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四相是怎么回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蜀汉丞相,其只有诸葛亮一个,因为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之位。一般说的“蜀汉四相”指的是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蒋琬、董允、费祎在诸葛亮之后,虽然不是丞相,但都事治国能臣、都有丞相之才,事实上也都起了丞相的作用。最后一位费祎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去世19年,从那时起,姜维才开始北伐。
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我们简单说下其他三位。
蒋琬,是刘备从荆州带去的,为政安民为本,为蜀汉长史,深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去世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蒋琬执政,也是朝野众望所归。他为尚书令、大司马,为人谦恭、品德高尚。再战略上,蒋琬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休养生意,蜀汉国力大为增强。他以大将军身份驻汉中,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进行了认真研究,他认为越过秦岭道路险阻,不如顺汉水东下,袭击魏国的上庸等地区,提出“东西并力、涪为本营、姜维驻凉”三条军事战略。不过蒋琬是个病秧子,诸葛亮去世12年后,蒋琬去世。
董允官至尚书令,蒋琬去世后是费祎的助手,也就是说董允从未执政过。但是董允能量强大,是诸葛亮亲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其大力推崇。他上可匡正刘禅,连皇帝纳妃的私事都管,因为董允一身正气,刘禅都让他三分;对下严厉斥责黄皓,所以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不敢弄权。
费祎是蒋琬的后任。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先为中护军、后为司马,然后是大将军、尚书令,可谓军政一把抓。费祎在诸葛亮时代经常出使东吴,孙权对其非常看重,费祎最后一次出使,孙权说:“你这次回去肯定会受重用,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来东吴了”,果然应验。杨仪与魏延矛盾很深,能居中调停的,就是费祎。费祎在任时,休养生意,为蜀汉发展殚精竭虑,家无余财。费祎后期驻汉寿,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
蒋琬、董允、费祎,执政时间自诸葛亮去世开始,到费祎去世结束,前后十九年。这十九年时间里,黄皓不敢弄权,姜维不能北伐。诸葛瞻临死时说:“吾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把这两条当做蜀汉灭亡原因,可能也在怀念这三位吧。
第一任蒋琬,第二任费祎。这是诸葛亮去世时定下的。所以刘禅虽平庸,在如何使用大臣上,还是一直照诸葛安排。但蒋琬和费祎都只是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务。蜀汉真正当过相的,只有诸葛一个人。蜀汉四相,只是大概的说法。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董允实际更加说不上相。只是他是比较被看重人物而已。
诸葛亮死后,姜维并未如其师一般获得军政大权。先是蒋琬,后有费、董,即所谓蜀中四相,分别接手军政大权,姜维只是“数率偏师西入”,从这点上来讲,演义中五丈原以后尽是姜维的世道,是小说家言,不可等同于历史的。而历史上姜维在蜀汉的局势是颇为不妙的。似乎并非那么春风得意。那么是什么原因所致呢?个人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姜维的自身能力缺陷,敏于军事而内政不行。他的北伐太多从军事角度出发而忽略了经济基础,连年出兵北伐而无停息,大大超出了蜀汉经济所能承担的负担。蜀汉此时有户不足30万,人口不足100万,而将士、官吏有多少呢?接近15万。也就是说,两家人就要养个将士或者官吏,大约1/3以上的男子要参军打仗,这种负担对蜀汉经济来说是非常严重难以承受的。而诸葛在世的时候军事行动还是综合衡量,多角度考量的,同时诸葛亮的内政水平那也是远远超过姜维的,这点上来说他的连连北伐导致国内多有怨言,各方挚肘也就不足为奇了。姜维出身西北(一说姜维是羌族人),对西北少数民族及风土人情是很了解的,对自己的才华武略也很自信,曾想连接西北诸羌、胡部落以为接应,一举而定垄西,按说这似乎是有可行的,也符合诸葛身前定垄西而拓蜀汉战略空间的构想,可惜老费同志对他多方限制,史载:“每欲兴兵大举,费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老费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俟能者,无以为希翼侥幸而决成败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说白了就是我们比丞相差远了,丞相都不能北定中原,何况我们呢,还是自保为上,等出现更有能力的人再去恢复汉室,不可指望侥幸一举成事,如果冒险不成,后悔都来不及。这话里也是可以看出,对姜维的能力不是那么放心的。当然他这观点似乎保守了些,也还有一点点道理。
二:威信不足。姜维之所以平步青云,自然有其自身能力,但是诸葛亮的举荐及他身为诸葛弟子的身份也不无关系。而诸葛死后,这个影响就降低了很多,同时其自身能力的缺陷及身为降将的出身,也使其威信不足以对抗当时的其他几人,对其他将领的控制力未免大打折扣。这个缺憾是致命的,直到董允等人亡故后,尚制约其行动,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公元256年,此时掌握军政大权的其他数人业已亡故,姜维升迁为大将军,总领蜀汉军队,大概也就是现在的三军总司令的职位了。新官上任三把火,首次整军北伐,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继出师,约定于上封回合,结果我们的镇西大将军胡济同志失约未至,姜总司令孤军深入,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杀的是“星散流离,死者甚重。”而奇怪的是蜀汉朝野并未责怪治罪于违令失约的胡大将军,反而对姜大司令群起而攻之,姜维不得不上书请罪,自降官职(这点到是学他老师学的十足,后来的光头委员长大人也深明其道,古人的智慧,至今仍是光芒万丈。)这一件事也许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是如果连蜀汉后期另一主要将领对他也不信服那问题就大了——〈三国志*蜀书*张翼传〉记载:“自翼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就是说,张翼进言减少用兵以后,姜维心中有了阴影,得不到张的支持,又怕他在背后反对甚至搞动作,只得把他硬拉在身边。
三:更加要命的一点是,后主刘禅在诸葛死后,对姜维也不在向以前一般信任,加上那个宦官黄皓在后主耳边经常搞搞小动作,说几句坏话,同时还勾结野心很大的右大将军阎宇,一心想密谋除掉姜维,以至姜维只好跑到沓中去避祸,其在朝中局面的艰难可想而知。关于这点,我想刘禅这个人,也不得不提一下。身为君主,不痴不傻,想当儿皇帝的人估计不多,虽然诸葛在世是应威望影响太高不得不低头,但是对屡屡的军事行动也是有微言的。所以要说他对姜维这个诸葛亮的徒弟,后期的实权派有多大好感,估计是不现实的。一向以来,我就不同意将刘禅简单的看做无能者的论调,着里顺便一说,大家可以批评指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2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