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的造船术到底有多厉害,看看郑和下西洋的船就知道了

以史为鉴 2023-07-02 15:19:56

明朝的造船术到底有多厉害,看看郑和下西洋的船就知道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的造船技术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灭亡很大原因就在于封建社会故步自封的贸易政策,守着从南到北数千公里的优越海岸线资源却不进行贸易往来,这样的决定也让中国从原来的强大变得越来越闭塞,直接结果就是看不到西方先进国家的进步,进而沦为了列强的肥肉。

其实中国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非常强大的贸易往来能力,更是在明朝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国家有强大的水师,水师还有最先进的船队,那时候我国的造船技术有多牛?看看郑和下西洋时带领的船队你就能明白。

明朝的水师和造船技术是在明成祖时期兴盛的,传说明成祖发展水师,打造船队是为了找到失踪的朱允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比较单薄的,也没有证据可以表明,所以历史上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明成祖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出海寻找其他国家既能够宣扬明朝的先进和强大,也能进行通商。为了能够在海上航行的更久、更安全,朝廷也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船队,并让郑和负责带队出海。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带领的船队规模就达到了200余艘,这些船根据规模、作用和载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能够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而这种“宝船”在船队中就有60多艘,占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每一种都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而此时西方国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我们就拿郑和第一次航海后的八十年来说吧,当时欧洲出了个很有名的航海家哥伦布,但是他当时乘坐的船只长度为35米,足足比明朝的短了116米!不仅如此,船上的各种功能也相应的大打折扣了,光是船舶的排水量就弱了100倍,所以有人说中国的造船技术比国外先进了数百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光是有庞大的船队还不足以在变化多测的海上航行,还需要非常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能够随时应对多变的海洋情况,郑和船队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当时称为“牵星术”,能够非常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郑和的船队出海到达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很多岛屿,甚至有人推测美洲大陆也是明朝的船队最先发现的,直到现在东南亚的科伦坡博物馆还保管着当年明朝船队在这里拜访时,留下的纪念碑刻等大量物证。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崇拜西班牙发现新大陆的功绩,其实更伟大的造船技术和航行技术是中国人创造的,这一点不光是中国的历史记载了,很多印度洋上的国家也能够证明,可惜明成祖之后的帝王过于自大,不愿意再和外界通商往来了,到了清朝时期不但关闭了通商口岸,就连当年先进的造船技术也荒废了,如果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一直坚持这种海外贸易往来不断的话,后来也不会经历被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

最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明朝造船技术的神武,五百多年后的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是001A型,规模是长300米,宽70米,郑和的“宝船”是它的五分之二大!

郑和下西洋所建造的宝船,全由中国人设计建造,还是也有西洋人帮忙?

郑和宝船应该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毕竟明清时期造船技术十分的发达,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方的技术,所以想要独立建造这等规模的宝船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至今被世人赞叹,而他所率领的船队规模之大也是让人出乎意料,特别是他所乘坐的宝船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依旧完好无损,世人不得不叹服造船匠的高超技术。

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交通工具,宝船有着一流的平衡系统,隐藏甲板下方的水密隔舱是宝船永不沉没的奥秘所在。大概古人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一旦某一舱位破损进水,可以迅速把这一舱进水的货物移出去。最为巧妙的是尾部的舱室,有时可以向外打开,在船越过一个个浪头往下走时,水会流入最后一个隔舱,使船头上扬确保船可以安全地乘风破浪。

宝船以尖底造型、小方头阔尾营、多水密隔舱为主要特点,船体规模大而结构坚固,容量多且善于装载,稳性好并抗风力强,吃水深适于远洋。船壳法是宝船的主要构建方法,即先定龙骨,然后建水密隔舱,船板鱼鳞搭接两边的船板,然后多重船板跟上,安装辅助肋骨及框架,最后贴钉船面板。

郑和宝船承载着一个大梦想,郑和一次次穿越风暴,巨大宽阔的宝船仿佛移动的大陆,对于强风的暴虐无动于衷。可以说郑和宝船是中国造船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明朝时代繁荣的象征。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他所率领的水师有多强

在晚晴时期,中国被列强轰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这个时候中国已经闭关锁国多年,睁眼看世界之后,才发现当时的世界上已经发展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后来,中国开始走上学习西方的道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李鸿章创立的北洋水师,采用了先进的西方造船技术。

北洋水师一度在当时的世界海军中实力排名非常靠前,但是在甲午海战中,面对海军实力并不如自己的日本海军,最终还是一败涂地。

其实,中国的造船技术在明朝时已经登峰造极,大明水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军了。

在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展开争斗。陈友谅的当时就有着纵横天下的水军。

当时陈友谅的宝船造的很大,据史料记载,当时陈友谅的战舰有三层高,长几十米,宽6米,在上面可以骑着马奔跑。

但是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出了昏招,用铁锁链把自己的战舰锁了起来。最终被朱元璋用了火攻,彻底败光了数十年积累的家底。

等明朝建立之后,明朝就继承了陈友谅的造船技术,而且还对造船的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他所率领的明朝水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郑和的宝船更是这支无敌舰队中的航空母舰。

郑和航海的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排水量超过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

郑和率领着这支无敌舰队,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途拜访了30多个国家。而之后一百多年后,号称海上霸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规模也远远没有郑和的规模大。

到了成化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各种资料被刘大夏销毁,因为刘大夏认为,郑和下西洋花费巨大,对国家没有好处。

即使这样,到了明朝末年,郑成功依然拥有着实力强大的水军。虽然此时的船只规模与明初郑和时的已经相差甚远,但依然把盘踞台湾多年的荷兰人赶了出去。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明代宝船究竟有多大呢?

