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众妙之门 2023-07-02 16:03:16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朱棣所处的形势和李世明所处的形势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李世民当时所处实际形势是,李渊根本不具备绝对权威。而朱元璋拥有着甚至超乎皇帝本身的权威。

唐初天下初定时,李渊虽然贵为天子,但是连基本的政令都没有能够达到统一。

李渊的圣旨、李建成的太子诏、李世民的秦王令这三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应,还有一份法律效应稍弱的齐王教。官员们傻眼了,当这三份旨意发生矛盾是时,不知道该听谁的。便约定俗成,谁先到,就先执行谁的。当某一方发火自己的命令没有被执行的时候。官员们会说,哪份先来了,我们已经执行了。有问题你们父子兄弟们商量,把球再踢回去。但是这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极有可能造成天下的再度分裂。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实际上大家彼此都是实力派。

李世民官至天策上将、司徒,被封为秦王,实际上势力是和太子李建成并驾齐驱的;还有齐王李元吉曾总领十五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后来进爵齐王,授任并州总管。这些本质上都是实权派人物。李渊的江山一大半实际上就是靠自己的儿子们打下来的。

朱元璋的天下是“淮西勋贵”们打下来的,但是谁也骑不到朱元璋头上。朱元璋想把权力收回,横下一条心,只管杀。但是李渊不行,这些“勋贵”都是自己的儿子,杀他们不可能,让他们交权不现实。虽然上阵父子兵,奋斗阶段是省心不少,但是胜利了,让他们都下课,没人会同意。

所以李渊需要用平衡术来钳制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实现权力的基本平衡。

哪个儿子占了上风,他就必须打压一下另一方,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这就是一个充满隐患且很容易失衡的格局。李世民虽然最终胜出了,但本质上也有非常多的不得已。因为他不这么做,结果很有可能自己就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下场。但是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李渊的下场实际上是注定了的。

而很显然朱元璋的强势,是李渊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李世民的强大,也是朱棣可望而不可及的。

朱元璋是一个敢于为了权力跟整个运行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开战的人,是一个动不动就敢跟整个国家机器为敌的人。而且基本上他想实现的都已经实现了。

他将几乎所有的“勋贵”们手中的兵权全部夺了回来给了自己的儿子们;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明初开国那么多不世出的战将,那么多聪明绝顶的牛人,谁都没有逃得过朱元璋。

朱棣的成功本质上在于朱元璋的思维定势。

朱元璋做事向来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要不是朱元璋“封藩建卫,以屏皇室”的政策有着朱元璋因为局限性没有考虑到的制度缺陷。朱棣是根本没有机会的;其实即便存在制度缺陷,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仍然没有机会;其实如果不是建文根基太浅,做事出尔反尔,朱棣依然没有机会。

朱棣的模式不可复制,他的成功叫做没有形势,是个强人必出头。而这个“没有形势”本质强也是朱元璋一手造成(安排)的。

所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不要说逼朱元璋退位了。他但凡有丁点不臣之心,都会死无葬身之地,朱元璋逗让他后悔出生。

朱棣挑战朱元璋等于以后没有朱棣这个人,没有如果。

随着朱允炆的进一步长大,文官势力可能会提前20垄断朝政,但是更可能会迁都西安,而不是北京。那样未必会出现土木堡之变。但是也不意味着,大明朝可以再多干两百年。

明朝最终崩溃,本质上和朱元璋当年定下的那一套祖训有着根本关系。卫所制、世兵制注定会破产。

李世民敢逼李渊退位,为何朱棣却非得等朱元璋死后,再起兵?

在历史上有很多皇帝,他们非嫡非长,而且也不是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他们最后坐上皇位显然是踏着亲人的鲜血走过来的,而在这些人里,李世民显然是那个最出名的。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杀了两个兄弟,之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但是之后同样军功累累的朱棣为什么又不敢想李世民那样逼自己的父亲退位呢?

首先来说说李渊和朱元璋这两个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死后,朱元璋为了活命后来投到了皇觉寺做和尚,后来朱元璋投奔了农民起义军,在农民起义军中很快便占领了一席之地,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显然朱元璋将军政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李渊相比起来就是一个比较宽和的人了;而且李唐的江山基本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大唐的军权基本掌握在他的手上。

再来说说他们造反的理由。

原本,李世民这个功劳最大的人,才应该继承皇位。但是,李渊却想把自己的皇位给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而李建成与李世民虽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关系却不好,如果李建成成为了皇帝,李世民必将要遭劫。于是,李世民在幕僚们的劝说下,决定造反,继而有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给自己,这才成为了皇帝。而反观朱棣,则是在朱元璋死后,传位给了朱允炆。而朱允炆在成为皇帝没多久之后,便起了?削藩?的意思,逼得朱棣不得不反。由于朱棣常年在军队之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所以很快就攻入了南京城,夺取了皇位。

其实,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不论在文治武功,还是在治国才能上,都可圈可点。至于他们二人造反的情况为何会有不同,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实力,形成时间不一样。

李世民在隋唐末年,就已经开始征战四方、积累军功了。所以,在唐朝建立的时候,他的实力就已经非常强了,特别是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几乎可以算是?一呼百应?。当时的唐朝军队,几乎都被李世民所掌控,就连李渊都比不上。所以,李世民要造反,是非常容易的,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而朱棣就不一样了,他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江山稳固了,他才有了赫赫军功,以及在军队之中的威望。当朱元璋还在位时,明朝的军队几乎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基表朱棣再有才能、威望再高,也不能调动军队对朱元璋造反。所以,当时的朱棣,根本就不具备向朱元璋造反的实力。?

