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御医都是给皇亲国戚看病的,他们的医术到底有多高呢

众妙之门 2023-07-02 15:06:09

古代御医都是给皇亲国戚看病的,他们的医术到底有多高呢

古代御医医术高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御医:也就是给皇室贵族们看病的医生,因其看病对象身份高贵,而这群医生又是专门只为他们看病,所以贵称为御医。在古代自从有了皇权制度以后,御医就一直存在。很多家族也会因为自己家里有为皇室贵族看病的御医而感到自豪。毕竟按道理来说,能为皇室看病的医生代表的就是这个国家最高的医术,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

在古代陪伴在皇帝身边的人们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伴君如伴虎,很多情况下不管是做事还是说话,稍微有一点不对的地方就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作为一名御医,这种感觉更是深刻。毕竟他们的看病对象都是身份高贵的人,如果有一点没有做好就很有可能掉脑袋,更别说是看病看错了。

明朝史书有记载:在明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一位妃子因为月经推迟很久一直没有来。御医们对这位妃子的诊断是怀了身孕,并纷纷跟太子贺喜。但是只有一位御医认为这位妃子其实不是怀孕了,而是因为有病导致的月经不来,并且还开了一幅很有可能导致堕胎的“禁药”。

这位妃子的病情一直没有控制住,反而越来越加重,情急之下就想尝试下这位御医给开的药方。但是太子却一面令人看守着这位御医,一面让妃子服药。如果妃子一旦有危险,那么就会立即处死这名御医。万幸的是最后这位妃子的病好了,这位御医也保住了性命。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御医都有这种好运气的。比如清朝年间的同治皇帝,因病而死,太医院的院判李德立等都被革职罢免。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死后,太医院的院使,、御医等也都被革职罢免。更有甚者还因此而失去了性命。可见在皇帝面前当御医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客观上来说,古代的医疗水平、医疗环境等如此一般都是为了避重就轻、以此来逃避皇室的压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已经成为当时御医们的心态。喜欢开一些没有风险的补药,而治病之药都是以缓治为目的,而并非是药到病除。随大众走,只要不引火上身这就是御医们的心态。

此外,因传统的医学方式,都是千人千方,每个医生跟每个医生开的药方都不一样,因此用药的决策权往往都是取决于“圣意”。比如晚清时候的名医马文植,受诏入宫给慈禧太后看病,诊断完病情后就给开下了药方。但是此药方需经太医院看过之后,在交到皇太后手里进行审阅。然后再有其身边的太监传旨说太后认为可以服用此药,然后此药方可进行熬制。

御医们无法决定最终用那种药,使用药方的最终审核权力是太后的决定,这依然违背了医疗规律,但是这还不是最狠的,最过分的就是不懂医疗的太后常常是自己更改药方。但是做为一名医生在但是的情况下却是束手无策,因为他们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所以不管皇室人做出如何过分的决定,他们都无法阻拦。这也是当时的医疗水平提升不上去的主要原因。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由于传统的医学受到了严重的局限,现代医学也开始从西方传入过来。清朝也对医学进行了改革,并派出留学生出国进行深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医疗水平才逐渐提高。人们对医学的认知也随之提高。这也为后来我国医疗方面点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西医医术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代西医医术到底是什么样的

1685法国的国王查理二世带着歉意离开了人世,不过的他的死因让人哭笑不得。查理二世在法国一个带有悲剧身世的国王,他贪图享乐,也爱臣爱民。走过断头台,经历过动荡改革。他一天,查理不小心中分了,就请来了御医。

流程如下,经历了放血、加料、灌肠等一系列符合流程的治疗手段,查理二世一命呜呼。这段史料让中国人看起来格外惊奇,因为这医生的手法跟做灌肠的屠夫一模一样。面对中风的国王,十二位御医进行了第一轮会诊,他们没有争吵,没有异议,意见高度统一:先放血。查理二世胳膊上挨了一刀,然后损失了1.5品脱(1品脱约等于560毫升)的血液。

