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王献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士子为了荣华富贵攀附皇亲国戚,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一飞冲天。而攀附皇亲国戚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他们结亲。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陈世美,为了当驸马居然抛弃了发妻和儿女。当然,也不是每个男人都愿意成为驸马,有些人为了逃婚甚至做出了自残的行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不愿做驸马的青年才俊。
这个人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历史中的王献之风度翩翩,文采非常出众,再加上王献之的书法堪称一绝,可以堪比他的父亲王羲之。王献之此人看起来有一些懒散,每天都喜欢在家中,不愿意与达官贵人多接触,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往往会引起朝中官员的重视,当年王献之与自己的兄弟王操之一起拜望谢安,王献之只是寒暄几句。
王氏兄弟离开后,身边人问谢安:“您觉得这兄弟三人,哪个更优秀?”谢安说:“小的那个比较优秀。”身边人又问:“为何这么说?”谢安说:“但凡成大事者必定少言寡语,你看他不多说话,所以他肯定就是那个最优秀的人。”后来在母亲的安排下,王献之娶了表姐郗道茂为妻。夫妻俩人感情非常和睦,还生下了一个女儿。
但是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二人结婚半年以后,王献之和郗道茂的父亲都去世了。我们知道王献之当时不论是在朝中还是朝外,名声很大,其中有一个身份特殊但非常喜欢王献之的女子,这个人就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起初的新安公主嫁给了桓济,后来桓济竟然私下里想要杀掉亲叔叔来谋夺家产。后来失败最终被恒家人告到了御前。于是恒济只是勉强保住了一条性命,被判处流放之刑,而新安公主也跟他离了婚。
她与桓济结婚时,她就已经对王献之暗恋已久,如今她与桓济离了婚,她更是想嫁王献之,于是她便去哀求自己的哥哥晋孝武帝, 央求她赐给自己一桩婚姻,孝武帝很是宠爱自己妹妹,于是一纸休书,落到了王献之的头上。听到要求自己和表姐郗道茂离婚,而且还是皇帝的命令,王献之非常震惊,而这件事对郗道茂来说,也是如晴天霹雳,郗家已经落败,如果现在再把她赶出王家,她何去何从?面对这样的情况,王献之说什么也不肯娶公主。
为了抗婚,王献之用艾草将双腿烧到骨裂,然后告诉公主:“我如今是个残废了,配不上公主,公主还是另择良婿吧!”但公主放话:“就算你真瘸了,我也要嫁给你。”后来在政治压力下,王献之被迫娶公主为妻,而郗道茂则终身没有再嫁,一直为王献之守节。
王献之的故事 篇1 偷儿恕毡
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盗贼惊慌而逃。
墨迹变牛
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魏德不长
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山川自映
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唯忆离婚
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王献之的故事 篇2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的故事 篇3 相传,王献之曾要父亲王羲之传授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的18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18口水缸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里不服,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仿照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练了两年,拿给父亲看,父亲视而不答;儿子又练了两年各种各式的钩,拿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开口。
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为“太”字,因为儿子这个“大”字架势上紧下松。王献之把自己写的字拿给母亲看。母亲叹了口气对他说:“你练字练了整八年,现在总算有一点像你父亲了。”王献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恰恰就是父亲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感到很惭愧,悻悻地走出家门。走到城门口,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卖烙饼。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顺手一撩,就撩进背后的竹筐里,而且张张都叠得很齐整。王献之见了很惊奇,便上前请教。老婆婆回答:“这没啥,也不过像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这句话使王献之猛然醒悟,大有启发,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练字。
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院内的18缸水,终于了解了父亲所说的秘诀所在,成了名震一时的书法家。
王献之的故事 篇4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
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 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王献之的故事 篇5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王献之的故事 篇6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
