太原城下,来了一个水淹太原城,把太原城墙给泡得不成样子,但到最后也没攻下来。

但其实赵匡胤是缺少一个经验,就是他撤退走了之后,别人才告诉他说用水淹城,不是水还在那的时候,你就能把这个城给泡倒,而是一定要淹了一段时间,泡了一段时间把水撤掉之后,整个城墙就会垮下来。但是当时没有人告诉赵匡胤,赵匡胤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水淹太原城之后,淹了很久也拿不下来。曾经有一度宋军在城墙上面打开了一个缺口,结果太原城里面,在水上飘过来一个巨大的草垛子,嘭的一下,正好把这个缺口又堵上了,结果还是没有打进去,到最后赵匡胤只能撤兵。

等到他撤兵走了,这个水也退下去了,就在这时太原城的很多段城墙哗的一下子就塌下来了,因为它已经被泡酥了,但这个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已经撤掉了。同时也就是因为他这两次没能拿下来太原,没能把北汉给征服,所以他决定还是把他的重心继续放到南方地区。

不过对北汉这一块他也没懈怠,他就采用了一个说起来相当损益的方法,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以小欺大,以强凌弱的做法。我们曾经谈到过北汉土地小,人员也很少,赵匡胤就派他的边防大军在前线上面侯着,到了春耕时节不骚扰你,就让你去种地,等到了秋天,你马上就要收获的时候,突然派大军过来,各个城给你封死,然后就让人过来,把他们的粮食都给收走,有的时候这边北汉的人刚派人去收割粮食,刚刚收割的时候, 赵匡胤就派军队过来,把对方保护秋收的军队赶走,然后就把这边连收割的人带粮食都给迁移到宋朝那边去。

赵匡胤两次打北汉的时候,每一次没打下来撤军走的时候,都是把当地的人民,就是属于北汉的人民,全部都给迁移到宋朝去,就这么几次迁来迁去,再加上他所谓的浅攻轻扰的战术,不停的把人家的人民给迁走的这种方式,弄得这个北汉苦不堪言,一年一年下来,越来越穷困。等到赵匡胤把南唐政权给解决掉之后,这个时候的北汉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它这边的阻碍也基本都解除了,于是赵匡胤又开始整备了几路大军,准备解决北汉的问题,打了几年最终还是拿下了北汉。

宋太祖统一南方之战:处处透着战略上的高明

早年间,他是柴荣手下的大将,颇受信赖"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跟随其南征北战,既下江南打过南唐,也北上,打过北汉。

等到柴荣一死,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一下子成了皇帝。原先四处征战,那是为柴家打的,而称帝以后,则是为自己打的。所以,他变得愈发卖力。

虽然宋朝大多数皇帝都不擅长领兵作战,可是太祖还是武德充沛的,毕竟他本人就是武将出身。因此, 他很懂得用兵之道 ,当然身边也是谋士云集,有一大批出众的文臣武将。

太祖和赵普 ,根据后周王扑之前提出的建议,又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开始了他的统一之路。

1.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

赵匡胤决议 按照"老太太挑柿子"的方式 ,来结束全国的独立状态。那些国力强盛的,百姓富足的,定当是难啃的骨头。倒不如先兼并那些出现内讧或者民生凋敝之国,如此一来,就可以专心致志的对付不好打的国家,而那些被攻占下的城池,还能够为自己提供支援。

柴荣 在世的时候,赵匡胤曾为其牵马坠蹬,主仆二人一同攻打过南唐。不过耗时很久,才得不到十座城池,以此来看,想要拿下这个国家并非易事。而北汉,虽然疆域面积狭小,但是后周仍然数度久攻不下,它比南唐还要难啃,毕竟人家依附着强大的辽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赵匡胤有过亲身经历,所以他知道打谁比较容易,打谁比较困难。可后世的君王们,没有那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还固步自封的一昧遵循崇文抑武祖宗之策,自然会屡战屡败, 因此后世普遍称其为"弱宋"