传统疗法没有让国王的情况好转,御医们又想方设法让查理二世呕吐,喂他喝催吐剂。这跟中医里的“祛邪扶正”思想如出一辙,在东西方古老的医术看来,只要吐出体内毒素,病情大概就能好转。可查理二世倔强地没有好转,御医们感到了一些压力,秉持着急症要用猛药的思路,他们拿出了由盐、肉桂、豆蔻、甜菜根调配出的神秘药水,每两个小时给国王灌一次。

御医们剃光了国王的头,然后用烙铁照着头皮压了上去,肉皮烧焦的味道飘荡在白厅宫里,查理二世的头上出现了若干个水泡,御医们用没有消毒的手挤破了这些泡。眼看查理二世越来越虚弱,御医们开始慌神了,他们往国王的脚心上抹鸽子粪,同时往他身上涂抹草药膏,为了内外兼顾,又找了点骨粉冲水,捏着查理二世的鼻子灌了下去。

在御医们一串令人头皮发麻的操作后,挺了5天的查理二世终于去世了。临终前,查理二世还是保持着一贯的宽宏大量,他没有责备御医,而是对臣子说:“在这样一个时间去世,我很抱歉,先生们”。

就这样,经历了放血、喝香料、灌肠等技术手段处理,查理二世被葬在了西敏寺教堂。不爱吃香肠的英国人不知道,由于御医们的无心之失,他们的国王体验了一遍香肠的做法,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剧。

清朝御医手稿,专家估价2.16亿,上面的内容是什么?



医者仁心,传道授业解惑。

中国有两个行业需要修炼德行,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一个传授知识,一个医治体魄。医生的主要职责是将病患从不健康的状态解救出来,但是医生也涉及传承,特别是依赖手法和经验的中医,有些民间医生积累的医学经验也需要继承,不然有效的医治方法就会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复返。

要知道,"方子"是医生立足于世的根基,自古很多医方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甚至保密不传,这是一件憾事。宫廷里的医方更是难得,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清代御医的手稿,它是如何被发现的?里面又记载了哪些秘方呢?

国粹医学—从民间到官方



中医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是汉族人民在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疾病诊治方法,当然中国的国粹级医学不仅仅止步于中医,少数民族医学也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中医,还是少数民族医学,其根本都来源于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比如草药就是人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现的独特方药,在没有系统医学的年代,草药拯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性命,中国作为"食草"的国度,一直以来有以医食同源的理念。

拿中医来讲,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是整体观还是分裂观,相较将人视为器官组合的西医疗法,中医更重视整体性医疗,通过号脉和查问将病症与身体整体状况连接起来,在治疗过程中重视整体协调方法。最令人称道的是中医的治未病,扁鹊就曾说过最好的医生是治未病的医生,而不是治疗病患的人。



有些医生将民间疗法带入宫廷,专门为皇上和皇族人治病,这些人逐渐成为皇宫的御用医师,并且在皇宫不断升华自己的医术,有些医术逐渐成为宫廷秘籍,像宫廷食谱一样成为高级秘密,一旦再次流落民间会变得一字千金。

清代御医秘史曾有人写过清宫秘史,里面介绍了清朝皇宫的诸多秘密,而清宫御医何尝不是秘密。关于清朝御医的知识,我们多是从电视剧中获知,其实清宫御医秘史不仅仅止步如此。

清宫御医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御医是太医院的官名,广义的御医指的是皇宫中的所有医生。从历史考证来讲,清宫御医的构成多元而有趣,既有在皇宫任职的太医,也有从民间调遣或者征召的医生,也有钦点或者揭皇榜的医生,还有一些蒙古医生、喇嘛医生都进宫伺候过皇帝,他们都在清宫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足迹。



太医是清宫中的主力军,一旦皇亲国戚有天灾病热,太医需要第一时间鞍前马后进行操持,不分昼夜呕心沥血。不过清宫的太医留名的人很少,据说因为很多人为了博取功名无暇著书立说,而且因为皇宫的封闭性失去了和市井的联系。

况且皇宫的太医需要值班,每天需要110人轮流值班,但是康熙年间只有105名太医,他们忙碌的工作消耗了大部分精力。

因此还有一些民间征召而来的医生,他们属于宫廷中的游医,不占太医院的编制但是可以为皇亲国戚服务,服务期满后出宫可以继续在江湖悬壶济世,例如孟河医派的四大名家之一马文植,曾经被举荐为慈禧太后看病。