王献之的故事 篇7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
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王献之的故事 篇8 王献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幼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书法。一天,他挑了一些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字去给父亲看,父亲直到翻到最后一个“大”时,才提笔在下面加了一点,然后叫王献之给母亲。母亲看了半天,指着那个点说 : “你只有这一个点像你爸爸写的!” 王献之很沮丧。从此,王献之不管寒暑,日夜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尽了 18 缸水时,字也练得有筋有骨了。后来,他和父亲被人们称“二王”。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已。我学过画画,练过毛笔字;学过钢琴,练过跆拳道 ……可唯一坚持下来的只有钢琴。记得,才开始学钢琴时,觉得十分有意思,吵着要学。可是学了不到半年,便觉得学钢琴十分枯燥、无味。有时甚至还想到了不学钢琴了。妈妈说:“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总是半途而废。”听了妈妈的话,我坚持了下来。可在上钢琴课时,总是不用心,经常有错音。老师叫练 10 遍,我只练了 3 遍,由于练习的遍数少,总是完成不了任务。比比王献之,他那样刻苦地练字,为了练好字,用了 18 缸水。我简直估算不出 18 缸水写了多少字。我真惭愧。
我要向王献之学习,学习他 18 缸水的精神,不管练琴,还是学习,都要持之以恒,勤奋刻苦。
王献之的故事 篇9 孝武帝司马曜修了一座建康宫,主殿匾上要书写“太极殿”三个字,宰相谢安便把这件事交给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了。
照理说,这可是一个无上光荣的政治任务,足可流芳百世。可王献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不耐烦地一摆手,对来人说:“你把它拿走,不然我就扔到门外去!”来人只好把匾原封不动地给谢安抱回来了。
过了两天,王献之跟着谢安一起进宫办事,路过太极殿时,谢安忽然想起什么。他转过身,瞧瞧王献之说:“子敬啊,你顺着梯子爬上去,把字题了吧。从前魏朝的韦诞他们,可就是这么干的。”
王献之不高兴了,回答说:“你知道为什么魏国那么快就亡了吗?就是因为这个!”说完,一甩衣袖,扬长而去。
谢安望着他的背影,无奈地摇摇头,说:“子敬真是孤高啊!”
皇帝金銮宝殿上的玉匾不肯写,哪儿才是王献之一献墨宝的地方呢?一天,王献之外出时,忽然看上了北馆刚粉刷的一面墙壁,顺手抄起一把扫帚,用泥汁作墨,挥洒起来,每个字达一丈见方,一时观者如潮,让人叹为观止。又一次,王献之到外甥羊欣家,看到正睡午觉的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一时来了灵感,他抓起书桌上的毛笔,饱蘸浓墨,就在羊欣的绢裙上狂草起来。羊欣醒来一见,喜不自胜,因为他做梦得到了一幅艺术珍品。
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他经常会被拿出来跟他老爸作比较。有一次,谢安问他:“你的书法与你父亲比如何?”王献之很淡定地回答说:“本来就是各有千秋!”谢安又说:“外界的议论可并不这样看啊!”王献之哼了一声,轻蔑地说:“世上的人哪里懂得呢?”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张扬的个性,本真的自我,王献之走出了父亲王羲之的阴影,自创一种非草非行的新书体,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在书法史上取得了“二王”并列的历史地位。
时人称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与其说他的名士风采是源自艺术天分,莫如说是来自他宠辱不惊的心态。书品如人品,书法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做人的境界。
王献之的故事 篇10 我国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教子练字的佳话,至今仍在留传。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跟他父亲学字,背熟了父亲关于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的笔势论,记住了横、竖、点、撇、捺的书写要领,自己觉着练得差不多了,便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只是摇头、叹气,见一个“大”字的回势,竟写得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点了一点,改成“太”字。
王献之又把字拿给母亲看,母亲看完也感叹地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简直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正是父亲添上的。王献之惭愧之极,不觉重又想起了开始学字的窍门儿。父亲指着院里满满的18缸水说,吾儿若问何窍门?劝儿练尽缸中水。从此,王献之把这句话视为“金律”,对照父亲以及其他书法家的字细看苦练,待到写光了“18大缸墨水,终于也成为名震晋代的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被人们并称为书坛“二王”。王献之十八缸水的故事
无数事实说明,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可贵的在于使用。
在古代能当上驸马爷,可说是许多男人梦寐以求的事!当了皇帝的女婿,不仅家族成了皇亲国戚,自己也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历史上就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宁愿自断双腿也不愿娶公主为妻。而公主知道此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欣赏这样有坚持的人,并语出惊人,「瘸了也要嫁」!
