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都是怎么打仗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礼仪之邦
中原人自诩为礼仪之邦,其实就是始于西周。说话做事,吃饭睡觉,样样事情都有准则。夏代的时候有大禹铸刑法,推行法制以管理臣民,更是将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这即是彻底打开权力的潘多拉魔盒,后世诸多变乱皆因之于此,社会之乱也自此始,臣民们酝酿在潜意识中的那种反叛基因,就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的衍化。
《左传》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权力阶层为维护国家之稳定,即采用残酷之刑法加以制约,但是普通的犯罪可以制约,但若是战争动乱,则很难控制,任何法律在战争面前,就会显得非常脆弱。而在法律之外,更大的准则就是周礼,做任何事情,基本都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就是打仗也是如此。比如说天子亲征,就是个非常重大的事情,《礼记》载:“类乎上帝”、“宜乎社”,就是要祭祀太庙,要拜神明,都是有着严格的礼节程序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车马仪仗、旌旗营阵、车阵校阅,甚至打了胜仗凯旋,还有受降等仪式,诸如种种,都要遵循周礼。
周礼中有个“五礼”
为有效遏制战争的发生,把持姬周家族的稳定,周天子除分封诸侯国,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国家,更是大范围推广周礼,倡导“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就是所谓的忠孝仁义,而在这个时期是不存在什么忠孝两难全的说法的,这个时候只会是忠大于孝,就是说父亲的地位永远没有周天子大,国家永远要大于家。
如果诸侯国君与周天子有矛盾,国君的儿子应该认定的就是,父亲是错,周天子是对。这就是在春秋伊始,郑庄公与周桓王开战而后,天下人虽说郑庄公为小霸主,但还是要说礼崩乐坏,潜在的表达着对郑庄公的批判。在周礼中有个“五礼”,即是吉礼(祭祀)、凶礼(丧葬)、军礼(行兵打仗)、宾礼(待客之道)、嘉礼(冠婚),这五种礼节基本囊括西周对外事宜中最重要的事情,周天子希望以此来约束诸侯国和天下臣民们的道德,并推行刑法以制衡,“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着也”,就是说不尊重礼法,就用刑法来惩罚,可谓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其中,军礼的推行,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周礼》载:“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可见军礼之用,都在非常严肃和庄重的活动中,在对外作战的时候,封将、出师这等等,都是要告太庙的。越是要打大仗,就越是要把祭祀典礼搞大点,才能体现出天子威仪,如果是天子御驾亲征,更是要庄重和盛大,这才能调动军队的热情,才可能打胜仗。
天子最多享有五军之制
在西周的军队建制中来看,基本上有着严格的规制,5人为1伍,5伍为1两,4两为1卒,5卒为1旅,5旅为1师,5师为1军,也就是12500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军队,而天子最多才享有五军之制,也就是三万多人,而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齐国、秦国,甚至到后来的宋国等,都基本上超越了这个规制,因此周天子的军礼之制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在战场之上,若是还要严格遵循所谓军礼的诸侯国,往往都是较为迂腐的君主,是称不得霸主的,比如宋国的宋襄公。
春秋战国的前期,尤其是在春秋时代的战争,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上战场,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战的,他们主要担任的是粮草转运、喂养马匹、背锅烧饭之类,干的都是低级的工作,能够驰骋疆场的便是只有那些贵族子弟,因此在那时候才有“以令贡赋”,参战的贵族子弟们要分摊军赋的说法,就是要打仗光有热情还不行,还要自备车马和盔甲,这在平民百姓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要吃饱喝好尚且困难,哪里可能还有钱来购买青铜盔甲参加战争呢?