2. 既以想好定国计,一往无前必出奇

荆楚之地 ,四通八达,经济富庶,发展繁荣,但也正因如此,这里才会成为四战之地。当时这里盘踞着两个割据军阀,一个是武平节度使,而另一个则是荆南君主。在赵匡胤看来,这里当成为第一个目标。首先,其地理位置优越,但并非易守难攻之地。

其次, 这两个政权势力都很薄弱 ,符合先易后难原则。再次,武陵正值主少国疑之际,而张文表又趁机发动叛乱,荆南的统治者残暴异常。赵匡胤用了一计,假意要帮着武陵平定祸乱,但是等到张文表处死,他们仍未收兵,而是趁机夺取了武陵。

接着, 慕容延钊和李处耘兵分二路 ,打了荆南一个措手不及。在这场荆湖之战中,北宋以伤亡极低的代价,换回了大面积的土地。这里将会成为宋朝继续南下,西行,东进的跳板,将为其提供物资以及兵源方面的支持。

之所以先拿荆湘开刀,就是因为这里的政权力量薄弱,而且内部出现了重大问题。同时, 此地战略位置十分关键 ,是自北向南的关键节点。有了这里,就可以继续统一之路。

那些独裁专制,即使前期日益昌盛,不过积弊成疾,到了后期矛盾总是会凸显出来。而宋朝是刚建立的国家,正处于国力上升期,只要找好了机会,发现他们出现了弊端或者祸患,占领起来,就会少了很多的麻烦。

1. 山川险要不足举,众人心齐蜀山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当时孟家人一直占领着川蜀之地,若是宋朝大军自北南下,孟昶必定会利用地势展开阻击,宋军会有很大伤亡。而荆州一旦在手,便多了一条取西川之路,可以自东向西逐步行进。

而且, 荆州是后蜀通往南唐的必经之路 ,而宋军掌握了此地,就等于断开了两个政权之间的联系。宋军兵发两路,一路自嘉陵江南下,而另一路则顺扬子江西行。如此一来,尽管巴蜀的关隘重重,也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攻占。

"乙酉,蜀主孟昶降。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户五十三万四千三十有九"。这样一来,天府之国就尽归己有。而宋军继续南作战的粮草物资,也有了填补之地。他们士气大振, 再度坚定了一统天下,恢复盛世荣光的决心

2. 兵锋直指百越地,无往而不胜

平定川蜀的消息一出, 宋朝军威大振 ,而南唐害怕他们会趁机攻打自己,也做出了依附态势。这时候,刘家人占领着的两广,仍然不为所动。"玢立,洪熙日益进声妓诱玢为荒恣。玢亦颇疑诸弟图己,敕宦官守宫门,入者皆露索"。

刘玢上位 后,沉浸在声色犬马之娱,全然不顾即将大军压境的北宋之威胁。平生只会吃喝玩乐,大摆宴饮,连臣子们都看不下去,遂将其杀害。 这等于吹响了南汉灭亡的号角 。刘晟虽然要勤政务国一些,不过他和明朝的崇祯皇帝一样,能力不足,但猜忌心理很强。

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作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生怕文官武将们蓄意谋反。他残害忠良,那些与其不和的官员,悉数被他安插上各种罪名,朝野政务,都由一群宦官打理。赵匡胤听闻此事以后,心里乐开了花,这不就是给自己机会嘛。

两广地区也是易守难攻 ,山地众多,可若是指挥者不行,再强的工事,也无法发挥作用。大将潘美,率领精兵一路势如破竹,"己丑,潘美克广州,俘刘鋹,广南平。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户十七万二百六十三。"

赵匡胤可以说是有勇有谋, 能够智取的时候,绝不强攻 ,一定要把损失降到最低。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先夺下了荆湖之地。那里既毗邻四川,又紧挨两广,以此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

等到南汉被平定以后, 赵匡胤决议不再继续西进 ,他打算和大理国缔结关系,建立好同盟。毕竟,那里并不是传统的中国地,如果贸然开进会有很大的难度。而天下除了北方的北汉以及辽国,就只剩下了南唐还未归于己手。