这位公主正是东晋简文帝的三女儿司马道福,她原本是要许配给东晋大司马桓温的次子桓济为妻;但桓济这人从小不学无术,长大后的更是做出许多忤逆父亲的事;因此,桓温临终之际,决定把家产全留给他弟弟桓冲(桓济的叔父),一分钱也不留给这不孝子桓济;桓济得知此事后大为恼怒,决定趁着父亲病重之际先行除掉自己的叔叔桓冲,但弑叔的消息,提前走漏,桓济杀叔的行动不仅失败,还让皇帝岳父知道了这件事,因此,取消了这门亲事,而桓济也因此遭到流放。
取消婚事的司马道福,看遍宗室子弟,谁都不满意,偏偏挑中了文采风流的王献之;王献之就是书法大家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有「小圣」之称;不过,公主看中王献之,却令他十分苦恼;因为,王献之与自己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表姐郗道茂两情相悦,后来王献之便迎娶了郗道茂为妻,两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但公主司马道福偏偏看中王献之的文采,要在这对夫妻间横插一脚,这让王献之如何不感到苦恼!
由于当时王献之和郗道茂没有孩子,给了公主借口,于是司马道福向皇太后央求,又去求皇帝下旨。于是皇帝一纸诏书,令王献之休妻再娶。而重情重义的王献之并不想娶公主,但又想不出用什么方法抗旨,只有自残,用艾草烧伤了双脚,自称行动不便,不能娶公主;没想到,这任性的公主却回答:「即使他瘸了,我也要嫁。」
无奈之下,王献之只好休了原配妻子郗道茂,迎娶司马道福。郗道茂被休后,投奔伯父郗愔篱下,万念俱灰的她,终日以泪洗面,最后抑郁而终;后来,王献之病重,在临终之际,请法师主持上表文祷告,法师告诉王献之需要他坦白自己曾犯下的过错。王献之想了想之后告诉法师:自己想不起曾做过什么错事,只记得一生唯一犯下的错事便是和郗家离婚一事;看来,王献之对于休妻之事耿耿于怀,到临终之际仍只想着青梅竹马的原配夫人郗道茂,令人感伤!
这个被迫离婚娶公主的人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因为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不仅有着一副帅气的长相,并且非常的有才华。王献之在文学上得到了王羲之的真传,不仅文章十分的有文采,并且写了一手好字,王献之的才华和相貌被君王的最小的女儿所看重,无奈之下,王献之只能和自己的发妻离婚另娶公主。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才能,在文学和书法上,王献之并不比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差。王献之出身官宦世家,并且非常有才华,按说这样的优秀的男子应该会去朝堂上做官,但是呢,王献之并不是这样的男子,他非常不喜欢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更喜欢在家当自己的贵公子,于是王献之就整天呆在家中,做一个悠闲公子哥。
王献之从小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姐,这个表姐也是出身官宦家庭,虽然家族没有王献之的显赫,但是也是十分的门当户对。王献之和表姐自幼一起长大,表姐的容貌也是非常的出众,于是这两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很深的情谊。王献之和自己的表姐非常的情投意合,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两个人的家庭就为这两个人举行了婚礼,王献之和自己的妻子过上了恩爱的夫妻生活。表姐还为王献之生下了一双儿女,生活可以说是非常的美满。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君王最小的女儿十分仰慕王献之的才华,并且又由于性格娇蛮,请求自己的父皇为自己安排这门婚事。后来君王就下旨王献之娶这位公主。驸马当然不能是一个有着妻子的人,于是王献之碍于皇家的圣旨,只能将自己的妻子休掉。但是王献之还是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用火将自己的腿烧断,来让公主不嫁给他,但是公主最后还是嫁给了王献之。王献之的美好生活从此就结束了,自己下半生就活在了病痛的折磨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1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