两国交战,仗是打起来了,可是正式交战的时候,还有麻烦事情,就是打仗都要在两国交界的地方打,而那时候的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太多,往往数国交界,于是打仗打的久了,尤其是开发的比较好的诸侯国,双方都不愿在自己与对方的交界处打仗,都把战火烧到了别国,比如春秋时代的晋楚大战,常常就把战场打到了郑国、宋国等国,可谓是大国交战,小国遭殃。两国交战的地方,大多时候都是在野外,后来就称之为“疆场”,也有说“野战”。
你有100辆战车,我也有100辆战车
开战之前,交战的双方还要互下战书,还要约定地点,相当于把战争摆明了来打,交战书还得温文尔雅,恭敬有礼,还得善待双方使者,也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源起,甚至于要打大仗的时候,双方甚至可能还要举办宴会,奏乐赋诗,当年晋国举办联盟诸侯的大会的事情,齐国因为派的使者在会盟上唱了首难听的歌,还因此得罪了晋国,晋国带着诸侯联盟部队,就要去攻打齐国。还有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的鸿门宴,也是要打大仗前举办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交战,大多是车战,双方一般来说很少有那种什么以少胜多的说法,大多数还是双方配备旗鼓相当,就是你有100辆战车,我也有100辆战车,数量均等才能开战。而且如果战车阵法没有摆好,还是不能开战的。宋襄公当年与楚国开战的时候,楚国未渡弘水,辅臣有劝宋襄公乘机进攻的,宋襄公的理由就是对方还没有上岸摆好阵法,攻击别人是乘人之危,是不讲道德的做法,这就导致宋国失了先机,最终败于楚国。
这种思想不止在宋襄公时有,其实在整个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君心中都有所涉猎,比如战场上不能俘虏白胡子老头,战场上若是对方战车坏掉了,也不要去追击什么的,看起来特别奇怪,但是历史上还就真实有这样的记载,当年晋国与楚国开战,晋国败退之时,楚国士兵看到晋军的战车坏掉了,还专门跑上去帮助晋军修好战车,然后才又开始厮杀,这看起来几近喜剧了,但居然就在史书中看到,也是上古中原史的趣事。
在军礼中还有个大封之礼,就是取胜的一方,会在胜利的时候重新勘定封疆,树立界碑,将那些失散的百姓进行聚集,将其纳入新的管理体系中,以这样的仪式来宣誓胜利,证明土地的归属权,也就是向对方说,这里已经属于自己了,如果对方再次进入这个疆域,那就是搞侵略,那就是搞事,相当于挑起战争,到时候自己就会更加的不客气,打到对方满地找牙为止。
无悔入华夏春秋战国怎么打春秋战国通关攻略,相信很多小伙伴对这一块不太清楚,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无悔入华夏春秋战国怎么打春秋战国通关攻略,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了解一下哦。
无悔入华夏春秋战国怎么打是小伙伴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不少玩家都想知道这个时期怎么通关。到底无悔入华夏春秋战国怎么打?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通关策略。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最好分为两方面,这样能够更好通关。
首先是三皇五帝,上手很容易,一开始先弄个军营,随后弄两个军事政策,就能探索周围的地图了,赚钱是最重要的,攻占一个城市以后,选择第一个“金钱粮食收入”就可以一直有资源收入,有钱就实行军事政策,城市建筑不着急升级,留着一部分本金进行保本,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就能通关。小编都是在春秋战国丧失行动力的时候,开一局三皇五帝,玩完了,行动力也就慢慢的追上来了。
第二个的话是齐国,一开始的条件就很利好,而且位置背靠大海,不至于腹背受敌。小编试过开局分别发展军事和民生,最后还是觉得发展军事能快速通关,开局先施行军事政策,建军营,增加金币粮食产量的可以先不建,然后派兵去打旁边的魏国,城市的图标很大一块的一般都血量比较厚,是首都,打赢五六次才能攻下来。图标是一个小点的好打一点,打赢两三次就可以了。总之与三五皇帝的打法非常不一样,主推军事路线。
这里有一些小的玩法技巧,第一个是离间,这也是很不错的削弱别国战斗力的方法,窃取是系统最喜欢做的事情,很喜欢用来针对我们,打战国的时候,左上角时不时会出现卷轴标志,小编一直都是不点的,因为有可能是窃取,如果你不点,你的资源被偷走。反之,我们也可以用窃取偷敌方的资源,越偷越多,慢慢就积累起来了。
最后说下士兵的种类,这是打仗的主要手段,在一开始三戈戟兵与二弓箭兵最有攻击力的,所以需要主升他们。打到后期的时候在只剩为数不多三四个国家,战车就是无敌的存在,三戈戟兵与二轮战车,横扫千军,至少士兵的种类,免得被针对。克制关系如下所示:
弓兵与剑士会被戈兵克制;
三戈戟兵会被二轮战车和骑兵克制;
弓箭兵和剑士会被战车和骑兵克制;
好了,综上所述,这就是小编介绍的无悔入华夏春秋战国怎么打的攻略了,拿起手机准备肝吧!