虽然朱棣立有很大的战功,可是当时的明朝武将都是追随朱元璋的,朱棣笼络的人心不够。相比李世民来说,朱棣就差在这一点。唐朝的开国皇帝虽然是李渊,但是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大部分武将都是李世民的人马。?

这一点是朱棣没办法比较的。唐朝的军权实际上是掌握在李世民手中的,相比之下,朱棣就更像是得了父亲朱元璋的恩泽一样。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朱棣当初对朱元璋选定的太子朱标是非常认可的,这一点李世民可不是这样。李世民的大哥和兄弟都是想残害他的,朱标可是没有过这个想法,相反他对待兄弟是非常好的。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为何朱棣不敢学李世民政变呢?

唐太宗李世民,开辟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辉煌年代,即“文景之治”,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还是在出口贸易及其文化交往层面,都做出了杰出的奉献。他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造就,离不了它的智慧和才可以。

最先我们来看看李世民父子俩之间的故事。李渊这一人性格上比较犹豫不决,办事不够果断,实际上最初决定要出兵反隋得人也并不是李渊,反而是李世民。李渊此人从最开始也没有过谋反的想法,就算有,可是依照他不够果断的性格,都不会付诸实践。

那时候元朝的残暴,导致了天下百姓的抵抗,李世民了解元朝一定会亡国,而大部分军权又全在李渊的手上,于是就提议爸爸李渊出兵反隋。李渊最初听到这个提议甚是气愤,认为他怎能作出这般罪恶滔天事情,还需要将他汇报朝中。但最后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总算出兵反隋,独立即位。在唐朝建立和夯实的过程中,负荷率最大的就是李世民了,可以这么说李渊可以即位,完全是因为李世民。

李渊之前还同意将帝位交于他,但是因为他不是嫡长子,并且嫡长子都没有犯过什么大的罪行,尽管贡献并没有李世民大,却也不太好废止,因此将太子之职或是交给了李建成。但这个皇太子之职坐的并难受,他知道二弟贡献比他大,于是就想治他于置之死地,而他二弟自己,也是想成为这个皇帝,因此从最开始,他们之间的抗争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只不过是李世民技高一筹,优先出手,将太子击杀,接着迫使李渊让位为他,李渊也没有办法,别的孩子都死了只有允许。

大家再来看看朱元璋和朱棣这父子俩二人的事情。朱元璋这个人是及刘邦之后,第二位从普通出生,经过一番拼斗以后成为皇帝的。因此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朱元璋的领兵水平比李渊要强大得多。并且朱元璋即位以后,还把很多和他一起作战的人处决,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坚决生杀的性格,与李渊摇摆不定的性情完全不一样。因此这样的事情就促进着朱元璋的威性在他的孩子里边压根没有人敢悖逆,就更不要说举兵抵抗朱元璋了。

更何况当时的皇太子朱标不仅仅是嫡长子并且与其他的孩子对比也是最有才能的,别人根本没办法和他对比。朱标与其他弟兄相互关系也非常好,设他为皇太子都是没有异议的,但可惜的是太早就去世了,朱元璋就立了他的孙子为皇太子。朱元璋去世后,在消弱诸侯王的政策推行以后,朱棣才敢起兵造反,随后取得成功即位。

那么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发表你的看法和想法!

朱棣为什么没有学李世民推倒李渊?主要因为朱元璋不是“富二代”

要说到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得从他们的父亲说起,也就是李渊与朱元璋。

李渊本身就是富二代,他本身就是北朝时的贵族,可谓是世代公族,后来李渊的姨娘与隋文帝通婚,李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亲贵族。 这点是与朱元璋大不相同的,李渊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是富贵人家。

所以年少的经历,更多的是酒足饭饱,不吃柴米油盐,也就自然养成了一种惰性。 反观朱元璋却大不相同,朱元璋出身贫困家庭,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可谓是连父母去死时的棺材都买不起。

朱元璋也是历经了侮辱,才得以将父母安葬。 如果没有遇到好人,也许朱元璋的父母都会抛尸野外了。在那个重孝的古代,必然会给朱元璋一个刺激!