如果只看《明史·郑和传》、《瀛涯胜览》、《国榷》、《西洋记》等书籍的话,郑和宝船的大小是非常吓人的:“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明朝1丈约3.1米,因此宝船长为136米、宽56米,长宽比2.44:1,跟长方形盒子一样。如果换成排水量的话,至少2万吨,除了航空母舰外,其它现代军舰在它面前就是夹板船啊!

郑和宝船

我们的祖先600年前就能造出这么大的舰船,是不是很牛?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再看一个例子,崇祯年间由焦勖和汤若望编写的军事专著《火功挈要》提到“西洋水战所用火功虽以大铳(大炮)为主,亦更以坚厚大船为基,海上战船大者长六十丈、阔二十丈。”按这个记载,欧洲的大型风帆战舰长186米、宽62米,可比郑和宝船大多了。

可惜明人记载的所谓西洋大船,在1778年后下水的英国“胜利号”战列舰面前,也就是个夹板船的角色,居然动不动就五六十丈,却比郑和宝船大了不知凡几。要是他们看到“胜利号”战列舰,史书不得记上“西洋大船长百丈、宽四十丈”?

西方风帆战舰描绘的更夸张

当然,讲这两个例子主要是说明古人对工程技艺的记载是多么不靠谱;更可笑的是,后世却有无数人不假思索地引用这些数字,以此证明我们曾经多么牛逼。

实际上,以木板作为材料建设海船,极难造出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战船,因为木材的硬度和韧性不够,龙骨难以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南京曾计划仿造郑和宝船,可惜实在造不出来,最后只能放弃,毕竟已经突破自然科学制约,能造出来才怪!

后世仿造的郑和宝船的比例不对啊!

实际上,直至19世纪中后期,借助近代工业水平与铁质龙骨,木质帆船的长度才开始突破百米,史上最大的木质帆船“怀俄明号”诞生于1909年,使用钢铁龙骨,长140米,但也没达到明人所说的60丈长。

当然,很多没学过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造船学的小白往往会说,你说没有就没有啊?说不定明朝造船技术遗失了,古代就是能够造出这种大船。因为在哪些人眼中,鲁班在战国时期就造出了可以飞到天上的大鸟,万吨级宝船小case而已。

笔者并不是小瞧我国古代的造船工艺,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科技领先了世界1000多年,直到明代才被西方超越。笔者是理科出身,对待涉及古代工程、科学的问题,喜欢本着坚持真理、实事就是的态度,追求历史的真相。

如果是工程专家,一眼就能看出宝船的大小完全不符合科学规律和技术水平,但这个社会的话语权在“砖家”手中,这群人是极不靠谱的,特别涉及工程技术方面的数据,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反正讲起来高大上,而且特别受普通大众追捧。

关于郑和宝船的记载,后世有过大量的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早见于万历26年罗懋登的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之后又原封不动出现在《客座赘语》、天启刊本《瀛涯胜览》等书上,又为清代官修《明史》所采录,为《郑和传》数据来源。由于明代文人对船舶尺寸没有严谨的概念,所以欧洲的小帆船也动不动记为“长三四十丈,甚至五十丈。”

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呢?笔者从史料、船坞遗址、船舵等三方面着手,寻找宝船的真相。

1、史料推算,排水量1000吨?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郑鹤声先生在静海寺发现《静海寺郑和残碑》:里面记载了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盛况,多次提到官军驾乘的船只中最大的是“二千料海船”。“料”是古代造船常用的容积单位,2000料海船的大小应该是长45米、宽11米、深5米,换算成排水量的话约1000吨。但是,2000料海船是否就是郑和宝船,并不确定。

2、实物推算,排水量也为1000吨?2003年南京博物馆在明代宝船厂遗址中,发现了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根据造船法式的规定:舵杆长度≈船身宽度(比如万历末年的封舟船宽三丈一尺六寸,舵杆长三丈一尺),明代船只长宽比在1:4至1:5之间,因此推算该船与2000料的海船相近,也是1000吨。但是,无法证明该船的舵杆就是宝船。

3、新史料,排水量2500吨?2010年,郑和的副手、副使太监洪保之墓在南京被发现,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铭藏》铭文又可知出使西洋船队中存在“五千料巨舶”。根据造船法则,5000料巨船的大小为长70米、宽15米、深6米,排水量约2500吨。

目前的工程技术已经证明,纯靠木质材料,造出3000吨的海船基本不可能。因此,综合各种史料和出土实物,郑和宝船的排水量应为2500至3000吨。不要小看了2500吨排水量的海船,目前国内的054A护卫舰也才3600吨,走近一看也是庞然大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1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