自从昏庸的周幽王为求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引来了诸侯王的不满,中华大地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常态,诸侯纷争,但是,春秋战国时的战争,从形式上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竞技的战争,他们的目的是取得战争,使对方屈服,而不是要打败对方,所以这一时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每场战争结束后,死亡人数都比较少,四百二十四年间杀死的人累计都没有超过万,这种战争可以说是一种贵族化的战争,所以在这场战争中也经常有一些礼仪和原则,例如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有人受伤则不能再攻击第二次。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讲究师出有名,说战争的发动必须有原因,不能随便发动战争,也不允许称敌国国君去世,或者是国家正在经历灾荒时发动战争,因此,在发动战争之前,必须派遣使者前往敌国说明原因,在这个时候杀了他们的使者,就相当于杀了他们的国君,还有一个非常?绅士?的礼仪,在战争上,如果遇见敌国国君必须行礼。在史书上,曾经记载着,晋国主将郤至,在战场上三次遇到楚王,他都脱帽行礼,楚王看见十分高兴,还赏赐了他一张极好的弓。
不鼓不成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场上,鼓的作用是很大的。不鼓不成列,也就是说在敌军没有摆好阵势之前,不可以进攻,当然,打鼓也在鼓舞士气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鼓点才能够振奋人心,进而取得胜利。
有人受伤不能在进攻第二次
在宋国的内乱之中,死对头华豹和公子成相遇,华豹一箭从公子城的耳边穿过,当华豹正准备射出第二箭时,公子城突然大喊,你已经射出一箭让我受伤了,这个时候却不让我还击,你这种行为真是太卑鄙了,于是华豹放下了手中的剑,等着公子城反击。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王之间要么是同姓,要么是同宗,所以他们之间才会遵守着这种战争礼仪,形成了一种贵族的战争。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有“五十步笑百步”这句话,一直以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的意思就是,同样都是逃跑,一个跑了五十步的人却要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这本身岂不是很好笑吗?既然都是当了逃兵,还要笑话比自己跑的更多的人,这种行为和心理都是很令人所不齿的。但是,事实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呢?五十步笑百步如果只当做是一个笑话来看,笑笑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春秋时期打仗的规则之后,或许就不会再这样认为了。那么,如果把这句话放在真实的古代历史的背景之下的时候,为什么要说五十步笑百步其实才是正确的,并没有任何毛病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梁惠王说,不对,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都是逃跑。
我们现在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其实,在春秋时期,五十步是真的可以笑百步的,因为跑一百步的人蠢嘛。
春秋时候的战争,很讲规矩的,战败方逃跑时,胜利的一方是不可以追赶的,即便要追,也以五十步为限,超出五十步就不能再追。所以,干嘛要去跑五十步。
春秋晋楚邲之战,有个关于逃跑的好笑的小故事。
晋国失败,士兵逃跑,其中一辆战车在败逃中陷进泥坑里,等追击的楚军赶到后,先帮晋军把车修好,然后继续追赶,没几步,那辆战车又坏了,楚军于是再次帮忙修好,然后再追,终于让晋军跑掉。
更搞笑的是,等晋军跑出五十步了,还回头寒碜人家:“你们楚国打败战打出经验来了,连逃跑都这么专业。”真以为你跑出五十步人家就不追了么?还真是的,所以才这么皮。
这哪是战争,不就是友谊赛么。
但后人难免奇怪了,50步才多远?满打满算就是25米好不好,博尔特跑100米还不用10秒,打战跑出50米,敌人就算只有博尔特一半的速度吧,5秒钟也追上了。居然还有功夫去嘲笑跑100米的,这还是不是打战,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这怀疑很正常,但忽略了当时的时代:周朝和春秋。孔子一辈子都是在“克己复礼”,复什么时候的礼?周礼。为什么周礼这么让孔子念念不忘呢?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一点原因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祭祀我们都知道,极其讲究礼节,对器物、礼仪、参加的人,甚至连时间都有所规定。那么战争呢?在周朝,打仗也像祭祀一样,也有很多规矩需要各国诸侯们共同遵守。
那些规则呢?比如参战的必须是贵族,最低也要是一个“士”。“战士”这个词就因 此而来。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
再如打战不能破坏民生和经济,不能杀平民,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即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
再有就是列阵而战,等双方摆好阵势,都准备好了才开战。没准备好是可以免战的,大家可以参考封神榜里的“免战牌”。
打输了怎么办?打仗先礼后兵,第六条就是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时,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跑出这个距离,这场战争就和你无关了,你可以坐着一边看戏,敌军不会管你。如果当时太过紧张,跑了一百米怎么办?当然是被跑五十步的嘲笑了:跑五十步就安全了,你还多跑了五十步,这不是傻吗?连跑路都跑不好,还能做好什么事?
话说这晋国和楚国相爱相杀实在太频繁了,一次晋国与楚国交战,晋军失败逃跑,所有战车都跑了,这时,战场上居然还有一辆晋军战车停着不动。楚军很诧异,于是一辆楚国战车追上去,在他旁边停下,那个楚军战士下车,问晋国战士:“晋国的兄弟,你咋了,你咋不跑呢?”