安葬好父母后,朱元璋孤身一人闯天下。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还做过乞丐,可谓是尝尽了人间百味。 也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朱元璋有了坚毅的品质。同时朱元璋因为特殊的经历,对待来之不易的东西更是十分看重,这就包括朱元璋最后得到的天下。

而且李渊得到的天下,要比朱元璋容易许多。俗话说:“得之不易的东西必将珍惜。” 相反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却不会在乎。李渊本身就有家底,在太原起兵的时候,不仅有兵,还有将,更有李世民等几位儿子的辅佐,他可谓是被众人抬上皇位的。

在讨伐隋朝的时候,李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秦王,你怎么看?”反观朱元璋却是从一个乞丐加入到郭子兴的起义军,起初就是最底层的小兵,刚有作为还差一点被郭子兴给活活饿死。 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能活到最后就是很大的荣幸了, 何况还坐上了皇位,因此朱元璋开创明朝之后,对待中央集权是十分的看重。

刚创立明朝的朱元璋,不仅对待功臣们是心狠手辣,对待自己的儿子们更是十分防备。 朱元璋将儿子们都封为藩王,没有旨意是不准轻易来到应天(南京)的。并且军权上,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军权全部都在朱元璋自己手中。

虽然说朱棣是藩王,但是手中的兵权却真的没有,只有零零碎碎的些许家兵。 就包括朱棣后来发动靖难之役开始征讨侄子建文帝之时,还曾花钱招了雇佣兵,也就是有名的“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是由蒙古铁骑、瓦刺勇士组成的雇佣军团,他们原本是宁王朱权的雇佣军,后来在朱棣准备兵变之时,从朱权手中挖了过来。 可以说朱棣之所以能起兵成功,这与朵颜三卫的勇猛,有极大的关系。

从朱棣登上皇位后,曾亲自将大宁卫封给朵颜三卫,也就是现在的广宁一带,可以看出朱棣对朵颜三卫的器重。

相反李渊建立唐朝后,对中央集权不是太在乎。 李渊成为皇帝后,曾给李世民一个特权,就是李世民自己可以设置官职,说白了就是一个小朝廷。他没有做到像朱元璋那样将自己的儿子都赶往藩地,反而留在京都。

就这样,李世民与手下的武将羽翼都在京城。 不仅如此,李世民手中还有兵权在握,这些都为李世民创造政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个原因就是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声望是没有李世民高的。 曾流传一句话:“是李二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李二指的就是李世民,在李渊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已经16岁了,在古代,16岁都已经可以当皇帝了。

所以李世民在李渊征讨过程中,也创下了许多战功,甚至可以说是战功超越了李渊,所以声望是很高的。 而朱棣却不一样,朱棣是在朱元璋称王之后才出生的,并没有赶上建功立业,所以他并没有在乱世的时候打下基础。

也就是说朱棣并没有占到先机,所以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是丝毫无法撼动朱元璋地位的,如果真的是硬碰硬的话,基本上就是以卵击石了。

所以综合上述原因,就可以得出,朱棣之所以没有敢反朱元璋,第一是因为他手中实无兵权,实权都被朱元璋牢牢的掌握在手中。第二就是他基本是没有声望的,也就是没有号召力,此刻起兵造反,也许还没有出城,就被灭在家中了!

为什么朱棣不学李世民那样推倒李渊当皇帝?

朱棣不能像李世民那样直接推翻父亲的统治,自己做皇帝,是因为朱棣的能力不足以对抗朱元璋,朱元璋上位之后,立朱标为太子,将其他的儿子都封为了藩王,远离京城,而且没有皇帝的召见,藩王是不准进京的,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朱棣反抗的念头。此外,朱棣不是大明的开国功臣,他的兵权并没有李世民那么强大,因此,朱棣要造反的话,要比李世民难的多,还不一定能成功,相对于朱元璋来说,推翻朱允炆的统治要容易的多,所以朱棣才会发动靖难之役,推翻朱允炆,自己做皇帝。

一、李渊没有朱元璋那么强势。李渊原本是隋朝的大臣,但是天下在隋炀帝杨广的统治下,民不聊生,李世民劝谏父亲李渊起兵反抗。李世民在这场起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李渊在立储的问题上其实是有犹豫的,毕竟李世民的能力要更强,但是李建成确实长子。最终李渊还是立李建成为长子,这也给李世民留下了兵变的机会和时间,因此李世民才能起兵。

二、朱棣不如李世民功劳大。李世民可以说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而大明的江山,则是朱元璋带着一众文臣武将打下来的,可是说是跟朱棣没有多大的关系。况且,朱棣之后被封为侯,拥有自己的封地,还是朱元璋给的。所以朱棣是不可能起兵反抗朱元璋的。

三、中央集权的方式不一样。朱元璋上位之后,大力集中中央政权,废除了中国存在已久的丞相制度,权利都收归中央所有。这点也给朱棣提了醒,可以说朱棣虽然是藩王,虽然名义上很响亮,但是实权并不多,基本上都是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所以朱棣是没有能力起兵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