在京居留9个月后,回到原籍重操旧业,有官职者继续自己的仕途,如陈秉钧为光绪帝诊疗时有突出表现,被敕封为刑部荣禄大夫。



不论怎么说,太医代表了清朝医学的最高水平,毕竟为皇亲国戚服务会有性命之忧,就这一点也逼迫太医们苦苦专研医术。

惊人现世的医师手稿随着中医地位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中医疗法越来越信任,中医秘方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一些宫廷秘方随之浮出水面。三年前,中国收藏家协会曾经举办过一次明清御医手稿征集活动,正是在这次活动现场,清宫御医汪必昌的手稿现身,并且受到中医专家的关注。

汪必昌是何许人也?他是乾隆年间生人,嘉庆年间被征召入选太医院专职医生,曾在清宫太医院服侍皇亲国戚九年,他和父亲都因此受封获得官职。后来汪必昌告老还乡写出了《聊复集》一书,《聊复集》共有五卷,分别是《医阶辨脉》、《医阶辨证》、《医阶辨药》、《眼科心法》和《玉钥集》,曾经刊印发行。

但是三年前从民间收集的是汪必昌的未刊稿,包括《怪证汇纂》、批注《陶氏杀车三十七槌法》、《针灸论》和《怪证方法》。其中《怪证方法》一册专门介绍了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540余种,是对中医方证的很好补充。



根据专家综合评价,这套手稿字迹工整清晰,市场估价高达2.16亿元,远超2007年发现的清宫秘方200万价格,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敬惜字纸,亦当如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最好的生产力。很多人类的常识通过文化传承留下来,识文断字加速了文化传承的过程。我们非常庆幸清宫御医能够写下他们的秘方,将一辈子的积累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在文化不断产生断层的今天,这无疑弥合了中医的间隙。

敬惜字纸,亦当如是。在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会在某些古老的村落发现一处"敬惜字纸"的回收处,过去没有念过书的人尤其珍视写有字迹的纸张,不会轻易将这样的纸张丢掉。

普通的纸张尚且被如此对待,那些有价值的纸张更应该被保护,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医学历史被不断地挖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中国医学的行列,相信清宫御医秘籍的现身会加速中国医学的发展,也期待中国医学能够为更多的病患解除痛苦。

古代御医都是在宫里治病的,他们的收入到底有多少?

在古代御医是专门负责给帝王看病的,但是古代在皇宫中的医者并不是很受重视,他们的地位就像是跟太监一样,所能拿到的薪水也是跟普通的官员一样,都是比较低的。但是御医就重在一稿相对比较高,有时候给帝王看完病,帝王一高兴常常就会打赏,这样御医的就有了额外的收入。

在古代,御医可以说是医者当中级别最高的了,一位只有在所有人当中医术最高才能有资格做御医,专门为帝王平时把脉看病。而皇室中的其他后宫女子、皇子等为他们医治的是太医,但无论是什么级别的,他们的身份都是比较的地位,而且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毕竟是伴君如伴虎。

如果帝王突然的头疼,御医看不出什么来,说不出什么来,那这个御医就危险了,所以御医平日就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朕看不出什么来,也会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来。常常会有人说太医御医的地位在朝廷上地位应该是很高的,因为每个人都会生病都需要医生看病。但是并非这样,在皇宫中御医太医的身份就相当于是太监的身份,他们本身没有什么权利,只不过是由看病的工作,所以他们的薪水也是极低的。

在清朝的时候,最高级别的太医院院长的职位相当于是正五品官员,而那时的正五品官员一年年薪100两白银,正一品文官的正常收入是银钱180两,禄米180斛,而太医院除了院长之外的其他御医太医,级别高一些就年薪有30两白银左右,而级别比较低的就15两白银,而当时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220元。在雍正期间因为养廉银政策,其他官员都会有每年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养廉银,比如那时的正五品就能有一年3000左右的收入,但是太医院的医者们收入却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1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