晋国战士回答:“我也想跑啊,可我车坏了,马怎么拉它都不动。”
楚国战士说:“哦,我看看……应该是这个地方有问题,我帮你弄一弄还能动。”
于是楚国战士帮晋国战士修好战车,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战车上,晋国战士继续跑,楚国战士继续追。跑了没几步,晋国战车又不动了。楚国战士又把车停下来,下车问:“哥们你咋又不动了?”晋国战士回答:“它又不动了。”楚国战士又帮忙把晋国战车修好,晋国战士驾车继续跑,楚国战士回到自己车上继续追。追到第50步,楚国战士停下不追了,晋国战士也停下车,对着楚国战士招手说:“楚国的兄弟谢谢啊!下次有机会我们再来过。”
谢完还不够,这个连逃跑都要楚军帮忙,十分狼狈的晋军居然还回头调侃楚军说:“我们晋国打的败仗不如你们多,你们楚国人对逃跑实在太有经验了。”言下之意就是不是我不会逃跑,实在是没经验啊。
《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我只能说,即便是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比日后的战争好太多了。
战车在先秦时期是非常流行的,而且是那时候的第一作战工具。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究竟强不强,首先就是看战车的数量多不多。而且战车的数量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可是,到了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战车就逐渐淘汰,乃至于绝迹了,基本上没有人再使用战车作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战车作战是奴隶主贵族战争的标志。战国进入奴隶社会,尤其是进入了西周以后,战争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与祭祀、耕种、狩猎一样,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大事。那时候的战争,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参加的,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打仗,奴隶是没有资格参与战争的。而贵族又是非常讲究礼仪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必须按照礼仪规则来。不执行礼仪规则,是会被别人嘲笑的。
用战车打仗,实际上就是一种讲究礼仪的做法。在打仗的时候,首先需要选择开阔的地点,战车需要按照一定的阵势摆开,而且两边需要擂鼓助威,要把战前那种雄浑的气势摆出来,让别人害怕。也就是说,战争既是一种讲究礼仪的表现,同时也是炫耀武力、彰显尊严的表现,具有着丛林规则与贵族礼仪结合的双重审美。
但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于礼仪的破坏,因此用战车来表达礼仪的意义就越来越被消解了。战车不再是进行表达礼仪的做法,而变成了追求胜利是唯一目的。既然追求胜利变成作战的唯一目的,因此战车显然就不适用了。
二、战车不够灵活无法适应新式战争。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都在进行军队革命。对军队革命进行得最彻底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当时匈奴崛起,加紧了对中原国家的侵略。中原国家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常常打败仗,因此不得不修建长城来抵御匈奴。但是这个笨拙的防御方式,显然作用并不是很大。赵武灵王敏锐地发现,要想在战争中取得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进行军队革命。
所以,赵武灵王开始非常重视骑兵的作用。骑兵在方式上继承了战车的优点,速度快、气势大以及具有空中打击的优势。同时,骑兵还有一个战车比不上的优点,就是非常灵活自由。所以赵武灵王大力发展骑兵,用骑兵代替战车。同时改变服装,穿上适合骑马作战的胡服,扬弃了在战车上穿戴的那种汉服。赵武灵王改革的效果,不但很好地抑制了匈奴,也让他在中原国家的战争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各个国家都跟着学习,慢慢地,战车也就被淘汰了。
三、在使用战争计谋的时候战车成了累赘。在西周及以前,由于战争主要是贵族用来“讲礼”的方式,同时又是贵族们炫耀武力的方式,因此战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后期,各国打仗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讲礼”,而是为了争夺利益,为了取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谋略家就大量地产生了,比如先轸、吴起、孙武、孙膑、白起等等。
这些谋略家认为,战争不是硬拼,而是打心理战和战术配合。心理战和战术配合打得好,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战争的最大胜利。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把军队调动起来。比如孙膑和庞涓所打的几仗,所体现的就是怎么把军队调动起来。既然要调动军队,战车显然就非常不适合了。因此,战车在战略战术的使用中,也就逐渐被淘汰了。
四、战争范围的扩大让战车变得不再适用。战车的使用,主要是集中在中原地区,一些比较平坦的地方。只有比较平坦,并且道路比较宽,战车才能够开起来。如果不是很平坦,又没有路,战车显然就不太适用了。而战国后期的战争,范围就扩大了。
尤其是秦国和六国之间的战争,以及中原国家和边关国家之间的战争,范围就非常宽广了。在这些地方的作战,如果要预先把道路修起来,方便战车行驶才去作战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的。久而久之,骑兵和步兵就取代了车兵,战车被淘汰了。(参考资料:《中国通史》《周礼》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