1.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后主李煜虽然是亡国之君 ,虽然热衷于吟诗作对,可他和南汉的那些昏庸君王并不一样。他懂得软硬兼施,也想过励精图治。可是北宋早就已经坐大,天下尽归其手,单凭一个小小的南唐,又怎能奈何。

因此,他也难逃受俘的命运。当初赵匡胤和赵普制定了完整的策略,他们除了先易后难外,其次就是先富后取。南唐坐拥江南诸州,为兴盛富庶之地。如果没有它的加入,北宋很难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可有了南唐, 它就有了北伐的底气

辽国虽然国土面积大, 但在经济上根本无法和南唐相比 ,有了它,赵匡胤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如果硬要强攻,胜负难料,而且不论胜利还是失败,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国力难以承受。"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候我富实则取之"

他们想的是等到国家发展殷实,而后再一举歼灭北汉和辽国,如此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

2. 操之过急,心急终会耽己

"年天西北之虞,得以尽力东南",太祖在位年间, 竭尽全力地与北汉和辽国交好 。因为他害怕自己在占领南方之际,人家从背后插刀子。等到南方江山全部归于一统,他就开始积蓄力量,准备着灭掉那两个国家。

"宋之劲敌,惟在契丹,开运以来,益轻中国"。赵匡胤是一位很识时务的君王,他自知以当时的实力,很难与契丹制衡,毕竟人家建国已久。他想的是,静候其内部出现动乱,契丹人率土归仁。当然, 他也没有守株待兔

而是 建立了封装库 ,将所有的钱财都收纳进来。若是辽国人愿意,则用金钱赎买燕赵;若是其不同意,则用金钱招兵买马,以武力为之。可见,他的战略战术是非常灵活的。

可是他还没有等到时机到来,就匆匆离开了人世。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继位,关于他的皇位众说纷纭,为了树立威望也为了转移矛盾,他开始征伐北汉。十万大军,很快占领太原,北汉君王率众投降,老令公杨继业也在其中。

利令智昏的宋太宗当即决议围攻幽州 ,出其不意以治辽。不过因为准备得很不充分,致使高粱河之战大败,他本人骑着驴车逃窜。数年后,"高粱河车神"发动雍熙北伐,再度攻辽,同样以失败告终。如果他能够像兄长那样,耐得住性子,想必拿下辽国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不可否认,宋太祖的确有着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打哪个国家,不打哪个国家;先打谁,后打谁,都是经过了缜密的盘算,不可谓不奇矣。但是他将崇文抑武当成祖宗家法传了下去,自太宗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大宋再也没有了富有开拓精神的君王。

参考文献:

《宋史》

辽朝为什么要帮助北汉国 在宋朝打北汉的时候?

辽之所以屡次援助北汉,除了北汉是自己的属国之外,更主要地是想把北汉变为石晋第二,成为辽在中原的代言人。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北汉不但没能成为辽在中原的代言人,而且还成了辽的累赘。从后周到宋,北汉只要受到中原政权的征伐,就向辽求援,辽就得出兵相救。这还不说,由于北汉土地贫瘠,经济不发达,常常闹灾荒,辽还得给北汉以经济上的援助,以帮助其渡过灾荒。这样一来,辽不但没有在北汉那里得到想要的利益,而且每年还要向北汉付出大量的兵力和物力,很不划算。特别是宋代周之后,中原出现了江山一统的趋势,北汉再想入主中原,已经不可能。因此,辽对北汉入主中原,成为石晋第二,已不抱什么幻想。辽穆宗耶律璟执政后期,辽对北汉的政策就有所调整,只是把北汉做为辽防御中原政权的一支外在力量,要求北汉不要再有入主中原的想法。耶律贤即位后,致力于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经济,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仍然坚持耶律璟的政策,把北汉当作辽的属国,作为辽对付中原政权的一个帮手,而不希望北汉主动对宋用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3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